姜维投降蜀汉是迫不得已 姜维之后为什么誓死效忠蜀汉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5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对和蜀汉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姜维不得已而降蜀,为何在后来三十多年岁月里,会誓死效忠蜀汉? 姜维当年“不得已”而降蜀,结果却对蜀汉,根本没想过回归的怀抱,这里面其实主要有三个原因! 姜维 说起姜维,很多人都会说他是穷兵黩武者,若是他不坚持北伐,让蜀汉休养生息,估计蜀汉不会这么快灭亡。

这是网络中许多人的观点,但是本文对此却并不认同,本文认为,姜维乃是真正有理想的人,而且是最后一个忠于汉室之人,姜维死,大汉亡! 虽有穷兵黩武之嫌,但是身处蜀汉那种局势,如果不一直保持对外作战,不保持着大家的斗志,那堕落的速度,将会是非常快的。

纵观华夏历史,凡是割据蜀地的势力,有几个落得了好的下场?川蜀之地太养人了,生活太安逸了,一旦放下斗志,基本就没啥前途了。

说回姜维身为魏将,却为何对蜀汉忠心耿耿,执意攻打自己的“母国”魏国?这里面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姜维忠心汉室 姜维投降时,虽然是魏国将领的身份,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姜维出生时,还是汉家天下!姜维出生于公元202年,也就是建安七年,当时的天下还是汉家天下,曹魏还没有建立,所以说姜维从小长大,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汉室子民的身份,所以姜维天然对汉室有亲近感。

后来篡汉,建立曹魏,虽然姜维的身份变成了魏国子民,但是他骨子里的汉室认同仍然没有改变! 蜀汉,这是我们后世人的叫法,在当时,蜀汉的国号就是“汉”,他们就是大汉遗民,代表着最后一块汉土,只不过我们现在为了区分西汉、,所以将的汉室改称为蜀汉。

在当年的百姓心中,东汉这个汉室已经被曹丕灭了,只有蜀汉这个汉室了,所以说姜维其实对蜀汉并没有非常大的敌意,尤其是当他加入蜀汉集团后,更是真正的恢复了汉室子民的身份! 蜀汉集团的人,都以汉室子民自居,北伐,打出的口号也是匡扶汉室,所以在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姜维越发认可自己汉人的身份了,彻底和曹魏划清了界限,在姜维看来,曹魏是反叛者。

也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姜维走到了蜀汉的最后一刻! 当时姜维还在剑阁拼命抵挡钟会的进攻,但是却出乎意料地投降了,按理说,连都投降了,姜维也应该放下了,毕竟他也算是尽忠了。

但是姜维却并没有放弃,即便魏国军队已经杀入了蜀汉,刘禅已经投降,姜维仍然在想着复国,想着匡扶汉室。

《华阳国志》: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即便是皇帝都投降了,即便是到了最后一刻,姜维仍然不愿意投降,仍然想的是光复汉室,足见其对汉室是多么的忠心!遗憾的是,姜维虽有忠勇之心,奈何大势不可逆,最终姜维光复汉室的计划失败,惨遭诛杀,不过在临死前,姜维也带走了钟会和这两员敌将,算是最后的为国尽忠吧! 二、姜维在魏国受打压,没前途 按照演义的说法,姜维之所以投靠诸葛亮,乃是被诸葛亮给逼得走投无路了。

当时诸葛亮散布谣言,说姜维投降了蜀汉,搞得姜维里外不是人,只能无可奈何投降。

但事实上,姜维在魏国内部本来就是受到打压的,他并不受重用,没啥前途,相比较而言,其实姜维投降诸葛亮的前途更大! 按照的说法,当时姜维和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人跟着天水太守马遵在各地巡查,结果诸葛亮出兵陇右的消息传来,太守马遵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直接和郭淮连夜逃到了上邽,令人非常震惊! 《三国志》: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

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

我们就看天水太守马遵的这个做法,其实就非常能体会到姜维当时的处境了,虽然姜维乃是魏将,但是他根本不受太守的重用,甚至受到太守的猜忌,这就令人非常疑惑了,既然太守猜忌姜维,又为何要把姜维带着身边一起巡视各地呢?难不成他俩有私怨?事实上,我们通过后文分析,这个太守和姜维应该是没有私怨的,他们之所以如此猜忌姜维,乃是因为魏国朝堂中人对雍凉之人的天然偏见! 雍凉地区,长期都是军阀割据,比如、韩遂,这令曹魏众人非常厌恶,所以曹魏众人普遍认为雍凉的本地人不值得信任,平时只是利用他们干事而已。

既然曹魏众人不信任雍凉本地人,那么像姜维这种本地成长起来的人才,肯定就得不到重用。

平日里还好,大家一片和气,魏国众人不一定会表露出来对姜维等人的不满,但是当诸葛亮打过来时,情况就不同了。

太守马遵和郭淮扔下众人自己跑了,这本身就是对姜维等人的侮辱了,如此不信任姜维,算怎么回事? 《三国志》: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

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

姜维等人发现太守抛下他们跑了,还以为太守怕死,于是又去追随太守,结果太守直接紧闭城门,不准姜维进入,这就太过分了。

但凡是个正常人,应该都能感受到这份侮辱,然而姜维还是忍了,转头去了冀城,结果冀城也不让姜维进去,这一下把就把姜维给逼入了绝境! 曹魏众人摆明了将姜维他们看做是叛军,而诸葛亮的军队就在不远处了,现在姜维他们腹背受敌,若是不早做决断,势必损失惨重,经过权衡,姜维选择了向诸葛亮投降,归顺了蜀汉! 《三国志》: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会败於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

梳理完姜维投降的全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姜维完全就是被太守马遵给逼到诸葛亮这边去的!但凡马遵给姜维一点点信任,给姜维一条活路,姜维也是不会轻易投降的。

从这里,其实也可以看出曹魏众人对凉州本地人的歧视,他们根本不信任凉州本地人,在他们的手下,姜维不可能有发展前途!一个不信任你的人,根本不可能提拔你,所以说跟着曹魏,姜维一辈子也就那样了,可是跟着诸葛亮,跟着蜀汉情况就大不相同了! 诸葛亮对姜维非常信任,赋予了姜维非常大的权力,姜维乃是魏国降将,结果诸葛亮并没有怀疑猜忌他,就这份信任,其实就远超姜维在曹魏的待遇了! 人生在世,除了,其实每个人都是有抱负的,虽不说一定要建功立业,但至少要有空间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吧,证明自己的价值吧。

很显然,在曹魏姜维会受到打压,没有前途。

而在蜀汉,姜维得到了应有的尊重,能够充分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只要姜维不傻,肯定会选择蜀汉啊! 三、刘禅对姜维的信任 在很多人心目中,姜维是诸葛亮的得意门生,是诸葛亮一手把他提拔起来的,但事实上,姜维在加入蜀汉的很长一段时间,都只是小将,算不上是一军主帅,真正将他提拔到大将军这个位置的人,乃是刘禅,真正对他鼎力支持,让他放心北伐之人,乃是刘禅! 我们很多人都了解,姜维北伐,虽有大胜,但也有大败,他的北伐成绩是比不上诸葛亮的。

而当姜维北伐的后期,其实蜀汉内部的反对声音是很大的,不少人甚至弹劾姜维穷兵黩武,然而最终姜维的北伐仍然得以实施,这里面的最大原因,其实就是姜维得到了刘禅的支持!从刘禅和姜维的相处来看,他非常信任姜维,全力支持姜维! 之死,其实和姜维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费祎就是死在了魏国降将郭循,而这个郭循乃是姜维俘虏带到蜀汉的,这就不得不让人怀疑姜维和费祎之死有关了,至少姜维也要负有次要责任!然而这件事丝毫没有影响到姜维的地位,刘禅对他仍然是宠幸如故。

姜维北伐打了大败仗,众人都弹劾姜维,于是刘禅把姜维贬职,但是却没有剥夺姜维的兵权,而且不久之后又找了个机会让姜维官复原职,足见刘禅是多么的信任姜维。

大家都说刘禅最宠幸,但我们就姜维的履历来看,就他的行事作风来看,他能够在蜀汉如此顺利,其实都少不了刘禅的支持!所以说,其实刘禅最宠幸之人乃是姜维,或者说姜维和黄皓,乃是刘禅的左膀右臂,一个负责对外,一个负责对内! 生活中有一句俗语叫作“士为知己者死”,刘禅提拔重用姜维,支持姜维的理想,支持姜维的北伐,对姜维赋予最大的信任,这令人非常感动!不说姜维,就是我们在座的任何一人,要是能遇到一个这么照顾、提拔、信任自己的领导,怎么可能不全力以赴,为领导分忧呢? 结语 综合来看,姜维之所以誓死效忠蜀汉,执意北伐进攻曹魏,主要是因为三个原因!一是姜维忠心于汉室,二是姜维在曹魏遭到排挤打压,没有前途,三是诸葛亮刘禅对姜维非常信任,给了姜维充足的发挥空间!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华阳国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魏国和蜀国相比 蜀汉灭亡的真相真的是因为国力吗

还不知道:蜀汉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263年,的实际掌权者下令召集各路大军讨灭蜀国。

这时候的魏国是否有实力吞并已经建国四十余年的蜀汉呢?让我们分析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首先在地势上,蜀国有很大的优势。

蜀国在后期主要控制着益州的土地,汉代虽有十三州,但是益州却是其中最大的州之一,比小州要大上数倍。

益州在今天包括了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再加上陕西南部的汉中盆地地区。

益州的中心腹地是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土地肥沃,人民富足,宿有“天府之国”之号,然而其四周却被所阻断,易守难攻,大诗人曾作诗咏叹益州的险要地势:“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正是依靠着这得天独厚的地势,几千年来在益州之地割据称王,偏霸一方的诸侯数不胜数。

魏国的伐蜀大军从北而下,需要翻越平均海拔2000-2800米的秦岭山脉,面对着的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阳安关和剑阁,魏军长途跋涉,作战补给延绵千里,且深入敌境,在丝毫不熟悉的地方厮杀,而蜀军以逸待劳,且有关隘可守补给充分,在地势这一点上魏军可谓是占尽了劣势。

其次再看国力,蜀国虽占据着“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益州,但是由于从时代起就开始异常频繁的北伐战争,国力已经急剧下降,此时的蜀国只有老百姓二十八万户,人口九十四万人,军队却有十万两千人,官吏也有四万人。

蜀国人民极其贫困,严重营养不良,脸上皆有菜色。

而魏国则休养生息了数十年。

实力雄厚,在多年的对西蜀和东吴的战争中处于守势,暗暗积攒着自己的力量,魏国人口已达一百零三万户,人口四百四十三万余人,军队大概有五十万人左右,在国力上完全超越蜀国。

诸葛连弩 在军备上,蜀国的军队装备有命中率极高、且能一下发射十矢的诸葛连弩,能够非常有效地守住关隘,对付强大的,这就极大的弥补了蜀军数量较少的劣势。

而魏国虽然装备有产自羌胡和鲜卑的高大战马,但是适合平原会战的骑兵军团却无法在蜀国的山区发动铁骑冲击,这就使得魏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在军事人才上,双方均有出色的将领。

蜀军的最高统帅是,是魏国降将,军事才能出色,被诸葛亮多次提拔,并委任以要职。

诸葛亮曾称赞姜维“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诸葛亮死后,姜维继承诸葛亮遗志,北伐魏国多达11次,胜多负少,与魏国一流名将郭淮、、邓艾等人周旋多次,成为魏国西部边境的头号大患,官至大将军。

姜维手下将领、张翼也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魏军主力的两大统帅邓艾和钟会,更是稀世奇才。

邓艾幼年丧父,放牛娃出身。

长大以后因为口吃只能做看守稻田和牧场的卑微小吏。

但是邓艾却从没有失去大志,一直在研习军略,每经过一处高山沼泽之地,就思考可以建立军营的地方。

当时的人都笑话他,他却不以为意。

后来邓艾被赏识,成为司马家族的心腹部将。

在魏国的西部战场曾迫降蜀军大将句安,并多次击败名将姜维。

在东部战场上曾助平定了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并击退了吴军孙峻所率领的号称十万的援军。

因功封为。

钟会则是魏国名臣太傅钟繇的小儿子,素有神童之名。

长大后,钟会以旷世谋略扬名于世,他所出的计策无不成功,世人纷纷将他比作兴汉四百年的天下第一谋士。

钟会在司马昭刚继承哥哥司马师权位时就为其出谋划策。

司马昭掌握魏国的局势更离不开钟会出谋划策。

因此司马昭非常信任钟会,当时魏国所有重要的政务都经过钟会之手才往下传达。

而调集大军灭蜀这一决策,实际上也是司马昭和钟会共同谋划和决定的。

经过对比可以看出,蜀国虽然看起来弱小,但如果能够正确依靠有利地势也不是没有胜算的。

不过蜀汉政权内部却有一双双暗藏杀机的眼睛在渴望着魏国大军的到来。

蜀汉政权的阶层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以后来到益州的荆州士人及其后裔为主,属于、诸葛亮的嫡系,姑且称之为新派集团;一是以益州本土士人为主,属于、父子的旧部,姑且称之为旧派集团。

新旧两派集团都渴望能够主宰蜀汉政局,满足自己的利益,因而如果处理不好两派之间的关系,将会导致蜀汉后院起火。

因而在刘备、诸葛亮统治时期,当权者一直在小心翼翼的平衡两派的势力。

虽然新派集团的地位较高,但是旧派集团也被给予足够重视,比如刘备死前的顾命大臣除了诸葛亮还有旧派集团的,诸葛亮也提拔重用了相当一批旧派集团团的人物,如杨洪、何袛、张翼等等。

可是,当号称“蜀中四相”的四大贤臣诸葛亮、蒋婉、, 相继去世后,新派集团的势力渐渐膨胀,朝野基本都是新派集团的人物在把持着。

而新派集团在全面掌权后随意弄权。

甚至集团内部也相互排挤。

接替董允的大臣陈袛与宦官里外勾结。

玩弄权柄。

陈袛死后,黄皓想扶植自己的亲信阎宇(荆州南郡人),排挤大将军姜维,以至于姜维因为畏惧躲在沓中屯田。

而那些没有实权的益州本土人士则趁此机会,阴谋颠覆蜀汉政权。

益州巴西阆中人周舒、益州蜀郡成都人杜琼、益州巴西西充人谯周为首的许多旧派人士都在大肆散布魏国必定灭蜀的传言。

还有很多旧派大臣和将领虽然不忍心颠覆蜀汉,但是也散布着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的言论,就连曾经跟随诸葛亮多次北伐,因功封为左车骑将军、冀州刺史的旧派名将张翼也不认真配合新派将领姜维的军事行动。

只是姜维需要倚仗张翼手下的兵力,才总是命令张翼率军与自己北伐,张翼出于遵从将令,也不得已出兵。

此时的魏国,在经历了公元249年的和之后的三次淮叛,经司马懿、司马师之手,军政大权已经落人司马懿次子司马昭之手,由于在之前的事变和平叛时诛杀了大量忠于的大臣和将领,现如今的魏国已经改头换面,完全成为了效忠于司马昭一人的国家机器。

而司马昭本人也有着超乎常人的谋略和胆识,因此魏国的政治要比蜀国清明得多。

蜀国旧派人士很有可能在此时与司马昭联络,告知蜀国昏暗的局势,促使其攻灭蜀国。

而旧派集团和司马昭的交换条件也很简单,旧派集团对魏军不作丝毫抵抗,而魏军则负责把新派集团的官员带回中原,把益州的统治权重新交到本土系旧派士族手中。

实际上,这个交易是双方都很满意的,在灭蜀之后,司马氏最终统一了天下,而益州本土的世族大姓也重新掌握了益州局势。

不过,在开战之前,蜀汉的新派人士根本就不会想到这些阴谋,他们只是把眼光放在了激烈的战场之上,对旧派集团释放的“魔咒”毫不知情。

果然,当的小朝廷听闻诸葛丞相的嫡子都兵败被杀,邓艾军队已经一步逼近成都的时候,便各自心怀鬼胎。

满朝大臣不是想着怎样抵抗,而是要么想着逃跑,要么想着投降。

不过就到底是逃跑,跑到哪里,还是直接投降魏军,蜀汉大臣们却争论不休。

有的大臣提议说,东吴和蜀汉是盟国,如果出奔东吴,东吴一定会收留刘禅。

还有的大臣提议说,南中七郡之地(现今云贵高原)地处偏远,且山高路险交通不便,应该跑到南中去,依然可以自守。

就在这时,益州本上旧派集团代表光禄大夫谯周力排众议:“自古以来,我没听说过有寄身于别的国家还依然可以自称的事情.如果现在投奔了,一定会被迫称臣。

可是魏国强大,吴国弱小,既然注定要称臣,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向一个强国称臣,而是去向一个小国称臣呢?况且早晚有一天强大的魏国会将弱小的吴国吞并掉,如果我们投奔了吴国,向吴国称臣,到那个时候我们还要再向魏国称臣。

本来投降一次就已经是耻辱了,怎么可以一辱再辱呢?再说南逃到南中这个计划,其实本来是可行的,但是要提前做好打算,然后才能成功。

现在强敌近在眼前,国家马上就要灭亡了,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手下的人已经靠不住了,如果我们匆忙南逃,南中还没到达,我们就被手下的别有用心的小人趁机抓住去向魏国邀功请赏了。

”这时又有大臣站出来质疑谁周说,现在邓艾已经快了,如果他执意拒降,强行攻打我们,到那个时候怎么办?谯周回答道:“现在东吴还没有归顺魏国,魏国一定会善待我们,给吴国人树立个投降的好榜样。

如果皇上投降魏国之后,魏国不封给皇上土地和爵位,我一定会拼了这把老骨头到魏都洛阳去为皇上争取应得的权益。

” 谯周这一番言论一说完,立即得到了旧派集团的支持。

不过刘禅还是有点迟疑,想要采纳南逃南中的计划。

谯周又劝刘禅说:“南逃南中这个计划实在是不可取,理由有三点。

第一点,南中是蛮夷聚集之地,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平时他们就对朝廷没什么贡献,还经常发动叛乱。

当年诸葛丞相率军南征,好不容易才镇压了叛乱,那些南中蛮夷是因为迫于压力才勉强表示顺服。

此后,朝廷向他们征收赋税,他们早已是满腹怨恨,一心想要报复我们。

现在我们大势已去,如果去依靠他们,他们一定会趁机对我们不利的;第二点,魏军这次兴师动众攻打我们,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攻下巴蜀一带这么简单,不彻底消灭我们的政权他们是不肯罢休的。

我们如果逃往南中,他们一定会趁我们势力衰弱而的追赶,斩草除根;最后一点如果我们凑巧。

有幸逃到了南中,在那里扎稳脚跟,对外我们要抗击魏军的进犯,对内我们又要承担迁来的宫廷内部和文武百官的费用,在我们已经没有其它赋税来源的情况下,我们势必要大大加重南蛮各部落的赋税摇役。

如果给南蛮部落所施加的负担过重,他们一定会,起兵造反,到时候我们还是无家可归。

” 实际上,此时的刘禅已经发现,以谯周为首的留守大臣们根本就没有丝毫抵抗或者是要保存蜀廷的意思,甚至还有些逼宫的意味。

再加上刘禅本身也不是一个强权果断之人,于是只得无可奈何的顺从了益州旧派的意愿。

刘禅便让秘书令邵正写了降书,派侍中张绍、驸马都尉邓良和主降派的领袖谯周到邓艾军中传达投降的想法。

二为表诚意,还顺便送去了象征国家最高权力的皇帝绶带和蜀汉。

刘禅的第五个儿子北地王刘谌苦谏父亲无果,,自己也无力和满朝的旧派势力相抗衡,却又不甘愿做亡国奴,在投降使者出发的当天,回到家中杀死了自己的妻子和儿子,之后前去祭告祖父刘备的庙,引刀自刎壮烈殉国。

刘禅降魏 邓艾接到刘禅的降书后大喜立刻应允,并让张绍和邓良先行回成都复信,随即率领军队开赴成都北郊,接受蜀汉方面举办的受降仪式。

当邓艾大军抵达成都时,刘禅率领太子刘璿和诸王,以及朝野重臣六十多人按照亡国君主投降的仪式绑上自己,抬着棺材,到邓艾驻营的辕门前跪拜投降。

邓艾手持大魏天子赐与的象征权力的节杖(有点类似后世的尚方宝剑),弯下腰来,亲手解开刘禅的绑绳,并让人烧掉棺材,接受了刘禅的投降,并且免除了刘禅等人的罪过。

至此,蜀汉政权终于宣告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董平为什么要投降梁山,他的人品真的非常差吗?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姜维投降蜀汉是迫不得已 姜维之后为什么誓死效忠蜀汉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