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当过三次叛臣的郝普,最后结局如何呢?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在汉末时期,降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群体,也即在魏蜀吴三国的武将中,都有不少降将。

比如在蜀汉武将中,王平、、等人,就是出自曹魏的降将。

再比如曹魏中,曾是的手下,曾是的手下。

因此,对于魏蜀吴三国来说,自然也能接受降将这一群体。

不过,如果是反复无常的降将,同样会遭到人们的鄙视和批评,比如吕布、孟达等人。

至于本文所要说的,同样属于这类情况。

《蜀书‧杨戏传》记载杨戏的《季汉辅臣赞》,其中提到郝普:「先主自荆州入蜀,以普为零陵太守,为吴将所谲,开城诣蒙。

……普至廷尉」,而将郝普列在「奔臣」之属。

在世人心目中,郝普和傅士仁、麋芳等人一样,被称之为“奔臣”,也即是叛臣的意思。

更为关键的是,郝普两次背叛蜀汉,一次背叛东吴,其反复无常的事迹,无疑可以和吕布、孟达等人相提并论了。

一 具体来说,郝普,字子太,义阳(治所在今湖北枣阳东南)人。

早在前后,郝普就跟随了。

公元211年,刘备入川时,留郝普为零陵郡太守。

彼时,刘备还没有打下益州,其势力不过荆州五郡之地,而郝普作为其中一个郡的太守,其地位实际上已经可以和等人相媲美了。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刘备是非常信任郝普的,不然也不会将荆州五郡中的零陵郡交给郝普来执掌。

但是,信任不一定都能获得满意的回报,类似于信任,后者显然令诸葛亮失望了。

对于郝普来说,也同样令刘备感到失望。

建安二十年(215年),派吕蒙率两万兵士去攻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

吕蒙传檄长沙、桂阳,二郡望风归附,惟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

刘备闻后,见形势危迫,匆忙从益州率军赶回荆州,令争夺三郡。

二 由此,对于郝普来说,一开始的表现是非常不错的。

虽然长沙、桂阳两郡被吕蒙攻占了,但是,零陵太守郝普守城不降,促使吕蒙一时间无法完成既定的目标。

不过,郝普后来他被名将吕蒙所骗,投降吴国,刘备割让长沙、桂阳二郡后,吴国将他送还刘备。

就吕蒙对郝普的欺骗,主要在于让郝普误以为刘备、关羽等人没有前来支援,这促使郝普认为坚守下去也没有意义。

但是,实际的情况则是关羽和刘备已经在支援的路上了。

在郝普背叛第一次背叛蜀汉,归降东吴后,因为在湘水划界中,孙刘两方达成了协议,所以东吴又将郝普等文臣武将归还给了刘备。

在此基础上,郝普又回到关羽麾下。

不过,很可能因为投降东吴的行为,郝普没有受到关羽的重任,在相关史料中,也没有找到郝普此时担任什么官职的记载,也即很可能被关羽闲置了。

三 公元219年,关羽在与之间的军较量中逐渐占据上风,随后水陆并进,围襄阳,攻樊城,并利用秋季大雨,,将前来救援的打的,进而包围樊城。

关羽威震华夏,使得一度产生迁都以避关羽锋锐的想法。

但是,让关羽没有想到的是,随后东吴孙权派遣吕蒙、袭击了关羽的后方,麋芳、傅士仁都背弃关羽。

同时,关羽又在与的交战中失利,最终进退失据,兵败被杀。

在关羽兵败被杀后,郝普和麋芳、傅士仁等人一样,都背叛蜀汉,投降了东吴。

当然,和麋芳、傅士仁等人不同的是,郝普是第二次背叛蜀汉。

值得注意的是,郝普之所以两次背叛蜀汉,投降东吴,不是因为他对东吴有多么忠诚,或者说他是东吴派到蜀汉的内应。

因为在来到东吴之后,郝普又做出了背叛东吴的举动。

只是,这一次郝普不走运,没能全身而退。

四 最后,归降东吴后,郝普最终官至廷尉。

廷尉,位列九卿,主管和修订律令的有关事宜。

因此,在作为东吴廷尉的郝普,已经是一个地位较高的人物了。

而这,对于降将出身的郝普,已经是比较好的待遇了。

不过,郝普似乎并不满足。

在担任东吴廷尉期间,郝普与隐蕃亲善,隐蕃蓄谋叛变事情败露,他受到牵连,因此自杀。

值得注意的是,隐蕃原先是曹魏的官吏,是奉了魏明帝曹叡的命令,才诈叛归吴,任廷尉监。

廷尉监是官名。

秦置。

汉沿置,分左右监,与廷尉正均秩千石,减为六百石。

东汉省右监,只置左监一人,魏、晋以下不分左右,即称廷尉监。

因此,隐蕃作为廷尉监,得以和廷尉郝普接触较多。

在这一过程中,郝普很可能得知了隐蕃的叛变意图,而且也有了背叛东吴的行为,这才受到牵连,因此被逼自尽。

总的来说,对于郝普等叛臣,杨戏曾评价道:“古之奔臣,礼有来逼,怨兴司官,不顾大德。

靡有匡救,倍成奔北,自绝于人,作笑二国。

”并且,相对于麋芳、傅士仁等人,郝普两次背叛蜀汉,还有一次背叛东吴的行为,最终在东吴结束了自己的性命。

而这,自然也是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帝王曾经有2次机会可以翻盘吗?

皇帝曾经有2次机会可以翻盘吗?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前几天刷到这样一个话题: 如果你穿越到了,拿到了崇祯皇帝的剧本,你怎么守住大明? 对于这个问题想说太多,但最令人遗憾的就是崇祯皇帝。

不知道诸位对明朝的历史是什么样的态度,反正笔者是的爱好者。

不知道怎么形容,就好像再吃一块年糕。

初闻就是那种稻米香,细细品尝之后那种味道渗到心里,这样的感觉实在说不出 后人对明朝有一句褒义评价:“ 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朝的皇帝算不上明君圣主,但确实标签最多的朝代。

后两句话中的前者也正是在说,后者是在说崇祯皇帝。

因为他是不逃跑,选择去煤山上吊,所以也被人们称为“君王死社稷。

”但话说回来, 崇祯有没有机会翻盘?如何翻盘?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 时代背景 自明朝建立以来,名声稍微大一点的也无非了,再就是明成祖朱棣、皇帝和崇祯了。

国祚二百七十六年、传位十六帝,这显然和我们所了解的不太匹配 。

有人说在嘉靖和万历时期也基本上宣布灭亡,因为从那时候开始他们已经不问国事,但某种程度来讲,既然朝代灭在你手中你就要负主要责任。

真的是历史中所说的军队过于强大?并不是这样。

从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就深知武将的重要性。

特别是在万历年间,他们派出的军队还第二次赢得了抗sun战争,为东亚三百年和平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崇祯时期,他手上的兵力还有八十万之多,并且还有、、、等等这样的大将 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皇帝的运筹帷幄显得尤为重要。

陈新甲在这个时候提出了一个“玩法”——议和 。

因为锦州边关告急,女真人也已经快要将其拿下。

他幻想着先稳住清军这边,然后腾出手集中兵力向李自成发动进攻。

从皇帝的角度出发,这是一种完美到不能完美的计策了,崇祯当然会同意。

如果这事真成了,能不能“中兴”咱不说,最起码延续大明国运几年没什么问题。

谁知在计划好后的没几天,议和使者还没有动身,陈新甲被处以斩首 。

这件事情令人很好奇,关键时刻用人之际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何况事情也没有成呀?因为他的官家把这件事流了出去,但这未免有些严重? 原来崇祯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只是想做做形式。

无奈朝中一些大臣用所谓的儒家大义来压皇帝,崇祯很无奈,也只好对这些人按律处理 就这样,第一次有望翻盘的机会被浪费…… 后来李自成的起义军队如洪水之势,攻入都城。

某种程度上来看,明朝也基本宣告结束。

这时李自成派使者前去找崇祯议和, 要崇祯封他为西北王,把西安陕西一带封赏给他 。

都到了这个时候了,自己已经无兵可用,李自成能提出议和,封他就是了。

李自成说不定还会代表明朝出征清军,自己到时 崇祯在看到这样的条件之后也开始犹豫,谁知这个时候朝中大臣拿出祖宗的遗训: 基业寸土不可与人 。

再加上崇祯的皇帝本身过于刚烈,对这种东西当然不容侵占。

在他们的提议之下,崇祯告诉使者“ 让李自成放马过来 。

”自己的江山都快没了,还在考虑这些祖宗遗训?等你到另一个世界再去遵守吗? 使者把话也带到了李自成的面前,“闯王”一怒之下攻破皇城。

一些大臣又建议崇祯南下,但崇祯表明自己要“守江山”,随后选择投缳煤山。

当时身边也只有在陪伴,他在临走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文臣皆可杀 。

”其实我们分析一下也不无道理,如果把这些人都杀掉或许自己还可以保住江山,也正是因为他们的种种提议,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渊曾经想杀尉迟敬德,为什么玄武门之变尉迟敬德还要前去救驾?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真相!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玄武门之变疑点重重,新旧两唐书都不能自圆其说,其中做大的自相矛盾之处,就是李世民说当天唐高祖李渊要召集建成元吉跟自己在金殿对质,可是尉迟敬德全身披挂拎着带血的长矛“进宫护驾”的时候,李渊为什么没有上朝,却领着几个小“泛舟海池”? 更为诡异的,是李世民派去觐见并“护卫”李渊的,为啥是尉迟敬德不是?新旧两唐书如出一辙的一段记载,表明了李世民的险恶用心:尉迟敬德,李世民派他“进宫护驾”,是不是想弑父夺位? 新旧两唐书,我们还产生了一个疑问:玄武门之变后,封官加禄,李世民为何把秦琼国公封号改了? 熟读新旧两唐书的读者都知道,唐朝开国将领中,李渊最尊重的是秦琼,最看不上的就是尉迟敬德,甚至还要杀掉他,是李世民苦苦哀求,才保住了尉迟敬德一条性命。

《·列传第十八》记载:元吉谮敬德于高祖,下诏狱讯验,将杀之,太宗固谏得释。

《·列传第十四》记载:巢王(李元吉被李世民侮辱性地追封巢刺王)遣壮士刺之,敬德开门安卧,贼至,不敢入。

因谮于高祖,将杀之,王固争,得免。

从新旧两唐书这段记载,我们能看出李渊是真的动了杀机,尉迟敬德当时已经命悬一线。

尉迟敬德是李世民的部将(秦王府左二副护军),是不必下令斩杀的,李渊亲自出面,说明他已经准备剪除李世民的羽翼了。

不知道为什么,李渊十分尊敬秦琼而讨厌尉迟敬德。

秦琼受到李渊的赏赐,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绸缎数万匹、金钱数千万自不必说,一个开国皇帝许诺可以把自己的肉割给一个刚来的将领,这也是古往今来头一份儿。

但是对同样战功赫赫并且救过自己儿子性命的尉迟敬德,唐高祖李渊直接选择了无视:秦琼已经受封上柱国、翼国公,连程咬金都被封为宿国公、也被封为子爵(全椒县子)了,尉迟敬德还是连个男爵都没捞到(唐初功臣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级)。

有功不赏,无过受罚,还差点丢掉性命,只要是个人,就不可能没有仇怨,所以尉迟敬德杀起李渊的儿子,那可是毫不手软:元吉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其宫府诸将薛万彻、谢叔方、冯立等率兵大至,屯于玄武门,杀屯营将军。

敬德持建成、元吉首以示之。

提着李渊最钟爱的二子首级,尉迟敬德算是出了胸中一口闷气,而接下来李世民的安排,就完全暴露了他弑父夺位的野心: 太宗命敬德侍卫高祖,敬德擐甲持矛,直至高祖所,高祖大惊…… 看到这里,读者诸君肯定想起了另外一件事:李世民当上皇帝之后,长孙无忌觐见的时候忘记解下佩刀,还引起了轩然大波。

尚书右仆射封德彝根据大唐《》作出判决:监门校尉(负责安检的保安小队长)判处死刑立即执行;长孙无忌误佩刀入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罚铜二十斤。

李世民居然批准了封德彝的判决,要不是大理少卿戴胄据理力争,监门校尉就被开刀问斩了。

长孙无忌是正牌国舅,无意间带刀进宫,按照当时的法律也应该判处死刑(戴胄的观点就是要杀也得先杀长孙无忌)。

尉迟敬德只是秦王府的一个“左二副护军”,也就是李世民保安分队的一个副队长,拎着带血的长矛来见当朝天子,岂不是要满门抄斩诛灭九族? 把皇帝李渊吓出一身冷汗,尉迟敬德不但没有受到任何处罚,反而火箭式上升:从没有任何爵位直接受封国公,军衔跟秦琼程咬金拉平,还拿到了当时最多的食邑:拜右武侯大将军,赐爵公,与长孙无忌、、四人并食实封千三百户(当时秦琼是左武卫大将军,程咬金是右武卫大将军,食邑都是七百户)。

我们细看秦琼和程咬金的国公称号,好像也能发现一些问题:李渊给秦琼的国公封号是“翼(像不像的翊军?)”,给程咬金的封号是“宿(这称号也不错)”,但是到了李世民登基,这二位的国公称号变成了“胡”“卢”。

读者诸君都知道,唐朝国公封号的命名,一般有三个三种形式:第一种,确有其地,如公、公、公;第二种是以受封者籍贯命名,比如山东人秦琼程咬金都可以封为公;第三种是取美称,比如之“卫”、李勣之“英”。

秦琼程咬金的“翼宿”,变成了“胡卢”,这就耐人寻味了:胡卢跟葫芦谐音,本意大概是捂着嘴偷笑的意思,这是不是李世民在变相指责秦琼程咬金:你们不去玄武门,是想看我笑话? 参加玄武门之变的杀手,还真没有秦琼程咬金,新旧两唐书都开列了参与者名单: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恭、李孟尝。

看到这里,想必不用笔者解释,读者诸君也应该明白为什么李世民不派秦琼去“觐见”李渊了吧?至于李世民为什么要更改秦琼程咬金的国公封号,也就只有秦琼程咬金自己清楚了。

秦琼在李世民登基后就请了病假,而且一请就是十二年:享福十二年,说明不是重病,十二年没治好,说明这病有点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曾经当过三次叛臣的郝普,最后结局如何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