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是如何成为当时世界的”领袖国“?

一是有它主导的国际组织,例如今日主导北约的美国;二是它敢于担当国际义务,扶弱抗恶,做“善霸”。
本国领导人不仅管本国的事,还
【千问解读】
一是有它主导的国际组织,例如今日主导北约的美国;二是它敢于担当国际义务,扶弱抗恶,做“善霸”。
本国领导人不仅管本国的事,还要管外国的事。
这两方面,七世纪的大唐帝国基本都做到了。
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起“政治流亡事件”。
网络配图 公元651年,波斯国(现称伊朗)遭新崛起的侵袭,京城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达)沦陷,波斯国王伊嗣俊殉难。
伊嗣俊的儿子、王储卑路斯“火线继位”,一边率残军退守抵抗,一边求助“国际干涉”。
卑路斯首先退守到了吐火罗(今阿富汗),在吐火罗人帮助下,一度收复了边疆失地。
然而,,阿拉伯帝国疯狂反攻,卑路斯和吐火罗人难以招架,堪堪就败。
于是他们联合向外求援,卑路斯提出到大唐“政治避难”。
,波斯君主最后关头为何向大唐寻求“政治避难”? 史学家多是从军事实力对比分析原因。
公元7世纪,世界只有两个的超级大国,那就是大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
两国争夺的焦点就是现在的中亚与西亚。
大唐帝国曾与阿拉伯帝国大小争战20余次,大唐军队胜多负少。
所以,当时西域各国,也就是中亚和西亚地区,一旦出现危难,政治流亡者首先想到的就是去中国避难。
从军事力量的对比上看,只有大唐帝国能抵制大食的东进。
其他中亚诸国,包括东罗马帝国,根本罩不住流亡政权。
网络配图 当然,这类分析也是不错的,但显然不够全面。
这里,除了不可或缺的军事原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往往被忽略了,那就是世界“正统”地位。
无论是在东罗马帝国,还是波斯国、西亚诸国,甚至阿拉伯帝国眼中,都不敢小觑大唐帝国的正统地位。
因为它主导着高举国际正义旗帜,具有军事干涉能力的国际组织——。
说起中国主导的国际组织“天可汗”,众所周知。
它不是一个简单名誉称谓,也不是一个纸糊的王冠,而是一种实质性的国际组织体系。
昔日“天可汗”,从范围上,算不上今日联合国,但却相当于“东方北约”。
这是中国主导的第一个“国际组织机构”,其作用主要是政治与军事两方面的担当。
维系国际和平,仲裁各国间之纷争,为天可汗首要任务;维护各国独立,不受强国侵略,为天可汗另一职责。
为表示对天可汗之绝对服从,各国嗣君即位,必由天可汗下诏册封。
各国军队必须接受天可汗征调,受征中国“维和”平乱。
因为有了天可汗组织,公元七世纪“国际道义舞台”就此为中国领衔。
日本人称此时的大唐帝国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世界主义色彩的朝代”,亦非谀语。
当波斯流亡君主向中国求援时,此时大唐太宗已逝,进入其子高宗“永徽年”,这个高宗虽然不抵父亲伟岸,但尚有父亲领袖遗风,弱国被强国欺凌,大唐岂能坐视不管?中国管中国的事,也一定要担当国际道义,管外国的事!他毅然接受了卑路斯求助,马上设立波斯都督府(今伊朗境内的扎博勒),任命卑路斯为波斯都督府都督,将波斯与大唐安西都护府连成一片。
网络配图 由于高宗没派唐军驻扎波斯都督府,所以波斯全境不久终被大食吞并,波斯都督府也无法独存,卑路斯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怎么办?大唐还是要管。
公元670年,高宗召卑路斯入朝,授“右武卫将军”衔,命人修建长安波斯寺,卑路斯与其子泥涅斯得到妥善安置,定居长安。
尽管大唐没能帮助波斯复国,但摄于大唐之威,阿拉伯大军终究未敢穷追卑路斯到中国内地。
因为有了大唐帝国的存在,阿拉伯帝国东进的步伐终被阻挡在葱岭之外。
此间阿拉伯大军发动了几次中等规模的战役,结果均败于唐军,后来倾其国力发动怛罗斯会战,20万阿拉伯军面对3万唐军依难全胜。
我们知道,时的汉军外战成绩也相当可以,但是比起唐军的战斗力,还是有些“”。
汉朝战匈奴,历经百年未告全胜。
唐时主要有三个外敌:大食、吐蕃、突厥,都为当时的强大民族,突厥后来横行西方,建立帝国,阿拉伯帝国横跨欧亚大陆,与并立。
吐蕃帝国则雄据青藏高原,对中原。
但他们与唐军的交锋却基本是败多胜少。
突厥力量不弱于匈奴,而唐军却一战定天下。
唐朝大将夜袭阴山,活捉突厥可汗,建千古奇功。
公元674年,卑路斯客死长安。
这个国破家亡的古伊朗国君,因为有了中国的庇佑,安稳地度过了他的政治余生,避免了成为阿拉伯军团战俘的可能。
扶弱济困、主持正义的大唐帝国,不仅赢得了弱国的尊重,而且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成为诸国敬仰的政治大国。
一个领袖国的侧证,就是她能建立起对世界流亡者的吸引力和信任度,成为各国政治流亡甚至叛国者的首选国。
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时在东方乃至全世界,能做到这一步,真正称得上政治大国的,唯有大唐帝国。
网络配图 而这一切,都是大唐雄风造就。
烈烈汉魂,成就华夏旷古烁今的领袖国气质,汉民族一改先秦以后的“内敛”传统性格,携华夏文明,充满自信走向世界,主导世界。
古伊朗国君在天之灵,想必也会对此“唐版汉魂”敬佩不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两宋和明朝的火药有什么分别?都是如何用火药制造武器的
如果用火药代替一般易燃物,效果要好得多。
火药发明之前,攻城守城常用一种抛石机抛掷石头和油脂火球,来消灭敌人。
火药发明之后,利用抛石机抛掷火药包以代替石头和油脂火球。
据路振的《九国志》记载,时(十世纪),郑王番率军攻打豫章(今江西南昌),“发机飞火”,烧毁该城的龙沙门。
这可能是有关用火药攻城的最早记载。
2、两宋时的火药 到了两宋时期火药武器发展很快。
据《·兵记》记载:公元970年兵部令史冯继升进火箭法,这种方法是在箭杆前端缚火药筒,点燃后利用火药燃烧向后喷出的气体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喷射火器。
公元1000年,士兵出身的神卫队长唐福向廷献出了他制作的火箭、火球、火蒺藜等火器。
1002年,冀州团练使石普也制成了火箭、火球等火器,并做了表演。
火药兵器在战场上的出现,预示着军事史上将发生一系列的变革。
从使用冷兵器阶段向使用火器阶段过渡。
火药应用于武器的最初形式,主要是利用火药的燃烧性能。
《武经总要》中记录的早期火药兵器,还没有脱离传统火攻中纵火兵器的范畴。
随着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发展,逐步过度到利用火药的爆炸性能。
硝酸钾、硫磺、木炭粉末混合而成的火药被称为黑火药或者叫褐色火药。
这种混合物极易燃烧,而且烧起来相当激烈。
如果火药在密闭的容器内燃烧就会发生爆炸。
火药燃烧时能产生大量的气体(氮气、二氧化碳)和热量。
原来体积很小的固体的火药,体积突然膨胀,猛增至几千倍,这时容器就会爆炸。
这就是火药的爆炸性能。
利用火药燃烧和爆炸的性能可以制造各种各样的火器。
北宋时期使用的那些用途不同的火药兵器都是利用黑火药燃烧爆炸的原理制造的。
蒺藜火球、毒药烟球是爆炸威力比较小的火器。
到了北宋末年爆炸威力比较大的火器向“霹雳炮”、“震天雷”也出现了。
这类火器主要是用于攻坚或守城。
公元1126年,守开封时,就是用霹雳炮击退金兵的围攻。
金与北宋的战争使火炮进一步得到改进,震天雷是一种铁火器,是铁壳类的爆炸性兵器。
元军攻打金的南京(今河南开封)时金兵守城时就用了这种武器。
《金史》对震天雷有这样的描述:“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并无迹,甲铁皆透”。
这样的描述可能有一点夸张,但是这是对火药威力的一个真实写照。
火器的发展有赖于火药的研究和生产。
《武经总要》中记录了三个火药配方。
唐代火药含硫、硝的含量相同,是1比1,宋代为1比2,甚至接近1比3。
已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四分之三的配方相近。
火药中加入少量辅助性配料,是为了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等效果。
火药是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发展的。
1044年主编的《武经总要》一书中介绍了三种火药配方,以不同的辅料,达到易燃、易爆、放毒和制造烟幕的不同目的。
宋代由于战争不断,对火器的需求日益增加,时设置了军器监,统管全国的军器制造。
军器监雇佣工人四万多人,监下分十大作坊,生产火药和火药武器各为一个作坊,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史书上记载了当时的生产规模:“同日出弩火药箭七千支,弓火药箭一万支,蒺藜炮三千支,皮火炮二万支”。
这些都促进了火药和火药兵器的发展。
时出现了管状火器,公元1132年陈规发明了火枪。
火枪是由长竹竿作成,先把火药装在竹竿内,作战时点燃火药喷向敌军。
陈规守安德时就用了“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
公元1259年,寿春地区有人制成了突火枪,突火枪是用粗竹筒作的,这种管状火器与火枪不同的是,火枪只能喷射火焰烧人,而突火枪内装有“子巢”,火药点燃后产生强大的气体压力,把“子巢”射出去。
“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弹。
突火枪开创了管状火器发射弹丸的先声。
现代枪炮就是由管状火器逐步发展起来的。
所以管状火器的发明是武器史上的又一大飞跃。
突火枪又被称为突火筒,可能它是由竹筒制造的而得此名。
《》所引的《行军须知》一书中提到,在宋代守城时曾用过火筒,用以杀伤登上城头的敌人。
到了元明之际,这种用竹筒制造的原始管状火器改用铜或铁,铸成大炮,称为“火铳”。
1332年的铜火铳,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铭文的管状火器实物。
3、 明代在作战火器方面,发明了多种“多发火箭”,如同时发射10支箭的“火弩流星箭”;发射32支箭的“”;最多可发射100支箭的“百虎齐奔箭”等。
明燕王(即后来的)与建文帝战于白沟河,就曾使用了“一窝蜂”。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多发齐射火箭,堪称是现代多管火箭炮的鼻祖。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当时水战中使用的一种叫“火龙出水”的火器。
据“武备志”记载,这种火器可以在距离水面三、四尺高处飞行,远达两三里。
这种火箭用竹木制成,在龙形的外壳上缚四支大“起火”,腹内藏数支小火箭,大“起火”点燃后推动箭体飞行,“如火龙出于水面。
”火药燃尽后点燃腹内小火箭,从龙口射出。
击中目标将使敌方“人船俱焚。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二级火箭。
另外,该书还记载了“神火飞鸦”等具有一定爆炸和燃烧性能的雏形飞弹。
“神火飞鸦”用细竹篾绵纸扎糊成乌鸦形,内装火药,由四支火箭推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多火药筒并联火箭,它与今天的大型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工作原理很相近。
火箭的发展,使人产生了利用火箭的推力飞上天空的愿望。
根据史书的记载14世纪末,的一位勇敢者万户坐在装有47个当时最大的火箭的椅子上,双手各持一个大风筝,试图借助火箭的推力和风筝的升力实现飞行的梦想。
尽管这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但万户被誉为利用火箭飞行的第一人。
为了纪念万户,月球上的一个环行山以万户的名字命名。
随机文章世界上十大最神秘的木乃伊,外星人木乃伊毁掉你的三观无人机和遥控飞机的区别分析,无人机能自动控制飞行/性能超屌距离产生美感的刺猬效应,哪怕是最亲密的夫妻也应有私密空间释放恶臭的红笼头菌能吃吗,红笼头菌有毒吗/有毒不建议食用有些陨石为什么值钱,天外陨石有什么价值(最贵陨石30000元一克)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大唐最后的猛士军团
敦煌城外东南50里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的,已历经一千六百多年的沧桑。
洞窟中,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仿佛在倾诉着,大自然的和人类技艺的,还有隐藏在背后的,数不尽的传奇故事。
其中,156窟有这样一幅长达8米的珍贵壁画,展现一位将军出巡的盛景: 画中有百余人,走在最前方的是以军歌舞为主的仪仗队,旌旗招展,锣鼓喧天。
八名骑兵头戴毡帽,腰系革带,击鼓吹角;随后是高举牙旗的骑兵和演奏琵乐器的乐队;紧接着是舞伎两队,一队身着汉装,一队穿吐蕃服饰,翩翩起舞。
壁画的中心人物则身穿红袍,骑白马,正要纵马过桥,前有将士护卫,后有仆从相随。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壁画中的这位主角,名叫张议潮。
这幅画,正是表现其率军抗击吐蕃,收复河西十一州的雄壮气势。
1 后,朝廷抽调西北兵平叛,遂使边州无备,吐蕃趁机侵占河西、陇右地区。
自乾元元年(758年)起,廓州、凉州、兰州、瓜州、沙州等地相继陷落。
诗人张籍的一首《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凉州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愤慨的张籍在诗中发出呼吁:难道就有没有像、兄弟那样的名将,来收复凉州,带领百姓们重回汉家故土吗? 吐蕃士兵。
当吐蕃攻打沙州时,尽管当时和朝廷的联系已经中断,城中军民仍不肯束手就擒。
沙州(今敦煌)刺史周鼎,一边固守城池,一边向求救。
可是,始终盼不来救兵的消息,周鼎心如死灰,召集诸将,主张焚毁城郭,率众东逃。
都知兵马使阎朝,见主将已然意志消沉,不惜承担罪名,将周鼎缢杀。
结果,沙州军民非但没有责备阎朝,反而支持他自领州事,集结在他旗下,共同抗敌。
在内缺粮草,外无救兵的坏境下,阎朝带领沙州百姓,抵抗吐蕃,长达10年之久。
直到建中二年(781年),沙州弹尽粮绝,城中军民处于绝境。
为保他们安全,阎朝与蕃将相约,不得伤害、驱逐百姓,这才出城投降。
顽抗多年的阎朝,投降后被吐蕃人下毒暗杀。
沙州,至此陷落。
2 17年后,贞元十五年(799年),一个注定将改变这个地区命运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张议潮。
家族是沙州豪门,世代为州将,张议潮之父张谦逸更是官运亨通,官至工部尚书。
然而,作为一个成长在“沦陷区”的官二代,张议潮感受不到家族带来的荣耀。
他的童年,享受不到几天,目之所及,尽是国仇家恨。
吐蕃显然没有大唐那样开放的民族意识,为实现文化专制,他们不许百姓穿汉家服饰,说汉话。
吐蕃人“贵壮贱老”,将壮丁掳为奴婢,命他们耕田放牧,劳作不休。
对年老者,动辄“断手凿目”,弃之街道。
史载,贞元年间,吐蕃军队曾在河西俘获一万多汉人,带回其部落为奴。
当经过一段峡谷时,俘虏们停下脚步,向东边的故乡辞别。
有几百人直接哭晕过去,还有人宁死不屈,跳崖而死。
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
在如此恐怖的统治下,每逢新春佳节,河西各州百姓仍偷偷穿起汉家服饰,祭祀祖先,向东遥拜。
开成年间(836一840年),使者途径河西。
当地百姓见到唐朝使者,夹道迎接,放声哭泣,问道:“犹念陷蕃生灵否?”尽管他们乡音已改,仍心念大唐,盼望着王师早日归来。
敦煌鸣沙山月牙泉。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亲眼目睹同胞惨状的少年张议潮,手抄一首当时广为传唱的《无名歌》,以表同情: “……君不见城外空墙匡,将军只是栽花竹。
君看城外栖惶处,段段茅花如柳絮。
海燕衔泥欲作巢,空堂无人却飞去。
” 该诗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在吐蕃不断侵略下,河西各州的困境。
深受奴役的百姓在贫瘠土地上耕作,生活困顿的同时,还忍受着繁重的赋役。
他们不堪重负,试图逃离家园。
此地的断垣残壁,只能供军官们栽种草木,城外茅花如柳絮飞扬,格外凄凉,连燕子也不愿在这样残破的空城筑巢栖息。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年轻的张议潮立下志向,他要带领河西各州的百姓,收复失地。
张议潮平日学习兵法,苦练剑术。
现在很多小孩的偶像是,而当时少年张议潮崇拜的却是、等千古名将。
他对经史子集毫无兴趣,只专心研读《六韬》、《玉钤篇》等古代兵书,吸取其中精髓,只盼望有朝一日能上阵杀敌。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3 吐蕃打下河西诸州后,膨胀了。
吐蕃人统治该地数十年,毫无作为,只知残酷压榨,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百姓对他们早已恨得咬牙切齿。
吐蕃的外交更是一塌糊涂,他们四面树敌,唐朝、回鹘都与之有过节。
与此同时,的吐蕃也在不断走向衰退,国内发生了大规模内乱。
吐蕃正处于内外交困的局面,唐朝却缓过劲儿来了。
会昌四年(844年)春,朝廷得知回鹘衰微,吐蕃内乱,于是召集群臣,商议如何收复河、湟四镇十八州。
三年后,河东节度使于盐州吐蕃军。
次年,凤翔节度使又一举收复了原州、威州等地。
朝廷似乎在为河西的百姓们传达一个信号:你们不再孤立无援,有国家为你们撑腰。
沙州的张议潮听闻这些好消息,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他等得太久了,仿佛这一生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
敦煌沙州乐园中的张议潮雕像。
大中二年(848年),做好周密计划的张议潮见时机成熟,与当地名门望族、豪杰义士联合,发动起义。
张议潮振臂一呼,全城汉人响应号召,纷至沓来,誓与吐蕃。
张议潮自幼饱读兵书,胸怀韬略。
史载,他亲率起义军与吐蕃交战,“武侯之八阵,纵烧牛之策”,突破重围。
八阵指的是时期创设的八阵图,烧牛之策则是战国时期的火牛阵。
此处可能是溢美之词,却透露出张议潮初入战场时的从容与老到。
两军短兵相接,疏于防范的吐蕃守军最终败下阵来。
他们大惊失色,没想到这么多年来犹如待宰羔羊的黎民百姓,竟也拿起了屠刀。
吐蕃人纷纷丢盔弃甲,狼狈逃窜。
张议潮义军成功将吐蕃驱逐出故乡,并在这里站稳了脚跟。
刚掌握吐蕃大权的权臣尚恐热得知张议潮起义的消息,,带领军队再一次劫掠河西鄯、廓等八州。
一路上若遇到青壮,吐蕃军毫不迟疑将他们斩杀,又对老弱妇孺施以割鼻断足的酷刑,甚至以槊刺杀婴儿为戏,并将当地房屋焚烧殆尽。
吐蕃人烧杀劫掠,绵延千里,。
尚恐热似乎想以此举震慑河西居民,没想到适得其反。
他们残暴的行径,激起民怨,越来越多的百姓挺身而出,投入到张议潮的义军中。
张议潮一鼓作气,修缮甲兵,且耕且战,先后收复沙、瓜、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
故土沦陷数十年,当地的汉人终于翻身做主。
张议潮收复的河西十一州。
4 张议潮以收复失地为己任,却不愿割地称王。
收复沙州时,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派人向长安告捷。
可是,由于凉州等地还在吐蕃手里,使者东行受阻,贸然前往,定然。
支持张议潮起义的,还有当地的势力。
高僧洪辩心生一计,派弟子悟真担任张议潮的入朝使者。
僧人的身份正好可以作为掩护,摆脱吐蕃人的盘问。
悟真一路向东,走入荒无人烟的沙漠,他辨不清方向,不知前路在何方,也不知自己此生能否到达长安。
一如当年为弘扬佛法,奋不顾身的,悟真舍生忘死,只希望把河西军民英勇抗争吐蕃一事告知朝廷,让天下人知道,在沦陷区生活了数十年的百姓们,依然不忘自己是大唐的子民。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悟真迂道东北,被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发现。
在他的协助下,悟真终于到达长安。
多年来一直身陷吐蕃人统治的僧人,历经艰难险阻,站在了唐朝的中央,他告诉人们,河西的百姓们,起义了。
与唐朝取得联系后,大中五年(851年),张议潮派其兄张议潭和起义诸将李明达、李明振等二十九人正式入朝告捷,并献上沙、瓜等十一州图籍,宣布效忠唐朝。
从河西来的几队使者,早已在长安城引起轰动。
平生最爱读《贞观政要》,时时以李世民为榜样的,得知张议潮的英雄事迹,感慨道:“关西出将,岂虚也哉。
” 有“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
当年冬天,唐朝在沙州设立归义军,统领瓜、沙十一州,授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
从此,归义军之名,威震八方。
5 此时,的吐蕃军集结到东边的凉州,真正的硬仗才刚刚开始。
大中十二年(858年),张议潮统兵七千,奔赴凉州。
这次战斗,不同以往,集结兵力的吐蕃军被逼入绝境,。
归义军四处征战,略显疲惫,兵力上还处于下风。
张议潮指挥若定,命归义军分兵两道,列阵以待,人人手持白刃,,精锐骑兵在前突击。
吐蕃军困兽犹斗,毫不退让,双方拼死相争,一番血战之后,五十里之内,横尸遍野。
吐蕃军兵力雄厚,归义军一时难以攻破城池。
随后,经过三年的拉锯战,张议潮才得以攻克凉州。
至此,历经百年血雨腥风的河陇地区,全部由唐朝收复。
时人赞曰: “河西沦落百余年,路阻萧关雁信稀。
赖得将军开旧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 张议潮率河西诸州来归,唐朝无暇接手,遂将河西托付给他,给了归义军高度的行政自由。
张议潮身兼数职,继续推行耕战政策,大力发展生产,稳定河西局势。
同时,他重建唐制,传播汉人文化,终于使“百年左衽,复为冠裳;十郡遗黎,悉出汤火”。
驱逐吐蕃后,张议潮又积极抵御其他少数民族的进犯,让周边各族人知道,“社会我潮哥,人狠话不多”。
有一次,吐谷浑意图劫掠沙州。
张议潮主动出击,行至半路,与吐谷浑军狭路相逢。
吐谷浑不敢交战,迅速逃归。
张议潮带兵追击千里,一直深入到吐谷浑境内。
沙州以北的纳职县(今新疆哈密西北),聚集着回鹘与吐蕃残部,频频袭击汉人,抢夺牲畜。
为对付这一威胁,大中十年(856年)六月,张议潮亲率甲兵,围攻盘踞在纳职的回鹘军。
回鹘军一时措手不及,抛弃鞍马,大败而逃。
据敦煌出土的《张氏勋德记》记载,当时人们对张议潮的功绩给予了崇高的评价:“坐筹帷幄之中,之外,四方犷犴,却通好而求和;八表来宾,列阶前而拜舞。
北方猃狁,款少骏之駃蹄;南土蕃浑,献昆岗之白璧。
” 6 张议潮为收复河西立下,又为巩固边防鞠躬尽瘁,或许,仅是为了那颗的赤子之心。
归义军这样一个高度独立的政权出现,是朝廷所不愿看到的,尤其是,此时河西已尽数收复,稳定发展。
归义军与朝廷,表面君臣,实则屡生龃龉。
咸通八年(867年),张议潮当年被派入朝的哥哥张议潭在长安去世。
噩耗传来,69岁高龄的张议潮千里迢迢赶往长安。
荣新江教授认为,张议潮此举是为替代其兄,作为归义军的新人质,已示对朝廷的忠诚。
所谓“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无论是何原因,晚年的张议潮终于回到了让他魂牵梦绕的长安。
繁华的长安城。
此地,是大唐的都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车如流水,人潮涌动。
身处其中,观花长安道,步随龙辇后,居庙堂之上,为。
为官者梦寐以求的,或许正是这样的成就。
张议潮入朝后,朝廷自然要好好表示一下,授其为右神武统军,晋升为司徒,并赐宣阳坊宅第,给予优厚礼遇。
五年后,年逾古稀的张议潮卒于长安。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位老人,早已完成他的夙愿。
7 让人的是,没有朝廷的介入,归义军竟自己走向覆灭。
一出同室操戈的闹剧,最终毁了张议潮一生的事业。
张议潮入朝后,河西军务交给其侄子张淮深。
经过张氏叔侄的惨淡经营,河西走廊一片蓬勃复兴之象。
危机往往潜伏在繁荣之中,大顺元年(890年),张议潮的女婿,沙州刺史索勋突然发动政变。
顿生肘腋之变,张淮深防不胜防,一家人死于乱军之中。
索勋遂自立为节度使。
景福元年(892年),朝廷不得不承认他为归义军节度使。
索勋,背叛张家,小姨子第一个反对。
张议潮的第十四女,同时也是其老部下李明振之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率将士诛杀索勋。
随后,拥立张议潮之孙张承奉为归义军节度使。
从此,归义军的情况急转直下,犹如大唐的国运。
907年,称帝,张承奉无主可依,自称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随后便淹没在历史的漫漫黄沙中。
大唐的终结者“朱全忠”。
曾经纵横驰骋的归义军,逐渐被人淡忘,在等待人们唤醒关于他们的记忆。
正如莫高窟第156窟的那幅壁画,还在诉说他们的前世传奇。
随机文章“书圣”王羲之的简介与故事南宋时期的物价如何呢?一两银是几文钱呢?西沙群岛蓝洞夺得世界第一,深度300.89米秒杀各国蓝洞圣马丁朱莉安娜公主机场,飞机在头顶10米高掠过宇宙是不是一个大黑洞,宇宙中不存在超大黑洞/多个黑洞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