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大朝会上的皇家礼仪:光仪仗队有近五千人
【千问解读】
如果把元旦到元宵的整个年节视为一台大戏,那么元旦一早的大朝会便是这台大戏的揭幕典礼。这种规格的大朝会每年只举行两次,除去元旦,就是冬至,它是彰显一个王朝内在精神和外在华衮的最盛大的排场,连任何一点微小的细节也要像军国大事一样高蹈唯美的。
今年的大朝会由于是在新落成的大庆殿举行,所谓就更加显得了。
大庆殿无疑是宫城内最重要的建筑,它是一个政权的礼仪象征,凡是有关王朝体面的各种典礼都在这里举行。
就像一个大常常有好多艺名一样,它也是一殿多用、因事揭名的。
正朔大朝时,这里称大庆殿;进士唱名,称集英殿;祀神祭天,称明堂殿;庆贺和皇后的生日,又称紫宸殿;宣布执政级的重大人事任命(因为诏书是写在白麻纸上的,是谓“宣麻”),则称文德殿。
当然,它还有一个更流行的俗称:金銮殿,这个俗称几乎取代了民间对皇城的所有想象。
大年初一天还没有亮,文武百僚就开始在丽正门外排班。
负责议程的内侍更是神气活现,即便是皇亲国戚也要被他们地支使。
小人得志是要有气候的,大朝会的庄严隆重赋予了他们骄横跋扈的底气。
他们逐队厉声喝问:“班齐未?”禁卫人员逐一应答:“班齐!”那阵势就像军队结集时检查口令一样。
队伍整顿完毕,宫门尚未开,大家只好瑟缩在寒风中等待五更报时。
皇宫内计时的更漏比民间短,宫中五更过后,民间四更才结束。
因此宫中打过了五更,梆鼓声就交替响起,称为“攒点”,也就是发布标准时间的意思。
五更攒点的梆鼓声终于在城楼上响起。
这时候,透过大庆殿殿角上的鸱吻犹见疏星点点。
于是宫门缓缓打开,门轴吱吱呀呀的磨擦声尖利地划过的夜空。
百官而又神情整肃地鱼贯而进,绍兴十二年的元旦大朝会开始了。
但严格地说,今年的大朝会其实并不“大”,文武百官应该来的当然都来了,一个也不会缺。
缺的是那一干支撑场面的卤簿仪仗,像法驾、伞扇、仪卫、雅乐等等都是临时拼凑的,,只能。
当初东京(北宋都城,现河南开封)大朝会时,光是黄麾仗的仪节就要动用五千余人。
五千余人的旌旗队列,那是怎样一种盛大的排场?不说别的,以现在宫城的规模,怕是站也没地方站了。
不“大”的第二个原因是缺了四方朝贺的外国使节。
所谓“万国衣冠拜冕旒”,那是汉唐气象,不去说了。
即便是在东京时,朝贺的外国来宾也还是相当可观的。
如此看来,绍兴十二年临安宫城里的元旦大朝会,其实也就是在日常朝会的基础上换了个地方,又增加了若干程序而已。
新落成的大庆殿只是徒有外壳,内部设施还没有到位,到处弥漫着一股新鲜的木头、石灰和油漆的气味。
朝会增加的程序之一就是上公致辞,由宰相代表百官发表了一通用古雅而华丽的词藻组成的官话套话。
人毕竟不是道具,在这样大的场合难免有一点小小的差错。
连官家(宋高宗)本人的表现也不能说,因为过于想显示天子威仪,反倒显得有点拘谨,就像一个人刚刚装了一付假牙,嘴总是抿得紧紧的,生怕那玩意掉出来一样。
但那场面和气氛还是让他很受用,在他十五年的帝王生涯中,还没有哪一个新年过得这样风生水起心情舒畅的。
况且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在庄严刻板的程式化表演中,时不时还会有一些的即兴表演。
最后一道程序是官家赐宴,满朝文武被折腾了半天,最后热热闹闹地吃了一顿饭。
但正如吃过国宴的人都知道这种宴会其实只是一种规格一样,大庆殿里的这顿饭也并不可口,其中的一道主菜即胙肉,是夜里祭祀用的猪牛羊肉。
祭祀用的肉是不放盐的,执事们用刀子割成小块,分赐群臣,这种毫无味道的白肉,吃起来,但又不能不吃。
有的大臣这种宴会吃多了,便在私下里有所变通,他们事先在家中把手绢放在五香肉羹里煮出味来,到时候一边吃胙肉一边拿出来擦嘴,这样,肉有了味道,又不会被参以无礼和不敬。
但绝大多数的臣子既没有这样的经验也没有这样的胆量,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吞。
因此,正如《》中那位黑大汉所说的,一个个都“嘴里淡得出鸟来”。
在大朝会的礼执事们分赐胙肉的忙碌中,绍兴十二年拉开了帷幕。
随机文章齐齐哈尔干尸复活之谜,被埋复活极力挣扎身连胎盘中国093G型攻击核潜艇,美专家眼中最恐怖的航母杀手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军方唯一承认的外星人事件,比利时不明飞行物事件/13万人目击中国掩盖过的黑暗事件,曝光青海湖龙吸水看到了龙(视频为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北宋两年时间就灭国了 南宋为什么还坚持一百多年时间
南宋第一预言家是哪位?竟说出金朝灭亡时间
中国古代有许多厉害的预言家,他们能够准确说是朝代的更迭,让后人觉得非常惊讶,比如说人风、所写的《》,就充满了神秘感。
南宋时期也出现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预言家,他居然说出了金朝的灭亡时间,更是指出了南宋将来面临的危险。
那么这位传奇人物到底是谁呢? 一、才兼文武 此人就是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词人、军事家!辛弃疾是济南历城人,出生于1140年,当时他的家乡已经沦为金朝的地盘。
不过,在祖父的影响下,辛弃疾一心想要投奔南宋,然后恢复中原。
1161年,辛弃疾参加了抗金义军,在耿京手下担任掌书记。
1162年,辛弃疾作为义军使者,南下前往南宋。
当辛弃疾归来之时耿京被叛徒张安国,他非常气愤,率领五十余人闯入金军大营,生擒了叛徒,然后“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
南廷加封辛弃疾为江阴签判,之后他历任江西、湖北、湖南安抚使等职,颇有政绩,还训练出了一支“飞虎军”。
除了政治、军事才能外,辛弃疾还是一位大词人,与并称。
二、他的预言 ”所谓“仇虏”指的就是金朝,而“中国”指的南宋。
意思是说,金朝在六十年后一定灭亡,而金朝灭亡后,南宋面临的威胁更大! 后来的事实证明,辛弃疾的预言是正确的!六十年后,也就是1232年,逃离了都城开封,而守将崔立向蒙古投降,金朝。
1234年,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朝至此彻底灭亡。
在金朝灭亡后,南宋并没得到了什么好处,反而与一个强大的敌人开战了,经过几十年的战争,最终灭掉了南宋。
三、战略大师 虽然辛弃疾的预言说对了,但他其实不懂什么图谶,也不是像那样的预言家,而是一位战略大师!辛弃疾之所以能够做出这么准确的判断,这背后是有原因的!首先,辛弃疾来自北方,对金朝的情况比较了解。
前面说了,辛弃疾从出生到南下之前,一直生活在金朝境内,对金朝的情况比较了解。
其次,辛弃疾一心想要北伐,留意金朝的局势。
滁州位于江淮之间,距离金朝比较近,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加强对地方的治理,另一方面还收集了金朝的情报。
辛弃疾认为“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虽然当时蒙古还没有崛起,但是,留心北方局势的辛弃疾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
不过可惜的是,辛弃疾的这封奏折没有得到了以及宰相们的注意。
直到宋末元初之际,有人才发现了辛弃疾的预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