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进攻苏联为什么势如破竹?朱可夫:我有错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4 点击数:
简介:1941年3月11日,与一起签署了“战略部署修订计划”(MP-41),该计划已经得到的批准。

这份极其重要的文件规定在战争开始之前,红军西线面对进攻时的主要任务。

【千问解读】

1941年3月11日,与一起签署了“战略部署修订计划”(MP-41),该计划已经得到的批准。

这份极其重要的文件规定在战争开始之前,红军西线面对进攻时的主要任务。

它是1940年11月计划的翻版,用1941年1月图上推演(Kriegspiel)中得出的几个教训加以修订。

其主要条款被朱可夫笨拙地隐藏于《回忆录》中。

他承认其中有一个错误,但立刻就把它推到了斯大林身上:他说苏联的大批资源都置放在普里皮亚季河的南部,而德军进攻的重心将在普里皮亚季河的北部。

这其实将该计划建基其上的那些错误的前提条件都掩盖住了。

苏联的将领并不真的关心德军宣战后会从哪儿进攻、何时进攻,照他们看来,总归会有人起头先跳舞。

对他们来说,立刻组织军队反攻——从哪儿开始反攻及反攻的深层目标——才最重要。

正如图上推演(Kriegspiel)所表明的,将从利沃夫发起打击,目标是德国的西里西亚,以期“将德军同其巴尔干盟国隔离开来”。

MP-41计划的文本尚未全部刊发。

俄罗斯关于该问题最好的专家之一尤里•戈尔科夫认为斯大林并未为其背书。

未全文刊发就是一个证据,说明他没有签署该文件。

不管怎么说,肯定的是这份计划向他提交过。

那在1941年3月17和18日召开的两次夜间会议上,铁木辛哥和朱可夫为什么会同斯大林商讨了七个半小时还多呢?在巴尔干诸国危机重重的这一时刻,我们看不出还有其他事能让这三个人商谈这么长的时间。

斯大林没有签署,并不意味着他没有口头同意。

他经常这么做,这样就能在失败的时候,减轻自己的责任。

MP-41计划规定了如何使用军力,但这种军力充其量要到1942年1月才会存在。

提及的数字相当大——870万人,300个整备师,33个机械化军,333个空战团——这是典型斯大林式的夸大其词,而非苏联真实的经济实力。

因此,我们对朱可夫最严厉的责备就是,正是他让斯大林确1941年什么都不会发生。

他甚至在这一年里没让自己的国家进行真正的防御工作。

他违反了自己的原则——切勿低估对手——还幻想着能通过一场遭遇战打败德国国防军的坦克部队和空军。

他甚至还完全同意那个荒唐的想法,即他所设想的庞大军力,通过在边境地区秘密动员(Skrytym Poriadkom),就能纷至沓来。

这项胡言乱语的计划既未考虑到真实布防的军力,亦未考虑到敌人的军力已经使红军来不及对其他可行战略进行考量,尤其是防御,得用空间来换时间。

那我们是否可以说,朱可夫只不过是与和图哈切夫斯基纯粹进攻的战略一脉相承呢?我们将注意到他所赞同的这项计划,其粗略的内容已于1940年10月14日得到斯大林的首肯,也得到总参谋部的那些前辈,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及政治局的同意,因此在此情况下,他怎么胆敢仅凭一己之力而与这种共识顶撞呢?这样的聪明人难道不是不仅同意,而且还在纸上记下了这项计划的要点吗?25年后,他不是仍然写道这是一项好的计划吗?事实是朱可夫甚至没法喊出“没穿衣服”这样的话,因为他本质上是同意自己所提的这项计划的。

就在3月份,朱可夫向铁木辛哥提交了一份由瓦图京撰写的报告,提到红军主要缺什么的问题。

报告强调了德军进攻时,红军的弱点会变得极具灾难性:无线电通讯技术刚刚起步,反坦克炮和迫击炮配备不足,空军一片混乱,缺少工程兵,战场防御工事迟迟未造好,等等。

斯大林知道后,就要朱可夫于周六晚上去昆采沃见他。

朱可夫相当紧张,对领袖住的这栋有名的别墅连看都顾不上看,这毫无疑问解释了他没说出的那些话。

铁木辛哥已在那儿,在场的还有政治局的几个委员,无疑都是斯大林的心腹,,,卡冈诺维奇,马林科夫。

斯大林让他讲讲总参谋部的情况。

“我简短地阐述了已在提呈人民委员会过目的报告中说到的那些内容之后,便说考虑到军事政治形势的复杂性,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将西部边境地区的防御体系和军队里存在的不足之处解决好,已成为当务之急。

莫洛托夫打断我:‘所以您认为我们将不得不和德国人开战?’‘等等再说……’斯大林对他说。

……斯大林邀请我们共进晚餐。

……喝完浓郁的乌克兰甜菜汤,又上了很好吃的牛肉荞麦粥,糖煮水果,最后上了水果。

斯大林心情很好,开了很多玩笑。

他喝的是名叫赫万奇卡拉的低度的格鲁吉亚葡萄酒,还让别人一起喝,但宾客们更喜欢香槟。

结束的时候,斯大林说他还得再考虑考虑……”就算他签署了MP-41计划——要注意的是,当时认为若有需要,则应尽早于1942年执行该计划——但朱可夫每天仍会发现红军不适应如此高强度战争究竟到了何种程度。

因此,他在《回忆录》里说:“1941年春……我觉得无论是总参谋部,国防人民委员会,还是军队指挥员和各兵种都没有应对战争的司令部,否则他们就能坐镇指挥,快速下装力量统帅部的指令,接收和分析报告。

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抓紧时间……去搭建这样的指挥哨所。

”具体而言,红军的高级指挥部并没有可靠、多余的通讯设备,保护设施,操作员和密码等所有这些可让他指挥战斗的东西。

他们依赖的是民用电话网和电报网,以及几个不中用的高频无线电站。

指挥员和边境地区部队联络一旦中断,就将成为来年夏天那场灾难的首要原因。

元帅在《回忆录》里也承认了其他几个错误。

尽管他坚决不认为防御工事造得不多是他的责任,但他还是承认是他强烈要求在燃料、弹药和零件库前的防线边上造的工事。

大量库存就这样立刻落入了德军的手中;仅此一点,没了弹药便根本不可能组织起防守。

但仍需强调的是,如果说这些资源放在这么前面的地方,那是因为红军认为他们马上就能发起反攻,所以根本就没想到防御。

他还承认了另外一点,即战争一开始,根本就没想到什么理论。

“在1941年春修订作战计划时,我们并未充分意识到这些新的作战方法在战争初期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国防人民委员会和总参谋部都认为德国和苏联两个大国之间的战争会按照以前存在的那种模式从两个方面开始:边境发生战斗之后过几天,就会大举进攻。

”考虑到他们曾亲眼见过1939年9月1日德国国防军从一开始起便集全军之力进攻波兰这一前车之鉴,那包括朱可夫在内的苏联将领在这一点上便愈是有罪。

伊塞尔松在因芬兰战争不利而失宠的那段短暂的时期内,深刻地反思了这场冲突。

在一本颇具预言性的著作——Novye Formy Borby(战争的新形势)——里,他从9月1日的这件事当中分辨出了一个“新的现象”。

他说,将来,再也不会宣战,不会像1914年那场战争那样有着动员-集中-部署如此分明的阶段。

进攻将突如其来,规模浩大,集中所有资源,使击打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由于侵略者今后将无法完全掩盖其备战工作,所以就必须使自己的意图变得模棱两可:可以说成是施压,虚张声势,讹诈,或真为进攻作准备,而对手则会因犹疑而自缚手脚。

他说,波兰就是如此,德国空军首先出其不意地打击了机场,然后获得制空权,就开始夺取指挥所、桥梁、公路和铁路,而非与部队发生冲撞:波兰人完全被麻痹了。

他的这番描述完全符合1941年6月的战事!如果斯大林读过这本著作,思考过这本著作,那他就会从另一个角度去看,苏联也不会失去数百万人的性命。

但他却于1941年6月7日下令逮捕伊塞尔松,把他归到著名的第58条里,指责他从事“反苏活动”。

1941年4月,斯大林继续在巴尔干地区忍气吞声。

4月6日,德国国防军及其匈牙利、意大利和罗马尼亚盟军对南斯拉夫和希腊发动了一场新的闪电战。

打了12天,南斯拉夫就投降了。

100万兵力的军队从战场上消失,而……德军只阵亡了151人。

花了25天才消灭了希腊,英国的远征军不得不全面溃退。

南斯拉夫遭到瓜分。

莫洛托夫只得羞愧地藏起他于德军发动进攻之前几小时与南斯拉夫签订的互助协定。

他向匈牙利人,而非……德国人发去了抗议信。

4月4日,朱可夫和铁木辛哥收到了总参情报部部长戈利科夫发来的报告,报告估计驻扎于苏联1800公里长的边境线上的德军师团有81到82个,从多瑙河河口一直延伸到涅曼河。

4月16日,他又收到第二份报告,报告指出这些部队正在集聚大量渡河的工具。

5月5日,第三份报告说有103到107个师团。

朱可夫只察觉到了冒出河面的冰峰。

从1940年12月28日起,斯大林就从各个来源收到了80多份报告,来源有内务人民委员部,总参情报部,国安委(NKGB),伦敦的捷克政府,的私人信函,南斯拉夫秘密情报部门,特工的报告,其中有大名鼎鼎的拉姆齐——理查德•佐尔格——从东京发来的报告,瑞士情报网,德国、匈牙利、罗马尼亚、瑞典、芬兰、意大利、保加利亚的线人……灾祸到门前了。

斯大林发出自相矛盾的指示,有时很坚定,有时却畏葸不前。

说到坚定,4月13日,他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确保不在两条战线上开战。

必须注意的是东京的外交部部长松冈洋右在这个时候坚持要和哈勒欣河一役的胜利者见面。

他们只是礼貌地说了说话,但天皇的这位代表将朱可夫胜利者的自得之态看在眼里,并与朱可夫握了握手,这对斯大林似乎是个好兆头。

随机文章中国ufo视频震惊世界造谣,画面看起来连三岁小孩都骗不了!令人感到恐怖的鸟笼效应,心里被物品所控制的人类欲望中国登月被外星人警告,月球上发现外星人基地/被警告不许登月探寻美国恶魔之坑,直径1280米是超级陨石砸出来的(深180米)电池爆炸的原因,手机电池充电过满引发爆炸/导致女孩双手炸伤毁容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为什么把大量黄金储存在美国?为什么各国都在美国储备黄金

黄金是一种稀有的贵金属,无论对于国家还是个人来说,黄金都是财富的象征。

据统计全球开采出的黄金总量约16万吨,其中被各国用做黄金储备的只有3.2万吨,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对任何一个国家的安全意义都无需赘言。

然而令人费解的是这3.2万吨黄金当中却有相当一部分不在自己国内,那么它们藏在哪里呢?答案是:美国! 美国拥有全世界排名第一的黄金储备量,这些黄金被美国人单独储存于肯塔基州的诺克斯堡军营,而其他国家存放在美国的黄金则被安放在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地下金库里。

在纽约市自由大道33号有一栋12层的意大利式花岗岩建筑,这便是美国联邦储备银行的所在地。

在这栋建筑地下25米深的岩层中有一座巨大的金库,储存着近7000吨黄金,其中属于美国的部分仅占5%,其余95%来自全世界六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既然黄金对于国家安全和经济建设有着这样深远的意义,那么各国为什么还要把命脉交到别人手中呢?的话便不得不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美国主导了世界的金融新秩序。

在二战之前,国际贸易之间的结算主要以黄金的形式实现,而美国通过售卖武器和提供物资赚取了巨额外汇,大量黄金也就顺势流入美国。

二战结束之后紧接着冷战爆发,联邦德国从地理位置上刚好处于对抗苏联的第一线。

彼时整个西欧都刚刚从千疮百孔的战争中走出,凭西德一己之力根本无法抵抗苏联的钢铁洪流。

为防止擦枪走火之后,苏军攻入德国领土洗劫银行,德国人只好把近一半的黄金储备运往大洋彼岸,交于美国保管。

时至今日,德国仍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黄金持有国。

如果说这是一个特例的话,那么其他国家大规模地将黄金存放于美国则是始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之后。

1944年国际社会在布雷顿森林达成协议,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当时规定35美元兑换1盎司黄金,汇率固定不变。

这样一来,美元就成了黄金,此前国际贸易间的黄金结算也就顺势变成了美元结算。

那么这种体系有什么优势吗?当然有。

黄金作为稀有贵金属在频繁的运输当中势必会有损耗,且大量的黄金无论通过空运还是海运都存在一定的风险,而美元作为纸币则避免了这方面的尴尬。

美国因为有全球最大的经济容量和最强的军事力量,所以目前来说它的国家信用是最好的。

各国都把黄金储存于同一个金库,就相当于普通人都把钱存入同一家银行一样。

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差额算出来后,美国联邦储备银行只需要下达一道指令,把相应的黄金从这个房间搬到那个房间,这次结算就算完成了。

虽然布雷顿森林体系于上世纪70年代崩溃,但使用美元进行结算的传统却保留了下来。

毫无疑问,华尔街拥有最完善金融制度和最开放投资环境,如果某个国家爆发国内危机,其存放于纽约的黄金就可以第一时间兑换出美元,这也是从外部维持国家稳定的一种手段。

既然如此,美国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各国存放黄金的首选之地。

随机文章历史上的刘武周曾被突厥封为什么?突厥为何这样做?南宋时期的物价如何呢?一两银是几文钱呢?上帝是7维空间的人,能改变过去现在和未来(超越神仙)千万不能唤醒前世记忆,大脑陡然接收前世记忆可是会变精神病的揭秘飞机降落为什么三转弯,有序排队和把飞机的降落姿态调到最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入侵南斯拉夫之战期间为什么德国仅用11天就占领了

1941年4月6日,德国军队向南斯拉夫发起了进攻,史称“入侵南斯拉夫之战”。

面对的德军,南斯拉夫高层早有预料,并做好了相应的准备,抵抗德国的入侵。

按照常理来讲,在这次战争中,南斯拉夫的优势很大。

首先,南斯拉夫拥有120万大军,同德军的进攻兵力不相上下;其次,南斯拉夫境内多是崎岖山地,似乎不利于德军机械化部队的行进,而南斯拉夫战士熟悉这里的地形,占据地利优势。

看来,德国的“闪击战”战术,或许要在南斯拉夫战场上失灵了。

但是,战争的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被视为天然屏障的巴尔干山地,并没有能够阻挡德军的步伐。

在德军的猛烈攻势之下,南斯拉夫仅抵抗了11天,便在1941年4月17日宣告投降,至此,南斯拉夫完全被轴心国集团控制。

那么,南斯拉夫拥有众多兵员,享有地利优势,又已经对战争做好了准备,却为何仍无法抵挡德军的“闪击战”进攻了?笔者认为,有一点很重要,用一个词概括便是“集权不力”。

而集权不力的原因,却又和多山的地形有关,这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个角度来看。

从客观角度讲,多山的地形,导致权力容易分散 上文提到过,南斯拉夫境内多山,喀斯特地貌显著。

这种特殊的地形,虽然可以利用其与外敌“打游击”,却又容易导致国家统一性差。

因为多山的地形,容易导致各地之间交流不便、政令不通、增加隔阂。

故而,历史上的南斯拉夫地区,长期没有形成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其中有外敌入侵的缘故)。

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后,这一地区的塞尔维亚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帮助,在西方的拼凑下吞并了周围弱小政权,才建立了松散的“南斯拉夫王国”。

权力分散,导致南斯拉夫王国难以集中力量。

所以,当德军入侵时,南斯拉夫虽然名义上拥有120万大军,但实际能够调动的兵力,不见得有多少。

情况复杂的南斯拉夫王国 从主观角度讲,多山的地形,导致内讧容易加剧 南斯拉夫境内的民族,虽然多属于南斯拉夫语族,但是他们的居住地被大山分割,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已经出现了众多差异。

例如,克罗地亚人信奉天主教,与德国、奥地利的关系较为亲近;而塞尔维亚人信奉东正教,与东欧的关系较为亲近。

复杂而多山的地形,导致他们长期不在一个政权之中,相互之间缺乏认同感。

与此同时,掌握国家大权的塞尔维亚人,长期奉行“大塞尔维亚主义”,没有采取正确的治国策略(这和后来的铁托不同),更加促进了其他民族的离心倾向。

所以在德军进攻时,许多心怀不满的南军官兵,就顺势投靠了德国军队,尤其是克罗地亚等族的官兵。

德军中的克罗地亚官兵 笔者认为,在以上两点的综合作用下,南斯拉夫的整体实力遭到严重削弱,德国的军事行动自然就容易了很多。

当然,德国成功的原因还有很多,例如统帅才能卓著、战略部署正确、善于使用特种部队,等等。

随机文章美国NASA中文官网购买星星,网络谣言/男子泡妞梦幻手段破灭出丑效应是什么意思,完美无瑕的人不受人喜欢(优缺明显惹人爱)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 ,想入这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全部遭殃)外道魔像vs人柱力,九尾人柱力集齐面前能与魔像一战帝王计划中的怪兽介绍,身高31米的金刚实力恐倒数第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德国进攻苏联为什么势如破竹?朱可夫:我有错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