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美国宣布独立后首都为什么是华盛顿?
【千问解读】
定都费城还是 美国在1776年宣布独立后首都起初设在费城,这里在当时是一座与纽约并列的大城市。1790年美国政府决定另建一座新城作为首都,但北方和南方的代表对新都的选址意见不一。
北方代表提出的方案是把首都选在特拉华河下游,因为这是个纪念地,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司令华盛顿曾在这里率军过河,大败英军。
而南方代表则主张把首都定在波托马克河地区,也就是后来华盛顿城所在的位置。
经过多次协商,最终选定了这块位于3个州交界处的平地作为新都的地点。
朗方的规划 1791年,法国工程师朗方被美国总统华盛顿邀请来为未来的美国首都制订城市规划方案,当时朗方37岁。
朗方的父亲曾在法国王室当过宫廷画师,因而他幼年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年轻时又在巴黎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过。
1777年,朗方与一批法国志愿者来到北美,帮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并结识了华盛顿将军。
当华盛顿请他规划新首都时,他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勘察设计,去满是杂树和沼泽的现场考察,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初步的规划设计。
朗方有自己的城市规划理念,他在城内的显要地点树立了一些伟人像。
这些计划中的伟人像后来都扩建成了华盛顿城内的地标性纪念建筑。
朗方做规划不是按惯例先规划道路网,而是先规划主要建筑物,然后在这些建筑之间设计“直接来往的大街”。
他以国会大厦和总统府(后因被刷成白色称为白宫)为中心,把这两幢最重要的建筑安排在一条轴线上,即今天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国会大厦的地势居于中心位置,并位于华盛顿的最高处,高30米。
他认为在山坡上建造国会大厦,“其默契程度就像纪念碑基座之于纪念碑一样”,可借地势体现立法权的优势地位。
遥相呼应的总统府也是选在一个较高的地点。
再以国会大厦和总统府为中心向放射出若干条道路,通往一连串的纪念碑、纪念馆、重要建筑和广场。
这些道路分别以美国独立时13个州的名称命名。
在放射状的主干道之间,再填充次要的方格状道路系统。
而且以国会大厦为起点的东西轴线和以总统府为端点的南北轴线的交汇点计划建华盛顿的骑马雕像。
他还规划了一条400英尺(122米)宽、1英里(1.6公里)长的“林荫道”。
根据他的设想,这块场地应该是“游憩胜地”,建造剧院、学术机构以及“各种各样可以吸引学者供人们休闲的地方”。
为体现美国宪法中三权分立的理念,朗方原先设想把国会大厦、总统府和最高法院分别安排在三个点上,形成一个三角区,遗憾的是他没能在规划中明确标明最高法院的位置,以致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才在国会大厦的东北建造了最高法院的大楼,没能实现朗方最初的构想。
在朗方着手规划之前,华盛顿总统就已与著名政治家一起为新都的建设忙碌。
对城市规划很有兴趣的杰斐逊也画了张规划草图,并提供给朗方参考。
朗方不喜欢杰斐逊设计的方格状道路系统,否定了这一方案。
华盛顿还另派工程师埃利科特去实地测绘。
后来建造新都的规划图纸不是朗方绘制的,而是由埃利科特来完成。
原因是朗方在规划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华盛顿和杰斐逊意见不合,竟拒绝交出图纸,被解聘后,就只好让埃利科特根据朗方的思路重新绘制了规划图,仍称之为“朗方规划”。
朗方为美国新首都做规划,最初没有商定费用,在被解聘后他要求支付酬劳。
多年后美国国会才付了一小笔费用,供朗方还债。
1825年朗方在贫困中死去,留下的遗产仅值46美元,靠友人资助才得以下葬。
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朗方规划的巨大价值。
20世纪时被不断完善 按照朗方规划建造的华盛顿是个有着明确象征意义的政治都城,规模庞大却并不适合市民居住。
1842年,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来到华盛顿。
他发现这座城市“大道非常宽广,但不知哪里是起讫点;街道有一英里长,却缺少住宅和居民;有公共建筑物,但缺少公众”。
不过在汽车出现以后当初规划的宽广大道却显得很有先见之明。
为保护环境,美国首都华盛顿一直不发展工业,也没有繁华的商业街区。
这就使之主要体现的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再延伸出一些文化功能。
1900年,为纪念首都迁入华盛顿100周年,美国国会参议院邀请一些专家组建了“公园委员会”,负责进一步规划首都。
1902年,“公园委员会”提出了首都建设方案。
这一方案将城市中心东西向的“林荫道”规划为中间是草坪、两旁为橡树的广场,在“林荫道”两边安排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建筑。
由国会大厦引出的东西向轴线经“林荫道”、华盛顿纪念碑(1884年建成,仿照古埃及方尖碑样式,朗方原设计为华盛顿骑马雕像)向西延伸至波托马克河边,在河边兴建纪念堂(1922年落成,外形仿照雅典的帕特浓神庙),轴线直到河对岸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结束。
从白宫向南经华盛顿纪念碑,在与马里兰大街交汇的地方建一个纪念性建筑(1938年建成杰斐逊纪念堂,为罗马建筑样式)。
这两座纪念堂的建造与原有的国会大厦和白宫一起构成了一个四点支撑的内向空间结构,是这座城市的核心部分。
在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个纪念广场,中间是一大片水池(映湖),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在这里面对20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
广场两侧各有一个纪念碑,右侧是朝鲜战争纪念碑,实际是一群美国军人的塑像。
左侧是由亚裔女建筑师林樱设计的越战纪念碑,这是一个将建筑元素和城市景观很好结合的建筑。
在华盛顿城内几乎每块公共用地上都建造了有代表性的纪念建筑,并与众多的广场、公园、活动中心既连接起来又伸展开去,使华盛顿成为一个多向的、相互补充、景观深远交错,既追忆历史又向往未来的城市。
1909年,朗方的遗骨被安放在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内供人瞻仰,后又迁葬到阿灵顿国家公墓,以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为建设美国的首都所做的贡献。
随机文章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揭秘越战老兵不敢说的秘密,越南女兵不穿内衣战场用美人计揭秘梦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疾病VS失眠谁才是梦游的真凶恐龙时代后是什么时代,哺乳动物时代的来临/人类祖先的开始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美女效应成为了商家最爱的营销活动(吸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刘备是如何通过“三顾茅庐”考核诸葛亮?
及见,即生“上报國家,下安黎庶”之思,与、结拜,招兵买马,投军从戎,遂厕身政治。
厕身政治后,刘备先后依于刘焉、卢植、朱隽、,甚至也一度成为靠山。
最后奔,靠,依,身边逐渐聚集了武如关羽、张飞、,文如孙乾、、简雍之流,初步赢得了一定的政治资本。
但是,这也让天下枭雄深刻地认识到了刘备的野心与竞争能力,曹操所谓“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备乃人杰也,今若不击,待其羽翼既成,急难图也”,将其视为必欲除之的对象之列。
自此,刘备从依曹操,依袁绍,依刘表,最后被曹操追杀,被袁绍追杀,为刘表部下不容,受困在新野小县,已无立锥之地,随时面临曹操大兵压境的危险,到了所说的危难之时,前途难卜。
此种情形下,刘备寻找新的出路已迫在眉睫。
恰值此时,刘备因荆州依刘表几乎被蔡瑁所害,亏得的卢马神勇相救,使得一个偶然的机会见到了水镜庄的。
司马徽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刘备所以“命途多蹇”就是因为“左右不得其人”,也就是缺乏人才。
此前刘备对人才并无深刻的理解,他以为诸如孙乾、简雍这些“”(司马徽语)之流便就是人才,所以纵观刘备此前战绩,可为人道者并不多,特别是灭黄巾后须直面实力强大的军阀如袁绍辈便只有逃走的份儿,更别说如曹操之流的枭雄。
司马徽的提醒,让刘备如梦初醒,所以当夜“寝不能寐”,求贤之思已勃然兴起。
正遇徐庶相寻,立刻拜为军师,便大胜曹仁、李典两万五千大军,夺取了曹操的樊城,迫使曹仁、李典远遁,是平生第一次自己。
这一大胜更增强了刘备对人才作用的认识,于是,当徐庶被曹操骗去之时,如遭灭顶之灾,大喊“元直去矣,吾将奈何”!值此,刘备真正认识到了人才在决定命运方面的决定作用。
但刘备对于人才的寻求有自己的标准,比如徐庶以单福名初见刘备,为了考查刘备的人品,便以的卢马赠人相劝。
刘备闻言甚不以为然,可以看出刘备用人的不苟。
刘备通过对司马徽和徐庶的询问了解到诸葛亮。
三十五回司马徽告诉刘备说“伏龙、,两人得一,可安天下”。
刘备闻其说便再三问询伏龙、凤雏情形,然司马徽却避而不答。
致使刘备“因思水镜之言,寝不成寐”,甚至半夜闻有人(单福)来,起床密听,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
及在徐庶的情况下,徐庶又专程推荐并高度评价诸葛亮。
刘备要徐庶将诸葛亮请出,徐庶说“此人不可屈致,使君可亲往求之。
若得此人,无异周得吕望、汉得也”,将诸葛亮的才干与、张良相比。
姜子牙、张良是历史人物,难以把握,所以刘备又急忙问:“此人比先生才德何如?”徐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
此人每尝自比,;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
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司马徽为天下名士,徐庶的才干也已亲眼见识,这为刘备对诸葛亮的任打下了基础,但是否二人所言果真,正如关羽以为诸葛亮自大的过份,不满地说:“某闻管仲、乐毅乃春秋、战国名人,功盖寰宇;自比此二人,毋乃太过?”刘备也尚不能说心无疑虑,所以,当他再次见到司马徽时便有直言相问:“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且当司马徽说诸葛亮“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也”,致使众皆愕然。
当然,这个“众”字中刘备必是其一。
所以,刘备要借诸葛亮之助,对诸葛亮的考查势必继续下去,这是刘备三顾茅庐的缘由。
刘备主要是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属和友朋的观察、询问考查诸葛亮。
《演义》写刘备非常注意从一个人的交游判断人的贤能与否。
如刘备为刘表手下蔡瑁追击,跃马过檀溪后,碰到了名隐士司马徽的牧童,询及司马徽的为人,便首先以其朋友相问道:“汝师与谁为友?”不必说,这是作者创作人物的一种构思方向。
因此,我们看刘备在前两次至隆中时,虽然没有遇到诸葛亮本人,但总是会有所收获,初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乡人、童子与诸葛亮的朋友崔州平;再顾茅庐见到了诸葛亮的弟弟,诸葛亮的岳父和诸葛亮的朋友孟公威与石广元。
刘备试图通过对诸葛亮的亲友和朋友的观察了解来认识诸葛亮,因此刘备总是非常主动地与隆中地区的人物交往,所见之人无非诸葛亮。
刘备对诸葛亮周围之人的观察是全面的,如人物形貌体态,言谈举止等。
从人的相貌而言,司马徽“,”;崔州平是“容貌轩昂,丰姿俊爽”;石广元白面长须,孟公威清奇古貌;黄承彦暖帽遮头,狐裘蔽体。
如众星捧月,再看诸葛亮便是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其实,三顾茅庐,完全是刘备逐渐了解、接近诸葛亮的一个过程,每一次走进隆中通过对诸葛亮友朋的观察,对诸葛亮就多了、深入一些了解,实际上就是向诸葛亮靠近了一步。
从刘备先后接触的人看,作者确实也是这样布置。
如初顾茅庐,所见是诸葛亮的乡人、朋友和童子,二顾茅庐见的是诸葛亮的朋友、胞弟与岳父,三顾方见诸葛亮草堂独卧。
此层次深浅以家庭和血缘关系说。
初顾听到的是诸葛亮乡人所唱诸葛亮的歌“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
再顾得听诸葛亮胞弟歌诸葛亮之作“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见诸葛亮的手书:“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三顾亲闻诸葛亮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此层次深浅以距诸葛亮心灵距离远近说。
所以,刘备每顾一次茅庐,约请诸葛亮的态度便坚定一层,一顾茅庐临别仅仅嘱付童子:“如先生回,可言刘备拜访。
”再顾方留下字据表明殷勤的心跡,最终刘备实现了登堂入室面请,与诸葛亮促膝而谈,聆听诸葛亮治国方略,对诸葛亮有了深刻了解,洒泪恳请诸葛亮出山相助。
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甚至还注意到了诸葛亮生存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如初顾茅庐,刘备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
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刘备闻歌,便勒马唤农夫问“此歌何人所作”?又初顾茅庐,刘备向隆中进发,作者写刘备遥望冈,果然清景异常,有古风一篇,单道卧龙居处。
诗曰:“襄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湲飞石髓;势若困龙石上蟠,形如单凤松阴里;柴门半掩闭茅庐,中有高人卧不起。
庐中先生独幽雅,闲来亲自勤耕稼:专待春雷惊梦回,一声长啸安天下。
”及至茅庐未见诸葛亮而去,又勒马回观隆中景物,“果然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
感叹不已。
使人想到了唐人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髙,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緑,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 纵观上文可见,作者此笔正是要借环境的描写也借亲友的描写,写南阳的,隐示刘备对诸葛亮的考查结果。
随机文章霍金五大预言是什么,2050年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恐怖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永远白天,三体擎天柱均出自这里秦始皇地宫被盗过吗,秦始皇地宫藏万吨水银无人敢挖(剧毒)战斧式巡航导弹的研发过程,最初精度30米险些夭折巡航导弹的制导过程分析,惯性/GPS/地形匹配混合制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大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熄了对朱棣的杀心?
最终朱棣以藩王造反的手段取代侄子,登上了宝座,这一年距去世仅仅四年。
朱元璋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可以说是历代开国皇帝中出身最差的,因此可以说他的能力绝对是卓越高超的,其政治能力更是突出。
这样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在生前为了给儿子、朱允炆铺路,可谓是、机关算尽,但是他死后仅仅四年,自己安排的政治格局就被打破,难道他生前没能料到燕王的危险性吗? 显然不是这样,朱元璋是何等的睿智,其实他在生前早就考虑到了燕王构成的隐患,而且在晚年长期谋划除掉自己这个”刺头“儿子。
在朱元璋的几十个儿子中谁的能力最高呢?很显然,就是燕王朱棣。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不把皇位传给自己这个优秀的儿子呢?网络配图 朱元璋在储君问题上肯定是有过缜密反复的考虑的,在他的长子朱标活着时,储君问题算不上问题,因为自己这个长子虽然性格柔弱,但他颇有能力,群臣也非常拥戴,而且明显是个未来的仁君,再加上他是儿子们中的长子,也压得住兄弟们,朱元璋全心全意的在为他除掉一切障碍,对儿子是否具备接班的能力从不怀疑。
但朱标的过早去世彻底打乱了他的计划,接班问题立刻凸显出来。
此时最佳接班人无疑是两个:长孙朱允炆、四子朱棣。
论能力。
朱棣绝对没的说,十足的人才。
但是接班问题事关整个帝国政权的稳固,朱元璋必须要从全局角度出发。
那么朱棣为什么落选呢?首先,朱棣是四子,他的前面还有老二秦王、老三晋王,虽然这两个人能力一般,但是各个手握重兵,再加上他们都是朱棣的哥哥,资历辈分在那摆着呢,将来如果朱棣上位,他们必然不服,藩王们的斗争必然白热化,这对帝国的稳定是极为不利的。
古代社会,接班过程的稳定是重中之重。
再者,这是大明帝国的第一次接班,对未来”千秋万世“的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现在必须要树立稳定平稳的典范,否则将来皇位继承极易血雨腥风,这对一个封建帝国是绝对不能容忍的,所以,接班问题的核心是权力传承的”稳定“! 而长孙朱允炆,在宗法伦理上优势突出,长孙嘛,宗法传统绝对符合,再加上他与朱标极为相似,性格仁厚,而且极为孝顺,在朝廷众臣中口碑也好(毕竟大家喜欢好说话的仁君嘛),再加上他继位以后必然是个推行宽松政策的仁君,天下朱元璋已经打下来了,将来需要的自然是”守成之君“,柔善的朱允炆自然极为合适,所以比较下来,朱允炆是最合适的人选。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人多么,政治素养极为成熟。
政治接班人确定下来了,朱元璋就不得不考虑燕王朱棣构成的未来隐患了,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左右,朱元璋就有了解决朱棣的心思,于是朱元璋秘密在北平城和燕王府安插了大量的奸细,对朱棣的一言一行严密监控。
终于,在洪武二十六年,发生了一件事,给朱元璋带来了机会。
网络配图 这一年,朝鲜国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远率领使团向明朝贡马,结果李芳远路过北平时与朱棣相谈甚欢,两人甚至密谈了一夜,说白了就是在谈未来在政治上两人如何如何,这一切都被朱元璋的亲信探听的。
李芳远这个人说来也是有趣,他跟朱棣极为相似,作为老五,他在兄弟中能力最强,在老爹建立朝鲜的过程中出力最大,结果老爹竟然打算传位给小儿子,他后来竟发动政变,杀弟弑兄,把老爹都逼跑了,人生经历与唐太宗李再详细说他。
两人不仅谈的投机,李芳远竟然将本来要贡献给朱元璋的马分出来一部分私下给了朱棣。
这下子朱元璋大怒,他决定以此为契机,诛杀朱棣,进而大行牵连,趁此机会除掉剩余的不可靠分子。
于是朱元璋跟大臣密谋这件事。
但是刘三吾极力反对,他的理由是时机不成熟。
这个时候朱元璋冷静下来了,没错,时机确实不成熟,老二、老三可都活着呢,杀了老四,他们怎么办,现在他们好歹还能互相牵制呢,于是朱元璋收起杀意,暂时放过朱棣一马,打算时机成熟再动手。
两年后,洪武二十八年,老二秦王朱樉病死。
这个时候,朱元璋也感觉时日不多了,在他看来,假若自己死后,至少还有老三牵制朱棣,至少危险还是可控的,再加上人越老越容易犹豫,更何况是自己的亲儿子,于是解决朱棣的具体实施开始搁置。
但是一件事的发生立刻使情况变得严峻,洪武三十一年三月,老三晋王朱棡也病死了,这下子问题棘手了!我们要知道,朱元璋是这一年六月二十四日去世的,也就是说,朱元璋离死只有短短三个月了!这个时候朱元璋越发感觉自己时日不多,而三子的去世更是使这个老人家伤心,身子的一半都埋在了黄土里,临死还要白发人送黑发人,多么凄伤悲痛,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极为清醒,他对驸马梅殷哀叹道:“燕王病矣!”(意思是:燕王这个人危险啊!)这个时候是他最真切体会到燕王这一隐患带来的严重危机!网络配图 但他这句话也透着深深的无奈,毕竟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真的快不行了,恐怕已经来不及了,于是他对自己这个最信赖的女婿梅殷说,将来靠你了,你一定要辅佐好皇长孙!最终,一代传奇枭雄病逝。
他死之后的第二年,燕王便起兵“靖难”,最终该来的还是来了,历史就是这般无情。
历史就是这么奇怪,如果朱元璋最终举起屠刀,大明朝走进的又将是另一个时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