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解析:美国宣布独立后首都为什么是华盛顿?

1790年美国政府决定另建一座新城作为首都,但北方和南方的代表
【千问解读】
1790年美国政府决定另建一座新城作为首都,但北方和南方的代表对新都的选址意见不一。
北方代表提出的方案是把首都选在特拉华河下游,因为这是个纪念地,独立战争中大陆军司令华盛顿曾在这里率军过河,大败英军。
而南方代表则主张把首都定在波托马克河地区,也就是后来华盛顿城所在的位置。
经过多次协商,最终选定了这块位于3个州交界处的平地作为新都的地点。
朗方的规划 1791年,法国工程师朗方被美国总统华盛顿邀请来为未来的美国首都制订城市规划方案,当时朗方37岁。
朗方的父亲曾在法国王室当过宫廷画师,因而他幼年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年轻时又在巴黎皇家艺术学院学习过。
1777年,朗方与一批法国志愿者来到北美,帮助北美人民抗击英军,并结识了华盛顿将军。
当华盛顿请他规划新首都时,他以充沛的热情投入勘察设计,去满是杂树和沼泽的现场考察,只用了几个月时间就完成了初步的规划设计。
朗方有自己的城市规划理念,他在城内的显要地点树立了一些伟人像。
这些计划中的伟人像后来都扩建成了华盛顿城内的地标性纪念建筑。
朗方做规划不是按惯例先规划道路网,而是先规划主要建筑物,然后在这些建筑之间设计“直接来往的大街”。
他以国会大厦和总统府(后因被刷成白色称为白宫)为中心,把这两幢最重要的建筑安排在一条轴线上,即今天的宾夕法尼亚大街。
国会大厦的地势居于中心位置,并位于华盛顿的最高处,高30米。
他认为在山坡上建造国会大厦,“其默契程度就像纪念碑基座之于纪念碑一样”,可借地势体现立法权的优势地位。
遥相呼应的总统府也是选在一个较高的地点。
再以国会大厦和总统府为中心向放射出若干条道路,通往一连串的纪念碑、纪念馆、重要建筑和广场。
这些道路分别以美国独立时13个州的名称命名。
在放射状的主干道之间,再填充次要的方格状道路系统。
而且以国会大厦为起点的东西轴线和以总统府为端点的南北轴线的交汇点计划建华盛顿的骑马雕像。
他还规划了一条400英尺(122米)宽、1英里(1.6公里)长的“林荫道”。
根据他的设想,这块场地应该是“游憩胜地”,建造剧院、学术机构以及“各种各样可以吸引学者供人们休闲的地方”。
为体现美国宪法中三权分立的理念,朗方原先设想把国会大厦、总统府和最高法院分别安排在三个点上,形成一个三角区,遗憾的是他没能在规划中明确标明最高法院的位置,以致直到上个世纪30年代才在国会大厦的东北建造了最高法院的大楼,没能实现朗方最初的构想。
在朗方着手规划之前,华盛顿总统就已与著名政治家一起为新都的建设忙碌。
对城市规划很有兴趣的杰斐逊也画了张规划草图,并提供给朗方参考。
朗方不喜欢杰斐逊设计的方格状道路系统,否定了这一方案。
华盛顿还另派工程师埃利科特去实地测绘。
后来建造新都的规划图纸不是朗方绘制的,而是由埃利科特来完成。
原因是朗方在规划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与华盛顿和杰斐逊意见不合,竟拒绝交出图纸,被解聘后,就只好让埃利科特根据朗方的思路重新绘制了规划图,仍称之为“朗方规划”。
朗方为美国新首都做规划,最初没有商定费用,在被解聘后他要求支付酬劳。
多年后美国国会才付了一小笔费用,供朗方还债。
1825年朗方在贫困中死去,留下的遗产仅值46美元,靠友人资助才得以下葬。
直到20世纪初,人们才逐渐认识到朗方规划的巨大价值。
20世纪时被不断完善 按照朗方规划建造的华盛顿是个有着明确象征意义的政治都城,规模庞大却并不适合市民居住。
1842年,英国小说家狄更斯来到华盛顿。
他发现这座城市“大道非常宽广,但不知哪里是起讫点;街道有一英里长,却缺少住宅和居民;有公共建筑物,但缺少公众”。
不过在汽车出现以后当初规划的宽广大道却显得很有先见之明。
为保护环境,美国首都华盛顿一直不发展工业,也没有繁华的商业街区。
这就使之主要体现的是城市的政治功能,再延伸出一些文化功能。
1900年,为纪念首都迁入华盛顿100周年,美国国会参议院邀请一些专家组建了“公园委员会”,负责进一步规划首都。
1902年,“公园委员会”提出了首都建设方案。
这一方案将城市中心东西向的“林荫道”规划为中间是草坪、两旁为橡树的广场,在“林荫道”两边安排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建筑。
由国会大厦引出的东西向轴线经“林荫道”、华盛顿纪念碑(1884年建成,仿照古埃及方尖碑样式,朗方原设计为华盛顿骑马雕像)向西延伸至波托马克河边,在河边兴建纪念堂(1922年落成,外形仿照雅典的帕特浓神庙),轴线直到河对岸的阿灵顿国家公墓结束。
从白宫向南经华盛顿纪念碑,在与马里兰大街交汇的地方建一个纪念性建筑(1938年建成杰斐逊纪念堂,为罗马建筑样式)。
这两座纪念堂的建造与原有的国会大厦和白宫一起构成了一个四点支撑的内向空间结构,是这座城市的核心部分。
在林肯纪念堂和华盛顿纪念碑之间有个纪念广场,中间是一大片水池(映湖),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曾在这里面对20万听众发表了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a dream)。
广场两侧各有一个纪念碑,右侧是朝鲜战争纪念碑,实际是一群美国军人的塑像。
左侧是由亚裔女建筑师林樱设计的越战纪念碑,这是一个将建筑元素和城市景观很好结合的建筑。
在华盛顿城内几乎每块公共用地上都建造了有代表性的纪念建筑,并与众多的广场、公园、活动中心既连接起来又伸展开去,使华盛顿成为一个多向的、相互补充、景观深远交错,既追忆历史又向往未来的城市。
1909年,朗方的遗骨被安放在国会大厦的圆形大厅内供人瞻仰,后又迁葬到阿灵顿国家公墓,以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为建设美国的首都所做的贡献。
随机文章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揭秘越战老兵不敢说的秘密,越南女兵不穿内衣战场用美人计揭秘梦游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疾病VS失眠谁才是梦游的真凶恐龙时代后是什么时代,哺乳动物时代的来临/人类祖先的开始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美女效应成为了商家最爱的营销活动(吸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唐朝大将尉迟恭为什么在晚年闭门谢客?
尉迟恭除了建功立业,辅佐李世民开创大唐江山外,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头,他和是千年来中国公认的“门神”组合。
仅此就可以看出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传说此人面如黑炭,我想是对他性格果敢勇猛的形象化吧,就像京剧的脸谱一样。
一、身怀绝技,万军丛中来去自如网络配图在民间传说中,尉迟恭使用的兵器是竹节钢鞭,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尉迟恭使用的是马槊。
马槊这种武器,是又大又沉的骑兵武器,一般只有臂力过人的勇将才会用这种武器,由此可见尉迟恭的体力和臂力都很惊人。
民间传说中尉迟恭以前是个打铁的,后来阴差阳错加入了周的武装。
说到这里还有个传说,就是尉迟恭原本也是想投唐的,结果在潼关遇到了和李元吉兄弟,这两个兄弟老是嫌尉迟恭吃的多、饭量大.尉迟恭总是吃不饱,一怒之下投了刘武周,当然,这些都是民间传闻,但也可以看出尉迟恭为人耿直,脾气火爆。
尉迟恭自从参加了刘武周武装之后,所到之处,连战连捷,打得李唐的军队是望风而逃。
但刘武周终究不是李世民的对手,李世民亲临战场后,击溃了刘武周,收服了尉迟恭。
有一次,齐王李元吉听说尉迟恭擅长使用马槊,不仅能格挡、闪避敌方的马槊,还能夺过敌人的马槊,反身刺杀敌人。
李元吉很不服气,因为他也擅长使用马槊,想要和尉迟恭比试比试。
尉迟恭当然也不会退缩,只见两人骑马拼杀,一连几十个回合,李元吉始终没能刺到尉迟恭。
中场休息时,李世民问尉迟恭:“夺取马槊和躲开马槊,哪个更难?”尉迟恭说:“夺取更难!”于是,李世民便让尉迟恭夺取李元吉的马槊,没一会儿工夫,尉迟恭便已三次夺得李元吉的马槊。
凭着这样的绝技,尉迟恭可以说是万军丛中来去自如。
当他们攻打时,尉迟恭数次在乱军中救了李世民的性命,也逐渐得到李世民的信任。
有一次,尉迟恭随李世民在虎牢关和王世充对峙。
当时王世充的侄子王琬骑着的青骢马在阵前向众人炫耀。
李世民作为征战沙场的老手,对战马十分喜爱,也很识货,便随口说了句,这真是匹好马!于是,尉迟恭请求去夺马。
李世民虽然喜爱好马,但更喜爱尉迟恭这员猛将,怎么能让他为了一匹马而涉险呢!因此,李世民制止了他,但尉迟恭没有听从。
只见尉迟恭骑马冲入敌阵,王琬还未反应过来,便已被活捉。
尉迟恭牵着青骢马奔回唐营,敌军竟没有人敢上前阻拦。
一、玄武门之变的主角随着统一天下战争的逐渐结束,李家兄弟的矛盾也开始逐渐县漏出来。
为了皇位继承的问题,李世民和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的矛盾日渐加深。
这个时候的尉迟恭,由于其卓越的战功和对秦王的忠心,已经是秦王府的核心人物。
本来按照中国的传统,应该是嫡长子继承制,大哥李建成坐上太子之位也没有什么不对。
但是江山大半却是李世民打下来的。
李世民多年来东征西讨,打,灭王世充,历尽艰辛才打下大唐的天下,让他拱手让给李建成,他当然不服气。
更让李建成不安的是李世民手下的那帮虎狼战将,这些东征西讨的沙场战将可不会像李世民那样顾及兄弟之情,谁下手就要下手,李建成和李元吉兄弟本来还想贿赂李世民的部将,最好能拉过来一两个,可是结果不但一个也没成功,还引起了李世民的警惕。
网络配图当然也不能说李建成没有才干,李建成其实人还是不错的,礼贤下士,待人谦恭有礼,如果能当,也是个不错的守成之君。
原来在李建成手下的曾经回忆起一件小事。
魏征有一次去太子府办事,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在。
李建成见魏征来了,就亲自下来迎接,因为当天魏征身体不太好,李建成就亲自给魏征端茶,做的非常自然,当时魏征就很感动,觉的李建成是个忠厚之人,这样的人当皇帝也不会太差。
当然,李世民和李建成究竟谁能够当皇帝,最后拼的还是实力,李建成想到挖墙脚,把李世民手下大将挖过来几个。
他们把头一个目标就定在了李世民的忠实追随者尉迟恭身上,但是这次他们彻底失败了,恼羞成怒的李建成兄弟转而向李渊告状,说尉迟恭意图谋反,想除掉尉迟恭。
多亏李世民求情,尉迟恭才保住性命。
李建成兄弟还向唐高祖建议,将秦王府的大将调到各地分散驻扎,这样就能将削弱李世民的势力。
情势危急,尉迟恭和等人纷纷向李世民表示,不能再等了,一旦府中将领被分散,就没有机会了,所以,李世民决定先动手。
李世民先跑去向李渊报告建成和元吉淫乱后宫的事,李渊答应第二天召他们兄弟到皇宫来对质。
第二天,李世民率尉迟恭、、张公谨、刘师立、公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等九将伏兵玄武门(长安北面正门)内,等待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到来。
走过玄武门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觉得情况不对,决定返回东宫和齐王府,就在这时,李世民从背后走出,向建成和元吉打招呼,并一马当先箭射李建成。
这下轮到尉迟恭和众将惊讶了,他们原先还有顾虑,深怕伤到建成和元吉无法交代,可李世民一上来就做了个榜样,众军不再顾虑,开始追击李元吉。
此时,尉迟恭带领十几名骑兵和李世民左右夹击,箭射李元吉。
奈何李元吉骁勇,还是让他冲出了重围,逃到了树林中。
李元吉逃到树林,转身看到李世民的衣服被树枝挂住,就搭弓要射李世民,关键时刻,还是尉迟恭赶到,跃马喝叱李元吉,李元吉见到尉迟恭,放开李世民,想跑到武德殿向李渊求救,尉迟恭边追边射,将李元吉射杀。
当尉迟恭拿着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首级来到玄武门时,众军都知道李世民胜了,自己败了,只好四散溃逃。
李世民终于登上了皇位,这场手足相残的惨剧虽然就此告一段落,虽然李世民的登基过程不太光彩,但是历史证明尉迟恭的眼光不错,李世民也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网络配图三、低调处事,安享晚年尉迟恭是一个性格憨直的人,一个屡立战功的武将难免有些居功自傲,时间长了就会和同僚发生矛盾。
一次,李世民大摆酒宴,尉迟恭见到江李道宗的席位在他之上,大怒道:“你有什么功劳,配坐在我的上席?”李道宗也是一代名臣,为大唐征吐谷浑和西域立下过大功,不像小说中的那样是个奸臣。
李道宗刚要好心给尉迟恭解释一下,哪知尉迟恭不分,上来就是一拳,差点打瞎了李道宗的眼睛。
李世民也不高兴了,说:“我以前一直责怪杀了许多功臣,现在想想,他也有许多不得已之处!”尉迟恭知道说的是自己,赶忙叩头谢罪。
自此,尉迟恭开始约束自己的行为,闭门谢客,低调处世。
晚年的尉迟恭,迷信仙丹,服食各种丹药。
而且学着演奏清商乐曲自娱自乐,不跟外人交往,得以安享晚年,享年七十四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耶律留哥,一次起义,催生三个政权,被成吉思汗封为“辽王”!
知名小说家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中,提到长白山有一个“东夏国”,神秘的东夏“万奴王”是一个长着十二只手的怪物,在历史上,东夏国确确实实存在过,但十二只手的东则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东夏国的建立者是金国将领蒲鲜万奴,他能够建立割据政权,完全得益于一位契丹人的领导的反金起义,这位契丹人就是“东辽”政权的缔造者耶律留哥! 耶律留哥,是辽国宗室后人,其祖先在辽国即将覆灭之际降金,耶律留哥出生于金世宗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入仕于金,被授予北边千户一职。
十三世纪初,崛起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连年南侵,屡败金军,为了削弱金国实力,成吉思汗极力拉拢金国境内的契丹人,鼓动他们举行反金起义,袭击金军后方,配合蒙古大军作战,在成吉思汗的策动下,金国北部的临潢府和泰州等地的契丹人先后多次举行了起义,都被金国镇压下去。
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野狐岭之战爆发,在这场决定蒙古与金国双方命运的大战中,蒙古,金军精锐部队遭到重创,此后,金国沉底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处处被动挨打。
金国统治者担心契丹人与蒙古人联合行动,加强了对契丹人的防范,“下令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防之”,金国的措施,引起契丹人的强烈不满,也使得耶律留哥“不自安”,有了反金的想法。
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也就是野狐岭之战的第二年,耶律留哥跑到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一带,“纠壮士剽掠其地”,正式举行了反金起义。
金国派军队围剿,耶律留哥且战且走,与其他反金的契丹义军会合,当时,金国北部的契丹人,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戍边、养马等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生活困苦不堪,比如,金世宗时,为了防备蒙古,大规模征调契丹人修筑界壕,金章宗时,再次役使数万契丹人修筑界壕和边堡,金国北方的契丹人负担沉重,,纷纷响应耶律留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部队就扩充到数十万人,耶律留哥被推举为元帅。
这次契丹人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耶律留哥深知仅凭自己的部队无力与金国抗衡,打算归附于蒙古,寻求庇护,半路上,遇到了攻入辽东的蒙古军,耶律留哥对蒙古将领按陈那衍说:“我们是契丹军,去投奔蒙古的,人困马乏,故逗留于此(4)”,按陈那衍大喜,同意接纳,于是,“留哥乃率所部会按陈于金山,刑白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以盟” 耶律留哥率领契丹军和蒙古军结盟后,按陈那衍领军返回蒙古,称“吾还奏,当以征辽之责属尔。
” 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金国派遣将领胡沙率领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来征讨耶律留哥,“声言有得留哥骨一两者,赏金一两,肉一两者,赏银亦如之,仍世袭千户”,耶律留哥自认为寡不敌众,打不过金军,就向盟友蒙古求援。
成吉思汗连忙派“按陈、孛都欢、阿鲁都罕引千骑会留哥,与金兵对阵于迪吉脑兒”,得到增援的耶律留哥勇气大增,派侄子耶律安奴为先锋,横冲胡沙军,大败金军,然后把俘虏和缴获的辎重献给成吉思汗,作为出兵相助的酬劳。
当年三月,众人推举耶律留哥为王,立妻姚里氏为妃,坡沙、僧家奴、耶的、李家奴等为丞相、元帅、尚书,统古与、著拨行元帅府事,国号辽,史称“东辽”。
金国皇帝宣宗派使者青狗来招降留哥,没想到,这个名叫青狗的使者,审时度势之后,反而投降了留哥。
金宣宗大怒,派遣宣抚使蒲鲜万奴率领四十万大军再次攻打留哥,却被留哥归仁县北河击败,蒲鲜万奴收容溃兵逃往东京(今辽宁辽阳),贞祐二年,金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贞祐三年五月,中都被蒙古军攻占。
蒲鲜万奴看到金国大势已去,就在当年十月,“僣称,国号大真,改元天泰”,第二年,蒲鲜万奴向蒙古投降,“以其子帖哥入侍,既而复叛,僣称东夏(10)”,这就是小说《盗墓笔记》中提到的那个捉来建筑大师汪藏海、修建了“云顶天宫”的“东夏国”,蒲鲜万奴就是首任“万奴王”。
历史上的东夏,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政权,且仅仅存在了19年,即被蒙古大军攻灭,蒲鲜万奴也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根本没有能力和时间修建规模宏伟的“云顶天宫”。
天宫和十二只手的万奴王,都是小说作者根据情节需要虚构出来的,可不要当真哦! 打败蒲鲜万奴后,辽东的金国官员,纷纷投降,于是,耶律留哥“尽有辽东州郡,遂都咸平,号为中京(11)”,金宣宗不甘心失败,再次派遣左副元帅移剌都领军十万攻打留哥,却再次兵败。
公元1215年,耶律留哥攻占东京,部下劝其称帝被拒,同年十一月,留哥赴蒙古朝拜成吉思汗,被封为辽王。
接下来几年,留哥部下几位将领相继叛乱,被先后平定,其中一个名为耶律厮不的将领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后辽”政权,但仅仅存在3年多的时间,即被留哥消灭,公元1220年,留哥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耶律留哥举行反金起义,直接建立了“东辽”政权,间接催生出耶律厮不的“后辽”政权和蒲鲜万奴的“东夏”政权,一次起义,先后产生三个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