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魏延管理蜀汉,结局会更惨吗?
【千问解读】
如果管理蜀汉,结局会更惨吗?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事实上,如果让魏延接替了的职务,其结局会和众人想象的大不相同,不信你看说了什么! 在许多人的看法中,魏延这个人军事能力超强,若他活着,接替诸葛亮的职务,必定能够带领蜀汉北伐成功,!当年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就是一个重大的失误,诸葛亮的军事能力完全比不上魏延!所以只要让魏延掌军,北伐效果一定比诸葛亮好! 然而事实上,这种看法有很大的问题!诸葛亮死后,即便魏延掌权,负责主持北伐大计,最终的结局也会和大家想象的不同,不信你看刘禅说了什么! 诸葛亮临死前的安排 演义中,诸葛亮和魏延就是一对老冤家,两人初次见面,就结下了巨大的仇怨!当时奉命攻打长沙城,结果遭到了的顽强抵抗,根本无法拿下长沙城。
危急时刻,是魏延帮了关羽大忙,魏延斩杀了长沙太守韩玄,打开了长沙城门,成就了关羽,可以说,魏延为立下了大功!然而就当魏延以为可以领赏之际,诸葛亮却突然对他恶言相向,想要将其诛杀! 原文: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
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
” 诸葛亮的理由其实很简单,就是魏延太过不忠不义了!当年刘备从荆州撤退时,魏延作为刘琮的手下,曾打算主动投降,帮刘备打下襄阳;后来魏延作为韩玄的手下,又主动打开城门投降关羽,这两个行为综合在一起,就让诸葛亮觉得魏延这人老是背叛主公,怕魏延以后也这么背叛刘备,所以想将魏延诛杀!不过刘备倒是觉得,魏延两次主动相投,非常有诚意,所以阻拦了诸葛亮,并一直将魏延带在身边培养! 就这样,魏延躲过了一劫,并成长为了蜀汉方面仅次于的猛将,负责镇守汉中。
原本在刘备的栽培下,魏延可以扶摇直上,但随着刘备的去世,诸葛亮的掌权,魏延又一次遭到了打击。
,魏延献上子午谷奇谋,结果诸葛亮不听建议,执意攻打陇右。
镇守街亭,魏延主动请战,结果诸葛亮任用了毫无经验的,最终导致街亭失守。
于是魏延心里有了怨言,开始说风凉话了,甚至撺掇同僚对抗诸葛亮,导致陈式被杀。
而经此一事后,诸葛亮也彻底对魏延死心,觉得魏延这人不值得重用,要想办法将其铲除! 原文:孔明笑曰:“魏延素有反相,吾知彼常有不平之意;因怜其勇烈而重之。
吾昔与先帝言,久后必生患害。
今已显露,可以除之。
” 诸葛亮对魏延起了杀心,不过由于魏延乃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所以诸葛亮只能用计谋诛杀魏延,当年的火烧上方谷,诸葛亮原本是打算将魏延和一起烧死的,只不过天降大雨,救了魏延。
之后魏延也开始小心提防,一直没有让诸葛亮抓住机会,于是诸葛亮在去世前,特意安排统兵,让魏延殿后,以此逼反魏延! 杨仪和魏延两人的关系势如水火,以魏延的暴脾气来看,他肯定会对杨仪不满,袭击杨仪,而只要魏延对杨仪动兵,基本就可以坐实他谋反的事实了。
在诸葛亮的谋划下,魏延最终掉入了圈套,成为了蜀军众人嫌弃的对象!而除了遭到蜀军众人嫌弃,魏延在朝堂中的支持,也寥寥无几! 蜀堂对魏延的态度 魏延出兵进攻杨仪,率先向刘禅奏报,说杨仪谋反,于是刘禅找来及群臣商议,该如何应对。
原文:后主曰:“魏延乃英雄之将,足可拒杨仪等众,何故烧其栈道也?”吴太后曰:“常闻先帝有言:说孔明能识魏延脑后有反骨,每欲斩之,因怜其勇烈,亦未得便也。
今奏杨仪等造反,内有不明。
杨仪乃文字之人,丞相委以长史之任,如何敢反?” 注意看,刘禅对魏延的评价是“英雄之将”,也就是说刘禅对魏延的观感还是不错的,他知道魏延是刘备一手提拔起来的,对魏延有一种天生的亲近感,因为魏延这种人就是个存粹的武夫,脑袋中没有太多的弯弯绕绕。
但吴太后对魏延的感官就不是非常好了,她是和诸葛亮站在统一战线的,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说的话不可信,相反,杨仪只是一个文人,且受到诸葛亮的重用,他不可能谋反! 从刘禅和吴太后的这番对话中,我们其实可以发现,他俩虽为母子,但心思是完全不同的!接下来我们再看蜀汉朝臣的对话。
在接到魏延的奏报之后,众人又接到了杨仪的奏报,双方都指责对方谋反,这可把众人给弄糊涂了,到底该相信谁呢?率先站出来发表了意见,他认为杨仪虽然心情狭隘,但不是背义之人,而魏延性格火爆,经常,所以他宁愿以身家性命作保,相信杨仪,不信魏延! 原文:魏延自恃功高,常有不平之心,口出怨言久矣;今见杨仪总兵,心中不服,又挟私仇,故烧栈道,断其归路,又诬奏而害之。
臣愿将全家良贱,敢保杨仪不反。
实不敢保魏延。
很明显,蒋琬是站在杨仪这边,反对魏延的,接下来也开口说话了,他的意思也是相信杨仪,不信魏延!而且董允还直接明言,魏延有叛逆之心! 原文:魏延虽有功劳,常有怨丞相之意,本欲反投归魏,又见杨仪总制兵马,故烧栈道,以断归路,虚上表以杀害,反逆之心可见矣。
蒋琬和董允,都是蜀汉朝堂的大佬,他俩说出这番话,相当于是给杨仪和魏延之事定调了,意思杨仪是好的,魏延是坏的,于是蜀汉群臣都跟随了这两位大佬的步伐,纷纷保举杨仪,不保魏延!而接下来的事情就更有意思了! 原文:忽报费袆又到,细奏魏延反情。
群臣皆奏曰:“本是魏延之罪,实非杨仪之罪也。
”后主曰:“若如此,且令董允假节释劝,用好言抚慰。
”允拜辞后主而去。
就在众人纷纷表态之际,费袆从前线回来了,而他带回来的消息更加坐实了魏延的谋反,这一下蜀汉朝堂更是群情汹涌,之前大家都还是猜测,认为应该相信杨仪,现在了,谋反的人就是魏延了,应该诛杀魏延!但关键时刻,刘禅的表态却非常有意思,证据都已经确凿了,但刘禅却没有顺从众人的意愿,而是派出使者董允,让他去好言相劝,压根儿没有让董允去对魏延动武,令人唏嘘! 魏延的谋反罪名都已经坐实了,为啥刘禅还不下令诛杀魏延的呢?为啥刘禅对魏延的包容性这么强呢?而且当杨仪诛杀魏延回来之后,为啥刘禅不对杨仪委以重任呢?甚至当杨仪口出怨言后,刘禅一反常态的暴怒,直接将杨仪下狱,要知道,刘禅在大家心目中,一直是老实人的形象啊! 事实上,在本文看来,刘禅的这诸多不寻常的举动,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刘禅并不想杀魏延,相反,他想对魏延委以重任,因为魏延是刘备留给他的大将,是一个和关羽非常类似的猛将!刘备死后,刘禅虽名为,但一直处于被架空的状态,诸葛亮去世,正是他重掌大权的好时机,所以他需要重用魏延,掌握兵权,以此对抗朝中大臣,因为这些大臣很多都是诸葛亮的旧部!遗憾的是,刘禅实力太弱,未能保下魏延,于是刘禅只能借杨仪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而杨仪也成为了诸葛亮阵营的弃子! 看完了诸葛亮的临终安排和蜀汉朝堂的反应,其实我们就明白了刘禅、魏延、蜀汉朝堂、太后四方的关系了!刘禅是想重用魏延的,想以魏延来打破局面,掌握大权。
而蜀汉朝堂的大臣和太后是一边的,他们是想干掉魏延,继续保持架空刘禅的局面。
所以说,即便魏延没死,成功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其实后续的事情也不会太过于乐观! 权力这个东西,谁都想要,刘禅加魏延,并不一定能够击败原诸葛亮阵营的大臣!魏延和关羽类似,用兵是一把好手,但在朝廷中玩手段,他们就差远了,所以本文认为,最终双方的斗争结果,很可能是刘禅和魏延惨败,北伐就不要想了,魏延能够保住性命,应该就是刘禅能够争取到的最好结局了! 当年深受刘禅器重,以降将的身份,被提拔为蜀汉大将军,掌控蜀汉大军,结果还是玩不过蜀汉众臣,被逼得远避沓中,魏延玩手段的能力还比不过姜维呢,他怎么可能玩得过蜀汉的那一群大臣?所以说,他最终的结局很可能比姜维还惨! 结语 总的来看,如果魏延没死,而是接替了诸葛亮的职务,其实他的最终结局也不会太好,甚至比姜维还惨!原因很简单,魏延脾气火爆,玩手段的能力不行,而刘禅虽然贵为皇帝,但是他从一登基就是个傀儡,已经被架空很多年了,权力不大,他和魏延联合,根本不是蜀汉众臣的对手!在蒋琬、、董允等人的联手进攻下,刘禅和魏延的组合,最终和可能落败,大权仍然掌握在蒋琬等人手中,而魏延呢,最好的结局很可能就是赋闲在家,逐渐消失,就如等人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庞统如果不死,会替代诸葛亮担任丞相吗?
进入蜀地以后,刘备的军事行动多用庞统计策,只可惜在围攻雒城时,庞统率众攻城,被流箭射中不幸去世,去世时只有三十六岁。
有人说,如果庞统不是死得早,诸葛亮恐怕不一定能够当上丞相,而刘备很有可能会重用庞统,让他担任丞相。
庞统有可能会替代诸葛亮任丞相吗?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庞统随刘备进入四川,刘备和反目,决定夺取成都,就是按照庞统的建议进行的。
从葭萌关起兵到进兵包围成都附近的雒城,刘备不但攻克了许多城池,还招降扩大了部队。
可以说,刘备从征战以来,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战果,这一切,都是与有了庞统这个谋士分不开的。
如果庞统不死,刘备有可能不用调诸葛亮入川。
在进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被流箭射中身亡,刘备不仅当时痛心惋惜,过后一提起庞统就要流泪。
不仅如此,刘备还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来还提升为谏议大夫。
刘备对庞统的重视如此可见一斑,但凭这些能够说明他可能取代诸葛亮吗? 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还要看诸葛亮方面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究竟如何。
有四条理由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超过庞统。
一、诸葛亮是刘备请来的,而庞统是死后转投来的。
庞统和诸葛亮虽然齐名,有雏凤之称,但诸葛亮一直不出仕,等到推荐,刘备去请才为刘备所用。
而庞统原本是周瑜的功曹,后来周瑜死,荆州被刘备借有,这才归了刘备。
也就是说,刘备是诸葛亮的第一个“主公”,而庞统有着东吴的“背景色”。
不能小看了这份“履历”,这在差不多的两人来说,就是决定性的,就是说,诸葛亮永远是“自己人”,而庞统则曾经是别人的人。
这就像汉初的格局一样,有在,聪明的不会接受丞相的任命,智谋、行政才能都很出色的,也只有到了的老兄弟没有了,天下没有人挑战汉家皇权时才可以当丞相。
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是萧何,而庞统只能是陈平,这就是刘备对待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说,诸葛亮不在了,庞统可以当丞相,而只要诸葛亮在,庞统不可能当丞相。
二、留下诸葛亮守荆州是重用,这份重用是他人不能代替的。
恐怕很多人就是纠结于刘备入川,为什么不让诸葛亮随行?本博有文章专门论及此事,简单再说一下,让诸葛亮留守荆州是重用而不是其他。
刘备征战大半生,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尽管是借来的,他不可能会轻易把它丢掉,而入川取蜀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当中有一个参照,武将当中,关羽、都留在荆州,而跟随他的是和。
难道说黄忠和魏延受信任受重视的程度会超过关羽和张飞?有人或者会拿出魏延为汉中太守的例子来,但张飞这个巴西太守,难道真的会不如汉中太守重要?先看看巴西郡的位置有多重要就可以知道,它正好处在北向汉中和东向荆州两条路线的必经之路上。
得到汉中,想夺取巴州,就是从张飞的巴西郡进军。
刘备东征,也是调张飞出征。
攻守两方面,难道还看不出刘备对张飞是多么重视吗?所以说,把诸葛亮留下守卫荆州这个“家”,是刘备最大的信任。
三、从人才类型上来说,诸葛亮是丞相的合适人选,而庞统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行政能力。
刘备夺取西川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削掉一个诸侯,然后以此为根据地恢复大汉天下,而是要自己当。
对于皇帝来说,丞相最重要的是行政能力,而这方面,诸葛亮显然要强于庞统。
刘备夺取江南四郡后,让诸葛亮督其中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说是锻炼他的行政能力,也可以说是考察他的行政能力,还可以说是直接让他当全军的总后勤部长,总之,都可以划归到丞相的职权范围内,不是纯粹武将所应该干的事情。
反观庞统,这方面的能力则要差一些。
刘备曾经让他担任耒阳,因为治理得不好,被免官。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刘备敢把丞相这样的职务交给庞统吗? 或许说战争环境下军事是第一位的,而庞统军事才能显然优于诸葛亮。
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大局观来说,诸葛亮显然要强于庞统;二是庞统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即便是优于诸葛亮,刘备理想的人员配置也是诸葛亮管行政,庞统管军事,就如同日后诸葛亮、的组合。
四、庞统的性格有可能会为自己的仕途造成障碍。
诸葛亮和庞统都有恃才傲物的文人气质,因而有一种说出来的话就是真理的意味,但区别在于,要分清你面前的对象是谁。
诸葛亮的,就是一副“指点江山”的口气,但这时候和刘备还没有形成君臣关系,一旦这种关系确立,诸葛亮的口气就完全变了。
曹操进攻荆州,诸葛亮对刘备说:“大事已经非常危急了,请您下令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救。
”刘备东征伐吴,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便于劝谏,因此就不说。
诸葛亮也有非常坚决地劝阻刘备的时候,那是刘备要到东吴都城去借荆州。
但刘备知道,诸葛亮比他人劝谏的都坚决,是担心刘备的人身安危,这和行动的目的无关。
再看庞统对刘备说话,要么所提建议不被刘备采纳,要么就是指责刘备让刘备难堪。
前者如一进四川就要把刘璋捉起来;后者如涪城宴会上,刘备对庞统说:“今天的聚会,可以说是享受快乐啊。
”庞统说:“征伐他人的国家却认为是快乐,这可算得上是了。
”这句话不仅是当场不给刘备面子,还有点儿讽刺刘备的此前不杀刘璋,说是要先行仁义的意思。
刘备当场就将庞统赶了出去。
虽然后来刘备醒悟,又将他叫了回来,但刘备再问谁对谁错,庞统的回答是:“君臣全都有错。
”对皇帝提出意见和建议,要首先给皇帝留有余地,否则,一个大臣越是有能力,就越是会遭到皇帝的猜忌。
不是说要赞赏那种处事圆滑的为人哲学,而是说说服君主必须注意时机和方法,目的是分析刘备会不会让庞统取代诸葛亮。
庞统这样的一种性格特征,很难让刘备放心将最高行政权力交给他。
另外从外部的比较来看,庞统也不可能代替诸葛亮任职丞相。
曹操、和刘备一样,这些有心的帝王重用的都是行政能力强的人才,因为这样的人他们需要而不用过度防备,而对于军事能力强的人反而不能够轻易放心。
有人或许会拿出曹操对待来,认为如果郭嘉不死,可能其任职会超过其他人。
但有一点不应忽视,曹操在对其他人说这话时,重点强调的是年龄,说的是托付后事,这和当下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东吴的,他虽然任职一段丞相,但一直带兵在外,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丞相。
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设计不是这样,他是自己带兵在外,让诸葛亮负责后方;将来是由诸葛亮辅助儿子守在后方,负责军事的人在前打仗。
所以说,诸葛亮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代替的。
虽然由于诸多原因,诸葛亮后期离开都城上了前线,但他最终没有抛弃,也没有迹象表明诸葛亮要胁迫刘禅,这说明刘备看人准确,这份信任,不是其他人能都得到的。
刘备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之一,这不是一种假设可以换取来的,而是一种心灵的高度默契。
如果说两人的关系有那么一点儿瑕疵的话,那就是刘备的托孤遗嘱,表现得是对儿子的不自信,而不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如果没有这场宴会,满清就可能不会入关
他本人极其优秀,相貌出色,年少有为,十几岁就考中举人,此后入朝为官,在军营中磨练自己,立下功劳,由此皇帝很是看重他。
当他镇守宁远的时候,身为大将军,他接收到了皇亲田弘遇的邀请,让他返回京城去参加宴会,这样的举动实在是让人不解,当时的军队已经一路打到了山东,接下来就是河北了,情势紧急,所以吴三桂被召回京城是为了商量决策,加强防守,联合山海关总兵和山东总兵,一同对抗满清军队。
满人的军队来势凶猛,大明的许多军队被吓得落荒而逃,根本没有士气去对抗敌人,是一盘散沙,但吴三桂并不怕,他身为大将军,自然不会临阵退缩,他和山海关总兵马科合作抗敌,取得了不小的胜利。
这让很是满意,以为胜利在望,还为他们举办了庆功宴,在宴席上,吴三桂被皇帝多次赞赏,认为他是保家的重要人物,是国家的坚固屏障,皇帝还将尚方宝剑赐给他,如此重用,吴三桂,他当即表示会誓死保卫家国。
此时满人的军队退出冷口,他也要回去镇守自己的地盘了,但田弘遇又邀请他去参加宴会,盛情邀请之下,吴三桂只得去参加宴席。
说起这田弘遇,身为皇亲,为何会呢?因为他的养女入宫后被皇帝宠幸,当上了贵妃,如此田弘遇从扬州的九品芝麻小官被提拔为都督,在皇帝身边做事,很是神气。
但田弘遇仗着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多次以权谋私,许多人都看不惯他的行事作风,但奈何他如今是皇帝跟前的大红人,所以他们只能是私下里讨论,明面上不敢怎么样。
如今天下大乱,起义,满人的侵略,田弘遇意识到他以后的地位和家产可能会受到威胁,如果成功,他还有可能性命不保,所以他想拉拢拥有军队的吴三桂,让吴三桂将来能够保护他。
吴三桂也是个聪明人,他知道田弘遇此时是大红人,若是能够结交的话,对他也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他欣然接受了邀请,去享受权贵人家的奢侈生活。
田弘遇还亲自去大门口迎接吴三桂的到来,两人在宴席上饮酒作乐,享受着美食美酒,还有美人歌姬献上的舞蹈音乐。
在这其中,吴三桂见到了一位美丽的女子,身姿曼妙,才艺卓绝,这位女子便是。
说起这位女子,他之前就与之有过一面之缘,吴三桂曾经在苏州的太湖上泛舟的时候,就对岸边起舞的女子一见钟情,知道她的名字是陈圆圆,此后虽然离开了,但还是对她念念不忘。
如今骤然相见,他更加心动,多次让她为自己斟酒。
田弘遇很快就看清了两人之间的猫腻,他愿意用一美人换自己的性命无忧,于是他许诺让美人嫁给吴三桂,吴三桂自然是高兴得很。
那女子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呢?陈圆圆对他也很是爱慕,两人互生情意,沉浸在了爱情中,但吴三桂的家并不在京城,他们无法直接成亲,吴三桂其实已经有妻子了,陈圆圆嫁给他只能做妾,但她本就是风尘女子,能够有这样的归宿,已经是很幸运了,他也不想让陈圆圆去军营,所以两人约定让陈圆圆在田弘遇家中继续住着。
而此时关外传来紧急情报,他要在皇帝的命令之下马上去关外稳定局面,上战场杀敌,这也是他最后一次见崇祯皇帝,等再次回到京城的时候,已经是一切都变了,这成了他见的最后一面。
所以说这次的宴会非常关键,若是没有此次宴会的话,吴三桂立马返回他的镇守之地,等满清反应过来想入关,就没有这个可能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