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横扫亚洲为什么唯独不攻印度?
【千问解读】
攻下大半个欧亚大陆,惟独不取印度。据《》和《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
蒙古人西征100年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建立的四大汗国,一盘散沙。
14世纪末,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横空出世,重建起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帝国。
他立志了却成吉思汗征服印度的心愿。
1398年12月,帖木儿部队在印度的德里附近又遇到了这种叫角端的怪兽……网络配图 “汝主早还”迫使成吉思汗班师 战无不胜的蒙古军团 成吉思汗为了追击扎兰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事实上成吉思汗并未攻入印度境内。
进入印度境内的八剌率领的2万蒙古军沿途攻下一些城市,但盘查了几个月,一直找不到扎兰丁的踪迹。
当时耶律楚材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
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扎兰丁,还要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
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
于是成吉思汗更加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
但为什么强大的蒙古骑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内,很快撤军了呢?据《元史》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
当年成吉思汗的部队攻到印度河,遥见河水蒸气磅礴,日光迷蒙。
将士们,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不能入口。
这时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
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
成吉思汗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响声,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
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瑞兽名叫角端,是上天派来儆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没有行进,回马班师。
八剌亦即日北归。
会师后,成吉思汗率军返回蒙古。
网络配图 关于这段史实的记载有人认为是一个神话,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的,而且印度地方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
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那是耶律楚材牵强附会,借怪兽的叫声规劝成吉思汗班师的手法。
蒙古骑兵战无不胜的秘密 一个只有100多万人口、10多万军队的民族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数百万大军的金国、、花剌子模和欧洲联军。
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秘密是什么? 《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之鞍。
四五岁挟小弓、短矢。
” 传统蒙古骑兵弓(包真牛皮) 蒙古骑兵长于,他们的行进速度惊人,一天能行进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地。
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蒙古军的胜利。
马是蒙古人特有的资源优势。
马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的作战工具。
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
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
即使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还可以射猎作为补充。
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给养的。
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
网络配图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个大弱点。
一个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显得毫无用武之地。
可是,这一点毕竟可以解决。
1220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水军。
在西征时,就有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的记载。
但是另一个弱点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生活在蒙古高地草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
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显露无疑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丘处机和成吉思汗说了什么?止杀救民,积无量功德
这是在会晤了这位道界高人之后,对其发出的由衷赞叹。
是什么样的人会让成吉思汗这等重量级的人物佩服得,更不可思议的是,对于信奉喇嘛教和萨满教的成吉思汗为何接受了这样一位道教人士的指点迷津并且有了“迷途知返”的迹象。
史书曾将蒙古军队的招安和丘处机“刀下救人”概括为“一言止杀”。
“一言止杀”在一定程度上使蒙古统治者在人性化统治方面有了一些进步的认识,有助于恢复中原地区的经济,缓和了一些民族矛盾。
客观上为统一中国做出了贡献。
这些内在的,即所谓的“软作用”是再多的也无法达到的。
丘处机19岁入山学道,拜师王重阳,是著名的全真七子当中的一位。
他曾在北京的白云观传道,在镇平县创建太极观,到内乡县石堂山普济宫修行(丘处机修真洞依然存在)。
他光大了全真教,为龙门派的创始人。
丘处机不仅仅是一位高道,更是一位情操高雅、满腹经纶、通晓古今的有志之士。
而在金庸的小说《》当中,丘处机被描写为一个豪迈奔放、武艺高强的道士,这也使他更为大众所知。
宗教往往是人们精神的一种寄托,也是在人们寻找精神依靠时所产生的。
当时,北方的大片土地沦入金人之手,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动荡不安,人们生活也十分困苦。
这种社会环境,促使人们开始寻求精神避难所,全真教正是在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而产生的。
丘处机则继承了他师傅王重阳所创全真教的宗旨,成为了一代宗师。
作为全真教领袖的丘处机在当时的声望极高,人们也将全真道视为自己的救星。
甚至山东杨安儿、耿格的起义,政府官员也要请他出面止乱。
成吉思汗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各方的实力模式,他自己拥有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并实施着他的大一统计划。
俗话说,“打天下容易治理天下难”,成吉思汗也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决定选招贤能之人治理天下。
他得知丘处机,才能超群,于是想招其为国师,帮助自己安国治天下。
成吉思汗两次遣使召见丘处机,可是丘处机隐居山林,深入简出,避而不见。
成吉思汗求贤若渴,不肯放弃。
于1219年第三次派遣近侍臣刘仲禄备轻骑素车、携带手诏请丘处机出山,演绎了自以来又一个帝王虔诚躬迎,礼贤下士的故事。
成吉思汗三派朝臣请丘处机出山,丘处机终于被成吉思汗的诚意所打动。
公元1220年,他审时度势决定西行拜见成吉思汗。
此时成吉思汗正忙于对花剌子模的战斗。
对于丘处机来说,在被成吉思汗诚意所打动的背后,肯定还有他自己的考虑。
此次西行,他试图通过这一方式影响成吉思汗“罢干戈致太平”,劝说成吉思汗早日回军。
丘处机率18名弟子在万里西行的过程中,向各族群众广泛传道,招收信徒。
在行至今天的蒙古国西部科布多时,丘处机将弟子宋道安、李志常等留下,建立了全真道观,成立全真教的组织。
丘处机不仅在精神层面宣扬全真之法,同时还身体力行的让人们了解教义。
他沿途广施善事,在中亚的撒马尔罕等地,利用成吉思汗赐予自己的粮食熬粥施舍给饥民。
丘处机所到之处,得到了各州县和行省文武官员的迎送,受到了热烈欢迎和隆重接待。
公元1221年末至1222年初,成吉思汗的行宫来了一位鹤发童颜、碧眼方瞳的道人,这便是全真教的丘处机。
成吉思汗见到丘处机果真是仙风道骨,分外高兴,特赐美食,设庐帐,优厚犒劳。
丘处机多次在成吉思汗的大帐内与他单独长谈,做记录。
耶律楚材的记录,后被整理为《玄风庆会录》一书。
在谈话的过程中,丘处机明知道成吉思汗急于了解长生之道,他却没有正面回答,而想到自己沿途所见蒙古军西征造成的残破景象,深感这与全真道的道旨极不相称,丘处机答复说:“修仙须修阴德,必须去暴止杀。
您起兵灭西夏和金是符合天意民心的,但务须禁止残暴杀戮,才能使事业最后成功。
” 成吉思汗又问治国之方,丘处机回答说:“要以敬天爱民为本。
”丘处机还巧妙地借用雷震等自然现象,劝告成吉思汗应在蒙古汗国提倡孝道。
丘处机特别向成吉思汗论述说:“只有统一中原地区并将之治理好,才能称为大国。
要想治理好中原,就必须爱民,让人民休养生息。
” 丘处机在赴大雪山途中,蒙古军西征所过之地,。
所以,他曾作诗两首,赠予成吉思汗。
其一诗云:“夹道横尸人掩鼻,溺溪长耳我伤情。
十年万里干戈动,早晚回军望太平。
”他的诗意和情绪,为成吉思汗所察知,这对成吉思汗早日停止西征,决定班师,是否起了催促作用,未为可知。
但丘处机坦率诚恳,循循善诱,对成吉思汗的思想多有触动是可以肯定的。
丘处机的高深魅力,深深吸引着成吉思汗,使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他高兴地宣布:“神仙是言,正合朕心。
”他召集太子和其他蒙古贵族,要他们按丘处机的话去做,又派人将仁爱孝道的主张遍谕各地。
特别是在后期,成吉思汗统治中原的政策有所和缓,对中原各地的一些武装反抗,成吉思汗改镇压为招安。
这些变化与成吉思汗接受丘处机的劝告应当有一定关系。
不久,成吉思汗允准丘处机辞行回国,指示文武百官,备齐美酒佳肴、珍奇鲜果,在城外数十里,夹道为之送行。
谁知,两人却从此永别。
但长春真人丘处机的逆耳忠言,却时时回荡在成吉思汗的耳边。
丘处机回到燕京,驻尊为“大宗师”,被人们称之为“帝者之尊师,亦天下之教父”,受命掌管天下道门。
同年,丘处机曾持旨释放沦为奴隶的汉人和女真人3万余,并解救了大批学者。
针对宗教间的相互排斥争斗,丘处机主张三教平等相通互融,自此,全真教。
成吉思汗又有旨改赐宫名为长春宫,且遣使慰问,诏书中道:“朕常念神仙,神仙毋忘朕也。
” 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这段渊源被后世的人们很是推崇,特别是对丘处机的评价,赞许极高。
中央民族大学牟钟鉴教授评价他说,“以宗教的社会安定功能而言,丘处机不仅是中国道教史上第一人,也是中国宗教史上第一人”,体现了“仁爱无私、尊道贵德、包容通和、坚毅忠勇”的高尚品质。
而在史学界是这样对丘处机进行评价的:丘处机以超常的见识和巨大的人格魅力,感动成吉思汗,止杀救民,积无量功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耶律留哥,一次起义,催生三个政权,被成吉思汗封为“辽王”!
知名小说家南派三叔在《盗墓笔记》中,提到长白山有一个“东夏国”,神秘的东夏“万奴王”是一个长着十二只手的怪物,在历史上,东夏国确确实实存在过,但十二只手的东则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东夏国的建立者是金国将领蒲鲜万奴,他能够建立割据政权,完全得益于一位契丹人的领导的反金起义,这位契丹人就是“东辽”政权的缔造者耶律留哥! 耶律留哥,是辽国宗室后人,其祖先在辽国即将覆灭之际降金,耶律留哥出生于金世宗大定五年(公元1165年),入仕于金,被授予北边千户一职。
十三世纪初,崛起的蒙古,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连年南侵,屡败金军,为了削弱金国实力,成吉思汗极力拉拢金国境内的契丹人,鼓动他们举行反金起义,袭击金军后方,配合蒙古大军作战,在成吉思汗的策动下,金国北部的临潢府和泰州等地的契丹人先后多次举行了起义,都被金国镇压下去。
大安三年(公元1211年),野狐岭之战爆发,在这场决定蒙古与金国双方命运的大战中,蒙古,金军精锐部队遭到重创,此后,金国沉底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处处被动挨打。
金国统治者担心契丹人与蒙古人联合行动,加强了对契丹人的防范,“下令辽民一户以二女真户夹居防之”,金国的措施,引起契丹人的强烈不满,也使得耶律留哥“不自安”,有了反金的想法。
崇庆元年(公元1212年),也就是野狐岭之战的第二年,耶律留哥跑到隆安(今吉林农安)、韩州(今吉林梨树)一带,“纠壮士剽掠其地”,正式举行了反金起义。
金国派军队围剿,耶律留哥且战且走,与其他反金的契丹义军会合,当时,金国北部的契丹人,长期以来一直担负着戍边、养马等繁重的徭役和沉重的赋税,生活困苦不堪,比如,金世宗时,为了防备蒙古,大规模征调契丹人修筑界壕,金章宗时,再次役使数万契丹人修筑界壕和边堡,金国北方的契丹人负担沉重,,纷纷响应耶律留哥,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部队就扩充到数十万人,耶律留哥被推举为元帅。
这次契丹人起义虽然声势浩大,但耶律留哥深知仅凭自己的部队无力与金国抗衡,打算归附于蒙古,寻求庇护,半路上,遇到了攻入辽东的蒙古军,耶律留哥对蒙古将领按陈那衍说:“我们是契丹军,去投奔蒙古的,人困马乏,故逗留于此(4)”,按陈那衍大喜,同意接纳,于是,“留哥乃率所部会按陈于金山,刑白马、白牛,登高北望,折矢以盟” 耶律留哥率领契丹军和蒙古军结盟后,按陈那衍领军返回蒙古,称“吾还奏,当以征辽之责属尔。
” 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金国派遣将领胡沙率领六十万大军,号称百万,来征讨耶律留哥,“声言有得留哥骨一两者,赏金一两,肉一两者,赏银亦如之,仍世袭千户”,耶律留哥自认为寡不敌众,打不过金军,就向盟友蒙古求援。
成吉思汗连忙派“按陈、孛都欢、阿鲁都罕引千骑会留哥,与金兵对阵于迪吉脑兒”,得到增援的耶律留哥勇气大增,派侄子耶律安奴为先锋,横冲胡沙军,大败金军,然后把俘虏和缴获的辎重献给成吉思汗,作为出兵相助的酬劳。
当年三月,众人推举耶律留哥为王,立妻姚里氏为妃,坡沙、僧家奴、耶的、李家奴等为丞相、元帅、尚书,统古与、著拨行元帅府事,国号辽,史称“东辽”。
金国皇帝宣宗派使者青狗来招降留哥,没想到,这个名叫青狗的使者,审时度势之后,反而投降了留哥。
金宣宗大怒,派遣宣抚使蒲鲜万奴率领四十万大军再次攻打留哥,却被留哥归仁县北河击败,蒲鲜万奴收容溃兵逃往东京(今辽宁辽阳),贞祐二年,金宣宗迁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贞祐三年五月,中都被蒙古军攻占。
蒲鲜万奴看到金国大势已去,就在当年十月,“僣称,国号大真,改元天泰”,第二年,蒲鲜万奴向蒙古投降,“以其子帖哥入侍,既而复叛,僣称东夏(10)”,这就是小说《盗墓笔记》中提到的那个捉来建筑大师汪藏海、修建了“云顶天宫”的“东夏国”,蒲鲜万奴就是首任“万奴王”。
历史上的东夏,只是一个人烟稀少的小政权,且仅仅存在了19年,即被蒙古大军攻灭,蒲鲜万奴也成为了蒙古人的俘虏,根本没有能力和时间修建规模宏伟的“云顶天宫”。
天宫和十二只手的万奴王,都是小说作者根据情节需要虚构出来的,可不要当真哦! 打败蒲鲜万奴后,辽东的金国官员,纷纷投降,于是,耶律留哥“尽有辽东州郡,遂都咸平,号为中京(11)”,金宣宗不甘心失败,再次派遣左副元帅移剌都领军十万攻打留哥,却再次兵败。
公元1215年,耶律留哥攻占东京,部下劝其称帝被拒,同年十一月,留哥赴蒙古朝拜成吉思汗,被封为辽王。
接下来几年,留哥部下几位将领相继叛乱,被先后平定,其中一个名为耶律厮不的将领甚至还建立了一个“后辽”政权,但仅仅存在3年多的时间,即被留哥消灭,公元1220年,留哥去世,结束了传奇的一生。
耶律留哥举行反金起义,直接建立了“东辽”政权,间接催生出耶律厮不的“后辽”政权和蒲鲜万奴的“东夏”政权,一次起义,先后产生三个政权,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