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21 点击数:
简介: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邓艾之死,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个职场课题:面对猜忌心严重的上级,如果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

【千问解读】

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邓艾之死,与其说是一个历史问题,不如说是个职场课题:面对猜忌心严重的上级,如果只想着把事情做好,而不惜违背基本的权力规则,大概率会被整得很惨。

为了便于理解,先讲个身边的例子。

多年前,笔者有个朋友,是一个国企的部门经理,上面的直接领导是总监,再往上是副总经理、总经理。

某一年,这个总监因病休假,在副总经理的支持下,当年的公司项目由我这个朋友接手。

没想到的是,当年的项目成果大大超过了往年;至于原因,其实大多是行业形势的加持,也有些偶然运气成分,我朋友所起的作用其实并不大,他只是恰好处在那个位置上。

但我这个朋友当时年轻啊,认为自己能力相当不错,言语之间颇为自得。

现实很残酷。

没多久总监归来,对我这个朋友痛下杀手,想方设法地架空、边缘化,甚至还另外扶植了一个同事升为经理。

由于该总监与总经理关系密切,副总经理为了稳定也装聋作哑,我那位朋友最终成了炮灰,黯然离职。

为什么一个立下功劳的员工,不仅没被提拔、甚至因此招祸?这就是现实版的功高震主。

在一些体系下,相对于集体的得失,某些领导者更在意的是自己的权利得到保障。

遵照这种逻辑,如果下属取得了一项显著成绩、但这位领导却没有在其中占据主要角色,那他/她一定会对相应的下属痛下杀手。

基本上是成绩越大,下手越狠、整得越惨。

所以我们经常会注意到一种微妙的现象,在许多企业中,一些人做出了成绩,首先会感谢领导,诸如“在XX领导的指导与关怀下、得益于XX总的大力支持与领导”等等。

实际上,这里所提到的领导也许压根没参与此事。

这不是腹黑,只是针对现实的人性所作的自我保护性妥协。

而作为灭蜀的头号功臣,邓艾却惨遭杀害,就是因为没有妥协。

公元263年8月,在洛阳,整队誓师,下令进攻蜀汉。

将军邓敦只是提了一嘴“时机未到”,就被司马昭杀头示众。

司马昭之所以这么决绝,其实有自己的“苦衷”: 首先,在公元260年,他的手下带人当众杀了不听话的,开创了历史的先河。

纵然司马家族权势滔天,也架不住的口诛笔伐、堵不住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为了有所表示,司马昭拒绝了期待许久的“相国,封晋公,加九锡”的待遇; 其次,近年来屡屡北伐,虽然基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成果,但曹魏也不得不多次兴师动众、疲于应对。

司马昭对此非常不满,他怕有人指责自己治国无能、无法威慑敌国。

为此,他甚至寻思着派人前去刺杀姜维,就像当年暗杀一样。

在从事中郎荀勖的建议下,司马昭找到了一个彻底扭转人心、提升自己权威的好办法:灭蜀。

说到底,当时的他还是曹魏的人臣,想要更进一步,名正言顺地加九锡、封晋王,有什么比灭掉敌对政权来得有效呢? 所以我们可以明确一个基本的规则:灭蜀这一成就,只能是司马昭的;只有创造历任曹魏皇帝梦寐以求的辉煌壮举,他才能从法理上将曹魏扫进历史的角落。

凭借压倒性的兵力与国力优势,曹魏灭蜀按理说问题不大。

所以,剧本应该是这样的:遵从大将军、大都督、录尚书司马昭的批示与指导,钟会、邓艾、、卫瓘等人各司其职、,圆满完成了组织交予的任务;这个功劳是全体将士的,但说到底还是有赖于领导司马昭领导有方、决定正确、支持到位。

顺理成章地,司马昭权威再上新台阶,篡魏不在话下。

然而,邓艾却没按这个剧本来。

其实开战以后,在各路魏军的配合协作下,姜维率领的蜀汉主力形势极为不利,屡屡落败的情况下只能退守剑阁。

鉴于当时的蜀廷弄权、政治腐败,姜维得不到有力支持,钟会的主力获胜只是时间问题。

因此,由于各路魏军捷报频传,到了十月,司马昭已成功地被封晋公、加九锡,距离目标仅有一步之遥。

但谁也没料到,到了11月,邓艾的偏师竟然从小道插入蜀汉腹地,杀死、逼迫投降。

一时间,风头全部转移到这位一线将领身上了。

原本这样问题也不大,得到蜀汉投降的消息后,识相地正式任命司马昭以相国身份统摄朝政,进一步合法合规地交出了政权。

司马昭的目的基本达到,如果前线的将领有一丁点儿眼力劲,结局极有可能是的。

但接下来,邓艾的一步步举动,却让司马昭非常不愉快。

首先,进入成都后,邓艾“依故事,承制拜禅行,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

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

也就是说,他模仿当初大将邓禹的惯用做法,授予刘禅行骠骑将军、太子为奉车都尉、诸王为驸马都尉,其他官员要么被任命为曹魏官员,要么出任邓艾部属。

随后,他又上书司马昭,表示自己对下一步的动作已经形成了初步规划,比如留下陇右兵二万人、蜀兵二万人在蜀地煮盐炼铁,以备军需;反对将刘禅送往洛阳,而是封为扶风王、安置在扶风郡,以招降东吴...... 司马昭的回应是这样:任命邓艾为太尉,增加食邑两万户(任命钟会为司徒,增加食邑一万户)。

同时密令卫瓘提醒邓艾:“以后诸事必须先汇报,不得擅自做主。

” 由此可见,之前邓艾在成都的一系列安排,都是他自己的主意。

同时,司马昭给予他三公之职、二万户的爵邑(当初辅政,也只是一万户),其实也是明确告诉他:你的荣誉已经到顶了,如果再按照你的规划安排刘禅、对付东吴,还能有什么更高的奖励给你? 可惜的是,邓艾已经被自己的辉煌成就冲昏了头。

面对卫瓘的提醒,他不仅不听从,甚至当面嚷嚷:“《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 面对司马昭的明示,邓艾不仅不紧急刹车,甚至还搬出了儒家经典来给自己寻求合理性。

他以社稷、国家来压司马昭,难道不明白这个社稷是司马昭的吗? 下属恃功而骄、不服管控、挑战权威、争夺荣誉,司马昭杀心已起,至于钟会的告状,只是个合理的借口罢了。

巧的是,随后钟会试图谋反,两个灭蜀功臣终于先后被搞臭,司马昭的伟光正形象再次被强化。

这再次证明,无论历史如何发展,人性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提升,只不过是换了个包装与体现形式而已。

纵观古今,邓艾的遭遇又有什么稀奇?也许不合理,但这就是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时期吴国孙亮为啥斗不过权臣孙綝?具体的真相有哪些

孙亮,字子明,英豪的幼子。

孙亮早先没机会继承皇位,但由于大哥、二哥孙虑早逝,三哥被废,四哥孙霸自尽,五哥孙奋、六哥均为庶出,加上老父爱幼子,故孙亮有幸被立为太子。

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四月,孙权驾崩,孙亮即位,为东吴第二任。

孙亮十岁登基,此后四年,朝政相继被辅臣、孙峻掌控。

太平元年(公元256年),孙峻病死,孙綝掌权。

孙綝是孙峻的堂弟,其“凶竖盈溢”(见《》)与孙峻如出一辙。

众臣原本就对孙峻以宗室身份独揽大权所不满,而今,孙綝继续凭借这种优势垄断朝廷大权,继续把皇帝玩弄于鼓掌之间,更引起了众臣的强烈反感和忿恨。

吕据、滕胤等其他辅政大臣瞧不起孙綝,也不想皇帝沦为傀儡,出于忠君思想和个人政治前途考虑,试图分割孙綝的权力,防止他擅权专政,不料,遭到了孙綝的血腥镇压。

控制住局面后,孙綝自任大将军,手握军权,封赏党羽,广树亲信,更加,甚至“负贵倨傲,多行无礼”,根本不把孙亮放在眼里。

对于孙綝的专权和僭越,孙亮敢怒不敢言,只能在煎熬中隐忍度日,他在等待时机,也在考虑办法。

太平二年(公元257年)四月,十五岁的孙亮“临正殿,大赦,始亲政事”(见《三国志》),内心也变得强大起来,一场皇帝和权臣的明争暗斗,也随即展开。

“綝所表奏,多见难问”,这是孙亮使出的第一招,毕竟军权在孙綝手中,孙亮不敢冒险造次。

此外,孙亮还多次拿出府藏书册,阅览先帝孙权时的旧事,“先帝数有特制,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先帝常常亲自书写诏书,而如今大将军奏事,为什么只让我签字认可就完事了呢?言辞中,流露着对孙綝的诸多不满。

孙亮“亲览政事,多所难问”,让孙綝感到“甚惧”(见《三国志》)。

单凭刁难、质问和怨言,并不能撼动孙綝。

于是,孙亮使出第二招,“又科兵子弟年十八已下十五已上,得三千余人,选大将子弟年少有勇力者为之将帅。

……日於苑中习焉”,孙亮暗养三千勇士,志在武力夺权,并声称要“欲与之俱长”(见《三国志》),一同见证胜利。

然而,这些勇士“连日续夜,大小呼嗟,败坏藏中矛戈五千余枚”(见《孙綝废孙亮表》),孙亮操练勇士日以继夜,动静不小,矛戈都使坏了五千余杆,消息很快就传到孙綝耳中,一招不慎满盘输。

孙綝闻讯后,知道孙亮必将有非常之举。

为求自保,狡猾的孙綝“返自镬里(今安徽巢县西北),遂称疾不朝”(见《》),并在朱雀桥南修建房舍,自此远离国都,不敢再入朝和孙亮见面,以防中招。

此外,孙綝还让他的弟弟威远将军孙据,进入苍龙门担任宿卫,武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驻守各军营,严阵以待,以防孙亮。

应该说,孙亮的那三千勇士确实给孙綝造成了很大压力。

看到孙綝变成缩头乌龟,孙亮欲杀不能,非常懊恼,便借口枉死事件,杀掉与孙綝关系匪浅的虎林督朱熊、外部督朱损兄弟二人。

孙亮此举,是要先翦除孙綝党羽,再除掉孙綝,孙綝“由是益惧”,二人之间的矛盾也上升到白热化。

鉴于孙綝“筑第桥南,不复朝见。

此为自在,无复所畏”,急于夺回军权的孙亮“不可久忍,今规取之”(见《资治通鉴》),决定,对孙綝进行致命一击。

太平三年(公元258年)八月,孙亮“以綝专恣,与太常全尚、将军刘丞谋诛綝”(见《三国志》),向心腹近臣表明了武装夺权的决心。

随后,孙亮与黄门侍郎全纪(全尚之子)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并再三嘱咐全纪,只能将计划告诉父亲,不能把计划泄露给母亲。

全尚是孙亮的岳丈,也是孙亮当时唯一可以依赖的力量。

如果计划能够顺利实施,孙亮能成功扳倒孙綝,夺回军权,历史就会改写,可惜孙亮所托非人。

全尚才能平庸,无甚主见,还是忍不住把计划泄露给了妻子。

全尚的妻子是孙綝的堂姐,得知孙亮准备动手,立即悄悄派人告知孙綝,“尚无远虑,以语纪母,母使人密语孙綝”(见《资治通鉴》)。

全尚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致使孙亮打蛇不成,反被蛇咬。

不等孙亮动手,早有准备的孙綝来了个先发制人,于九月二十六日率领大军夜袭国都,拿下全尚,杀掉刘丞,天亮时,已将皇宫团团围住,孙亮成为。

胜败已见分晓,孙亮却不甘心,于是,骑上马,带上弓箭就要上阵。

孙亮认为,他是“大皇帝嫡子,在位已五年,谁敢不从”(见《资治通鉴》),他想利用自己的身份和权威优势与孙綝鱼死网破,一决高下。

此情此境,一个连身家性命都不一定保住的皇帝,如何能镇住已经起兵造反没有退路的权臣,孙亮即便有三千勇士,也不是孙綝大军的对手,这无疑是去送死。

近臣以及乳母等人一起制止阻挡,孙亮未能出宫。

控制大局后,孙綝把孙亮废为会稽王,并派人“夺吴主玺绶,以吴主罪班告远近”(见《资治通鉴》)。

孙亮被废后,孙綝另立琅邪王,也就是孙亮的哥哥孙休为皇帝,即。

两年后,孙休听说会稽郡传出“孙亮当还为天子”的谣言,担心孙亮复辟,将孙亮贬为侯官侯。

孙亮在去封地的路上自杀,不过,也有人认为是“休鸩杀之”(见《三国志》)。

毕竟,孙亮当过皇帝,影响力还在。

孙亮不死,孙休睡不着觉。

十岁登基,十六岁被废,孙亮当了六年形同傀儡的皇帝,最终被赶下台,而且,死于非命。

对于孙亮之遭际,史学家陈寿评价说,“孙亮童孺而无贤辅,其替位不终,必然之势也”。

孙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皇帝,“蜜中鼠屎案”就是一例。

不过,生活上聪明毕竟不代表政治上聪明,由于受制日久,夺权心切,谋事不周,在蓄养勇士方面不够隐秘,没有机会像后来的皇帝智擒那样除掉孙綝,事未成,空抱憾。

随机文章长江源头在哪里图片,长江尽头东海(因蛟龙作怪最终将水引入东海)樱木花道为什么剪头发,削发是为了谢罪/樱木叛逆染红发指南针为什么不叫指北针,中国以南方为尊/避开北极星的定位山治为什么是恶魔之子,文斯莫克家族是基因改造人(不怕海水)马斯克的超级高铁时速,从纽约到华盛顿特区仅需要29分钟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三国陈宫:谋士水平的深度剖析

在时期这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作为一位重要的谋士,以其独特的智谋和坚定的忠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然而,关于陈宫在中的具体水平,历来存在不同的评价。

陈宫的基本背景 陈宫,字公台,东郡东武阳(今河南范县、山东莘县)人,末年帐下首席谋士。

他年少时与海内知名之士相互结交,性格刚直烈壮,有大志。

陈宫最初是的部下,因不满曹操的某些行为而背叛,转而辅佐吕布,成为吕布的重要谋士。

陈宫的智谋表现 辅佐曹操时期:陈宫在曹操担任兖州牧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史料记载,陈宫曾通过外交手段,成功游说兖州士族支持曹操,为曹操稳固兖州奠定了基础。

这一事件展现了陈宫出色的外交才能和战略眼光。

辅佐吕布时期:陈宫在吕布帐下,也多次展现出其智谋。

例如,他建议吕布迎击曹操,利用兖州空虚之机夺取曹操的根据地。

虽然这一计策因吕布的犹豫而未能成功实施,但足以证明陈宫对局势的敏锐洞察和果断决策。

然而,陈宫在吕布帐下也有一些失败的计策。

例如,他建议吕布与结盟,但这一决策并未能挽救吕布的败局。

此外,在中,陈宫的建议也未能被吕布采纳,最终导致吕布的失败。

这些失败的经历,使得一些人对陈宫的智谋水平产生质疑。

陈宫与其他谋士的比较 在三国时期,谋士如云,陈宫与曹操帐下的、等人相比,确实存在一些差距。

荀彧、郭嘉等人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和卓越的战术才能著称,为曹操的统一北方立下了。

相比之下,陈宫的智谋更多地体现在战术层面,缺乏荀彧、郭嘉等人那种全局性的战略眼光。

然而,陈宫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他性格刚直,对忠诚有着执着的追求。

在辅佐吕布的过程中,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即使面临巨大的风险也未曾动摇。

这种坚定的忠诚和无私的奉献,使得陈宫在三国谋士中。

陈宫的历史评价 对于陈宫的历史评价,历来存在不同的声音。

一些人认为他是一位出色的谋士,以其独特的智谋和坚定的忠诚为后世所敬仰;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智谋有限,多次错失良机,最终导致了吕布的失败。

无论如何,陈宫作为三国时期的一位重要谋士,其智谋和忠诚都是不容忽视的。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权力的舞台上,智谋和忠诚都是不可或缺的品质。

而陈宫正是以他的智谋和忠诚,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三国名将邓艾之死的背后蕴含了什么道理?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