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用人的最大失误:不是重用马谡是选中姜维

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
小时候读《》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
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
【千问解读】
姜维字伯约,雍州天水郡翼县(今甘肃甘谷东南)人。
小时候读《》连环画,记得其中有一本叫做《收姜维》。
现在京剧舞台上还在演。
不过姜维投奔蜀国的经历,并没有那么多的戏剧性。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派镇东将军、扬武将军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宝鸡南),作出要从褒斜道出兵,进攻郿的姿态,以牵制魏军主力。
派大都督曹真统帅关右诸军,在郿重兵设防。
诸葛亮趁机亲率主力,猛攻祁山。
蜀军势大,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随即叛魏附蜀。
当时姜维在天水郡任中郎将,正跟太守马遵一起,陪同雍州刺史郭淮视察各地。
听说三郡叛魏,郭淮迅速东归上邽部署防御。
马遵怀疑姜维等人有异心,也连夜赶到上邽。
跟姜维在一起的,还有功曹梁绪、主薄尹赏、主记梁虔等人。
他们发现两个领导全部溜号,赶紧追随,可惜晚了一步:赶到上邽时城门紧闭,郭淮、马遵怎么说也不肯放他们进城;姜维等人无奈返回冀县,结果吃的还是闭门羹。
他们走投无路,这才投奔诸葛亮。
诸葛亮得到姜维,如获至宝。
他给参军写,语气颇为兴奋:“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邵)、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
其人,凉州上士也。
”信中还说:“须先教中虎步兵五六千人。
姜伯约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
此人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毕教军事,当遣诣宫,觐见主上”。
那一年姜维二十七岁。
诸葛亮加封他为奉义将军、当阳亭侯。
在诸葛亮的大力栽培下,没过多久,他就升到了中监军、征西大将军的位置。
全军从五丈原退回成都后,野心膨胀,诽谤朝政,被下狱问罪,最终自杀。
诸葛亮将政事托付给蒋琬、、,军事则由姜维负责。
蒋、费、董三人虽然和诸葛亮一起,被蜀人目为“四英”,但毕竟不能直接跟诸葛亮比肩,所以他们虽然实际行使丞相职权,官职却都是尚书令、大将军、大司马。
起初姜维任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进封平襄侯,后来随着蒋琬、董允的去世,姜维资历逐渐攀升,与费祎同录尚书事。
费祎死后,他基本成为蜀国的第一大臣。
诸葛亮主持蜀国国政十多年里,有七年处于战争状态:一次南征,六次北伐,其中有一次他未直接参战,只派魏延等进兵羌中。
而姜维呢,先后九次北伐。
九次北伐胜多负少,姜维的才能可知。
但问题在于,姜维即便胜利,也是只开花不结果,得势不得分。
如果上升到战略高度,可能都要算作失败。
因为北伐的根本目的都没有达到。
成都武侯祠内有座蜀文化博物馆。
我在里面看到过三国形势图。
这个图不新鲜,《中国历史地图集》的表述更加详尽细致;但是有组数据引起了我的兴趣,那就是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数量对比。
具体如下: 蜀汉940000人 曹魏4432881人 东吴2300000人 这组数据当然有其来源。
关于蜀国的户口,史籍中有前期和后期两个数字。
《晋书·地理志》记载:章武元年(公元221年)“户二十万,男女口九十万”;景耀六年(公元263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
西晋时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记载,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国人口“与蜀通计民户九十四万三千四百二十三,口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九十一人”。
杜佑在《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记载与此略同,仅人口数为五百三十七万二千八百八十一。
由此推断,当年魏国应有六十六万三千四百二十三户、四百四十三万二千八百八十一人。
吴国的户口,难以考查。
《晋书·地理志》说,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吴国“户五十二万三千,男女口二百四十万”。
《·吴志·传》注引《晋阳秋》则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这两组数据大致相同,看来吴国自从赤乌五年之后,再没有统计过户口,或者数据遗失,因此王浚灭吴后,只能按照三十八年前的旧口径上报。
无论如何,这组数据大体能反映出当时三国的人口分布。
蜀汉的人口数量不足曹魏的四分之一,不及东吴的一半。
当时还是人多力量大的时代,人口几乎就是第一生产力第一战斗力,蜀国实力之弱,可见一斑。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只要有好的统帅,羊羔也能训练成狮子,但问题在于蜀国没有这样的统帅:绝对才能不低,相对才能不高。
诸葛亮比强不了多少,姜维比起邓艾、钟会,也不占绝对优势。
对此当时主政的费祎,认识更加清醒。
“姜维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他这样告诫姜维:“吾等不如丞相亦已远矣;丞相犹不能定中夏,况吾等乎!且不如保国治民,敬守社稷,如其功业,以俟能者,无以为希冀徼幸而决成败于一举。
若不如志,悔之无及。
” 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
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不能算作成功。
吴蜀实力弱,老虎吃天的唯一办法是两家联合。
这一点诸葛亮认识清醒,将之定为基本国策,甚至早早地与吴国定下了瓜分魏国的计划。
如果单纯搞结果论,这一点未免滑稽,但发生在诸葛亮身上,又让我们不忍耻笑。
他到底是诸葛亮,贤相之名庶几可当。
尽管后来两国一直保持着联盟关系,但无法真正协调立场,作为部署军事斗争的基础。
两国协同攻魏,行动从来就没有成功过。
几十年过去,姜维应当能看得清楚;对于彼此的实力对比,他怎么就没有个清晰的认识呢?魏国灭蜀之前,判断倒是非常准确:“自定寿春以来,息役六年,治兵缮甲,以拟二虏。
今吴地广大而下湿,攻之用功差难,不如先定巴蜀……计蜀战士九万,居守成都及备他境不下四万,然则余众不过五万。
今绊姜维于沓中,使不得东顾。
直指骆谷,出其空虚之地,以袭汉中,以之暗,而边城外破,士女内震,其亡可知也。
”蜀军总兵力十万两千,的判断是九万,可谓精确。
如果考虑到那个命令有战前动员的意思,不宜夸大敌军实力,则更加精确。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被歇后语讥为非大将之才的,认识都比姜维清醒:“‘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
智不出敌,而力少于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他苦劝姜维,“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不要“强欲行难为之事”。
兵犹火也,不戢自焚。
战争是柄双刃剑,搞不好伤不到别人,却砍了自己。
廖化指出了当时蜀军的命门所在:智不出敌,力少于寇。
智谋不比敌人强,兵力明显比人家弱。
这样的状况,有个比较好听的说法,叫做知其不可而为之。
可问题在于,谁有那样的权力,把战争强加于蜀国百姓头上?上面关于蜀国前后期的人口数据,来源不同,直接对比未必合适,但有一点还是要引起注意:《晋书·地理志》说,公元221年蜀有二十万户、九十万人,《蜀记》则记载,到公元263年,这两组数据分别为二十八万和九十四万。
假定这两组数据可靠,那么在四十二年里,蜀国户数增加了四成,但人口的增长仅有百分之四强,两者之间相差悬殊。
这是怎么回事?我们无法不联想起蜀军的连年征战。
这些意见姜维当然都没有听。
姜维最大的悲剧在于,他还是个,正人君子,一心为公。
名臣郤正这样评价他:“姜伯约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厉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如果是个小人佞臣坏蛋,我们大可扔下书卷,骂两句解恨,但对于姜维,又实在不忍加之恶言。
曾经有人这样评价奸相:“阃才有余、相才不足”。
当时南宋称安抚使、制置使为阃帅,基本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只不过兼管部分民政。
读到这个评论,我经常会想起姜维。
尽管他从来不曾居于相位,但自公元253年费祎醉酒、被魏国降将郭循刺杀之后,姜维在群臣中对蜀国的影响最大,几乎将整个蜀国都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不是丞相也差不多。
将忠良姜维与奸臣贾似道并举,感情上过不去,但结果确实很像。
我们当然不能将蜀国的快速灭亡归咎于姜维。
当时黄皓乱政,后主昏庸,都是亡国之因。
可尽管如此,还是得指出姜维在防卫部署上的重大失误。
这个部署就是所谓的“敛兵聚谷”。
前面说过汉中的重要。
除了诸葛亮,蒋琬和费祎都曾长期在此驻扎。
从魏延镇守汉中开始,险要之处都设立营寨,充实兵力,敌军进攻则凭险据守,使其难入一步。
诸葛亮死后,魏国大司马为了树立威信,贸然伐蜀,王平御敌,也采取这个办法,最终曹爽只得无功而退。
姜维认为这是防御姿态,无法达到歼敌的目的,于是建议朝廷,废除散落各处的营寨,全军集中起来,分别驻扎于汉、乐二城。
军事上的事情,主要靠姜维拿主意,因此朝廷自然要采纳,于是便令汉中都督胡济退驻汉寿、监军王含驻守乐城(今陕西勉县东),护军蒋斌驻守汉城(今陕西城固东)。
这个办法貌似积极,其实弊大利小,等于是放弃险要,自拆樊篱,很快就显出恶果。
后来钟会攻汉中,几乎就是探囊取物。
以往人们责难姜维,主要着眼于他后来的假投降。
这个观点未免迂腐。
姜维最大的失误主要集中在两点:战略而言,不该频繁用兵,九伐中原;战术而言,不该“敛兵聚谷”,放弃险要。
这跟直接抛弃汉中差不了多少。
南宋郭允蹈在《蜀鉴》中,甚至直接以后面这个原因,指责姜维误国亡蜀: “蜀之门户,汉中而已。
姜维之退屯于汉寿也,撤汉中之备,而为行险侥幸之计,则根本先拔矣。
异时钟会,曾无一人之守,而敌已欣然得志。
初不必邓艾之出江油,而蜀已不支,不待智者而能见。
呜呼,姜维之亡蜀也。
” 郭允韬认为,即便没有邓艾奇兵出江油,蜀国已经不支,原因都在于姜维的部署失误。
这个看法当然未免偏激。
蜀国之亡不在姜维,甚至也不在黄皓与刘禅,只在自身实力不济。
当然如果换个角度,黄皓与刘禅也可以归入蜀国的实力,只不过是负值而已。
随机文章武帝思仙的典故请问「东周」为何又分「春秋」和「战国」?宇宙中最恐怖的生物,肉身畅游太空吸收暗能量(无敌)国际空间站为什么没有中国,真的是美国拒绝吗/五种原因均有可能俄罗斯超音速武器已列装,领先美国且无法被美航母拦截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盘点历史上的复仇计划,用40年时间让仇人灭门
勾践494年被击败,而在的建议下,越王拖家带口的投降成为夫差的奴隶,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几次打消了夫差的怀疑,并且找来了和郑旦,让夫差沉迷于美色,最后让夫差放他回国安心的发展。
勾践在回到自己的国家后,发愤图强,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印证了伍子胥的语言,灭掉了吴国,逼着夫差自杀。
其实在勾践暗中发奋的时候,夫差身边的伍子胥就已经看到了勾践的威胁,他对于这件事曾和抱怨,说勾践用二十多年的时间就能够反扑吴国,但是这样的话语却成为了勾践的话柄,借此陷害让伍子胥惨死在了夫差的手下。
要说起来,其实伍子胥也是“君子报仇”这方面的行家,并且所用的时间比勾践更少!他的报仇计划仅仅用了17年时间。
在公元前522年的时候,内乱,太子健被陷害,老师伍奢死在了楚王的刀下,而这就是伍子胥的父亲,兄弟二人在逃亡中,哥哥伍尚念及父亲的养育之恩,又回国陪着自己父亲一起死了,而伍子胥则含泪离开。
在他逃亡到吴国后,就一直在谋划者怎样给自己的父亲和兄长报仇,这时候吴公子光正想着夺取王位,于是伍子胥就趁机推荐刺客专诸,并且成功完成了刺杀,而这个光就是吴王,而伍子胥因为有功,成功上位,此后他就一直在帮助发展吴国,并在公元前506年带兵攻破楚国都城,但是此时当年杀他父亲兄长的已经去世,可是伍子胥一想起来这件事就怒火难消,最后直接挖坟鞭尸300下,可见他心中暗藏的怒火是多么恐怖。
这也能看出,要是夫差能听伍子胥一句话,勾践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而另一个人可能就不是这么有名了,他是的孩子庞会,这个人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狼灭,当年庞德樊城大战,庞德宁死不屈被斩首,虽然后来关羽也被东吴斩首,但是这事并没有完,因为关羽不是死在庞会手中的,所以这并不是报仇。
公元263年,开始灭蜀作战,邓艾钟会授命南征,而庞会则参加了这场战役,并且在蜀国灭亡后,亲自寻找关羽的后裔,将他的后代全部消灭,虽然说是为父报仇,但是这种报仇方式确实狠了点,直接让关羽后代灭门了,而这场复仇,则持续了近40年时间。
随机文章五四运动时间荀子生平简介内蒙古4米巨人是真的吗,巨人遗骸发现即被送往秘密基地股市鳄鱼法则的意思,及时止损才能避免99%的亏损揭秘苏联为什么没有登月,连续四次试射N1火箭均遭失败(前功尽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诸葛亮和宣皇帝司马懿,临死前都留下了一计
因其忠义无双,为蜀汉鞠躬尽瘁,被后人誉为人臣的楷模。
从到坐拥半壁江山,风光的背后,离不开诸葛亮精心辅助。
而诸葛亮六出祁山,匡扶汉室的决心,更让后人叹服。
再次分析为何诸葛亮最后一计更为高明。
诸葛亮与,在最后一计中,都希望不暴露自己的墓地,却也同时达到了目的,至今为止,两人的墓地的确切位置,仍未被发现。
然而为何诸葛亮的计策却技高一筹呢?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一从《志》遗命上讲,诸葛亮是淡薄利,赢得生前身后名。
诸葛亮一生戎马,只为匡扶汉室,其恪尽职守的一生,鞠躬尽瘁的精神,两袖清风,不为子孙后代,这些都被后人顶礼膜拜。
可以说诸葛亮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清官。
而三国志有关于他安排后事的记载,更显其忠义之心,廉洁之志,不慕名利,这也让他。
司马懿最后一计,却是吩咐自己的子孙,加上诛杀了太多宗亲,有点不得不为的意思。
司却也最终窃取了曹魏江山,建立。
因此司马懿虽有两袖清风之志,并没有流芳千古。
其二从民间传说上讲,诸葛亮要求四人抬棺往南走,绳断便下葬,这确实技高一筹。
诸葛亮要求四个陌生人抬棺,却已经料定,绳子不会断。
四人会犯错,而被斩杀,这样就可以隐藏自己的葬身之地。
他在众人目送下离开,却到不到葬身之处。
这样环环相扣的计策,也只有诸葛亮能想的出来,刘禅更是配合的好,可以说天衣无缝。
而司马懿是吩咐自己的后人,如何去安葬自己,并且要求后人不得合葬,是有一定的风险的,万一后人没有听从安排,计策就会失败。
因此个人认为,诸葛亮技高一筹。
随机文章日本佛教的寺院生活汉武麾下李陵力战匈奴之可信度斯蒂芬·威廉·霍金简介,概括霍金的一生事迹(探寻宇宙奥秘)萨格拉斯力量有多强,恶魔和泰坦都是其剑下亡魂巴西亚马逊外星人事件,外国游客意外拍到外星人/真实外星人图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