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宋辽之间的“澶渊之盟”:什么是澶渊之盟
【千问解读】
所谓“”的背景与大概内容,大部分的书友应当都是了解的,不必多说。但是“澶渊之盟”的具体内容,一般的书友可能就不甚了了。
所以我先把《长编》里所谓“澶渊誓书”的内容,抄在下面。
这份誓书,就是宋辽两国当年订立的盟约的文本内容。
誓书共有两份,第一份是给辽国的誓书:维景德元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七日丙戌,大宋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成,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
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
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
誓书之外,各无所求。
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
昭昭天监,当共殛之。
远具披陈,专俟报复,不宣,谨白。
第二份是辽国给宋朝的誓书:维统和二十二年,岁次甲辰,十二月庚辰朔、十二日辛卯,大契丹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宋皇帝阙下:共议戢兵,复论通好,兼承惠顾,特示誓书,云“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每岁以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臣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
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
或有盗贼逋逃,彼此无令停匿。
至于陇亩稼穑,南北勿纵惊骚。
所有两朝城池,并可依旧存守,淘壕完葺,一切如常,即不得创筑城隍,开拔河道。
誓书之外,各无所求,必务协同,庶存悠久。
自此保安黎献,慎守封陲,质于天地神祇,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
昭昭天监,当共殛之。
”孤虽不才,敢遵此约,谨当告于天地,誓之子孙,苟渝此盟,神明是殛。
专具谘述,不宣,谨白。
辽国的誓书只有两个内容,第一是采用本朝年号,示与宋朝分庭抗礼,第二是表示收到宋朝誓书,并发誓遵守。
因此,双方达成的载于誓书的内容,只要分析宋朝的誓书就可以了。
第一项,岁币换和平。
这一项包括两个问题。
宋辽之间的地位。
仅从誓书的内容来看,并没有“赐”、“贡”等字,所以表示双方地位是平等的。
如誓书称呼上,虽然没有冠以“”,但誓文中则有“北朝”的字眼,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宋朝在其后半正式的承认了南北朝的称呼,但始终拒绝将之正式载于国书的称呼上,而契丹则一直力图让宋朝接受在国书正式称呼上以南北朝相称的事实)。
事实上,自五代以来,契丹仅曾向后梁请求册封,与后唐、后周维持对等关系,后晋与后汉则在名义上为契丹藩属,因为宋继续的是后周,所以宋辽关系,原本就是平等的。
而且终宋辽之世,两国无论在名义或者实际上,都是平等的两个国家。
不存在谁向谁称臣的问题。
这与宋辽与西夏有本质的区别。
至于修五代史搞小动作将辽国列为四夷,辽国马上也在史书上搞报复,把宋朝附于国史,这种小动作以及其他种种偷偷吃对方豆腐的行为是代表不了什么的。
第二项,具体和平的内容以及逃犯引渡协议、军事互信协议。
事实上,在这方面,誓书所载的内容只是原则性的。
具体的细则是在此后的外交活动中不断完善的。
小到在界河捕渔,大到互相通知国内的重要军事调动。
双方有一整套交涉机制。
举例来说,封禅之前,曾经派使者通知辽国,以免对方疑惑。
而辽国征高丽之前,也特意派人通知宋朝。
第三项,赌咒发誓部分。
以上是对“澶渊誓书”的一点简单介绍。
随机文章唐朝时,太子地位为何经常不保?专家解读导弹是核武吗,导弹更先进但不是核武人类无法抗拒心理学上的十大效应,读懂将受益终生(准到可怕)龙脉为什么不能起房子,建不好会引龙脉怨气缠身/福薄之人镇不住美国无龙脉为什么发达,美国东大龙脉横跨半个地球促使美国发达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宰相和丞相相比 两者间的分别是什么
纪晓岚与和珅之间的真实关系是如何样的?
纪晓岚于二年(1724)出生于直隶河间府崔尔庄(今属河北沧州),十二年(1747),24岁的纪晓岚参加顺天府乡试,名列第一,成为乡试解元,其中名臣之父刘统勋是纪晓岚的座师之一,纪晓岚也因此和与他同龄的刘墉订交。
到乾隆十九年(1754),纪晓岚中,列二甲第四名。
从此,纪晓岚走上了仕途之路。
纪晓岚比和珅年长26岁,而纪晓岚成为进士的这一年,和珅刚刚四岁。
可以说,和珅与纪晓岚是两代人。
但是,纪晓岚为官之后,除担任乡试、会试的考官和福建学政一年之外,长期担任如日讲起居注官、武英殿纂修、功臣馆总纂,到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馆,被刘统勋举荐为首任总纂官,纪晓岚长期担任的都是文化教育尤其是典籍纂修的工作。
和珅受宠之后,有意让和珅参与到这些工作当中,这使得纪晓岚和和珅不仅同朝为官,而且在工作上更密切接触,两人有了更多的交集。
野史记载了很多纪晓岚戏弄和珅的故事。
比如《清朝野史大观》记载了纪晓岚骂和珅全家个个草包”的故事。
据说,乾隆皇帝将什刹海畔的新宅(今恭王府)赐给和珅之后,和珅建了一座幽雅精致的园林。
在园林当中,和珅建了一个凉亭,希望能找一个有名气的人给自己题一个匾额挂到凉亭之上。
和珅一下子就想到了纪晓岚,虽然和珅自己的字写得也很好,可是如果有才名满天下的纪晓岚给自己写一个匾额,那是多么有面子的事情。
和珅特地将纪晓岚请到自己富丽堂皇的新宅,园中、亭庑廊阁,让和珅非常得意。
纪晓岚看着和珅得意的样子,便指着这凉亭旁边的一丛竹林说:“《·小雅·斯干》篇中,有歌咏碧竹苍翠,青松茂密之句,说是‘如竹苞矣,如松茂矣’,和大人这花园正称得上这两句啊。
”和珅饱读诗书,知道这两句是歌咏周王宫的句子,心中暗暗高兴,纪晓岚接着说:亭台悠远,竹林在畔,和大人,您这小亭,题为‘竹苞’如何?” 和珅连连点头,这竹苞松茂不仅是说和家家族兴旺,更寓意富贵堪比王侯,正是和珅心中所想。
他连忙吩咐家人准备笔墨纸砚,纪晓岚饱蘸黑墨,写下了“竹苞”二字,字迹苍劲有力。
和珅非常高兴,很快就将这两个大字制成了金匾挂在了亭子上。
这一日,乾隆率领一众大臣到和府花园中来游玩,众人看到这亭子上的匾额,纷纷。
乾隆皇帝看了之后,也哈哈大笑,问和珅道:“和珅,这‘竹苞’二字,意境幽雅,是谁所题啊?”和珅被笑得有点儿发懵,“回皇上,是纪晓岚先生手笔。
” 乾隆笑个不止:“这人,真是有雅兴,哈哈,和珅,你仔细看看,这是什么意思?竹苞竹苞,纪昀骂你‘个个草包’啊!”和珅一听,气得直瞪眼,但他毕竟是拍马屁的高手,知道乾隆并未生气,他也不敢扫乾隆的兴,赶忙跪下说:“这是皇上的意会啊,若能为皇上增加点儿乐趣,是奴才的荣幸啊!”众臣听了和珅的话,心中直犯恶心,和珅脸皮真是厚啊! 乾隆听了和珅的奉承,心中很是高兴:“朕的两位爱卿,纪昀有才,和珅有量,这等文字玩笑,乃是雅事,只是朝中大事,却需你等共同努力啊!”和珅和一干大臣纷纷磕头称是。
纪晓岚从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开始,历仕乾隆两朝,一直到嘉庆十年(1805),还以82岁高龄,被加封为太子少保,与嘉庆帝师同入内阁。
在这一年二月十四日,纪晓岚去世,嘉庆皇帝命令散秩大臣德通带领侍卫十名,往奠茶酒,并赏银五百两治丧,更为纪晓岚撰写了御祭文并御赐碑文,其中嘉庆皇帝评价纪晓岚“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谥纪晓岚“文达”。
纪晓岚可谓是备极衰荣。
在乾隆、嘉庆两朝,纪晓岚如同一个政坛不倒翁,一生仕途顺利。
可以说,纪晓岚是政坛当中的一个老滑头,他对乾隆皇帝也是处处迎奉拍马,与和珅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和珅在这一方面只是纪晓岚的学生辈。
他们两人在朝中,称得上是忘年交,和珅比较年轻,虽然极有城府,但是毕竟官场经验不足,处事圆滑的纪晓岚的经验对和珅来说是宝贵的。
和珅时常向纪晓岚请教官场经验,而作为乾隆宠臣,又在生活各方面给纪晓岚以关照,这才是两人的真实关系。
至于两人在合作过程中,由于性格和珅政见的不同而产生矛盾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但是这种矛盾也就止于“竹苞”这样的玩笑和珅罢了。
野史当中传说两人在朝中相斗、纪晓岚智斗和珅的故事,大多是后人出于对贪官的憎恨和清官的企盼而杜撰的美好想象而已。
比如,有的书上说,纪晓岚被发配到乌鲁木齐一事,与和珅因为“竹苞”一事对纪晓岚记恨在心而报复有关,就纯粹是杜撰的小说家言了。
乾隆三十三年(1768),纪晓岚被补授贵州都匀知府,还未来得及赴任,便被乾隆皇帝以“学问素优,予以外任”,“恐不能尽其所长”为由,仍旧以四品官衔留任京师,稍后乾隆皇帝亲自考试翰林,纪晓岚又被授予侍读学士。
正是在这一职位上,纪晓岚犯了重大的错误,被乾隆皇帝贬戍乌鲁木齐。
中国自古以来实行盐铁专卖制度,清朝对盐也十分重视,特设有各种盐运专卖官吏。
纪晓岚的大女儿便嫁给了两淮盐运使卢见曾的卢荫恩。
这一年,监生李容举报,两淮盐政挪用公款营私舞弊,盐引被侵吞无数。
盐引,是朝廷发给盐商的合法贩盐的凭证。
盐商向官府购买盐引,导致了大量的舞弊案件。
因为盐业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乾隆皇帝向来对此十分重视。
这一次的涉案金额竟达到一千多万两白银,这让乾隆皇帝十分愤怒。
他连续下令要求彻查此案,并迅速将卢见曾革职,押解审问。
但在查抄卢见曾家产时,却发现其家产早已被转移。
乾隆皇帝愈发生气,通过审问卢荫恩,发现是纪昀向卢见曾走漏了风声。
对这一事件,野史中有着精彩的演绎,比如说纪昀用一个信封装了点儿茶叶,用加盐的面糊好封口,放入一个精致的盒子里,冒充为古玩,送到了卢家。
卢见曾琢磨好久,终于悟出是“盐案亏空,查封”的意思,所以及时转移了财产。
最终,这一大案,令卢见曾和纪昀都丢了官,卢见曾被发配伊犁,纪昀则被发配乌鲁木齐。
这一案件是真实存在的,但乾隆三十三年(1768),和珅甚至还没有承袭他那三等轻车都尉的爵位,根本没有资格参与朝廷之事,怎么会与纪晓岚交恶呢?这件事情,在很多书中被编排给和珅,真是冤枉他了。
在和珅与纪晓岚共事期间,他们的矛盾,主要是因为性格和理念不同而产生的,当然也是由于他们在乾隆皇帝心中的地位不同而决定的。
在乾隆皇帝心中,和珅是文武双全的治国能臣,是能够忠实贯彻自己意思而绝无二心的忠心奴才;而对纪昀,正如《满清外史》中所记载的那样,乾隆皇帝只不过是“以倡优蓄之”,甚至并不允许他妄议国事。
比如在纂修《四库全书》的过程中,纪昀虽然也善于体察乾隆的心思,但是对于大规模删改禁毁古籍一事,他从一个文人的身份出发,是有抵触的,而和珅却是完全以乾隆皇帝的代言人身份参与到这件工作当中,对于删削禁毁违碍图书是不遗余力的,因此在纂修和校对过程中,作为总纂官的纪昀不止一次地受到处罚,其中多次还是和珅兴风作浪导致。
但是这样的矛盾,只是因为两人所站的立场不一样而已。
更多时候,纪昀作为一个官场老滑头,被乾隆皇帝委任去充当和珅和其他官员冲突的协调者和仲裁者。
比如我们之前讲到的,乾隆六十年(1795)的恩科,和珅兴风作浪,要置正考官窦光鼐于死地,而纪昀和窦光鼐有同门之谊,他们早年曾共同师事董邦达。
但乾隆却让纪昀来主持重新考试。
纪昀只好居中调停,他首先奏请处罚了窦光鼐和其他两位副考官,毕竟他们破坏了科举省级平衡的原则,挑起了这一事件;然后纪昀又取消了王以的复试资格,最后纪昀仍旧将王以之弟王以衔列为殿试第一。
这一事件的处理,既让和珅满意,又让乾隆心里舒服,并且还顾全了老友窦光鼐的面子。
这才是真正的纪晓岚,他,在朝中充当着老好人的角色;他左右逢源,能够与和珅等一干贪官;他小心谨慎,能够在伴君如伴虎的朝廷中屹立不倒。
不过,纪昀比和珅早入仕多年,年长名高,但却一直被以“倡优”视之,乾隆在世,官不入军机处,位未晋封公侯,甚至连太子少保之类名誉都不给他,而所有的这些,远比他年幼、才学又远不如他的和珅却都早早拥有了,对此,不知道纪晓岚心中,作何感想? 也许是被斥为倡优让纪晓岚猛然觉醒了吧,他的一生,除了主持科举、纂修四库、写作小说诗文之外,我们看不到他任何的政绩,而“不倒翁”或者是他这个倡优所演得最逼真的一个角色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