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王朝很“富裕”,为什么军队不可以呢?
【千问解读】
大宋王朝很“富裕”,为何军事不行呢?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大宋王朝是历史上最怪异的王朝,这个王朝创造了两个巅峰,一个是经济上的巅峰,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另一个就是创造了文化上的巅峰,只有大唐能与之媲美。
一般来说,若有哪个王朝能够在这两点上做到极致,不说征服世界,至少自保绰绰有余。
然而大宋王朝却并没有这样的优势,不仅没有称霸世界,相反还成为了一个窝囊的象征,甚至到最后亡国。
这曾经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大宋王朝如此“富裕”,难道就不能转化成真正的强大吗? 其实这背后很有讲究,我们并不了解大宋王朝的细节,它所存在过的现象会让我们震撼不已。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一、气人的政治 自从登基以来,一直都强调的一个传统,那就是不仅要实行文官政治,而且还需要进行分权制衡。
以当时的背景来说,分权制衡可以避免重现当年五代的悲剧,也避免了武将乱政的危险。
但可惜的是,长期的分化制衡,使得工作效率极差。
一个职位有三个人管理是一种常态,所以宋朝的政治如同一只乌龟一般,反应迟缓,使得大宋王朝政治方面的发展很有限。
更让人绝望的是,这种政治生态延续到了军事上,结果使得宋朝的战斗力一落千丈。
以时期的灵州战役为例。
当时人正在崛起,而且他们甚至还准备拿大宋立威率重兵包围了灵州地区。
从历史传统来看,这一地区格外重要,当年大唐王朝时期,灵州地区就曾经两次挽救国运,其地理位置之重要自然,因此当灵州地区告急的时候,任何一个王朝都应该迅猛出兵,守住此地。
然而,当紧急情报到来的时候,宋真宗此人自然是非常着急,立刻展开了朝议。
可惜的是,本来就讨论一个打或者不打,结果居然变成了一个复杂的选择。
当时宋朝的朝堂之上,犹如美国议会吵架一样,左一句右一句居然说出了无数个主意,然后每一个主意都似乎很不错,但就是没有一个人拍板。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在前线的将领已经苦苦挣扎了数个月有余,一直等着援军的到来。
但是他们用生命换来的时间,都浪费在了这些文官集团的扯皮之上。
后来实在是熬不住,一份又一份的救急文书才逼得宋真宗,最终下命令让王超为统帅,集结了6万军队去救援。
然而,本以为时间赶得上,这些士兵的牺牲还算值得。
但是朝堂里面又开始吵架,因为之前是讨论打不打的问题,现在是讨论怎么打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实在是太要命了,每一个大臣都有自己的观点,又不知道该听谁的,于是在犹犹豫豫之中,时间又拖了两三个月之久。
连集结起来的军队都懒散无比,甚至都想要解散回家,朝堂里面的人还在讨论。
这一场吵闹一直持续了将近4个月的时间,最终王朝的军队出发,然而,他们已经来迟了。
浴血奋战将近半年的灵州地区,已经沦陷了,残存下来的绝望的士兵,只能发出无能的呐喊,最终选择与敌人同归于尽。
然而更让人绝望的是,朝廷的军队都已经来到了这里,但他们既不帮死去的士兵收敛尸骨,也没有勇气去与敌人作战,统帅居然带着军队跑回了汴京城。
这一幕可真的能气坏所有的军事爱好者,那么是不是统帅太胆小了?答案还真不是,只是因为宋朝有规定,关于新的作战计划,需要经过文官集团的讨论,所以这又是一个漫长的扯皮过程。
仅凭这一现象就能看出来,宋朝的军队怎么打?哪怕拥有上亿的资产,哪怕拥有买下全世界的力量,也是打不赢对面的呀。
二、真实的富裕 看完宋朝军队的状况,我们大体上已经能够明白,这个国家是个什么样子,以如此实力去面对已经完全变异的北方游牧国家,实在是不够看。
而且经过研究发现,宋王朝的富裕其实也是虚假的,而且假得可怜。
那么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虽然在史书记载中,宋王朝是最富裕的一个王朝及经济总数达到了历史的极致,但大家可不要忘了,宋朝的富裕是一个总体的富裕,但它的贫富分化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极致。
历史有一个细节,在号称宋朝盛世的时期,司马光和等人曾记录过北宋的农村,其记录真的触目惊心。
即使是在最富庶的东南地区,居然出现大片良 田荒芜,以及青壮年劳动力逃跑的现象。
而且这些青壮年藏于山中,宁为盗贼也不愿意回家种田,这字里行间尽是不可置信和悲剧。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史学家研究的时候发现,问题就出在了宋朝的收税制度上。
一般来说宋朝的税收制度是十分沉重的,大大小小的税收有几十种,足以将所有的农民逼得破产。
而且再加上历代皇帝的喜好以及贪官污吏的盘剥,再加上每年要交的岁币,百姓身上不知承担着多少座大山,再有钱也被扒光了。
不仅如此,宋朝更是出现了最严重的土地兼并,例如在《会记录》中曾有记载:宋朝的富有者已经掌握了70%以上的土地,但他们从来不需要交一分钱的税。
而国家所有的开支,以及20种以上的税负压力,全部都压迫在了不足30%土地上的人民身上。
在这样的逼迫之下,国家再怎么富裕,也只是少数人得利,老百姓依旧在水深火热之中,甚至到宁愿放弃稻田,而成为盗贼。
这还是盛世年代,尚且如此,那么在落魄不堪的徽钦二帝时代,又该如何呢?答案自然不用说。
三、虚胖无能的宋朝 因此,历史上的宋王朝假若比喻成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是一个肥胖到走不动道的人。
虽然他身上长了很多肉,而且个头也非常大,但这种肥胖是畸形的,影响他身体动作的。
一个胖到连走都走不动的人,如何去面对一个身手灵敏的瘦子,更何况这个瘦子的手中还拿着刀剑,虽然是一打一个准,打到这个胖子最终崩溃下跪。
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大宋王朝,一个扭曲不堪,各方面都不协调的畸形国家。
说它强壮是对它的吹捧,说它变态发育才是比较合理的答案。
靠这样的国家去对抗一个基因突变的游牧国家,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能够对抗原王朝几十年而不崩溃,已经是历史的奇迹了。
因此我们真不应该对这样一个王朝寄予厚望。
结语 回顾历史,我们要看透的不仅仅是大宋王朝的虚胖和畸形,也更应该要看到一个国家发展中要注意的问题。
大宋王朝虽然总体非常的优秀,不过却因为其畸形导致国家也依旧无法发展,甚至濒临灭亡。
因此,一个国家想要很好的发展,就必须要保证各方力量协调发展,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权和社会,只有多方力量协调发展,才能够保持国家旺盛的斗志以及动力。
否则的话极容易会落入到宋朝的误区之中。
而且就算是在近代,我们也有一个很好的案例,那就是苏联,这个国家也是长短腿,甚至长短腿到了连国家都无法活下去的地步。
这些都是教训,我们应该吸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孙权手下没有很出名的谋士吗?
孙权手下战将也是人才济济,但却有一个怪现象,孙权手下好似没有一个特别出名的谋士。
是孙权手下没有谋略人才还是我们被某种假象所迷惑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江东的事业多次中断 谋士和武将不同,武将跟着上司冲锋陷阵,胜利了升官发财,失败了更多的可能是命丧沙场,或者是被俘、被追责。
不过,这些人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要么是跟着主公从弱到强一步步升上高位,要么是手里有兵新主子不得不借用这部分实力,但谋士不同,他们往往是先选择后行动,也就是看好了这个主公有巨大的升值空间,然后再选择投奔,如果不被其重用,他们往往会选择隐居。
的事业开始于,但孙坚在讨伐不久后就在和的作战中阵亡了,整个集团也就分崩离析了。
也就是说,孙坚虽然被看做是东吴事业的第一代主人,但他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集团直接传承下来。
江东事业真正的奠基者是。
孙策从初平二年(195年)经同意独立带兵开始,到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这时候他虽然势力猛增,但名义上还是属于袁术的属下。
从袁术称帝,他脱离袁术集团开始,到他被杀(200年),前后只有四个年头。
即便是从他起兵开始,前后六年间也是忙于征战,因此,招揽的人才也多数为武将,这在时间和精力上也限制了他对谋略型人才的延揽。
又因为这时候手中有个,有些人并没有深入了解他从而看好他,如、华歆等人。
当然了,孙策还是因为时间太短,所以他的谋略型人才少,不是没有。
孙策临终把江东交给弟弟,并说,举贤任能,使其各自,以便保卫江东,这是孙权的强项。
但是,孙权接受的,能够归集团控制的,只有会稽、吴郡、丹杨、豫章、庐陵等郡,即便是这样,孙氏集团和当地的士族人才也没有真正建立起君臣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些人往往以个人的安危决定去留,也就是还在对孙权进行观望。
另外,江东这个孙氏集团成型较晚,因此他不得不向手里有皇帝的曹操称臣,所以,他想在天下招揽人才,也同样会增加难度。
尽管如此,江东还是有非常优秀的谋略型人才的。
如、、张纮、虞翻等等。
孙权的四任都督都是文武双全之人 不过,以上四人好像并没有多少有名的智计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倒是东吴的四任都督好像都是个顶个的智谋之士。
先说。
前,他对孙权说的一番话,既有政治上的对比,又有双方军事上的优劣分析,完全就是一份东吴国的全国动员令。
仅凭这一点,三国有几个谋士有这般见识!次说。
说起赤壁之战,东吴当时已经笼罩在投降的烟雾之中,是鲁肃先于周瑜给孙权说明了利害关系,那就是东吴人人都可以投降,只有你孙权不能够投降,然后才有了周瑜一番说辞,坚定了孙权的信心。
还有一点,初次见到孙权,鲁肃就有一个“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的“榻上对”,人们更是把这一事件和的“”相提并论。
再其次说。
在和争夺长沙、零陵、桂阳的战斗中,两郡“移书归服”,零陵诱骗用计,撤退中,等于是白得一郡。
尤其是和关羽争夺江陵之战,“白衣过江”是获胜的关键,而这一过程更多体现的是智谋。
最后说。
取胜,三国三大战役占有其一,但陆逊在当中表现的并不是勇,而是智计。
文学作品中把他塑造成而不是赳赳武夫,看中的也就是这一点。
以上几人,如果他们跟随的是孙策或者是曹操,恐怕成为谋士会同样优秀精彩。
赤壁之战后,孙权变得气量狭小,也限制了人才的涌现。
既然以上四人作为武将出现,这也不用再说什么了,那么,东吴处在谋士之位上的人为什么不太出彩呢?这应该还是孙权的原因。
孙策去世,这是江东事业的大变局,一些不该出现的矛盾也同时爆发,孙权刚接手时,可以说是内忧外患,日子非常艰难。
不过,孙权不但安定了内部,还在哥哥的基础上让江东更加的扩张,也不失为一世青年英雄。
赤壁之战,孙权决心抗曹,以弱胜强,这不仅稳固了江东的基业,也促成了三国鼎力局面的形成,也难怪曹操感叹“生子当如”。
不过,赤壁之战的胜利,却让孙权变得自大,气量的狭小又限制了人才的涌现。
比如说张昭,他不仅是的,还是他孙权的顾命大臣,地位丝毫不逊于蜀汉国的诸葛亮。
孙策时期,他把张昭必做自己的,临死又把弟弟孙权托付给他。
有一种说法,孙策有话,说如果孙权不能胜任,江东之事您张昭自己就接过来吧!这和对诸葛亮托付时说的话几乎是。
孙策死后,张昭率领群臣把孙权扶上位,然后对上告诉朝廷,对下发布通告。
孙权啥事也不干,张昭又劝他赶紧出来视事,这才让江东孙家的旧部有了归属感。
也就是说,孙权能够顺利接班和稳定江东,张昭功勋卓著,无人能够替代。
就是这样一个人,只因为赤壁之战前主张“权迎曹操”,孙权从此弃之如敝履,更有甚者,当说服不了人家的时候,竟然威胁说:“我担心会失手杀了你!”张昭在大战之前固然属于“投降派”,但有两点应该注意,一是此时的天下形式和鼎力后各自建国的时候不一样;二是受到排挤的张昭对孙权仍然是忠心不二。
曹操陈兵江北,志在吞吴,张昭考虑力量对比悬殊,确实不如周瑜鲁肃,但你孙权本身就是接受人家曹操的封号,又没有一个明确态度,你让属下怎样想?再说了,后来江东日子过安稳了,你不是又向曹操称臣了吗?更重要的是,张昭不一定只是为了自己,恐怕还真是更多的为了你孙权。
张昭是徐州人,不管在什么时候,只要想回到“朝廷”,曹操都会给他一个不错的待遇,可人家就是不走。
这就像张昭自己说的那样,是你哥哥、母亲临终把你托付给我,不是把我托付给你,我所以有话就说,是要尽臣子的忠心和气节。
在这样的环境下,只有要么不说话,要说就有十分把握的简雍才能当上丞相。
孙权要治大臣的罪,逼着诸葛瑾表态,他说,我也有罪,因为我平常没有规劝好了他。
只有像诸葛瑾这样谨慎之人,也才能够善终吧!反过来,魏文帝设立座位等待归来的人(虞翻)只能被流放,为已立太子说两句公道话的上大将军、丞相(陆逊)只能是被训斥气死。
这样的政治环境,又怎能利于谋略人才的成长? 总起来说,东吴既有谋略型人才又是大将这样一种特殊状况的假象,也有后期政治环境不利于人才成长的真相,真真假假,也只能是每个人自己去做出评判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一代奸雄曹操是宦官家族出身,为什么却有很多人投靠他呢?
在魏蜀吴三国中,曹魏集团最为人才济济,可谓“猛将如云,”,的用人之道历来为人称道,这也是他能乱世称王的重要原因。
曹操执政过程中曾颁布《求贤令》,以唯才是举之心求贤,这为出身贫寒的能人志士提供了机会,也是让曹营势力急速扩充的重要原因。
曹操到底是如何任人的呢?是什么让这些谋臣志士甘为曹操所用? 一、豪族为柱,兼收并用 东汉时的政权主要以豪族地主作为支柱,生在汉末的曹操也不例外,他将豪强作为主要依靠力量的同时再举各阶级人才,达到兼收并用的地步,因此曹操身边的人才集团上至贵族下至平民,无所不包。
曹操的骨干军主要是豪强世家,靠接纳地方的地主阶级武装形成,如曹洪、、等都是谯县一带的大地主,任俊、许诸、等人本身也有很大势力,他们后来都成为曹操人才集团中的重要力量。
除地主豪门,曹操后来又逐渐的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年少时曹操便有“命世之才”的称号,加上后来许劭称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名声更为响亮,盛名为曹操取得世家地主的信任奠定了基础。
曹操当上东郡太守后前往投奔,荀彧是荀淑之孙,荀淑是当时各世家大族中的首脑人物,地位举足轻重,于是在荀彧的举荐下更有一大批士人前往归顺曹操,如、钟繇、、、杜畿等等不计其数。
所以曹操的用人之道是兼收并蓄,并非一些人所谓任用贫贱之人来冲淡世族势力,他的政治抱负不仅要通过能人士子来实现,更要以豪强宗族为支柱。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世族当中善谋者居多,寒门武将更多。
曹操的用人原则是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有能力有志向,能成为其实现政治抱负的助力,又愿意为他所用,一概收用,不偏不废。
于是曹操身边逐渐聚集了不同阶级的各种人才,有主动归附的,如荀彧、郭嘉、等;还有敌方将领投降而来的,如、、、等;有本身是豪强大族的,如李典、李乾等;也有正常通过选拔举用的,如袁溪、张范、等。
甚至陈琳这种痛骂过曹操的人,他也能既往不咎任用,这是十分难得的。
也是因为曹操的知人善任、兼收并用,才让他的周围聚集无数人才,最终成就大业。
由此可见,曹操的用人范围是非常广的,宗族豪强能用,被举荐者用,通过选举的士人用,甚至痛骂过自己的人也任用,这就为他身边人才云集奠定了数量基础。
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在对人才德行的要求上,曹操的任人原则是德才兼备,两者。
曹操三次颁布《求贤令》,扬言只要一个人德行美好,同时又有治国之才,即使声名狼藉也愿纳入旗下。
虽然曹操曾表示对“不仁不孝”的有能之士也尽可能重用,但实际上他对的人更为钦佩,如历史上廉明清正的毛玠、正气儒雅的等。
毛玠年轻时做县中小吏,以公正廉洁闻名。
归曹后,曹操命他与蔡琰共同主持文人士子的选举,两人都是正直清廉之士,在他们的努力下朝中奢华风气荡然无存。
当时有不少负有盛名但举止虚伪浮华的人始终没有得到重视,他为人俭朴清廉以作表率,即使朝中极受宠幸的臣子也不敢超出规制。
曹操因此对毛玠非常赞赏,也曾亲自拜访他。
在选拔人才方面让清廉儒雅的毛玠、蔡琰主持,不仅提高了选拔人才质量,也体现出面对贤才时曹操的公正态度。
曹操虽然看中德行,对有德之人更为钦佩尊敬,但在用人时更倾向于选择有能力的人,即使这类人品行不佳,在曹魏集团也很有可能得到重用。
曹操会对通过选拔的人才进行分类,在他眼里,有德无才者终一事无成,才高而道德低劣者弃之不用对国家来说是损失,因此这类人会得到重用,还有一类人有才能但喜欢以此炫耀,曹操认为他们不但对国家没有助益,反而会误国伤民,不能重用。
可以看出曹操对所用之人的要求是德才兼备又唯才是举的。
对曹操来说,德行固然重要,但才能更为重要,仅自身品德美好对国家来说只是多了一个良好公民,没有治国的才能便是无用。
没有德行但有才能的人虽然可能饱受世人诟病,但他的才能只要取之有道,对国家的治理会有大用。
而仗着有才就飘飘然的人最容易在为治国献计献策的过程中出现失误,犯眼高手低的错误,曹操的任人看似荒诞,实际上有一定道理。
三、投降纳叛,不拘小节 对投降与叛变的能士,曹操采取的是尽弃前嫌的态度。
曹操的五员大将,、张辽、于禁、、徐晃各有其能,英勇谋略皆有,文才武略兼备,即使面对十分强大的对手,他们也是临危不乱,无坚不摧。
但这五员大将中有三人都是投敌而来,张郃、张辽、徐晃原本是、、杨奉下属随从,于禁、乐进则是在军阵行列中选拔而来,可以看出曹操也很善于在战争中发现人才。
曹操在处理投降与叛变的关系方面,有自己的方法。
刘琮、蒯越前来投降,曹操欢喜的不是攻下荆州,而是得到蒯越这样的贤才;背叛袁绍投降曹操时他亲自迎接;陈琳被俘虏时非但没有杀害,反而让他担任随军参谋的职务;王修也是在曹操的用人之道中沦陷,弃袁谭投曹;对的反乱他也能不计前嫌。
曹操这种处理叛乱与投降的独特方法更让他身边聚集了更多人才。
除此之外曹操处理“大”与“小”时采用的是顾全大局的态度,在用人方面宽宏大量,胸怀博大,他的胸襟和气魄也是他成为一代枭雄的原因之一。
从一个刺客成为坐拥上百谋士的大将,管理上千人的集团,与他独特的用人之道分不开,同时也离不开身边众多将士的鼎力相助。
如文聘降前曾让曹操失望,后来仍是委以重任,文聘也不负所托,最终帮曹操守住江夏这块军事重地。
四、御兵有方,从善如流 在御将用兵方面,曹操都能任人唯贤,从善如流。
曾赞美曹操御将之道,说曹操能够发挥各个将才的长处,人尽其用,将他们的特长最大化。
如许诸、身材强壮、武力高强,同时忠诚守法,曹操就让他们在战争中担任前锋,冲锋陷阵,休息时就统领军队亲兵;他在军阵中提拔的于禁、乐进,在俘虏中任用的张辽、徐晃,都在为曹操效命的过程中立下大功,留名青史。
对待投降的将领,曹操也会委以重任。
如帐下的文聘,在江汉地区很有威望,曹操便任命他为江夏太守,让他掌管边疆事务,以抵御孙权;吕布遭擒后,曹操收拢张辽、、孙观等人,其中臧霸于冻土之地很有恩信,曹操便把青、徐二州交给他管辖;与曹操同宗族的人也得到重用,带兵打仗,镇守城关。
用兵方面,曹操借大汉天子的名义四处征战,对谋士提出的用兵策略、军事计谋择优而用,破袁绍、占荆州、擒吕布、取汉中,对外又降服匈奴等,最终将北方统一。
在曹操的众多谋人志士中,郭嘉军事方面的才能很受赏识,深为曹操器重,他们之间的君臣情也十分真挚感人,“自在军旅,十有余年,行同骑乘,坐共幄席”。
史书评郭嘉“才策谋略,世之奇士”,他能通过敌人的心理特点,性格才智等作出最正确的决策,兵锋无敌。
如建安三年九月,曹操出兵攻打吕布,吕布坚持守在下邳不出来,战役持续大半年,曹操见兵士将领皆疲惫不堪,准备放弃。
此时郭嘉却以远见卓识看出胜利的机会,认为吕布有勇无谋,虽有谋略但反应缓慢,劝曹操急速进攻,曹操依计而行,果然大胜。
除郭嘉外,曹操帐中善谋的智者还有很多,如荀攸、、许攸、贾诩等等。
除了善用谋士外,曹操对部下也是赏罚分明,有功之臣赏赐毫不吝啬,也非常能体恤下属,对待立下大功的谋士,曹操不断给予表彰、封邑,甚至将自己的租税分封赏赐众人,以示之心,这些重赏更是让有功之臣更加卖命,无功之人更加努力上进。
能够科学合理地御将用兵,是曹操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如若不能人尽其才,即使有再多谋士将领也是无用。
结语 曹操的用人之道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选拔时不论出身阶级,任用时任人唯贤,引将用兵时从善如流,这都是曹操在用人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的缘由,而用人的成功让曹操的称霸之路更为平坦顺畅。
但曹操用人方面也有缺点,如暴戾、疑心重、唯我是从等,钟惺有评:“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我想是十分公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