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汉有多强?它凭什么能成为五代十国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

,是对我国唐宋之间历史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
在五代之中,最后一个王朝是和的,灭于公元960年;在十国之中
【千问解读】
,是对我国唐宋之间历史的一个约定俗成的称谓。
在五代之中,最后一个王朝是和的,灭于公元960年;在十国之中,最后灭亡的政权是北汉,灭于公元979年。
也就是说,北汉是五代十国之中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为了灭掉北汉,郭威、柴荣、、四代英主都曾率大军伐之,但北汉依然坚持了近三十年,北汉为何如此强大? 01 北汉何方? 我们知道,“五代”指的是梁唐晋汉周,但后汉与之间的改朝换代与此前不同。
后周郭威虽然造反成功取得了帝位,但后的弟弟、河东节度使刘崇却割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依然使用国号“汉”,为了与后汉相区别,史称其为北汉。
但事实上,北汉与后汉本为一体。
后汉的建立者是人刘知远,刘知远早年便在的养子(即明宗)手下当兵,而的建立者石敬则为李嗣源的部将。
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刘知远曾两次冒死救石敬危难之中,深得的信任。
后来,刘知远追随石敬瑭取代后唐建立后晋,并任河东节度使。
所以,从李克用开始,经、李嗣源,至石敬瑭、刘知远,本是一体,均属于末年发展起来的沙陀军事集团,其在唐亡之后先后建立了后唐、后晋、后汉、北汉四个政权。
李克用,起家的地方便在河东,也就是现在的山西,其最重要的官职便是河东节度使。
也就是说,北汉的所在地——河东,正是沙陀军事集团的大本营,灭北汉就是要攻灭整个沙陀军事集团。
02 河东、河南、河北之间的逐鹿,才是五代十国的关键 唐朝灭亡之后,天下最有力的争夺者便是河南的和河东的李克用,此外还有辽东的。
以民族而言,李克用是沙陀人,耶律阿保机是契丹人,朱温是汉人,而这三股力量正是决定我国在唐亡之后的历史发展的关键。
公元905年,云州城外,李克用与耶律阿保机在此会盟。
这次双雄会的计划是先对付割据河北的燕王刘仁恭,然后朱温。
李克用是这么说的: 唐室为贼所篡,吾欲今冬大举,弟可以精骑二万,同收汴、洛。
不过,之后耶律阿保机对于中原的争霸战一直处于观望态度,直到石敬瑭割让后,契丹人才真正参与到了这场争斗之中。
于是,五代十国后期,后周占据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刘崇占据河东,辽国占据河北的燕云地区,这三大势力的争夺才是结束乱世的关键。
对于这一点,为后柴荣上《平边策》的王朴曾这样说道: 既得江北,则用彼之民,扬我之兵,江之南亦不难平之也。
如此则用力少而收功多。
得吴则桂、广皆为内臣,岷、蜀可飞书而召之。
若其不至,则四面并进,席卷而蜀平矣。
吴、蜀平,幽州亦望风而至。
惟并州为必死之寇,不可以恩信诱,必须以强兵攻之。
在后周的视角中,并州,也就是河东,是必死之寇,无法以恩信引诱,只能用强兵攻打。
03 北汉的背后是辽国 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所在的沙陀军事集团战斗力确实强大,但北汉能够一直苟延残喘,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背后有契丹人的支持。
公元951年,北汉建立的第一年,刘崇便遣使契丹,自称“侄致书于叔天授皇帝”,请求册立。
之后,辽国便正式册立刘崇为大汉皇帝。
至此,北汉与辽国的同盟地位得以建立。
于是,无论是后周也好,还是北宋也罢,只要他们攻打北汉,辽国必然出兵。
这倒并非只是因为契丹人守信用,而是因为辽国懂得的道理,后周~北宋攻下北汉之后必然是收复燕云,而这不是辽国所想看到的。
04 后周世宗柴荣被推崇的真正原因 许多人将周世宗柴荣与周武帝相提并论,以此来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景——若非柴荣早死,定可收复燕云重新大唐盛世! 柴荣,是五代十国第一英主,这毫无疑问。
但柴荣被后世推崇,却并非只因为他武功赫赫,可以远超兄弟,而是为五代乱世的结束铺平了道路。
三战败三强敌公元954年,,是柴荣即位之初的立国之战。
此战,柴荣率亲冒箭矢,而大将赵匡胤振臂高呼: 主危如此,吾属何得不致死!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这一战,击败了北汉,巩固了柴荣的地位,赵匡胤也脱颖而出。
此战后,北汉“力已竭,气已丧,不足以为边患”。
公元955年,柴荣派大军西征,攻取秦、凤、成、阶四州。
公元955-958年,柴荣三次亲征,夺取淮南十四州六十县,与南唐划界,逼南唐去帝号,称“国主”。
三战败三强敌,事实上已经把中原当时最强大的北汉、后蜀、南唐打残,国已安,可以安心北伐了。
励精图治柴荣并非李存勖那样的穷兵黩武之人,他有“三十年之志”——十年开拓天下,十年养百姓,十年致太平! 柴荣明白,要结束乱世,便要结束沙陀人主导的“可为天子”的局面,这一点并非只靠打仗便能解决的。
在柴荣在位的五年时间内,他澄清吏治,整顿禁军,初步革除了唐末以来的军阀割据;他疏通运河,留心农事,恢复生产,使后周呈现出一幅的开国气象;他限制,大量还俗的僧侣为恢复生产提供了条件;他重视教育,大兴,这一政策也被后来的所延续。
总之,柴荣时期的后周已经与此前的四朝有了明显的不同,不是仅以打仗为能事,换句话说,就是王朝开始走上了正轨。
柴荣遗恨柴荣的遗恨恐怕并非只是没有收回燕云十六州,而是他的三十年之志才实行了五年。
公元959年,柴荣最后一次亲征辽国,仅用了四十二天,便一举收回三州三关十七县,无奈天不假年,壮志难酬,柴荣病死在了北伐的路上。
05 总结 北汉的强大,因为他代表的是从李克用开始的沙陀军事集团,因为他的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辽国。
在五代十国的角逐之中,后周和北宋要想统一天下,需要同时击败沙陀人和契丹人。
柴荣打残了北汉,赵光义最终灭亡了北汉,但赵光义却始终对契丹人无可奈何。
柴荣,其实更像,杨坚出身鲜卑人的,但最终却从鲜卑人中重建了汉家王朝。
柴荣同样如此,他和郭威均李克用的沙陀军事集团,但最终却通过灭后汉、败北汉,打残了这一五代十国时期最强大的军事集团,为北宋统一整个中原地区奠定了基础。
后周、北宋沙陀,而非沙陀。
只不过,赵氏兄弟,或者说赵光义能力有限,无法成为第二个唐太宗,而柴荣的偶像便是李世民,这一点为我们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古时候四大商帮背后的实力有多大 他们到底有多少钱呢
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的发展都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一般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朝代想要延续的时间长一点,那这个朝代的经济实力一定不能太差了。
在我国古代,士农工商,商人的地位是最低的,但是,商人也往往都是古代各个阶层里最有钱的阶层,有的朝代的商人,甚至比那些当朝权贵都要有钱的多。
其中,在中国古代最有名的四大商帮,分别是晋商,徽商,潮商和甬商。
这四大商帮,在我国古代,那可真的算得上是十分有钱了。
第一个,晋商。
晋商是四大商帮里面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商人团体。
晋商顾名思义,就是指山西商人。
晋商的崛起大概是在明清时期的五百年间。
晋商主要经营的是盐业,要知道,在我国古代,盐业一直是由朝廷所把控的,普通的民间商人根本无法接触到这个行业的生意,所以从此也可以看出,晋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算的上是皇商。
那么晋商到底有多有钱呢?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乔家大院,乔家大院就是当时晋商的主要居住地,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
这个村子里住的大多都是晋商,据说,这个村子里所有住户加起来的财富,比当时的国库还要充盈三倍不止。
晋商所处的地区山西资源丰富,地大物博。
晋商们利用了这个天然的优势,大力发展商业,在时期成为了实力最为雄厚的商帮。
然而,这样强大的商帮,在清朝末期还是走向了衰落。
可见,国富才能保家,一家富是没有用的。
第二个,徽商。
徽商的发展最早是起源于东晋时期,徽州人口数量繁多,然而土地面积却很小,不可能每家每户都可以耕地过活,于是,聪明的徽州人就开始了经商。
与晋商主要经营盐业不同,徽商什么都经营,主要有盐业茶业布业等等。
徽商的兴盛时期也是在明清时期左右,全国遍地到处都是徽州商人,各地都遍布着徽州商人的生意。
而徽商最有意思的一点就是,他们是以儒家学说来经商,后人也多称其为儒商。
徽商与晋商齐名,富裕程度和晋商相比也不遑多让。
清朝乾隆皇帝末年,出口最多的商品就是徽商所经营的茶叶。
而徽商的资本累积,比清朝当时国库还要多。
徽商也是著名的官商,徽州商人经商讲究道德,不会乱做生意,做生意所得财产也会拿出来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放在现在来看,徽商是真正的慈善资本家。
而且徽商教导后人要勤俭持家,做生意要诚实守信,也很鼓励后人考取功名入朝为官。
徽商能够得到发展,与其经商理念有很大关系。
第三个,粤商。
而在粤商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潮商。
潮商指的主要是潮汕商人,潮汕商帮起源于,兴盛于唐宋明清四个朝代,兴盛的时间非常长。
潮商和晋商徽商都不相同。
潮商主要做的海上生意,也就是出口贸易。
潮汕商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和丰顺县等地区的商人。
这些地区,因为沿海,有着独特的地理优势,所以潮汕商帮也是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出名的海商。
潮商的影响及至现代依旧存在,甚至有潮商后人的身价财富可以登上如今的福布斯中国富人榜。
潮商向国外大量出口棉布和茶叶,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并且在近现代,汕头港是最早对外开放的中国港口城市。
毫无疑问,潮汕商人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最后一个,是浙商。
浙商是这四个商帮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商帮,起源于两千四百年的战国时期,主要指的是浙江一带的商人群体。
浙商的发展在时达到过兴盛的地步,当时商品经济发达,无论是君王大臣还是平民百姓,日常开销都是要进行商业行为的,这就使得浙商有了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中国产生了早期的萌芽。
初期,著名的浙江商人沈三万是当时的天下首富。
到了近代时期,浙商则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近代工业得以发展,浙商功不可没。
直至现代今日,浙商的发展更是达到了空前鼎盛的地步。
浙商不仅是历史最悠久的,同样也是延续了最长时间的。
古代四大商帮每一个商帮都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们可能社会地位并不高,但他们对当世的发展以及对后世的影响,都是不可磨灭的存在。
时至今日,诸如粤商浙商等依旧延续的,对如今的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有着巨大贡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长平之战对战国形势影响有多大?活埋45万赵军的战争
虽说赵国是秦国在军事上最大的敌人,但挡住秦国东出之路的,正是。
无论是北部的豫北通道,还是南部的豫西通道,都在韩国控制范围内。
秦国要想在中原地区掀起腥风血雨,必须先把韩国打得服服帖帖。
四十三年,攻韩陉城,攻下五城,斩首五万。
四十四年,绝韩南阳太行道,一军临荥阳,一军临太行,使韩国北部地区与首都无法相连。
四十五年,五大夫贲攻韩十城,白起率兵攻韩野王,后降秦,上党道因此被隔断。
秦国拿下了野王,将韩国南北截成两段。
随即北上,准备吃掉已经孤立无援的山西高原的西南角——上党高地。
秦昭王本意利用军事威慑韩国,以达成“割地求和”的目的,进而在政治格局上,摆脱秦国在对外作战期间,易受韩国地域关联的潜在威胁。
但一系列的区域征伐占领,带动了地域空间的连动,改变了各国之间的地缘格局。
面对上党的归属问题,韩国内部政见相左,上党郡守冯亭认为秦国隔断了上党与首都之间的通道,两地无法建立联系,韩军无力独自与强秦对抗。
经过朝中几番激烈的争吵,韩国决定“祸水北引”,化身“古代”,实行,把上党地区送给赵国。
其如意算盘打得非常妙:赵国出于地缘战略的考虑,必然会接收上党地区,那么秦国方面肯定,进攻赵国,赵国受到秦国攻击肯定会和韩国亲近。
为什么韩国这么笃定赵国必然接收上党呢?首先赵国在黄土高原上领土连成一片,有能力管控上党盆地。
赵军也在阙与之战中“粉碎了秦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其次,如果秦国拿下上党,只需要穿越太行山的小道,便可以直插邯郸,赵国就会被逼到险境。
所以赵国君臣明知韩国这是在把秦军往自己身上引,也不得不为之。
上党地区可是守护赵国的重要屏障!于是,赵王命令前去接收上党地区。
秦国眼看上党地区就要落入自己手中了,竟然被赵国截胡了。
简直气不打一处来! 公元前260年,秦国大军在王龁的带领下向赵国新接手的上党地区气冲冲地杀来。
赵国派前往迎敌。
廉颇迅速的选择了上党地区的长平作为防守迎击的主战场,凭借险要的地形布置了三条防线,分别是空仓岭防线、丹水防线和百里石防线,层层设防。
秦军确实取得了不少局部胜利,但始终难以攻克赵军壁垒,无法跨越丹朱岭、金泉山一线。
廉颇意识到秦军远离都城核心区作战,粮食补给存在问题。
且新占上党西部地区,立足未稳、力求速战的军事意图,赵军于是转变策略,筑壁垒而守,欲将速战转为消耗持久战。
秦国的核心——关中地区离上党地区较远,粮草后勤补给难度大。
而赵军以逸待劳,有本土作战优势。
秦军多次挑战,但赵军总是坚壁不出。
就如同后世不应对叫阵,只是。
赵国想凭借本土作战的后勤优势和秦国打消耗战,让秦军支撑不住如此大规模的作战,等待秦军被迫撤军之时,赵军再一鼓作气杀出。
但打仗,最终拼的还是综合国力。
秦国消耗快撑不住时,赵国也即将临近山穷水尽的地步。
秦国补给线虽然拉得特别长,但仍然可以依靠水路运输,而赵国只能在险峻的黄土高原上往前线运物资,人力消耗不比秦国少多少。
此时赵王不免,再这么耗下去,恐怕赵国会首先撑不住,他一方面催促廉颇出战,同时又开始想着罢兵求和之事。
赵王还是坐不住了,派人入秦议和。
秦国重臣范睢,一方面,假意答应,缓解秦军在上党的困境;另一方面,大肆宣传秦赵议和的消息,阻碍他国见机攻秦。
本来其余各国就害怕得罪秦国,赵国的处境因此变得更加孤立。
秦国又迅速开始实行反间计。
速战的关键点就是稳重如缩头乌龟,怎样都不应战的廉颇。
为了搞定廉颇,派人去赵国大肆宣传廉颇老了不敢出击,即将投降的流言。
并旁敲侧击秦国人现在想起来还害怕,他儿子就带有着优良的抗秦基因,天生就是秦国人的克星。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廉颇易与,且降矣。
前文提到的是由赵奢主导下的胜秦之战。
这种历忆给了赵王一定的政治、军事幻想,希望赵括再现其父之能。
赵王性格比较激进,以为廉颇之法过于保守,一直不应战也不是办法。
所以赵军主将就换成了赵括。
赵奢一直评价他的儿子过于高傲,而且对士兵的生命不以为然,换句话说就是缺乏人文关怀。
赵奢一直认为他的儿子不能统领大军,这种作战态度是极其危险的。
后来45万赵军全部因他而丧命,可谓一语成谶。
其实赵王也是不得不换将,赵国的资源和国力都不允许廉颇这么和秦国人干耗下去了。
不管是胜是负,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必须要打一仗,才有一线生机!在得知赵括被替换为赵军主将后,秦国上下一片狂喜。
于是把自己的主将由王龁偷偷换成了白起!白起,就是那个打败24万韩魏联军,攻破都城的那位战神!他即将来到他职业生涯中最的战场,真正加冕为“杀神”,沾上45万赵国勇士的鲜血。
秦昭襄王下令严密封锁秦国换将的消息,万一赵国被白起吓破了胆,又不出战,那秦国这一番引蛇出洞的努力可是白费了。
赵括来到长平之后,把重要职务都换成了自己的派系亲信,而且一改廉颇此前的防御措施,准备全军出击。
白起采取诱敌深入的战略,先给赵括一点自信。
他命令军队佯装败走,把赵军引至秦军阵前。
随即又分两路兵封锁赵军后退的路线,一路为奇兵二万五千人截断赵军;另一路军绕至赵军背后,阻断粮道供给,形成合围之势。
秦军主力就死死挡住进攻的赵军,并且白起又从正面的主力中抽调了援军,迅速赶到丹水防线,把赵国军队分为前后两半。
赵国军队被秦军正面防线,丹水防线,百里石长城防线,左右两翼的部队分割为两部分。
赵军进无法攻克秦军壁垒,退则难将军队整合,又无粮食供给。
四十万秦军借助防御线、地形把四十五万赵军包围了!而且内部还将其分成两块,首尾不能兼顾。
战神白起这一出手,果然就是大手笔!白起下令秦军轮番攻击,拖垮赵军战斗意志,赵军几番下来已无力相抗,转为筑壁坚守,以待援粮。
秦昭知赵军缺粮后,亲自至河内,号召当地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前往长平战场。
赏爵一级,将民众迁至长平,阻断赵军粮食供应来源。
赵军进退两难,只能殊死搏斗。
这四十多天里,其实赵括展现出了非常高的指挥素养,远非后世所批评的那样一无是处。
四十多天里,赵军没有出现内乱,没有出现投敌,而是成建制的始终让秦国人高度紧张。
所以,赵括确实该被批评,但他也毕竟是赵奢的儿子,基本的军事素养还是极高的。
能让赵军上下一心,和秦军殊死搏斗,本身就是军事能力的最好体现。
最括被射杀,赵军士卒四十多万降秦。
面对数十万的赵军降卒,白起认为:“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长平之战后,秦国真的再也没有一个能打的对手,能阻止它了! 我们先来看一个著名的公式。
美国学者克莱因提出的国力评估公式,P=(C+E+M)(S+W)。
其中,P代表综合国力,C代表人口和领土,E代表经济实力,M代表军事实力,S代表战略意图,W代表国家意志。
我们从上述四个维度来评估一下秦国与赵国。
人口领土问题上,秦东出关中,置河东郡,北收上郡、陇西、北地,南得巴蜀、汉中,广领土,招徕民。
反观赵国,疆域北临匈奴、,南界韩、魏,东邻强齐,为。
军事实力,秦历变法,除旧法,行军功爵,极大地增加了秦军的军事实力,赵国虽经“”的军事改革,但内政上仍保持战国初期的贵族掌权。
战略意图上,范睢“”的战略奠定了秦统一前数十年的政治方针,上党归赵是意外之举,并非赵国主观的战略延伸。
国家意志上,秦国始终坚持战争取胜,内政、外交、军事三者之间,梯次有序,紧密结合,并无如同赵国“且战且和”的政策摇摆。
可见秦国方方面面都要胜过赵国。
从列国形势分析,山东六国的军事中坚力量——赵国彻底被打断了脊梁。
韩魏自保越来越难;楚国死气沉沉,内部争权暗流涌动;燕齐偏安一隅,难成大事。
从长时段分析来看,长平之战的发生是秦东扩计划的实行所致,结果是继魏、韩、齐、楚后,赵国也再无绝对实力主导合纵政策。
即使合纵,也在兵力、政治统一性等问题上无法阻碍秦兵东出。
随后河东、太原、上党地的丧失,奠定了秦东进的地缘优势。
作为长平之战前南线交通要道的占据,更是使秦国控制了中原要地,三晋已为“刀俎鱼肉”。
等到秦王即位后,统一六国,已经成了历史主潮流。
不是这种刺客的偶然之举就可以改变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