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清朝官员的俸禄有何分类?又有何不同?
【千问解读】
,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共传十二帝,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之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作为清朝年间最得势的两个人,一文一武,一红一白,成为了乾隆爷最为倚靠的对象。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由此可见,在清朝做官,那是很挣钱的一件事情。
那么,纪晓岚、和珅一年的俸禄折算成现代人民币是多少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朝官员的俸禄分为俸银与禄米两种,每年春秋两季发放。
由于官员的年俸并不高,难以维持其庞大的家族开销,所以还存在所谓的养廉银制度,其中京官的养廉银由国库支出,一般很少,主要要年俸,而外官的养廉银则要远高于其工资。
下面是文武官员以及宗亲的工资收入列表,大家可以看一下: (一)文官 年俸 禄米 养廉银 一品 180两 180斛 16000两(总督) 二品 155两 155斛 13000两(巡抚) 三品 130两 130斛 6000两(按察史) 四品 105两 105斛 3700两(道员) 五品 80两 80斛 2400两(从四品知府) 六品 60两 60斛 1250两(从五品知州) 七品 45两 45斛 1200两(知县) 八品 40两 40斛 九品 33两1.14钱 33斛1.14斗 未入流 31两5钱 31斛5斗 (二)武官 年俸 蔬菜烛炭银 灯红纸张银 养廉银 一品 609两 180两 200两(提督) 2000两 二品 599两 140两 160两(总兵) 1500两 三品 243两 48两 38两(参将) 500两 四品 141两 18两 24两(都司) 260两 五品 90两 12两 12两(守备) 200两 六品 49两 (千总) 120两 七品 36两 (把总) 90两 八品 40两 九品 33.114两 (三)皇族宗亲 宗亲 年俸 禄米 亲王 10000两 10000斛 郡王 5000两 5000斛 贝勒 2500两 2500斛 贝子 1300两 1300斛 镇国公 700两 700斛 辅国公 500两 500斛 镇国将军 410两 410斛 辅国将军 310两 310斛 奉国将军 210两 210斛 奉恩将军 110两 110斛 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来,文官的俸禄要远远高于武官的,而皇室宗亲的俸禄是最高的,可以这么说,清朝的这个公务员薪资结构是完全不合理,做事卖命的人拿得最少,而那些皇宫贵族则因为祖先的荫庇坐享其成,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寄生虫。
根据《》记载,和珅在最鼎盛的时期,身兼数职,领班、内阁首席、、、尚书、理藩院尚书、总管、掌院学士、、九门提督等职务,可以说是一个大忙人。
其中,和珅的官职里有五个一品文官,分别是内阁首席大学士、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以及,两个二品文官职务,分别是内务府总管和翰林院掌院学士,两个二品武官职务,分别是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
在这些职务里面,由于军机大臣是不拿俸禄的,所以,不计算在内。
按照上面的官员俸禄对照表,一品文官每年俸禄为180两白银、180斛大米,还有1.6万两养廉银。
那么,和珅的官职里有五个一品文官,一年就是8.09万两白银和900斛大米。
二品文官每年可领155两白银、155斛大米,外加1.3万两养廉银。
和珅有两个二品文官职务,加起来就是2.631万两白银和310斛大米。
另外,和珅还有两个武官,一个是一品,一个是二品,可以得到5388两白银,这样合计起来,和珅一年的俸禄是112598两白银和1210斛大米,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一两等于200元保守计算,白银折合人民币22519600元,而大米按照三块钱一斤来计算的话,可以换算成差不多20万元人民币。
因此,和珅一年的俸禄加起来差不多2800万元人民币,可以说是相当地富有了。
那么纪晓岚呢?根据《清史稿》记载,纪晓岚的官职主要有左都御史,兵/、协办大学士。
在清朝,左都御史是从一品官,兵/礼部尚书是一品官,协办大学士也是从一品官员。
所以纪晓岚巅峰时期一年的俸禄是将近五万两白银和五百多斛大米,折合现在的人民币也是好几百万了。
当然了,纪晓岚和和珅的官职和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高一点,有时候低一点,而且任职和兼差的数量也会有差别,但是总收入的变化并不会太大,这个数据里面还没有包括各种奖赏以及灰色收入,所以在清王朝时期,作为一个官员,那是非常地有钱。
大家说是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