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清朝官员的俸禄有何分类?又有何不同?

、之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作为清朝年间最得势的两个人,一文一武,一红一白,成为了乾
【千问解读】
、之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了吧,作为清朝年间最得势的两个人,一文一武,一红一白,成为了乾隆爷最为倚靠的对象。
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由此可见,在清朝做官,那是很挣钱的一件事情。
那么,纪晓岚、和珅一年的俸禄折算成现代人民币是多少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清朝官员的俸禄分为俸银与禄米两种,每年春秋两季发放。
由于官员的年俸并不高,难以维持其庞大的家族开销,所以还存在所谓的养廉银制度,其中京官的养廉银由国库支出,一般很少,主要要年俸,而外官的养廉银则要远高于其工资。
下面是文武官员以及宗亲的工资收入列表,大家可以看一下: (一)文官 年俸 禄米 养廉银 一品 180两 180斛 16000两(总督) 二品 155两 155斛 13000两(巡抚) 三品 130两 130斛 6000两(按察史) 四品 105两 105斛 3700两(道员) 五品 80两 80斛 2400两(从四品知府) 六品 60两 60斛 1250两(从五品知州) 七品 45两 45斛 1200两(知县) 八品 40两 40斛 九品 33两1.14钱 33斛1.14斗 未入流 31两5钱 31斛5斗 (二)武官 年俸 蔬菜烛炭银 灯红纸张银 养廉银 一品 609两 180两 200两(提督) 2000两 二品 599两 140两 160两(总兵) 1500两 三品 243两 48两 38两(参将) 500两 四品 141两 18两 24两(都司) 260两 五品 90两 12两 12两(守备) 200两 六品 49两 (千总) 120两 七品 36两 (把总) 90两 八品 40两 九品 33.114两 (三)皇族宗亲 宗亲 年俸 禄米 亲王 10000两 10000斛 郡王 5000两 5000斛 贝勒 2500两 2500斛 贝子 1300两 1300斛 镇国公 700两 700斛 辅国公 500两 500斛 镇国将军 410两 410斛 辅国将军 310两 310斛 奉国将军 210两 210斛 奉恩将军 110两 110斛 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来,文官的俸禄要远远高于武官的,而皇室宗亲的俸禄是最高的,可以这么说,清朝的这个公务员薪资结构是完全不合理,做事卖命的人拿得最少,而那些皇宫贵族则因为祖先的荫庇坐享其成,成为了实实在在的社会寄生虫。
根据《》记载,和珅在最鼎盛的时期,身兼数职,领班、内阁首席、、、尚书、理藩院尚书、总管、掌院学士、、九门提督等职务,可以说是一个大忙人。
其中,和珅的官职里有五个一品文官,分别是内阁首席大学士、吏部尚书、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以及,两个二品文官职务,分别是内务府总管和翰林院掌院学士,两个二品武官职务,分别是领侍卫内大臣和九门提督。
在这些职务里面,由于军机大臣是不拿俸禄的,所以,不计算在内。
按照上面的官员俸禄对照表,一品文官每年俸禄为180两白银、180斛大米,还有1.6万两养廉银。
那么,和珅的官职里有五个一品文官,一年就是8.09万两白银和900斛大米。
二品文官每年可领155两白银、155斛大米,外加1.3万两养廉银。
和珅有两个二品文官职务,加起来就是2.631万两白银和310斛大米。
另外,和珅还有两个武官,一个是一品,一个是二品,可以得到5388两白银,这样合计起来,和珅一年的俸禄是112598两白银和1210斛大米,折算成现在的人民币,一两等于200元保守计算,白银折合人民币22519600元,而大米按照三块钱一斤来计算的话,可以换算成差不多20万元人民币。
因此,和珅一年的俸禄加起来差不多2800万元人民币,可以说是相当地富有了。
那么纪晓岚呢?根据《清史稿》记载,纪晓岚的官职主要有左都御史,兵/、协办大学士。
在清朝,左都御史是从一品官,兵/礼部尚书是一品官,协办大学士也是从一品官员。
所以纪晓岚巅峰时期一年的俸禄是将近五万两白银和五百多斛大米,折合现在的人民币也是好几百万了。
当然了,纪晓岚和和珅的官职和地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候高一点,有时候低一点,而且任职和兼差的数量也会有差别,但是总收入的变化并不会太大,这个数据里面还没有包括各种奖赏以及灰色收入,所以在清王朝时期,作为一个官员,那是非常地有钱。
大家说是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重阳周伯通丘处机!细数历史上真实的全真教
小说中全真教不仅有天下武功第一的,童心未泯的老顽童,还有等行侠仗义的“全真七子”,以及那个不为人齿的。
那么真实的历史中全真教的诸位人物又有怎样的人生呢?道教作为中国的宗教,历史,全真派就是其中的一个支派,而它的创始人就是中神通-王重阳。
小说中王重阳着墨不多,但处处留着他的身影,年轻时抗金保宋、终南山活死人墓、华山论剑等等,那真实的王重阳和这些有多少异同呢?据文献记载,王重阳原名中孚,字允卿,1113年出生,陕西咸阳大魏村人。
北灭亡后,金人扶持刘豫建立伪齐政权,年轻的王重阳文韬武略,但却没有抗金,而是进入咸阳府府学,成为一名学生。
1138年参加了金国的武举考试,中甲科,并改名王德威,字世雄,此后王重阳一直在金国担任低级官吏。
直到1159年6月仕宦生涯不得志的王重阳开始倾心道教,并自称“王害风”,,一日醉遇二个道人,密授他修真口诀。
于是王重阳正式改名为王喆(嚞),字知明,道号重阳子。
之后再遇二位道者,传他五篇真言。
王重阳出家修道,抛妻弃子,在钟南山修道。
王重阳在终南山下的南时村挖凿墓穴,筑冢高数尺,上面挂一灵牌,写着“王害风灵位”,而王重阳自称“活死人”,在“活死人墓”中单独苦修两年。
1167年,王重阳开始云游。
在宁海牟平县,收巨富马钰(道号丹阳子)及其妻孙不二(清净散人)为徒,王重阳在南园建庵,题庵名“全真”二字。
此后王重阳在山东地区传教,又用自己的洗脸水治愈了谭处端(道号长真子)的风疾;又收下了自幼父母双亡,来自登州栖霞的丘处机(长春子),以王处一(玉阳子)、郝大通(广宁子)、刘处玄(长生子)等人。
此七人即为“全真七子”。
直到1169年周伯通出现了!当年3月宁海人周伯通庵请王重阳居住,名曰“金莲堂”。
实在抱歉,这是目前文献中关于周伯通的唯一一段文字记载。
由此可知真实的周伯通只是一个有钱的全真教信徒,而且没有出家;而王重阳是“自学成才”的,据说王的师父是,师叔是刘海蟾。
在金庸先生笔下,历史上只是打酱油的周伯通却成为一个活泼生动的老顽童。
此后王处一、郝大通先后辞师隐居,孙不二则到牟平县三教金莲会修行,王重阳带马钰等四门徒西返关中。
1170年1月行至开封时,王重阳羽化升天,时年58岁。
此后马钰、谭处端、刘处玄先后出任掌教,带领门徒传教,直到1209年丘处机出任掌教之职,此时全真教声望日隆。
丘处机,1148年出生于山东栖霞,1167年拜王重阳为师,道号长春子。
小说中丘处机是一位性情豪放的抗金侠客,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丘处机却先后受到金世宗、金章宗、金卫绍王、金宣宗等多位少数民族的召见,并得到了他们的尊重。
那时金国的登州、宁海等地发生农民起义后,金国曾派丘处机招抚民众,利用自己的声望,丘处机很快就平息了起义。
此后皇帝也曾派人持书相邀,丘处机认为南宋皇帝有“失政之罪”,也推辞未前往,直到的召唤。
1222年丘处机一行历时,穿过茫茫大漠,皑皑雪山,见到了成吉思汗。
这位草原英雄对丘处机极为尊敬,从不直呼其名,而是称为“丘神仙”。
同时丘处机也劝他减少杀戮、敬天爱民,成吉思汗都一一采纳。
丘处机回到中原后,成吉思汗还给他写信:“我这里常思量着神仙你,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
1224年农历二月初七,丘处机应燕京行中书省尚书石抹咸得卜的邀请主持天长观。
此后成吉思汗下令将天长观改名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并命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一时间全真教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1227年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去世,时年80岁。
此后由他的弟子尹志平、李志常先后出任掌教。
据记载,尹志平于1169年出生,山东莱州人。
由于家人的阻止,他几次离家出走,先后拜马钰、刘处玄为师,直到1191年,尹志平到栖霞观拜丘处机为师。
此后又向郝大通、王处一学习道法。
也正是尹志平促成了丘处机与成吉思汗的会面,一路追随丘处机。
丘处机羽化时,遗令宋道安继位,尹志平为副手。
但宋道安年纪已老,请尹志平代替自己出任掌教。
值得一提的是尹志平在任掌教期间,修复许多荒废的的宫观,并把许多旧有宫观吸纳入全真教,全真教成为北方最大的教派。
历史上尹志平威望极高,出游时百姓沿途膜拜,可谓道门精神领袖。
可是在金庸先生的小说中却是一个非常不堪的人物,这也引起了道教协会的不满。
在《》修订三版中,金庸为免有辱先贤,把尹志平改写成虚构人物“甄志丙”,性格也不再那么污浊。
之后尹志平归隐,李志常出任掌教,但此时成为大元皇帝,开始崇信,于是展开了一场佛道大辩论。
结果道教辩论失败,全真教的地位从此一落千丈。
但全真教始终代表道教正宗之一。
今天北京西便门外的白云观,是全真教三大祖庭之一,也是现在中国道教协会的所在地。
题外话:本来想写人物,写着写着就成全真教发展史了,小说很精彩,现实很骨感,这或许就是历史的的另一面。
、 随机文章揭秘尼古拉特斯拉的黑科技,人造地震武器可以劈开地球最详细导弹常识大全,军事专家和爱好者必知的常识液压升降椅会爆炸吗,会爆炸/质量不合格导致的爆炸(小概率事件)揭秘长大的石头之谜,下雨会会长个头还会生出小石头(已经成精)白洞和黑洞谁最可怕,白洞与黑洞谁厉害(黑洞吸白洞吐/都恐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谜团立储是如何回事?为什么说是御用文人吹捧出来的东西?
最终的结果是,老二太子被废,老大软禁,老三学问最好,又没有竞争的实力,老八老九老十,虽然有实力,但手段不够高明,做人也不够狠。
最终被一个隐藏很深的老四把皇位给弄到手了。
坐了江山之后的,依然要和八爷党们斗智斗勇。
他自身有了这个经历之后,就制造了一个秘密立储制度。
就是生前不立太子,把遗书藏在金銮殿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到他死后才能揭晓答案,这样就减少了太子之争。
真相真的有如此简单吗?这完全都是扯淡。
首先从雍正所谓的秘密立储开始说。
乾隆之所以能够坐上皇帝,其实那是秃子头上的屎壳螂,只要不是眼瞎的人都能看得出来。
更有野史秘传,康熙之所以能够看中雍正,其实就是和一样,观望的是皇孙。
乾隆占了这么多先天性的优势,其他皇子还有与他抗衡的资本吗?这种早就内定了的潜规则,还能谈得上秘密立储吗?同样是儿子,乾隆早早就被封为了亲王,而且受到重点培养。
还让他自己拉了一帮人,为他以后的接班打下丰富的人事基础。
其他皇子敢这样做吗?从这一点来看。
所谓雍正创立的秘密立储,压根就不存在。
别说是复杂而又阴险的皇家了,就是一个地主老财家,老爷子想把继承权指定给某个儿子,有那么容易吗?曾经有部电视剧叫白银谷,里面几个儿子为了继承家业争权夺利,斗得也是你死我活。
而作为帝王之家,比那些大门大户的地主家要险恶多了。
李世民能够制造出玄武门事变,老爹立的太子有用吗?魏晋时期,多少太子被人弄死了?老皇帝就是活着的时候,不一样无能为力吗?更不要说一个死人躺在那里,靠几个字儿就能够让下面的人听话吗?那不是开玩笑吗?就算今天,法律制度那么健全,某位死后,不是因为财产继承问题,家人闹得不可开交吗?这点来看,秘密立储根本就是自欺欺人。
其实宋朝之后,皇权和太子的地位就基本上已经平稳了下来。
不再像唐朝那样,动不动就太子造反,能够直接威胁皇权。
当封建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皇权越来越集中,太子反而成了最危险的一个职业。
如果太子工作做得太好,受到众多同事的赞美,会引来老爸的猜忌之心。
如果工作干得一塌糊涂,老爹又会认为他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也可能被废。
所以从宋朝之后,太子就是一个特别危险的职业。
的嘉靖,就把太子虐得几乎快疯了。
在这种环境下,遗书还能起到作用吗? 之所以说秘密立储是清朝御用文人吹出来的玩意,是因为当时清朝那个大环境,皇帝有着绝对的权力来指定继承人。
上面一个眼色,下面的人就心知肚明了。
接班人是谁,你知我知大家知。
而且从小就有特殊待遇,哪个不长眼上来争,那只会死得更快。
之所以留一个遗书,无非就是搞个形式,走一个过场而已。
这样做的目的,既显得符合法律程序,又把潜规则搞成了明规则。
御用文人之所以吹捧这些东西,无非就是告诉世人,皇帝有多聪明,多值得人去崇拜。
其实就是换汤不换药,而且手段更加强制而已。
综上所述,所谓的秘密立储,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这样总结,有人反对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