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仪纯皇后的家世如何?她的家族有着怎么样的命运?
【千问解读】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今天小编来说说的故事。
在最开始,先来回忆一下《》的情景:魏嬿婉在宫中为非作歹,联手田姥姥害死了如懿的孩子。
这时候,令妃的母亲刚好进宫,就如同进了大观园,以为从此可以“”,那是个满心欢喜。
谁知道,飞来横祸,替女儿顶罪,在严刑拷打时,死了。
心思歹毒的小人物,就该这样的下场。
可是呢,在揭开所有影视作品的历史原型时,我们都爱说句“可是”:可是,令妃未必是坏人;可是她的下场很好;可是她满门富贵......应了那句话:一人得道,,如果往好处讲则是“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 讨论令妃的家庭出身,就不得不解释“包衣”二字。
所谓的包衣,浅显理解就是家奴。
,是一个庞大的贵族组织,在战场上,八旗可以是军事单位划分,在社会中,则享受金字塔尖的地位,包衣奴才就是在为这些人服务。
其中上三旗的奴才归管理,下五旗进入各府。
虽然有“奴才”这样低微的称呼,但只要不与世代为官的家庭对比,包衣世家还是比一般人显贵的,例如,即 时期的包衣。
令妃的父亲名叫魏清泰,职位是紫禁城内管领,最初是满洲正黄旗的家奴。
不过呢,比起一般的小宫女,处境可能还要差一些,因为她是汉人。
(再次强调,只是不尊贵,但并不惨!属于内务府中等官僚家庭,有一定门第的!) 在遥远的时期,甚至都没有八旗,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待遇较差的“俘虏”。
随着建州统一草原的脚步不断加快,对作战要求越来越大,这才开始考虑把汉人编进军队。
那时候,汉人的村落中每五个人就要出一个兵丁,可是!兵丁的战马装备都要其余四个人筹钱购买,这地位可见一斑。
发展很久以后,的汉人才成立八旗。
随着入关,制度不断完善,汉人女子在后宫地位也逐渐地攀升,但是平心而论,那种潜在的差别感还是有的。
所以,若问时期出身排行,那应该是:八旗贵族,大商人,满洲包衣,汉人包衣。
当然,正如你我所知,令妃的家庭最终得到了很好的结局,总结如下: 1,给工作。
乾隆十六年,傅恒上奏道“臣查了魏氏家庭,父亲魏清泰和大哥、二哥都有官职,只有三哥没有,所以安排了在内务府笔贴工作”。
傅恒哪里敢妄自安排?还不是乾隆受益。
2,给房子。
还是根据奏折可知,令妃娘家房屋共二十二间,傅恒说“姑且可以住下”,随后又赏赐了三十七间。
要那么多房子干嘛?租出去赚钱啊,古文说“赏给每月租金十五两之房屋”。
3,有一点《如懿传》没准真的写对了,那就是令妃的亲人素质不咋地,没有杀人放火吧,赌钱欠债是有的。
内务府档案记载,乾隆让傅恒处理这些事时,顺带免除了她家八百多两的债务,用官府生意弥补。
4,最最重要的,原来令妃一家是包衣,抬旗以后,成了满洲镶黄旗。
父亲被追封三等承恩公,母亲、祖母分别记进史册。
要问为何对她这么好?两点原因: 一是真心想要对她好。
以上的前三条,都是发生在乾隆十六年到乾隆二十二年间,这个时候,正宫皇后还在,妃子、贵妃们也都没有死,魏氏刚刚受宠,没有到很高的地位。
那么就没有所谓的“塑造匹配身份的家室”,一切好处来源于“宠爱”。
二是顾虑。
清代的,母亲怎么可以是包衣?于是你可以看到,雍正的母亲乌雅氏被抬旗了,而令皇贵妃的抬旗,不过是效仿雍正朝而已。
无独有偶,的外公怎么能是奴才呢?魏清泰之所以是承恩公,也是受到嘉庆庇护。
总结:令妃出身低,最开始是小宫女没错,但没有那么低贱,好歹是包衣世家;并未像《如懿传》中所演,她的母亲被赐死,而是沾了女儿的光,成为贵妇人。
后记: 令妃才不是个例,不少包衣宫女成为嫔妃,就连乾隆的高贵妃,最初都没有能力做侧福晋,只是个宝亲王府邸的格格。
因为高斌职位突出,为了安抚重臣,雍正提拔她的女儿,高斌,称这是“超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胤礽是皇后的儿子,为什么这位太子却两次被废呢?
要说胤礽也是康熙正牌皇后赫舍里的儿子,那可是嫡子!可这位太子胤礽却两次被废,与皇位仅一步之遥,却最终与之失之交臂。
如果让人说出几个中国历史上着名的,那康熙大帝必定会被人提及。
他削三藩、平准噶尔、战沙俄,收复台湾,开创了清王朝的盛世辉煌。
就是这样一个文治武功的英明皇帝,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却是“为伊消得人憔悴”。
继位要从婴儿抓起 胤礽人生的第一步比起其他人要容易得多,不费就只离龙椅一步之遥。
复杂的环境让胤礽成为大清帝国的第一位太子! 皇后赫舍里在生胤礽的时候难产,在胤礽出生两个时辰后便去世了。
这让刚得了儿子就死了老婆的康熙真正感受到了什么叫悲喜交加。
在安葬完皇后赫舍里之后,康熙做出了一个惊人决定——立还是婴儿的胤礽为太子。
之所以说是惊人决定,是因为在这之前的几任大清皇帝,没有一个是先被立太子然后当皇上的,他们都是宗室们开大会“讨论”的结果。
虽然有点民主集中制的意思,但在康熙看来这可是件危险的事。
当年驾崩之后,就由于没有选定继承人,在开会“讨论”时差点大动干戈。
最后,在各大势力妥协下,福临才坐上了皇帝的宝座。
试想,如果万一没有愿意妥协的,那自己内部就要兵戎相见! 另外,当时三藩叛乱,把大明的朱三太子搬了出来。
一个搞不清真假的“朱三太子”就让大家一呼百应的,这说明,在人们的心里,一个朝代有了太子做继承人,就意味着王朝后继有人。
为了让将士们对平三藩这场战争更有信心,康熙也必须立太子。
别管为了什么,反正胤礽被立为皇太子。
第一次被废 皇太子如果没有兄弟之情,更不懂得尊重皇帝老爹的隐私,确实是件很危险的事! 虽然立皇太子有集中皇权、削弱宗室、稳定人心的各种好处,却也让这个本来就的皇子性格上更加娇纵。
而且康熙帝是有名的长寿皇帝,这也让胤礽这个皇太子一当就是四十几年。
他还曾对人发牢骚时说过:“古今天下,岂有四十年之太子乎?”大有奇怪康熙为什么还不死的意思!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带着八个儿子围猎,为的是教育儿子们不要忘了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可惜还没等到地方,去接受教育的十八阿哥胤衸就突发疾病死在了路上。
在普通之家,有兄弟病逝,当哥哥的必定心痛不已。
可在帝王之家,有同辈的阿哥去世,兄弟们不偷着乐就不错了。
这让标榜以仁孝治理天下的康熙痛心不已,尤其是胤礽,面对这样的变故,丝毫看不到一丝伤心。
康熙对胤礽的冷漠举动十分不满,顺带着把随行的众阿哥们大骂一顿。
这位服了四十多年的皇帝预备役的皇太子,越当心里越没底,所以他总想知道康熙在想什么,以后会有什么举动。
于是他用了一个最笨的法子——在夜幕降临后去康熙帝的寝帐外窥视康熙! 这可是侵犯隐私权,放在一般人身上都受不了,更何况是皇帝。
于是回京之后,康熙就把胤礽这位皇太子给炒了鱿鱼。
可以说,康熙是借着这次出游时发生的事,把对胤礽的所有不满全发泄了出来。
要不这点小事怎么可能让康熙发这么大脾气呢?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事情肯定没那么简单。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可不是那种看到大臣斗争就手足无措的窝囊主儿,相反,他觉得这种斗争能够帮助他平衡朝中各大臣势力,有利于他的统治。
可平衡是一种极致追求,达到却很难。
当时朝中的和的斗争就达到了让康熙无法坐视不管的程度。
索额图是皇太子胤礽的外叔公,而明珠是皇长子胤禔的外叔公,这两个人的斗争自然不仅是大臣之间权力的斗争,甚至最后上升到帝国储位之争。
于是在康熙二十七年,康熙罢了明珠的官,分化瓦解了皇长子党,为皇太子胤礽消除了潜在的隐患。
其实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康熙对这个皇太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他也想在他还在位的时候就帮儿子继位扫清障碍。
可惜党派之争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就会形成一家独大。
胤禔的皇长子党是被康熙解决了,可随之而来的是太子党力量的壮大。
当时,索额图想帮太子树立权威,稳定太子的地位,极力为太子争取荣誉和地位。
朝廷中的一些大臣为自己的未来投资,也纷纷加入到太子的队伍里来。
在康熙看来这是相当危险的举动,简直就是狼狈为奸嘛!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给索额图安了个罪名,交查办了。
查办索额图的时候,康熙曾说:“朕若不先发,尔必先之。
”可见康熙当时是多么担心索额图和太子等人会逼宫甚至谋反。
这位皇太子情商也不太高,康熙把索额图都办了,还不老实点?于是就出现了前文说的“窥视门”。
结果康熙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这位大的第一位太子爷就这么被废了。
第二次被废 如果一个人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不得不说这个人还真是没记性。
人在对某件事特别执着的时候,就容易脑袋糊涂。
太子胤礽是这样,他的那些兄弟也一样。
皇长子胤禔见胤礽被废,以为自己当太子的时机已到。
他笨得以为康熙不杀胤礽,是放不下“父亲的身份”,于是主动申请为康熙除奸——处死胤礽。
他也不想想,康熙为什么生胤礽的气,不就是因为他对十八阿哥的死漠不关心吗?现在他又跑来说想帮康熙杀掉自己的兄弟,这康熙还能放任不管?直接交看管了。
不仅如此,胤禔几年前行巫蛊之术诅咒太子的事又被人揭发,数罪并罚,让皇长子胤禔的余生都在高墙中度过了。
过了段时间,康熙气也消了,又想起了胤礽的种种好。
于是召集众大臣,说他梦到了太皇,太皇太后因为废太子的事很不高兴。
还说,胤礽的病明显好转。
大臣们心想,把胤礽的种种错误归结为他有病,这说明皇帝心里还是挺想重立胤礽为太子的。
康熙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于是在1709年下诏立胤礽为皇太子。
按理说,胤礽经过上次的教训,应该收敛一下,讨康熙老人家的喜欢。
可他还是故态复萌,重新结党营私,一个崭新的太子党又诞生了。
随着太子党的不断壮大,康熙再次出手打击太子党。
1712年,再次废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胤礽两次被废,早已失去了康熙的信任。
从此之后再也没能。
二年(1724年),胤礽凄凉地死在禁所内,终年5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王朝最后的血性:南明军队抗清的桂林衡阳大捷
清定南王孔有德部与湖广清军相距甚远,后方已形成严重的威胁。
然而,孔有德自视甚高,除了在五月二十七日派部将孙龙、李养性防守全州以外,并没有把分镇南宁、柳州、梧州等地的驻军抽回,继续分兵把口,一心做他的广西王。
当时奉使广西的著名文人施闰章描写他在桂林拜谒定南王的情况:孔有德“具言其生平及粤西用兵曲折”,“王顾盼叱咤自豪,言出皆诺,无能后”,骄横之状,跃然纸上。
六月间,李定国率领精锐兵马由武冈、新宁直攻全州,二十八日歼灭全州清军,守将孙龙、李养性被击毙。
孔有德闻报大惊,第二天亲自带领桂林留守军队前往兴安县严关,企图扼险拒守,被定国军击败,“浮尸蔽江下”;当日傍晚狼狈奔回桂林,下令紧闭城门。
六月三十日午后,明军进抵桂林城郊。
孔有德见定国军威甚壮,知道仅凭身边有限兵力难以守住桂林,于七月初二日飞檄镇守南宁的提督线国安、镇守梧州一带的左翼总兵马雄、镇守柳州一带的右翼总兵全节放弃地方,领兵回援省会。
同一天,李定国大军即将桂林包围得水泄不通。
降将成当时正在孔有德藩下,他过去同马进忠关系良好,人称“王、马”。
马进忠随李定国参加桂林战役,在城下喊话要王允成反正。
王允成不敢答应,报告了孔有德。
有德自知城中兵力单薄,必破无疑,考虑再三,对王允成说:“汝姑出应之,观彼何所云以报我。
”王允成即登上城头,同马进忠接洽归顺事宜。
据王允成后来说,孔有德实际上有投降的企图,因受部将挟制错过了时机。
初四日中午,明军攻破武胜门,一拥而进,清军抵敌不住,孔有德怅然失色,悲叹道:“已矣!”在王府(即明靖江王府)内自杀,死前命随从将其所居后殿以及掠得的付之一炬。
其妻自缢前把儿子孔庭训托付给侍卫白云龙,嘱咐道:“苟得免,度为沙弥。
勿效乃父作贼一生,下场有今日耳。
”孔庭训被明军查获,几年后由李定国下令处斩;他的妹妹乘乱逃出。
桂林城里的明朝降臣原庆国公陈邦傅、其子文水伯陈曾禹、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张星光都被活捉。
接着,明军南下平乐,杀清府江道周令绪,擒平乐知府尹明廷等;收复柳州,俘清右江道金汉蕙。
在一段时间里,李定国亲自坐镇桂林,派出军队收复广西各府县,他委任总兵徐天佑为广西巡抚,并且设置了“布、按、有司”各官。
八月初二日,李定国派人把“伪庆国公陈邦傅父子二人”和清广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张星光解赴贵阳。
九月初二日,秦王孙可望下令把陈邦傅父子押赴市曹剥皮,王荃可、张星光处斩。
然后将剥皮揎草的陈邦傅尸体送往安龙等地示众,“大书于牌曰:逆犯陈邦傅先经肆劫皇杠,摽掠宫人,罪已漏网。
不思建功赎罪,辄行背主反叛。
今已拿获,解赴军前,立将邦傅父子剥皮,传示滇、黔,云云”。
这种处理方式在安龙的永历朝廷内引发了一件流传颇广的轶事:御史李如月上疏劾奏秦王“擅杀勋爵,僭窃之奸同于莽、操,请除国患;兼敕邦傅罪状,加以恶谥,用惩奸凶”。
永历帝既畏惧孙可望的专横,也觉得李如月的奏疏是非不明,便以小臣妄言为名廷杖四十,奏疏留中不发,用意是加以保全。
不料李如月性格倔犟,偏要,自己把奏疏另抄一份,封面上写“大明山东道御史揭帖”,递交孙可望派驻安龙的总提塘张应科。
孙可望得报后,立即派人到安龙请命将李如月按处置陈邦傅例剥皮揎草。
李如月临刑时大骂不屈。
这件事后来被一些封建文人大加渲染,把李如月吹捧为忠臣义士。
就事情本身而言,陈邦傅在南明时位居庆国公,跋扈殃民;降清时劫驾未成,又诱杀宣国公焦琏,是个典型的,人人得而诛之。
孙可望将他处死,无可非议。
李如月把早已降清的陈邦傅仍称为“勋臣”,这不仅是昏庸,而是同他以及南明许多官僚一直把原大顺、大西军视之为“贼”,而对降清的明朝旧官藕断丝连的阶级偏见一脉相承。
不过,孙可望命人把这样一个迂腐冥顽小官处以极刑,手段又如此残酷,难免授人以口实。
李定国占领桂林以后,清定南王藩下提督线国安、总兵马雄、全节带领府、州、县官先后窜往同广东接境的梧州。
其中以右翼总兵全节最为狼狈,他本人于七月十六日逃到梧州,“其兵马尽行哗散”,左营副将何九成在途中受伤而毙;右营副将郑元勋和中军游击蔡斌带领兵马往桂林投诚;后营副将沈邦清被击毙。
八月,李定国乘胜挥军进攻梧州,线国安、马雄、全节不敢迎战,逃入广东乞怜于平南王尚可喜。
这月十五日,明军收复梧州,广西全省均告平定。
镇守广东的平南、靖南二藩得到孔有德城陷自尽的消息,极为恐慌,急忙命令同广西接境的“州县文武官员如贼果薄城,即便相机护印入肇(庆),以固根本”。
广东德庆州属开建县(在今封开县东北)协守副将谢继元当即率领部下弃城逃到肇庆。
这说明广东清朝当局已成,有意放弃肇庆以西的州县。
由于李定国很快率领主力北上湖南,不仅未能乘胜进军广东,连广西的局势也远没有稳固。
这年九月间,清军重新占领梧州;十月,派官进驻开建。
李定国收复广西全省,功绩非常巨大,在南明史上堪称空前。
它同1648年江西、广东反正来归大不一样,是力歼强敌的辉煌战果。
以前广西虽曾处于永历朝廷管辖之下,瞿式耜、陈邦傅以及忠贞营等却各自为政,不可能把广西经营成坚固的抗清基地。
李定国军以之势,一举攻克桂林,使广西、广东清军闻风丧胆,本来可以先行稳定广西,相机收取广东部分地方,扩大南明控制区。
可是,孙可望得知清敬谨亲王尼堪军即将进入湖南,竟下令调李定国部由桂入湘迎战。
这一决策固然成就了李定国衡阳大捷,但从战略上看,孙可望本应留下一部分军队牵制辰州守敌徐勇,自己同白文选、冯双礼等大将率领主力入湘迎战尼堪。
即使需要李定国出兵会战,梧州重镇也应留下足够的兵力防守。
联系到下文所述清廷戒谕尚可喜、耿继茂等切勿轻易出兵广西,可以看出孙可望在军事部署上的失算。
十月三十日,李定国亲自统领兵马进抵衡阳。
定国主力北上后,留在广西的兵力非常单薄,清平南王尚可喜趁机令线国安、马雄、全节挑选甲兵会同广东水师副将强世爵等从广东封川出发,水、陆并进,于九月初五日重占梧州,由马雄镇守该地。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天佑率部撤往柳州,桂林仅有明朝宗室安西将军朱喜三留守。
清军乘虚而进,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平乐击败明义宁伯龙韬、总兵廖凤部,占领该城。
次年(1653)正月十五日清军占领阳朔,朱三喜部下只有一千多杂牌军队,抵挡不住清朝正规军。
十九日,清军重占桂林,线国安、全节和新任广西巡抚陈维新盘踞该地。
四月间,明将胡一青曾率军来攻桂林,被线国安等击退。
七月二十一日,李定国虽曾再次进攻桂林,却未能奏捷。
衡阳大捷 李定国等部明军连续攻克湖南大批州县的消息传到北京,皇帝大为震惊。
七月十八日他派敬谨亲王尼堪为定远大将军,统精兵南下,二十日离开北京,原定计划是经湖南进入贵州,同、李国翰所统四川清军合攻贵阳。
孔有德兵败身死的恶耗传来,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变进军方向,先占湖南宝庆府(府治在今湖南邵阳市),然后进军广西。
清定南、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强,桂林失守后,定藩兵马逃入广东,顺治帝惟恐广东有失,特发专敕告诫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切毋愤恨,轻赴广西;倘贼犯广东,尔等宜图万全为上计”,等候定远大将军尼堪军至广西后,两潘兵力听从尼堪指挥。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军至湘潭县;明将马进忠引部众退往宝庆。
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进至距离衡州府(今衡阳市)三十余里处。
李定国派出部将领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阵,随即后撤。
尼堪骄心自用,以为明军,即于二十二日夜“兼程前进”,次日天色未明到达衡州府,与李定国大军相遇。
定国见尼堪轻进寡谋,决定以计取胜,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线将士对阵时稍一接触即装出兵力不敌的样子,主动后撤。
尼堪“乘胜”追击二十余里,陷入埋伏。
定国一声令下,全军出击,杀声震天,势如潮涌;清军仓皇失措,迅速被明军击败,主帅尼堪也在混战中当场毙命。
同时被明军击杀的还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随身护卫多人。
定国军士割取尼堪首级献功,“东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购大王头”,全军欢声雷动。
清军不敢再战,在多罗贝勒屯齐(或译作吞齐)的率领下垂头丧气退往长沙。
李定国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指挥攻城、野战都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他用兵机动灵活,英勇果断,显示出卓越的军事才华。
时人张怡根据李定国委任的桂林知县李楚章的话说,“公用兵如神,有小诸葛之称。
纪律严明,秋毫无犯,所至人争归之。
军中室家老弱各为一营,皆有职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后营,纫织为衬甲、快鞋之用,无弃遗者”。
陈聂恒也记载,“定国智勇冠其曹,且严纪律,民皆安之。
或传定国兵当以夜至,比晓则已过尽矣。
故所至有功”。
清军统帅定南王孔有德、敬谨亲王尼堪的相继败亡,对于明清双方都是震动朝野的大事。
就其影响而言,桂林、衡阳大捷远远超过了战役本身。
攻克桂林之后,李定国趁势收复广西全省,清朝官员“号天大恸;自国家开创以来,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
尼堪贵为亲王,统率满洲八旗精锐出征,竟然兵败身死,更是出乎清廷意料,连也悲叹:“我朝用兵,从无此失。
”跟随尼堪出征的贝勒吞齐(即屯齐)、巴思汉,贝子扎喀纳、穆尔佑,固山额真韩岱、伊尔德、阿喇善等高级将领后来都受到革爵、革职等严厉处分。
自从明朝末年以来,文官武将一提到清军无不谈虎色变,依附清廷的汉族官僚每遇军情紧急往往请求朝廷派遣“真正满洲”参战,如顺治六年湖广辰常总兵徐勇在题本中说:“总之,逆贼畏满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云,何如满旗一旅也。
”满洲贵族也自视为天之骄子,。
李定国挥军转战千里,连杀清朝二王,特别是击毙了贵为亲王的满洲劲旅主帅尼堪,打破了清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其心理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损失可能还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丧。
清广西巡抚王一品因患病回京,幸免于桂林之厄。
顺治十一年他已痊愈,吏部仍推荐他复任广西巡抚,王一品如临深渊,规避不前,行贿托人题免,发觉之后被清廷处以绞刑。
谈迁也记载,顺治十年有三个人赴吏部谒选,探筹(即抽签决定补用何地何官缺)得广西,“悸惧却不能手”。
另一方面,忠于明室的官绅百姓却为之精神振奋,重新燃烧起复兴的希望。
人们常常引用黄宗羲的一段话:“逮夫李定国桂林、衡州之捷,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以来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败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所以呵笔而问天也!”他写这段话是在事过境迁之后发出的无限感慨,但我们不难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听到桂林、衡州大捷时那种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
当时在长江下游从事秘密复明事业的顾炎武闻讯之后赋诗云:“廿载吴桥贼(崇祯四年孔有德等在吴桥县叛变,故称吴桥贼),于今伏斧砧。
国威方一震,兵势已遥临。
张楚三军令,尊周四海心。
书生筹往略,不觉泪痕深。
”又云:“传闻西极马,新已下湘东。
……不有真王礼,谁收一战功。
”顾炎武不仅为原大西军联明抗清取得辉煌胜利感动得泣下满襟,还明确地批判了永历朝廷部分官员反对封孙可望为秦王。
张怡则对孙、李矛盾激化,导致大局逆转,深表惋惜,写道:“使无此内衅,大功成矣。
” 1652年李定国在湘、桂战场上的胜利,对当地和附近具有复明情绪的绅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
许多退入山区的明朝残兵败将和隐居乡间的官绅都闻风云集,共勷盛举。
如安定伯马宝顺治八年仍在广东坚持抗清,李定国大军收复广西后,他立即出兵配合,攻克阳山、连州、连山等州县,活捉清连阳副将茅生蕙、游击马泗汗、守备白守富。
后奉李定国之命率部入湖南,茅生蕙等人均于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衡州处斩,“首级悬挂南门”。
此外,如胡一青、赵印选、陈邦傅旧部彰武将军袁来朝、曹志建部总兵欧正福等都曾“依附李定国、恃险狂逞”。
当时在桂林的瞿昌文记载,广西“八郡中节义大臣,避腥羶于深箐穷谷间,转徙困顿,全发以待时,始终不改其守者,皆府君(指瞿式耜)素所荐拔之士,至是咸幸更生,而山薮野泽之哀鸿,亦莫不相庆复见汉官威仪也”。
永历朝廷兵部尚书刘远生、中书舍人管嗣裘、兵部主事朱昌时等人都从瑶族山区出来参见李定国,共商机务,协守桂林。
原广西巡按吴德操也应定国之命出任于梧州,“坐门楼,稽出入”,广西全省都安官设吏。
湖南的明朝乡绅也纷纷出见,就连自弘光时期已经的大臣周堪赓(崇祯时任工部侍郎,弘光初立授以户部尚书,未到任)、郭都贤(崇祯时任江西巡抚,永历帝授以兵部尚书,未就职)等一大批官绅都认为中兴有望,应邀到衡山谒见李定国。
郭都贤在《自叙》中写道:“王辰(顺治九年)恢复湖南,微有赞襄之力。
”只是由于不久形势逆转,参与反清复明的官绅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不仅销毁有关文书,在自己后来的著作中也竭力加以掩盖,给后人研究这段时期的绅民动向造成了困难。
李定国在衡州大捷前后,活动于湘、赣边境罗霄山脉一带以刘京、李文斌为首的抗清武装备受鼓舞,他们一面高举复明的旗帜号召当地百姓收复失地;一面同李定国联系,请求派兵支援。
定国当时正同清军主力周旋于湖南,只派了为数不多的军队配合刘京等部进攻江西吉安府属州县。
据《衡州府志》记载,“定国旋自粤入永,次衡,驻兵四月余。
遣其将张胜攻湘阴,高必贵掠江西之永新”。
十一月初一日,高永贵部攻克永新,接着在刘京等地方义师引导下收复安福、永宁(今江西宁冈县)、龙泉(今江西遂川县)三县。
清驻防安福游击张曾显“全军被围,尽为贼执去”,张曾显被押解到衡州,李定国下令将其斩首。
清江西巡抚蔡士英在题本中说:“该臣看得,逆贼乘犯湖南之势,驱其象马,大股而来,其志意颇为不小。
又兼土寇刘京历年为江省巨害,潜相勾引,习熟路径。
……是以狡贼先设疑兵于袁州插岭关,势欲进窥;而阴以大队突犯吉安,以致永新、安福、永宁、龙泉等处相继沦陷,县令、防将两被执去,更眈眈于吉安府城,思图并力极攻。
”正当刘京等围攻吉安府城(今吉安市)时,清江西巡抚蔡士英向江南总督马国柱告急,抽调援兵入赣会同江西提督刘光弼、南赣总兵胡有升所部兵马火速赶赴吉安。
由于李定国部主力未能入赣,刘京等部抵敌不住清朝优势兵力,十一月初一日李文斌兵败被擒。
定国为集中兵力迎战尼堪,无暇东顾,永新等县驻军“起营退转湖南”,十一月二十三日最后一批精兵撤离永新开往湖南。
清军于二十五日进入永新,安福、永宁、龙泉后被清军夺回。
到1653年(顺治十年)七月二十七日,刘京在同清军交战中被俘,赣西的抗清运动被镇压下去。
随机文章揭秘英国恐怖骷髅头洞穴,不少潜水员被骷髅头吞噬(魔鬼之地)盘点冷战重型坦克有哪些,苏联IS-3超重型坦克震惊西方(生不逢时)揭秘政府隐瞒鬼神的存在,被封杀的各类灵异事件(禁止恐慌)揭秘造纸术的发明者是谁,蔡伦竟不是发明者/西汉造纸术就出现了谣传索隆的爷爷是五老星,海贼王和之国篇中即将揭晓索隆的区则身世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