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发明一物,流传了600多年仍被沿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为我们留下的瑰宝也是数不胜数,一如编修的《》、下西洋、的《本草纲目》、的《》等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为我们留下的瑰宝也是数不胜数,一如编修的《》、下西洋、的《本草纲目》、的《》等等。

而作为王朝的开创者,朱元璋同样发明一物,600多年都被沿用至今,还成为了行业准则。

朱元璋出身贫寒,从放牛娃到父亲、兄长离世,进寺庙当和尚,做乞丐,被人构陷。

最终参加了郭子兴的农民起义军,十几年的奋斗生涯,几十载的底层生活,也让他在建立了大明王朝之后,对于根植于社会底层的贪腐问题,深恶痛绝。

欲除之而后快,于是《大诰》里规定了:凡贪污60两者,一律杀无赦。

更是史无前例的将执法权下移,规定百姓可以将贪官直接押送京师,胆敢阻拦者杀无赦,百姓更是可以直言弊政。

“不禁贪暴,则民无以遂其生。

”是也。

贪腐问题与王朝的建立、发展从来都是双生子,它一如跗骨之蛆一般也成为王朝的桎梏。

历朝历代,但凡有为明君多宽严相济,整肃吏治。

为大宋王朝定立了“高薪养廉”制度,希冀用高薪,来遏制官吏们的贪腐问题,减少底层社会因为土地等生产资料的兼并激化的社会矛盾。

但一样于事无补,即便有这样的青天,但如奸相、之人更是比比皆是。

而朱元璋的治理贪腐手段可谓是严酷,也在实施伊始成效卓著,对社会发展、底层的经济恢复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但朱元璋在吸取前朝的基础上却并没有实施高薪养廉制度,反而是严正吏治,一个一年的俸禄也不过九十石。

这便让希冀以仕途进阶的儒生们以及达官显贵,如何是好? 即便朱元璋能够身先士卒,砸毁陈友谅处缴获的金床;连收受贿赂的驸马欧阳伦都绝不姑息,一律处决。

但贪腐之弊,也是屡禁不绝。

洪武九年,爆发。

因为 元时,官府府于文有先署印,而后书者,谓之 空印 ,洪武建元以来,相沿未改 ,朱元璋,但其中钱粮数额自然便会因为运输损耗,而有了差别。

而也正是此案,朱元璋更是诛杀近万人之多。

但这也只是开始,洪武十八年(1385年),郭恒案爆发。

担任监察的御史发现北平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赵全德等与户部侍郎、胡益、王道亨等共同舞弊。

而郭恒更甚,利用收缴粮食的机会,借机盗卖粮食,并且通过管理仓储的官员私自更改账目。

贪腐数额之大,为明开国一最。

朱元璋下令彻查,连赵瑁等都被牵扯进去,贪污所得达到2400万石精米。

为此,所杀者达到3万余人。

而郭恒利用记账的弊端,修改账目,也成为朱元璋注意的切入点。

于是,他便下诏将原来记账所用的汉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改为“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陌、阡” 后来又把“陌”和“阡”改写成“佰”和“仟”,以此来防止账目被涂改。

而也正是朱元璋的这一发明,让财务账目的结算与规范化提上议程,原先很容易便可以更改的“小写数字”,在财务收支结算时,也被“大写数字”代替。

历经600多年传承如今仍在沿用,更是成为会计行业的准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执意将皇位传给皇孙朱允炆的真相是什么?当时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说到,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

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率军控制了北京全城,监禁总统曹锟,修订《修正清室优待条件》,废除溥仪帝号,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

至此,紫禁城才成为全国人民的公共财产。

1925年,政府组织文人清点文物,其中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在清宫之中发现了一本朱元璋密件——《太祖钦录》。

《太祖皇帝钦录》记载的全是朱元璋对的圣旨或函件,共一百零六件,内容多是《实录》所没有记载的,由于属于皇家密件,没有经过史家的“润色”,所以暴露出许多不为人知的皇家辛秘,其中就有朱元璋为何执意传位皇孙的另一真相! 关于朱元璋为何传位朱允炆,答案是“皇孙世嫡承统,礼也”,在严格执行“”的朱元璋眼里,去世之后,自然应该由朱允炆继位。

但实际上,朱允炆并非嫡子,而是由庶长子升级为嫡次子! 朱标一共有五子,按照年龄排序是:朱雄英(1374年出生)、朱允炆(1377年)、朱允(1378年)、朱允熞(1385年)、朱允熙(1391年)。

其中,长女是正妃,育有二子,为朱雄英、朱允熥;次妃育有三子,为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

因此,朱雄英、朱允熥才是正儿八经的嫡子,朱允炆只是庶长子。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应该优先传位朱雄英或朱允熥,其次才会考虑朱允等,那么为何朱元璋却传位朱允炆呢?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悲剧。

1378年,朱允熥出生,但第二天生母太子妃常氏去世,四岁的朱雄英和刚出生的朱允熥,就成了没娘的孩子。

正妃常氏去世之后,吕氏上位,成为东宫之主,朱允炆升级为嫡子。

四年之后,嫡长子朱雄英去世,于是朱允炆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子,在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传位皇孙朱允炆。

在这一过程中,最悲剧的是原来的嫡次子朱允熥,由嫡次子降级为嫡三子。

因为朱允熥的独特地位,所以朱允炆、都非常提防朱允熥,此君几乎一生悲剧,暂且不谈。

以上解释看似完美,但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比如:朱元璋为何不传位更正统的朱允熥,朱元璋为何看不到“弃子立孙”的危害,而执意传位朱允炆? 朱元璋为何不传位朱允熥,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应该更与朱元璋提防做大有关,朱允熥的外公是常遇春,舅爷是,而常遇春与蓝玉在军中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朱元璋害怕自己死后,朱允熥根本控制不了外戚势力尤其是蓝玉。

相较而言,朱允炆母亲是太常寺卿吕本之女,宋末名将吕文焕之后,为显贵一族,但却在明初没什么势力可言,因此朱允炆没什么外戚威胁。

朱元璋提防外戚的思路,后来也成为选妃的原则,基本上只选小门小户之女。

而朱元璋为何看不到“弃子立孙”的危害,执意传位朱允炆?1925年发现的《太祖皇帝钦录》揭开了另一真相,朱元璋或许不是没有考虑传位儿子,只是最终无奈才传位朱允炆! 朱元璋一共有二十六子,其中有五个嫡子,分别为太子朱标、嫡次子秦王、嫡三子晋王朱、嫡四子燕王朱棣、嫡五子周王。

对帝王家来说,嫡子和庶子在名分上有重大差别,因此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如果朱元璋有意传位儿子的话,那么基本上只有四个选择。

但根据《太祖皇帝钦录》的记载,朱元璋实在不敢传位这剩下的四个嫡子。

首先来看秦王朱樉,是嫡次子,只比朱标小一岁,封地西安,被称为“天下首藩”,1389年被授为宗人令,皇室宗亲都归朱樉管,深得朱元璋喜爱,朱标去世之后,朱樉最可能获得继承权,但《太祖皇帝钦录》却揭开了朱元璋对朱樉的真实看法,让朱樉彻底告别了皇位。

《皇明祖训》中,朱元璋要求子孙坐卧有度,但朱樉不睡寝宫而睡门边,且行事多有荒唐,因此朱元璋责骂他:“予此观之,非人所为, 禽兽也”。

朱元璋为人节俭,朱樉却劳民伤财,,并屡教不改,因此朱元璋批评朱“今朕见在,尔不晓人事,蠢如禽兽”、“设若朕身后日久,尔蠢若是,非是为兄者之过,乃尔自取之也 。

”面对朱元璋的评判,朱樉却我行我素,1395年朱樉去世之后,朱元璋亲自操刀为儿子写了一篇祭文,列举了他二十八条罪状,最后一句话是“为何你不修养德行,以致殒身,故赐为愍。

”显然,朱樉让朱元璋非常失望,朱元璋不可能传位于他。

其次是晋王,九大塞王之一,封地太原,能力很强。

《太祖皇帝钦录》中的106件密札,有96件与晋王朱棡有关,其中多数是朱元璋传授晋王带兵经验,如何备荒备战,如何节制将领之类,因此晋王朱棡可谓简在帝心。

但朱元璋给晋王的密札中,却有几次提及了燕王朱棣,部分内容值得玩味,其中一条讲述的是晋王下属侵占燕王果园,赶走了燕王的管理员,于是燕王向朱元璋告状。

这一条消息看似无伤大雅,但实际背后却可能惊心动魄,原因很简单,晋王与燕王关系可能很差。

为了撮合两人,朱元璋让晋王与燕王(封地北京)一同进京,创造机会让两人交流。

但可惜的是,晋王与燕王关系一直,原因在于晋王深得朱元璋喜爱,在九边之中是次年长的藩王(秦王不堪重要),多次成为进攻残元的军事主官,朱棣受其辖制等,因此晋王是朱棣的“拦路虎”。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流传的一本《奉天靖难记》中,记载燕王朱棣告发晋王谋反,所谓“遂僭乘舆法物,藏于五台山”等,足见两人关系一直非常紧张。

晋王与燕王关系紧张,让朱元璋只能舍弃二人,因为不愿兄弟相残的事情发生。

其实,这就如同唐太宗传位时一样,李治性格温和,与兄弟感情都很好,传位李治的话,其他儿子得以保全,即“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 第三是周王朱橚,《太祖皇帝钦录》提及很少,但这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政治情商不太高,基本告别了皇位。

历史上的,在欧美学术界名气很高,主要源于《救荒本草》此书,这本书共记述植物414种,其中近三分之二是以前的本草书中所没有记载过的,是我国本草学从药物学向应用植物学发展的一个标志。

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在《科学史导论》指出,是一位有成就的学者,他的植物园是的杰出成就,他的《救荒本草》可能是中世纪最卓越的本草书。

总而言之,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的选择并不多,剩下的四个嫡不省心,综合考虑之下,也只能传位朱允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打仗之前明太祖朱元璋要把将士们的女眷都召进宫里?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加入收藏
               

明太祖朱元璋发明一物,流传了600多年仍被沿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