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一生征战无数,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作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为秦昭王征战无数,讨伐六国,使六国人民闻风丧胆;作为统帅将领,他善于用兵,一生征战三十七年,并且毫无败绩。

这不仅仅是用“出色”就能形容

【千问解读】

,作为战国时期秦国的将军,为秦昭王征战无数,讨伐六国,使六国人民闻风丧胆;作为统帅将领,他善于用兵,一生征战三十七年,并且毫无败绩。

这不仅仅是用“出色”就能形容的了的,他是当之无愧的——战神。

白起是的嗣子公子白的后人,从小家里长辈就希望白起长大像武器一样,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统帅、将领。

长大后,白起也没有辜负长辈的希望,从小便开始从军打仗,并且屡立奇功,成为受朝廷重视的一名优秀的将军。

白起,善于用兵,并且对行军打仗有着独特的天赋,再加上白起从小沈默寡言,隐忍果断。

在战争中,他的这些天赋体现的淋漓尽致。

白起从军三十七年一来,征战无数,杀敌无数,更为重要的是,他不仅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战绩最辉煌的将军,更是历史上唯一的有不败战神之称的将领。

并且,白起,打赢得战役,还有更多的是以少胜多,白起不仅有高超的战术,还有高明的战略,目标明确,能够“稳、准、狠”的歼灭敌对国,取得绝对性的胜利。

不仅如此,白起指挥的战争的规模很大、也很残酷,简直在历史上、乃至世界上都鲜有能比者。

可以说,在当时那个“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战国末期来说,白起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同时,白起也为秦国创造了中国兵法的最高实战典范。

白起的故事 提起“白起”我们更多的想到了他是赫赫有名的“战神”,是杀敌无数的“人屠”。

但是,抛开一切、回归本身来看,白起就是一个善于用兵打仗的将军。

他的一生都是围绕“将军”这个词展开的。

白起画像 白起,又名公孙起。

战国时期秦朝郿人。

芈氏,姓白,名起。

白起的祖先是的嗣子公子白,白起家中的长辈为了希望白起能够像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所以,为其起名——白起。

白起也是很对的起这个名字。

他是一名出色的将军首领。

评价白起:“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

白起的名声能另敌人闻风丧胆,可见白起行军打仗是多么的成功。

然而,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一名将军,白起当然是从小就培养的。

白起年少的时候,性格比较孤僻。

做事情迅速隐狠。

所以,白棋很少和其他的小伙伴一起玩耍,反而是自己研究研究兵法,或者上山查看一下地形,并将从兵法上学到的实际的排兵布阵一下。

可以说是从小就有当将军的命。

长大之后,白起从军打仗,完全的将小时候学到的东西运用出来,所以受到了的赏识,从此,在征战沙场的道路上,便越走越猛、越做越高。

随之而来的是,白起打下的更加有名的胜仗。

比如说:白起伊阙打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人。

又领兵攻打,攻占楚国都城,。

最经典的还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歼灭战。

坑杀四十五万降俘。

这也是被后世所诟病的。

然而,即使白起再过优秀,“然不能救患于应侯”最后白起也是因为功劳太大,威胁到了相国的利益,所以,被陷害,最后,自杀而亡。

白起打过败仗吗 白起打过败仗吗?不禁有人会说:“怎么会没有人打过败仗?!”。

但是,对于所有了解他的人恐怕都知道,在史书中关于这点是有记载的,恐怕白起是真的没有打过败仗。

白起画像 白起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在战国时期,那么一个到处都是烽烟的地方,白起打下的战役可谓都是残酷壮烈。

他能够开创在冬天气息未过半的冬战先河,也能指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攻城战。

白起一生征战沙场三十七年,领军打仗无数,在帮助秦王讨伐六国的时候,总共歼灭了六国的军队一百余万,打下的城池大大小小也有七十余座,他不仅没有打过败仗,更重要的是,白起还经常以少胜多。

史书上记载他是:“料敌合变,出奇无穷”。

白起在战场上能够英勇杀敌,指挥战役时,又能够神机妙算,拥有高超的计谋。

他最初在没有人敢上前迎战的情况下,能够大获全胜,取得的完美胜利,并且攻破楚国的都城,烧掉了楚国先王的祖坟。

在长平之战中,更是杀掉四十余万的降卒,狠狠的灭掉了楚国的威风。

另外,在早期,攻打韩魏联军的时候,更是杀掉韩魏三十多万。

另外,白起在官场上也是混的风生水起,一直从最低级的五官升到“武安君”,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最高领导人,在当时的六国,真的是闻白起胆寒。

白起为什么被赐死 白起——中国历史上战功最辉煌的将军。

也是“战国四将”之一,并且位于四将之首(其余三人是、、)。

被世人封为“战神”、“杀神”。

也是敌人眼中的“人屠”。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优秀、霸气的将军为什么会被赐死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能够从白起的性格,和生平着手,仔细的研究分析。

《大秦帝国之崛起》白起剧照 第一,白起的功劳太过强大。

白起,身为将军,为秦王立下,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功高盖主”,然而,“枪打出头鸟”,早已有人盯上白起,的想要白起去死。

这个人便是范睢。

范睢是秦国的相侯,身为文职为秦国出谋划力。

然而,就是这样,范睢也害怕白起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常年在秦王的身边说着白起的坏话,迫使秦王与白起的误会愈加深重。

最后,因为,秦王在外征战,想要白起去指挥,白起不想去。

然王爆发了,一气之下赐死了白起。

还有一点的原因,是白起本身的性格造成的。

白起一生领军打仗无数,身为“关西名将”,也因为“长平之战”一战成名。

但是,白起毕竟是将军统帅,是位有血有肉的汉子。

虽然,长平之战后,白起坑杀四十多万的降卒,但是也许并不是他的本意,据《》记载,白起曾经是有请求过秦王的。

所以,白起自知作孽深重,便不再领军攻打赵国。

白起便是因为这样被秦王赐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棋逢对手名将岳飞一生中最为难缠的三个劲敌!

一位真正的名将不在于他曾打过多少场胜仗,而在于他一生击败过哪些名将!阿瑟·韦尔斯利一直是位籍籍无名普通将领,但在滑铁卢一战,他击败了法国,从此公爵的威名才响彻整个欧洲,乃至世界。

当然直到今天仍然很少有人知道威灵顿公爵的真实姓名为阿瑟·韦尔斯利,威灵顿封地是他作为公爵的封地。

燕王在“”时,曾以少胜多,击溃建文帝的50万大军,但后世却很少将朱棣奉为名将,其中主要原因就是朱棣的对手实在太差劲,因而导致朱棣的名将地位的“成色”不足。

反观一直被人们的大将,虽然一生也未曾有过溃敌50万的巨大战绩,但他名将的成色远远盖过朱棣。

这是因为岳飞的对手远非李景隆辈所能相提并论的,他们经久战阵、骁勇善战,堪称一时良将。

1.李成雄州归信人,大致出生于1088年至1093年年间。

李成天生神力,勇力绝伦,能挽弓三百斤,要知道两宋三百年间能挽弓三百斤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李成,另一个就是岳飞。

在宣和初年,李成成为当地政府一名弓手(类似于今日的警察),负责维护地方的治安,缉捕盗贼。

此后金兵入侵,掳走徽钦二帝,导致中原地区大乱,百姓流离失所,勤王之兵四散奔逃。

流民、溃兵为了生存,转瞬之间成为盗贼,四处劫掠,严重威胁着南宋王朝统治。

此时素来英勇的李成也集结起一支队伍,并逐渐壮大至10万余人,其他各路盗贼也以李成马首是瞻。

南宋开国初年,无力应付四处的盗贼,于是宋高宗封他们为镇抚使之职,承认他们在地方的管理权,并借助他们“捍御外寇”。

其中李成被封为舒、蕲镇抚使,岳飞为通、泰通、泰镇抚使,当时政府认为岳飞与李成属于同一类人物,但两人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如果认为李成仅仅有匹夫之勇,那就了。

据记载,李成所部“号令甚严,众莫敢犯”,每次作战李成都“临阵身先诸将”,“卒未食不先食,有病者亲视之。

不持雨具,虽沾湿自如也。

”正因为如此,李成深得军心,“士乐为用,所至克捷”。

此后李成“据江、淮六七郡,连兵数万”,“聚众为盗,钞掠江南”,扰乱江淮。

而随着南宋国力的恢复,宋高宗于1131年任命张俊为招讨使,岳飞为先锋,负责讨伐李成。

当年3月岳飞作为先锋,身先士卒,率军击败李成的部将马进,5月黄梅县楼子庄之战中,岳飞会合张俊、杨沂中大破李成所部,追斩马进,李成率残部北逃,归降刘豫的伪齐政权。

李成归顺伪齐后,奉命驻守顺昌。

宋高宗唯恐他再次为乱,“遣使赍蜡书谕淮宁、蔡州将士,立赏格”,招募勇士刺杀李成。

1133年10月李成率军轻而易举的攻占了南宋的荆襄六郡之地,并派人联络割据洞庭湖的杨幺,联合攻宋,为此宋高宗派遣岳飞负责荆襄一带的战事。

1134年5月岳飞率领3万余人,从鄂州渡江北上,向襄荆进军。

一路,先后收复许多州县,李成恼羞成怒率领主力与岳飞决战。

布阵之时,岳飞发现李成军阵的破绽,他派遣王贵“以长枪步卒,由成之右击骑兵”,派牛皋“尔以骑兵击其步卒”。

双方交战,李成的起兵“应枪而毙,后骑皆拥入江,步卒死者无数”。

此战李成一军元气大伤,再也没能反攻襄阳府。

此后李成跟随多次南侵,曾以少胜多,智取河南府。

宋高宗也曾派人联络他反正,并许以节度使的高官。

正隆年间,李成被任命为真定尹,封郡王,后按例降封济国公,不久后病死,时年69岁。

2.杨幺龙阳人,1108年出生。

杨幺本名杨太,因为是家里面最小的孩子,所以称他为杨幺。

杨幺出身农家,从小上过两年私塾,但后来因家庭贫困,只得跟随父亲往来于洞庭湖上谋生。

1127年北宋灭亡,宋朝溃军沿途剽掠,统治者横征暴敛,政繁赋重,激起江南民众纷纷起义反抗。

1130年2月杨幺追随钟相起义,他们破州县、焚官府、杀贪官,号召“等贵贱、均贫富”,得到了湖南一带几十个州县民众的响应。

但同年3月起义军失利,钟相被杀,于是杨幺率领余部转移到洞庭湖地区。

杨幺利用洞庭湖地区的地理环境,占据湖泊港汊,濒湖设寨,严密防守;同时还在附近开垦土地,耕战结合。

同年6月宋高宗派程昌寓为鼎、澧州镇抚使、兼鼎州知府,率军讨伐杨幺起义军。

杨幺利用,大破宋军,并俘获宋军造船技师,利用他为起义军建造了许多高大的战船,多次挫败宋军的袭扰,击溃王躞率领的数万宋军。

1133年4月在李成开始进攻荆襄之时,占据7州19县的杨幺立钟相之子钟子义为太子,自称大圣。

南宋朝廷深恐杨幺与李成联合,于是派遣岳飞率军进剿。

岳飞受命后,用两个月的时间收复了荆襄一带,以避免两线作战的局面。

1135年2月岳飞进军洞庭湖一带,鉴于岳家军不习水战,岳飞对起义军进行了分化瓦解,果然起义军将领黄佐前来投奔,岳飞便派他深入水寨内部,招降纳叛。

当时的宰相张浚奉命在此地督军,即将回京之时,岳飞便请他稍作停留,许以八日破贼。

张浚十分诧异:“何言之易?”岳飞向他解释道:“王四厢以王师攻水寇则难,飞以水寇攻水寇则易。

水战我短彼长,以所短攻所长,所以难。

若因敌将用敌兵,夺其手足之助,离其腹心之托,使孤立,而后以王师乘之,八日之内,当俘诸酋。

”此后杨钦、余端、刘诜等水军头领先后归降,于是当年6月岳飞乘夜发动突袭,大破杨幺所部。

愤怒之下杨幺出动了自己的“无敌舰队”,“方浮舟湖中,以轮激水,其行如飞,旁置撞竿,官舟迎之辄碎”。

对此岳飞采纳降将的意见,诱敌至浅水区,伐木塞港,以杂草漂浮水面,使得无敌舰队搁浅,失去战斗力。

最终杨幺战败被擒,不屈而死。

3.人们对完颜宗弼这个名字可能比较陌生,但对于金兀术这个名字恐怕再熟悉不过了。

金兀术是的第四子,所以在民间文学中将他称为“四狼主”。

关于他的出生时间,目前没有发现准确记载。

但受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金兀术年少时“为人豪荡,胆勇过人,猿臂善射”,能“刺虎搏熊”。

别看他是金太祖的儿子,但上了战场,只是一员普通战将。

1122年金兀术跟随二哥完颜宗望率领数百骑兵突袭辽国皇帝的营地,金兀术弓箭用完了,夺了辽兵的抢,“独杀八人,生获无人”。

辽国灭亡后,金兀术跟随大军南下,屡立战功,被提升为元帅右都监。

成为一员高级将领。

1129年金兀术奉命追击逃亡扬州的宋高宗赵构,金兀术一路所过州县,一击即破,或不战而降,一直打到长江北岸,最为要命的是赵构在扬州仓皇出逃期间不慎丧失生育能力。

同年11月,金兀术军由建康府西南的马家渡过江,击败南宋守军杜充,先后攻占建康、湖州、临安等地,宋高宗一路南逃,甚至被迫流亡海上,不敢登陆。

由于金军均为北方人,不善舟船,且,于是金兀术便结束了“搜山检海”行动,率军北撤。

在北归途中,在黄天荡遭遇的袭击,金军遭到沉重打击。

而岳飞则在牛头山、龙湾、静安等地设伏,多次击败金军。

此后金兀术奉命驰援西北战场,富平一战,击溃宋军18万。

岳飞与金兀术两人的终极对决是发生与1140年的。

7月8日,金兀术与龙虎大王、盖天大王率重兵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

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

兀术下令将自己的王牌“铁浮图”投入战斗,正面冲击冲击岳家军,同时在左右两翼安排“拐子马”,妄图夹击合围宋军。

战斗中岳飞遣背嵬亲军和游奕军马军迎战,并派步兵持刀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杀伤大量金兵,使金军重骑兵不能发挥所长。

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金军大败。

此后岳家军先后在颍昌等地击败金军,进军至离开封仅仅40里的朱仙镇。

此时金军士气低落,金兀术准备率军撤退。

不料宋高宗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岳飞撤军。

退兵前,岳飞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於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

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宋金和议后,金兀术担任太师,领三省事,都元帅,掌握军政大权,主持金国朝政。

他重用汉官,减免赋税,使得北方社会经济一定恢复。

1148年10月完颜宗弼病死。

随机文章围魏救赵计策妙 桂陵伏击擒庞涓魏晋贵族为什么把厕所装修的特别豪华现在世界上真的有龙吗?传闻中国龙袭击美飞机致其坠毁墨西哥伊克基尔天然井,深达40米的天然地底游泳池尼古拉特斯拉的惊世预言,精准预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开始结束时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康熙一生都是在汉人堆里生活 康熙为什么会说汉臣难治这句话

还不知道:为何说汉臣难治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诸帝中最推崇汉文化的,他的一生几乎是在汉人堆里生活,加上他一生到处走、到处问、到处看,所以对汉军、汉官们了解非常透彻。

最后他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汉人难治、人心不齐、各怀私意。

康熙帝研究汉文化、汉人,不是他轻视汉人,而是总结教训,以便更好地统治汉人。

他的意见,是通过广泛地接触、长期的考察、不断地体验,而最终得出的。

至于是否正确,姑且不讲,但有些观点还是大致不差的。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十月二十六日,他在对们的谈话中,提出了这一意见,指出:“天下事未有不由小而到大的,小者犹不可忽视,大者就应该更加留心。

又汉人心不齐。

如满洲、蒙古,数十万人皆一心。

朕临御多年,每以汉人为难治,以其不能一心如故。

国家承平日久,务须安不忘危。

” 汉人究竟有何难治?例举了以下几个方面: 怀挟私意,互相陷害。

康熙二十七年(1688)三月二十四日,上谕大学士说:凡为臣之人,怀挟私意,互相陷害,自古有之。

不但汉官蹈此习俗,即使是满官,也都如此。

你们应当处以公心,变更此习俗。

康熙四十一年(1702)闰六月十八日,云南道御史山东人王度昭上疏,参劾李振裕接受属员围屏请将革职,即属这一类型。

康熙认为只收一个围屏就要革职,那么那些接受万金的人,应当如何处理呢?汉人喜好结仇,王度昭此参,可能是为其同乡官员们报仇,以泄私愤。

因此,康熙帝谕旨,九卿会议免议,不处分户部尚书李振裕。

官官相护,互相包庇。

康熙三十六年(1697)正月二十二日,康熙帝谕令大学士说:观看九卿,凡是保举人员,非系师友,即属亲戚,这都是汉人相沿已久的恶习。

天下官员,朕一人何能周知,只能依靠左右大臣。

好的表扬,坏的惩处,国家事,还能得不到治理吗?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十月九日,康熙对大学士说:李光地授巡抚以来,居官甚佳。

所参的属员,每多汉军,不知人才优劣,实际上不分汉军汉人。

如果认为汉军都不好,那么我们看到还有一文不取的汉官,如沈朝骋那样的人。

近来看到汉军只知道维护汉军,汉人只知道维护汉人,皆非公道,深为不取。

言行相悖,不耐劳苦。

康熙二十三年(1684)六月二十三日,皇帝出巡对扈从人员说:讲道理的人必在身体力行,见诸实际行动,不能只讲空话。

现在汉官人员中,有很多人口不离道德,考其究竟,看他们的行动,言行都不一致。

康熙五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他对议政大臣、大学士、九卿们谈到汉官言行不一时说:汉官但能做无实际意义的官样文章,说些套话、虚言假话,至于军务大事,并不能尽职尽责,也不能。

如有紧急之事,边塞地方必须兼用旗员满官,才能完成任务。

汉人认为塞外辽阔,地少水操,行走艰难,以不能骑马为由逃避差遣。

如满洲蒙古,每岁塞外居住,汉人何以不能,这都是不习惯行走的缘故。

像李之芳为闽浙总督时,亲自领兵打仗,但是像他那样的汉官,实在是太少了。

奢侈之风,汉人居多。

康熙二十六年(1687)五月十五日,有的大臣提出要移风易俗,专心俭约。

康熙说:奢侈之风汉人居多。

今满官田舍俱在北京附近,人皆知之。

汉人内有自称道学、粉饰名节,而本乡房舍几乎有半个城市那么大,或有人多置田产园林。

所作文章不容删改。

康熙二十三年(1684)三月二十一日,康熙把掌院学士、侍读学士们,召集在一起,将他做的巡幸五台山碑文,给学士们看,以便提出修改意见。

他说:朕所撰碑文,一时结构未能精当,你们可与汉大学士们详细修饰,斟酌尽善。

有能润色改易者,朕十分高兴,不感到厌恶。

康熙指出,汉人中有自负才高者,每写出一篇文字,不容人指指点点。

如果给他改上一字一句,就会结成怨仇,这种习俗真是太卑鄙了,文章所以不到功夫,原因在此。

他还对翰林院官员们说:汉人所作文字最不喜人删改,或因改其文章招来仇恨,凡事不务实际,专好虚名。

以上五点,即是汉人难治的具体表现。

康熙指出这些毛病,是希望改变不良之习,并不表现他有民族偏见。

对于满洲恶习,康熙帝同样也是深恶痛绝,亦同样指责,并令改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白起一生征战无数,他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