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时候史上的两大瑰宝“顶尖技术”被盗始末
【千问解读】
瓷器与丝绸是中国的两大,这两种东西,是古代中国出口贸易的“独门绝学”,既挣来成箱的黄金白银,也赢得了“瓷之国”与“丝之国”的美名。天下谁不知道“”和“陶瓷之路”?当然,这两条路并非中国人自吹自擂;而是西方学者的馈赠。
“丝绸之路”,是一条陆地交通线,由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77年提出来的,他曾七次沿着这条商路来到中国,著有三卷本的《中国》一书。
“陶瓷之路”(The China Road )”,是一条海上航线,起源于中后期,当时,中外通商,依赖这条海上大动脉。
瓷器跟丝绸不一样,怕碰,易碎,最适合海路,因此,“陶瓷之路”,又称“海上丝绸之路”。
工业革命来临之前,中国贸易几乎具备压倒性的优势,最牛气的,莫过于丝绸和瓷器这两件看家名品。
可惜,风水轮流转,丝绸与瓷器作为国之瑰宝的技术绝密,先后被窃取。
中国迅速从当时的技术强国、生产强国和经济强国的地位,迅速滑落下来。
那么,这两项国家级绝密技术,是怎样被窃取的呢? 先说丝绸 古代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
古代希腊人、罗马人就称我国为“塞里斯”,也就是“丝国”。
其实,养蚕和缫丝,是丝绸制作的核心技术。
既然这玩意儿是“蝎子拉屎——独一份儿”,历代政权,对于丝绸的制作技术,尤其是养蚕技术,控制得极其严密。
西汉,桑子和蚕种根本就带不出边境,即便达官显贵也要仔细搜身,休想偷运一丁一点。
难怪古罗马的大奴隶主,都把中国出口的丝绸视为无上珍品,直到五世纪,他们还不知道那些美丽、光柔的细丝是从蚕宝宝的嘴里吐出来的。
对于丝绸制品,历代朝廷也严防死守,甚至清王朝还严格限制出口。
皇帝曾明确规定:洋商只准贩运数额有限、档次较低的“湖丝”,上等湖丝和丝绸制品,禁绝外运——说白了,就是好东西,自家人先用。
这种酷似现在日本汽车制造商的做法:一流汽车供欧美;二流汽车归本土;三流货色才卖给包括中国在内的穷哥们儿。
即便三流货色,也比穷哥们儿的“国货”硬。
生气也没用,这就叫店大欺客。
近乎霸道的招数,古代中国人早就玩剩下了。
既是奇货可居,惦记这种技术的“外国人”就。
处心积虑窃取到成果的,是西域人。
玄奘法师的《大唐西域记》记载:瞿萨旦那国国王很希望自己国内能栽桑养蚕,曾向“东国”去要桑种和蚕种,遭到严词拒绝。
“东国”国王为了防止蚕种偷运出境,还命令关卡对出境的人严密检查。
《大唐西域记》上没有明确“东国”是哪里,可能指瞿萨旦那国的东邻小国,或者就是北魏。
为达到目的,瞿萨旦那国国王要求和“东国”通婚。
获得应允后,派去迎娶的使臣便秘密地告诉公主,请她设法带些桑种和蚕种来。
最后,公主把桑种和蚕种藏在帽子里。
出境的时候,没有仔细检查公主,中国的丝绸制作的核心技术,被悄悄地盗出了边城。
《大唐西域记》中还说:“现在麻射那座蚕神庙里的几株古桑树,相传就是东国王女带去的种子栽的。
” 再说瓷器 瓷器的四大特性是:一,胎料必须是瓷土。
经过高温烧成之后,胎色白,透明或半透明,胎体几乎不吸水。
二,胎体必须经过摄氏1200~1300度的高温焙烧。
三,表面的“釉”,必须是在高温之下和瓷器一道烧成的玻璃质地。
四,成品的胎体必须坚硬、细密,能叩出清脆的金属声。
中国把这项神秘的技术,死死地攥了上千年。
16世纪至17世纪,中国瓷器涌入西方,最风光的是龙泉青瓷在法国登场。
龙泉青瓷,冰清玉洁的色彩和质地令法国人瞠目结舌,他们根本就弄不明白,这种珠圆玉润的宝贝是怎么烧出来的。
瓷器,始终是欧洲人的奢侈品。
早在隋唐时期,中国瓷器就流传到国外。
老欧洲们个个儿,中国瓷器随即超过黄金的身价,成为财富、地位和品位的象征。
据说,德国的奥古斯特二世曾做过一回“瓷器生意”:1717年,他用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骑兵,换取普鲁士威廉一世的127件中国瓷器——算得上是了吧? 正因如此,欧洲各国始终做着“CHINA梦”。
英国人简·迪维斯在《欧洲瓷器史》一书中说:“几乎整个18世纪,真正瓷器制作工序仍然是一个严守着的秘密。
”当时,全世界掌握这项先进技术的,只有中国人,而且,早在时代就拿到手了。
远足中国的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春风得意地回来了。
他最想干的就是,吹嘘东方的强大、繁荣和财富。
《马可·波罗游记》1298年问世,这本书较为详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最基本的制作方法。
欧洲人立刻急红了眼,纷纷挽起袖子,照葫芦画瓢。
可惜,技术毕竟技术,哪能搬来就用?苦苦地钻研的400年,他们才刚刚摸到了瓷器制作的门径。
1708年1月15日,一个名叫贝特格的德国人,总算烧出了真正的白瓷,这一天就是欧洲瓷器的诞生日。
丝绸和瓷器的国家绝密技术,彻底失守了。
与此同时,一个经济强国、文化强国也缓缓地走进了历史的落霞晚照中…… 随机文章秦始皇死后是谁即位?朱元璋到底有做哪些政绩?好望角是谁发现的,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前往东方时的意外收获龙卷风是怎么把人卷上天的,风速比12级台风快5倍/遇龙卷风别看男人10处有痣是富贵痣,脖子上长痣大富大贵/额头长痣财源广进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你以为古时候都是一夫多妻的,但是平民纳妾要这些条件!
曾经有个外国记者质问以遗老自居的辜鸿铭,以为中国的妻妾制度乃是文明之渊薮,辜鸿铭悠然地指着面前的茶盘中的茶壶和茶杯,笑道:“一个茶壶可以配四个茶杯,你听说过一个茶杯配四个茶壶的么?” 直到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人们以风流自命,纳“小星”,富人纳侧室,娶“外宅”,收“通房丫头”,乃至姨太太成群,都是司空见惯之事。
辜鸿铭留过洋,娶过妾,研究的是中国的经典,不过他的这个讲法其实大谬不然,只能骗骗洋鬼子。
事实上,一夫多妻制从西周以来就没有市场,他把中国的妻妾制度当成是一夫多妻制,简直是。
性学专家潘光旦就曾说:“一夫一妻在中国也有天经地义的地位。
不过因为同时承认妾的制度,此种天经地义的禁锢的力量并没西洋的那般大。
……中国的婚姻是始终以一夫一妻为骨干的;一夫一妻是常经,妾制是权变。
” 妾的地位到底如何?我们不妨先看看讲的笑话,虽然他是个严肃的人,而且口吃,不过偶尔讲起笑话来,杀伤力还是挺强的。
卫人有夫妻祷者,而祝曰:使我无故得百束布。
其夫曰:何少也?对曰:益是,子将以买妾。
这个故事是说,卫国有一对夫妻,妻子求神明保佑,许下心愿:让我凭空得到一百束布匹吧。
他的丈夫就很不满了,抱怨道:这也太少了吧。
妻子说道:如果更多一点,你就会去买妾了。
故事里头描写的显然是一对平民夫妻,可是他们居然商量着买妾进门,这意味着,在市场上妾的价格不高,当然可能要比一百束布匹高一些,但也高不到哪里去。
《孟子》中所说“齐人有一妾”的故事中,那“齐人”是个乞丐,但他也有妾。
妾的价格如此低廉会造成的一个问题很快引起政治家的关注,西汉的《盐铁论》就记载了一位贤良的看法—— “古者夫妇之好,一男一女而成家室之道。
及后士一妾,大夫二,诸侯有侄娣九女而已。
今诸侯百数,卿大夫十数,中者侍御,富者盈室。
是以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
” 也就是说,古代流行的是一夫一妻制,除了王公贵族,平民纳妾是不提倡的,不过,到了西汉,更没有人把这个当回事了。
现在则被提升到“女或旷怨失时,男或放死无匹”的阴阳不协的政治高度上。
事实上,历朝历代并不提倡平民纳妾,而且还有所限制,这点倒是可以从《明会典·律例四》中得到旁证:“民年四十以上无子听之。
”也就是说,老百姓纳妾需要满足两项条件:一是四十岁以上;二是没有孩子。
由此可知,政府对平民纳妾是有限制的。
准确地说,娶妾其实是作为对王公贵族的一种酬佣,一种福利,所以《白虎通义·嫁娶》更明确地指出:“卿大夫一妻二妾者何?尊贤重继嗣也。
不备侄娣(指不能像天子和诸侯那样有‘侄娣从嫁’)者何?北面之臣贱,势不足尽人骨肉之亲。
……士一妻一妾何?下卿大夫礼也。
” 不过既然“富者盈室”,老百姓当然不服气,末年的黄巾之乱,应该说,有部分原因是老百姓为了争取自己的性权利而做的斗争,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多的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
如果不信,看看其理论指导书《太平经》就知道了,上面就特意提到“一男二女法”: 太皇天上平气将到,当纯法天。
故令一男者当得二女,以象阴阳。
阳数奇,阴数偶也。
乃太和之气到也。
……故使一男二女也。
一男两女,这就不是一夫一妻制了,而是一夫多妻制,而且上升到阴阳天人感应的政治高度。
书中还提到王者可得到更多的女子,每州一个,以应九州之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日本拿出三条铁证,拒绝韩国要求,不修改韩国曾是中国的附属国
而一向爱篡改 历史 的日本文部省这次却强烈拒绝,并且提出三条铁证。
韩国历史教科书 第一:国号来自中国皇帝赐名 在古代,中国十分强大,而作为中国的附属国是很多小国觉得十分荣幸的一件事情,这些小国都热衷于向中国皇帝祈求赐予国号、国名等。
可以说,现在亚洲大部分国家的国名都沿袭曾经中国皇帝赐予给他们国家的国号,甚至包括日本! 而朝鲜国号的来由,同样与中国皇帝有关。
公元1392年,李成桂推翻高丽王朝,自立为王。
当时朝鲜已是中国的附属国,李成桂为了得到的认可支持,派使者请赐予国号。
朱元璋认为其“朝日鲜明”,裁定其国号为朝鲜。
这一历史无论是在朝鲜还是中国都有很多的记载。
时期,日本进攻朝鲜,朝鲜几乎亡国,全赖明朝的全力支持才得以周全。
明太祖朱元璋 第二:朝鲜向中国进贡 日本专家指出,自开始,朝鲜就开始向中国进贡大量的特产和美女。
而中国人很熟悉朝鲜盛产人参,这是因为历史上朝鲜就将大量的人参作为特产献给中国。
而自开始,朝鲜开始进贡美女,一时间,元朝和明朝朝廷形成一种攀比之风,谁家来自朝鲜的女奴少,谁就会被耻笑。
第三:朝鲜国王跪地迎接清朝使者 明朝灭亡后,朝鲜以为摆脱的机会到了,拒不承认清朝和进贡,还时常作乱。
清朝建立者对朝鲜发动战争,没几天便征服了朝鲜,俘虏朝鲜王族几百人作为人质另外俘虏了近50万的朝鲜人,朝鲜国王这才臣服于清朝。
每次清朝派来使者,朝鲜的国王都要去汉城的迎恩门跪拜迎接使者,在慕华馆接待使者。
这对一个国家来说真是一段屈辱,因此韩国至今对此只字不提。
如今,韩国提出这样的无理要求实在是可笑,我想除了日本提出的三条铁证,应该还有千千万万条可以证实“朝鲜在历史上曾是中国附属国”的证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