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清末曾爆发五次金融危机民族资本家遭打击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1864年6月1日,湘军攻陷天京,战争结束。

上海的难民大批还乡,上海租界人口迅速回跌,原先兴盛一时的房地产受到很大冲击,大批房屋空置,出现大批烂尾楼,地价暴跌,

【千问解读】

1864年6月1日,湘军攻陷天京,战争结束。

上海的难民大批还乡,上海租界人口迅速回跌,原先兴盛一时的房地产受到很大冲击,大批房屋空置,出现大批烂尾楼,地价暴跌,房租下降,许多开发商破产了;与房地产配套的相关产业:船坞、煤气厂、砖窑以及锯木厂等纷纷倒闭。

金融安全关系到国计民生,缺乏监管的金融市场。

对外资开放的清末,就因对金融市场没有任何监管,曾发生5次波及经济全局的金融危机——1866年因两场战争引起的风潮、1883年的倒账风潮、1897年的贴票风潮、1910年的橡胶股票风潮和1911年革命时期的钱庄倒闭风潮。

1866年: 两场战争带来的风潮 1866年,因为美国南北战争、太平天国战争的结束,导致上海金融动荡。

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世界棉花供小于求,每磅棉花由2便士飙升到7便士,棉业投机成风,华北棉花也成为外国商人追逐的对象。

这期间就有4家英国银行的分行在上海和香港设立分行,它们分别是:汇川银行、利华银行、利升银行和利生银行。

这些银行在经营国际汇兑业务和外汇投机中,斩获颇丰,股票市价大幅上涨。

利华银行面值10镑的股票,市价就高达25镑。

但是随着美国内战结束,棉花供应趋于正常,棉价猛跌;除了国际棉价走低之外,一些中国奸商总在棉花中掺水后再打包,借此增重牟利,英商船上的棉花过了赤道之后全部腐朽发霉,于是汉口、上海棉花滞销,棉价进一步下跌。

1864年6月1日,湘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战争结束。

上海的难民大批还乡,上海租界人口迅速回跌,原先兴盛一时的房地产受到很大冲击,大批房屋空置,出现大批烂尾楼,地价暴跌,房租下降,许多开发商破产了;与房地产配套的相关产业:船坞、煤气厂、砖窑以及锯木厂等纷纷倒闭。

最终,在沪外商银行遭受灾难性打击,11家银行中6家倒闭,许多棉花商、地产商、建筑商也一蹶不振,有的甚至自杀。

1883年: 倒账风潮 “倒账”是中国传统金融用语,指的是钱庄、票号、银号等金融机构放出去的账(贷款)收不回来。

因“倒账”而蒙受损失,俗话说“吃倒账”。

1880年至1883年,上海掀起投资工业的高潮,工矿企业股票高涨,吸引了大批投机资金,1882年9月,股市很牛,熊市也在酝酿之中。

投资者把炒高的股票相互抵押,各商家、钱庄都收入大批股票。

1883年年初,临近年关,银根趋紧,众多丝商被困。

这时,就要爆发,外国银行和山西票号从钱庄收回短期钱款,个人储户也纷纷提现,钱庄逼账犹如倒账,许多人乘机抛售股票,股价无资金承接而大跌,引发了新的倒账和抛售,股市崩盘了,1883年年初,著名的金嘉记丝栈倒闭,亏欠40家钱庄合计56万元之巨,牵连这40家钱庄倒闭;的阜康雪记银号破产,亏损了1000万两银子,最后也倒闭;上海滩最大的地产商徐润,因法国军队威胁进攻上海,导致房地产泡沫破裂而破产,损失340万两白银,波及22家钱庄倒闭。

1883年年初,上海有78家钱庄,到了年底只剩下了10家。

一般商品无不跌价30%至50%,所有房子都难脱手,贸易全面停顿。

1897年: 贴票风潮 “贴票”是中国近代钱庄发行的一种凭证,类似于今天的“定期存折”。

其首创者是潮州商帮在上海开设的“协和”钱庄,它的规定是:凡以现金98元存入者,付给庄票一张,半月后可收现金百元,这是中国最早的贴票。

贴票初期的利率在20%左右,以后高至50%、60%。

1897年,甲午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当时贩卖鸦片获利丰厚,市面缺乏白银。

鸦片商便以高利息向钱庄借款,钱庄生意一时间红红火火,白银供不应求。

有些钱庄不按常规经营,利用“贴票”办法,出高利息吸收社会存款,再以高利息放贷给商人。

不少奸商乘机,开设假钱庄吸收存款,滥发贴票,其实他们的钱庄毫无资金,滥发贷款,其贴票到期又无法兑现支付现银,而且其他钱庄也因为高息揽存,无法持久,最终导致一个月中数十家钱庄倒闭。

1910年: 橡胶股票风潮 20世纪初,随着欧美汽车业的发展,国际橡胶市场十分红火,橡胶供不应求,国际橡胶价格大涨。

不少人看到投资橡胶有利,纷纷在南洋成立橡胶种植公司。

此时,上海也出现了许多真真假假的橡胶公司,它们在上海积极发行股票。

如1903年,英国人麦边在上海组建了一家蓝格志拓殖公司,说该公司在南洋种橡胶树、采石油、伐木材,赚了大钱,以诱骗中国人买该公司的股票。

该公司的股价也一路走高,100荷兰盾(约合中国银60两)面额的股票,市价竟被抬至1000两。

面对高额利润的诱惑,大批人参与到橡胶股票的击鼓传花游戏中,钱庄、票号也参与其中。

因为橡胶价格高得离谱,美国等国家下令限制橡胶的使用,国际橡胶价格下跌,橡胶股票的泡沫破裂了。

1910年7月,正元、兆康、谦余三个钱庄倒闭,引发上海金融业的倒闭风潮。

10月8日,随着上海源丰润银号及其在各城市分号的倒闭并亏损公私银款达2000余万两,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国主要商埠,如宁波、福州、天津、北京、武汉、北京、广州。

各地市面银根紧缺,大批钱庄相继牵连破产倒闭,终于引发了第二波倒闭风潮。

此次风潮中又有川汉铁路公司股款被亏350万两白银。

盛宣怀担任邮传部尚书后,要求将铁路收归国有,拒绝赔偿川汉铁路被亏的350万两银子的路款,同时将存留路款以发给股票的形式还给川汉铁路公司股东,这对股东们无疑是一重大打击。

邮传部既将铁路收归国有,又夺走股款,四川人民誓不同意,成立了保路同志会,掀起了保路运动,四川大乱。

湖北新军调入四川镇压,武昌空虚,武昌起义爆发,大清帝国。

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迟一年半载。

” 1911年: 钱庄倒闭风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政局动荡,银根紧缺。

结交官吏、与清政府关系密切的山西票号,存款被大量提取,放款却无法收回,进而发生严重的支付危机,14家誉卓著的票号在几年内全部停业清理。

在辛亥年,上海一共有42家钱庄倒闭,晋商、徽商的钱庄、票号也在此时退出了历史舞台。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上述五次金融灾难打击了一批充满活力、对近代企业怀有兴趣的民族资本家,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民族工业屡遭挫折。

上述金融风潮的发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清政府的昏庸无能、对金融市场缺乏监管,社会信用机制的缺失,外国资本的贪婪与阴险,民间金融组织的羸弱与幼稚,国人的急功近利与跟风,等等。

随机文章九零年代纽约如何降低犯罪率?路上随地大小便就得坐牢清朝皇帝对太监充满戒心!最后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太监制度终结在他手上美国雅各伯蓝洞多深,40米幽深已吞噬9条生命uso是什么意思,美国和苏联曾耗费巨资寻找USO不明潜水物四象限时间管理法则,紧急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麻将三缺一)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末为什么撤销广东巡抚,而保留两广总督?

清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下指农历),已存在249年的广东巡抚正式撤销。

经过几复几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十一月,由两广总督兼管广东巡抚事。

最早提出要废除广东巡抚的,是时任广东巡抚的郭嵩焘。

郭嵩焘的理由是:两广总督和广东巡抚同驻广州城,权力界限太混乱,影响办事效率。

全国共有四例总督与巡抚同驻一城,还有湖广总督与湖北巡抚同驻武昌(武汉)、闽浙总督与福州巡抚同驻福州,云贵总督与云南巡抚同驻昆明。

郭嵩焘认为督抚同驻一城,就如同两个县令共管一个县,岂有不乱之理?郭嵩焘上疏是在五年,也就是1866年,此时的他已当了四年的广东巡抚。

郭嵩焘为什么会要求撤销广东巡抚?因为他和时任两广总督的瑞麟严重不对付,龃龉不断。

瑞麟对郭嵩焘颐气指使,学贯中西的郭嵩焘自然不服。

朝廷让查明实情后,对瑞麟和郭嵩焘臭骂一顿。

郭嵩焘一怒之下,辞职回了长沙老家办学去了。

但接替郭嵩焘任巡抚的蒋益澧又和总督瑞麟斗来斗去,弄得广州城乌烟瘴气。

朝廷没办法,又把二人各打五十大板。

同城督抚斗气,这让朝廷更进一步认识到,督抚同城太麻烦。

但是,当时朝廷刚平定,两广形势还太稳定,暂时不具备撤销广东巡抚的条件。

又过了24年,光绪十六年,1890年,外交家薛福成再上折请撤广东巡抚折。

薛福成的理由和郭嵩焘差不多,认为同城不应该同时存在总督和巡抚。

二人虽然互相监视,可保朝廷直接控制,但互相争老大,弊端太多。

由于广东巡抚在级别上要低于两广总督,所以郭嵩焘和薛福成都认为应该省巡抚而留总督。

有清一代,上述四个总督与同城的巡抚关系向来比较麻烦。

同城督抚互相绊马腿的事多到数不过来,这确实成了朝廷重点考虑的大问题。

在变法后的1898年,下了懿旨,询问大臣:撤掉广东巡抚(同时还有湖北巡抚、云南巡抚),是否会对各省造成不利影响,你们赶紧商量。

礼亲王世铎等人则认为巡抚不可撤,说总督管军事,巡抚管民政,各不相干。

互有矛盾完全是督抚两个人之间的问题,并非督抚同城所致。

另外,粤、鄂、滇三省地形、人情复杂,总督管不过来,由巡抚管理比较合适。

慈禧采纳了世铎的意见,放弃了撤销三省巡抚的计划。

世铎为什么反对撤销三省巡抚?很简单,撤了这些人的官,他们怎么发财?反对变法的多是守旧派,他们自然不想丢掉铁饭碗。

而慈禧是守旧派的总头子,当然要站在守旧派官僚一边。

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廷已入膏肓,必须改变才有活路,慈禧也要做点表面文章。

慈禧同意了撤销云南巡抚和湖北巡抚,但广东巡抚暂时保留。

何之?因为广东“盗贼”遍地,而两广总督岑春煊在广西有事回不来。

所以,先留广东巡抚张人骏,暂代总督,在广东“剿匪”。

撤销广东巡抚,也有一层派系上的原因。

三点:一、有时两广总督是淮军系,而广东巡抚则是湘军系,两派明争暗斗。

二、有时两广总督是满臣,广东巡抚则是汉臣,双方又是台面上下一番乱斗。

三、清末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力越来越弱,朝廷撤销几省巡抚,就是要试探自己的远程控制力还有多少。

一年后的六月,张人骏调到山西任巡抚,广东巡抚就空缺了下来。

撤销广东巡抚本就是定好的事情,只不过当时有情况,暂时保留而已。

张人骏离任广东巡抚,就没必要再任新巡抚了。

但从岑春煊的态度看,他似乎不是特别赞成撤销巡抚。

没有了巡抚,岑春煊就要军事(总督)、民政(巡抚)一肩挑了,连喘息的空都没有,太累了。

不但是岑制军累了,他所效忠的大清也累了。

几年后的1912年,累倒的大清成为历史。

随机文章传闻渔民捕获一条真龙,长3米全身雪白吓呆专家猛禽f22战斗机速度2410公里/小时,多次坠毁被叫停(疑设计缺陷)死亡天使萨麦尔,真正的撒旦曾统领百万天使(比路西法更早背叛)老子参透了宇宙真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诠释宇宙奥妙双头龟是怎么形成的,自然界基因突变成畸形/环境污染导致畸形增多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末如果慈禧太后真正把实权交给了光绪,最后结果会怎么样

末年,中国坠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深渊,大清统治摇摇欲坠,掌握实权,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有些人就可能会有疑问,如果当时慈禧真正把实权交给了,最终结果会怎样? 说实在的光绪适合做太平盛世的皇帝,生在摇摇欲坠的晚清,真的不合适!这个和末期的帝一样,有心治国,无力回天。

如果,光绪掌握权力,可能驾驭不了旧贵族,而导致内部大乱。

尤其像像袁世凯这样的权臣,可能驾驭不了。

因为,晚清时期,最精锐的部队,都掌握在袁世凯的手里。

以袁世凯的性格,多半会。

光绪帝实行“戊戌变法”的时候遭到慈禧太后的反对。

变法派认为变法最大的阻碍还是慈禧太后,所以像用武力把慈禧太后决绝掉。

这个重任就交给了掌握兵权的袁世凯,袁世凯在当时表面答应,但是背地里却向兵部尚书荣禄告密。

从袁世凯向荣禄泄密这件事来看,袁世凯根本就不怕光绪帝。

他若真怕光绪,光绪让其围园杀后,他早就动手了,而不是背地里告密。

所以,在当时只有慈禧太后对袁世凯有威慑力,而光绪帝真的镇不住袁世凯。

袁世凯怕慈禧太后,是因为慈禧太后掌握实权。

假如,慈禧将大权交给光绪。

光绪绝对会把守旧派大臣全部搁置,任用维新派人士。

而袁世凯,绝对会提拔他做兵部尚书和直隶总督,且掌真正掌握兵权。

袁世凯也是有野心的人,绝对不会听绪帝的摆布。

当时的新军那么多的心腹大臣,,袁世凯最终可能会逼宫,到那时他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称帝了。

袁世凯称帝以后,他实行君主立宪制,可能会平稳的过渡。

所以,光绪一旦掌权,很可能驾驭不了像袁世凯这样的权臣。

毕竟,光绪不会带兵打仗,且康有为、梁之流根本不懂军事,在经济上也是一个半罐水。

如果,光绪帝有日本明治天皇那种魄力,拥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我相信,周边国家都惧怕他,但是光绪帝没有哪个魄力,有些软弱。

他有魄力,早就夺权了。

主要是,自己没有掌握兵权,也灭有笼络一批心腹大臣。

连信得过的袁世凯都叛变,还有谁值得他信任呢?不过话说回来,光绪帝在对外战争这方面一直是主战派,反对议和。

光绪亲政也可能改变大清的命运,最主要的一点是,我们不知绪帝到底有没有那个魄力。

当时的晚清都病入膏肓了,要想力挽狂澜,我看只有神仙才能救大清朝。

即便是帝在世,也很难让清朝起死回生,因为晚清太腐败,烂到了骨子里,只有灭亡才是出路。

随机文章夏朝以前的官职制度是什么样的?苏联德尔塔级核潜艇能连续发射导弹,打击任何美军基地外道魔像到底在不在月球,最初封印在月球被长门和斑召唤到地球鲨鱼为什么一直游动,鲨鱼一直游不累吗(不游动会窒息死亡)揭秘生物界中奇特的眼睛之谜,复眼捕捉高速猎物/猫眼夜晚像白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解密清末曾爆发五次金融危机民族资本家遭打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