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巨人詹世钗的真实身高是多少?詹世钗为什么能长这么高?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巨人的真实身高是多少?詹世钗为什么能长这么高?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人究竟有多高,这是一个很多人都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不过因为古代不同时期的尺度不一样,所以同样的表述在不同时期代表的身高也是不一样的。

不过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个堪称清朝第一巨人的詹士钗,相传他的身高有3.19米,这简直比一层楼还要更高了,这是真的吗?詹士钗的真实身高究竟是多少呢? 詹世钗(英语:Chang Woo Gow或Zhan Shi Chai)(1841年12月20日-1893年11月5日),字玉轩,乳名五九,有“中国巨人”(“Chang the Chinese Giant”)之称。

19世纪清朝人,生于年间,卒于年间,关于其生平的可信史料分为两种说法。

此外,詹世钗的父亲詹真重,身高八尺(约2.48米),二子詹世钟,身躯也达八尺。

詹世钗与其英国妻子育有两子一女。

《虹溪族谱》对此也有简略的记载:“世钗乳名五九,字玉轩,1841年12月20日申时生,娶大英人氏,子泽纯,1876年9月17日卯时生。

” 2007年至2010年间出现大量关于詹世钗的文章,所述身高超过三米,这有夸大嫌疑。

据澳华博物馆说他的身高应超过240厘米。

虽然他的身高未经医学官方证实,不过有史料记载,此人去世后其棺木仅260cm。

詹世钗,生于1841年12月20日,小名詹五九,字玉轩,安徽省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人(今属江西)。

有史料记载,迄今“世界身高最高”的长人是詹世钗,现又发现世界最高男人詹世钗的照片。

此照1880年左右摄于香港,黑白照片,总体无光,用手摸有凹凸感。

文章称詹世钗身高竟有十尺三寸(约3.19米),这比美国的桑迪·艾伦高0.88米。

据了解,婺源县文物普查人员2009年在浙源乡虹关村发现迄今“世界身高最高”的长人故居。

长人故居祖居屋是建筑,门廊足有两米多,名为“玉映堂”,是世界长人詹世钗的诞生地,故称“长人故居”。

据《婺源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婺源虹关有“长人之家”。

据史料记载,詹世钗曾在上海玉映堂墨厂做工,后被美国人重金聘请,周游世界表演,后入英国籍,娶英国人为妻,晚年客死英国。

《夜雨秋灯录》卷四“长人篇”、《今古奇观》等,对詹世钗均有详细记载。

詹世钗故居房门高度超3米。

根据清人《夜雨秋灯录》卷四《长人》篇描写,江西婺源长人詹世钗靠造墨生活,兄弟两人均身高丈余。

在婺源县浙源乡虹关村,有一条巷道叫“长人巷”。

村里的老人詹灶春取出《鸿溪詹氏宗谱》,记者发现里面记载着长人詹世钗生于1841年。

在村里,老人詹庆德指着一幢破旧的老宅说,这就是长人詹世钗的故居。

记者进屋看到一扇门,足足有3米多高。

老人说,进了这扇奇高的门,就是詹世钗的卧室。

詹世钗的卧室门紧锁着,新主人已出门打工去了。

詹庆德回忆,幼年时,他父亲曾提起过詹世钗的事。

解放初,长人老宅的堂前还挂有长人端坐的巨幅照片,可惜此照片在“文化大革命”时被毁掉。

据网络媒体称,“长人有一双云鞋保存在婺源县博物馆,有一尺多长”。

为了一睹巨鞋的风采,记者来到了婺源县博物馆。

馆长詹详生说,听说过关于婺源长人的事情,但博物馆里并没有长人詹世钗的资料。

对于云鞋一说他感到很生气,他说:“博物馆里根本就没有什么巨鞋,媒体根本没有与婺源县博物馆联系并核实。

”随后,他建议记者去婺源县县志办看看。

县志办工作人员郑志光说,“关于长人詹世钗的文字记载是有的,但是物品我们都没有看见过。

” 婺源县博物馆里没有任何詹世钗的资料,那么,网络上流传着那些“世界身高最高者”詹世钗的照片是哪里来的呢? 据网络上的消息称,“照片于1880年左右摄于香港,黑白照片,总体无光,用手摸有凹凸感”。

虹关村村民詹灶春说,小时候他也看到过詹世钗的照片,照片在“文革”中被毁掉了。

村里没有詹世钗的照片,对于网上热炒的詹世钗的照片出处成了个谜。

为什么詹世钗的个头能长到这么高?这或许与家族遗传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满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清朝巨人詹世钗的真实身高是多少?詹世钗为什么能长这么高?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