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存审:比李存孝的战绩更辉煌,死后被追封为秦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9 点击数:
简介: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时有一位叫的牛人,有三个女儿成了皇后,被称为天下最牛老丈人,即天下第一岳父;无独有偶,时隔400年之后,在五代

【千问解读】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时有一位叫的牛人,有三个女儿成了皇后,被称为天下最牛老丈人,即天下第一岳父;无独有偶,时隔400年之后,在五代时期又出了个牛人,也有三个女儿成了皇后,也被称为天下第一岳父,此人叫符颜卿,笔者在上期(本号第918期)曾专文介绍此人,此不多讲。

俗话说,将门出虎子,英雄儿好汉,想必符颜卿的老爹也是位牛人吧?事实正是如此。

那么符颜卿的父亲是谁?他凭什么成为天下第一岳父之父?史载此人位列第九,英勇无敌,文武双全,身经百战,而无一败绩,比更能打、战绩更辉煌,死后被追封为秦王。

绝对是位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单是从他身上取出的箭头就有100多个。

(一)少年英雄,李克用十三太保之一 天下第一岳父符颜卿之父名叫符存审(862年-924年),字德祥,陈州宛丘(今河南淮阳)人,唐末五代时期名将、军事家。

符存审年少时性格豪迈,足智多谋,喜谈军事。

身处乱世中的他,也曾组织武装,纠集豪强保护乡里,后归附光州刺史李罕之。

883年,21岁的符存审随李罕之投奔河阳节度使诸葛爽,他在河阳军中担任小校,多次与地方割据军阀作战,颇有战功。

后来,诸葛爽病逝,其子诸葛仲方被部将刘经拥立为藩帅。

符存审的老板李罕之同诸葛仲不和,与刘经作战失败,退保怀州(今河南焦作),其部下兵将遂纷纷散去。

符存审只有另觅高枝,前往太原,投奔一代枭雄、河东节度使,晋王李克用。

李克用欣赏其才,将之收为养子,赐姓为李,所以他又称李存审,同名将李存孝等成为李克用赫赫有名的十三太保之一(符存审排13太保第9),并成为李克用义儿军首领。

符存审性情忠厚,处事谨慎,因而深受李克用宠信,常随军出征,累立战功。

他随李克用征伐云州防御使赫连铎时,身先士卒,冒着敌人的箭雨,率军死战,以致血流满身,战后李克用亲自为他敷伤。

894年,符存审担任前锋,随李克用征讨幽州节度使李匡筹,并攻占居庸关,取得辉煌战绩。

895年,符存审随军攻打邠州(治今陕西彬县),征讨邠宁节度使王行瑜。

当时,邠州精兵都屯驻在龙泉寨,四面悬崖,易守难攻。

符存审不畏强敌,率军击退王行瑜,力取龙泉寨;901年,符存审又随十三太保之第二太保征讨汾州,生擒刺史李瑭,进封左右厢步军都指挥使。

906年,符存审与李嗣昭一同攻取潞州(治今山西长治),收降守将丁会;而后又随名将大战夹城,因功加授忻州刺史,领蕃汉马步都指挥使。

907年,篡唐称帝,建立。

但李克用拒不承认后梁政权,他以复兴为己任,与后梁顽强对抗,符存审紧紧跟随李克用,为光复大唐而战。

908年,李克用病故,其长子(排13太保第3)继任河东节度使和晋王。

此后,符存审接着辅佐李存勖南征北战,为建立立下不世之功。

(二)身经百战,无一败绩 符存审一生经历百次以上战役,几无败绩,尤其以这6次大战最为著名。

【下博桥之战】天祐九年(912年),梁太祖朱温率大军攻打蓚县(今河北景县),符存审与史建瑭等率军拒敌。

他屯兵下博桥(在今河北衡水),用计突袭梁军大营,逼得朱温烧营而逃。

此役,使符存审名声大震。

《中国历代战争史》中如此评价:李存审(即符存审)于下博桥之战,其战术运用实有足多者。

彼以寡弱之兵力,拒倾国之众,胜负之数已甚明显。

存审以寡御众,而欲保有赵地,实属至难,唯一之图,即出奇制胜耳。

【魏州之战】915年,晋王李存勖命符存审率军占据临清(今河北临西),趁机进兵河北,坐镇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

916年,后梁派名将进犯魏州。

刘鄩是位有名的智将,不仅勇猛,而且极善兵法谋略,有“一步百计”之誉。

但此次他遇上了对手。

符存审先使一军断其后路,然后与刘鄩展开激战。

结果刘鄩不是对手,大败而逃。

符存审乘胜追击,一路,接连收复澶州(今河南濮阳)、卫州(今河南卫辉)、磁州(今河北磁县)、洺州(今河北永年)、邢州(今河北邢台)等地,,战后,被授为安国军节度使等职。

同年十月,符存审再次领兵进逼沧州,守将戴思远弃城而逃,毛璋则献城投降。

李存勖又升横海军节度使等职。

【】917年,契丹兵围困幽州(今北京),守将周德威遣使求救。

当时,李存勖正率晋军主力与梁军对峙,欲发兵相救,却兵力不够,幽州危在旦夕!他为此犹豫不决。

符存审与(十三太保排第一)坚决主张出兵。

于是,李存勖便让符存审等率七万步援救幽州。

此战,符存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设下鹿角阵,先阻挡契丹骑兵的冲击,然后万箭齐发,重创契丹骑兵前锋。

而后,他又让士兵燃烧柴草,以烟雾迷惑敌军,再发动步兵直趋敌阵。

晋军大破契丹军,斩敌首万余级,彻底解除了幽州之围。

后来他的儿子符颜卿也曾模仿父亲,用牛车阵破了契丹人的骑兵,创造了一次战争奇迹,成为契丹人的克星。

【胡柳陂之战】918年,李存勖调发河东、魏博天雄军、幽州卢龙军、沧景横海军、易定义武军等各路兵马,准备直捣汴州,一举灭亡后梁。

符存审率领一万步骑兵,赶往魏州,参与大阅兵。

同年十二月,梁晋两军在胡柳陂(今山东鄄城西北)交战。

此战十分激烈,名将周德威不幸战死,李存勖也被梁军围困在一座土山上,形势十分危急。

符存审与儿子符彦图率军赶来,拼死力战,杀入梁军阵中,与李存勖会合,重整军阵,使李存勖有了喘息之机。

最后等到强力援军银枪效节军杨师厚来援,晋军终于,击溃梁军。

919年,符存审升任内外马步总管,成为周德威之后的晋军第一将。

【同州大战,再败刘鄩】 920年,河中节度使朱友谦攻取同州(今陕西大荔),欲叛梁降晋,结果遭到后梁智将刘鄩的围攻。

李存勖命符存审与李嗣昭率军前往救援。

九月,符存审进入河中(今山西永济)。

他鉴于梁军一贯轻视河中军的骄傲情绪,挑选二百精骑,掺杂在河中军中作战,挫败梁军锐气,使刘鄩不敢轻易出战。

当时诸将担心河中军有所反复,建议从速决战,早定胜负。

符存审却审时度势,坚持“缓师示弱,伺隙出奇”之计,按军不动,以待战机。

直到十余日后,当敌疲惫之时,符存审果断挥军出击,大败刘鄩。

他随即又命裨将李建及到沙苑牧马,佯装松懈,以麻痹敌人,诱使刘鄩撤军;刘鄩果然中计,在撤军时,被符存审率军追击,在渭河再次被晋军打得大败。

【镇州之战,平叛张文礼】921年,九太保符存审与河中节度使朱友谦,以及大太保李嗣源,二太保李嗣昭、五太保,八太保等一同劝谏,请三太保李存勖称帝,却被李存勖拒绝。

不久,成德节度使张文礼在镇州(治今河北正定)叛乱。

李嗣昭、李存进率兵讨伐之,但张文礼出招狠辣,两位太保不幸相继战死。

922年,符存审被任命为北面招讨使,再次征讨镇州。

符存审把镇州团团围住,逼迫守将投降。

最后城中粮尽,叛军无力守城,守将李再丰暗中向符存审投诚,在半夜用绳子将晋军拉上城头。

到天亮时,晋军已全部登城,并将叛贼首领张处瑾、张处球等人全部抓获。

张文礼之乱终被平定,张文礼罪大恶极,虽然已死,又被晋军开棺戮尸。

符存审因功被李存勖加授检校太傅、兼侍中,并在他还师魏州时,李存勖亲自出城迎接犒军。

923年,契丹再次南侵。

李存勖听从名将郭崇韬的建议,让符存审负责北疆的防御重任。

符存审已经是62岁的老将了,他当时正卧病在床,上奏道:“臣效忠大王,不敢托辞推诿,但如今老病缠身,只恐不能担此重任。

”但李存勖仍旧任命他为幽州卢龙节度使,镇守幽州。

同年四月,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建立后唐,是为。

符存审获赐忠烈扶天运功臣勋号,加授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中书令等。

【,遭人忌惮】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十月,唐庄宗灭亡后梁,并迁都洛阳。

符存审身为晋军第一战将,因年老受人排挤,未能参与收复中原的战争,郁郁寡欢,以致,在家养病。

养病期间,他请求前往洛阳,朝觐,并请大权在握的郭崇韬提供帮助。

郭崇韬时任枢密使,掌控朝政,位高权重,但他的功绩和威望都在符存审之下,对他有所忌惮,担心他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暗中阻挠,不让符存审回朝。

后符存审的妻子多次向郭崇韬苦求,并责之说:“我夫君与您共同为国效力,数十年来,,您竟忍心让他死在北地边荒,岂能如此无情?”郭崇韬虽心中有愧,但仍没有帮助符存审入朝。

924年,符存审病情更加严重,知道来日不多,再次上奏朝廷,请求入觐,但仍被驳回。

他伏枕长叹:“老夫历事二主(李克用、李存勖),近四十年,而今年老多病,不中用了,便被排除朝廷,真是命运弄人啊!” 后郭崇韬在舆论压力下,而且得知符存审命不长久,方允许他入朝。

同年四月,唐庄宗李存勖调任符存审为宣武军节度使、诸道蕃汉马步总管。

但诏书尚未抵达幽州,符存审已于五月十五日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一代英豪,凄然落幕。

庄宗为之辍朝三日,追赠他为尚书令。

后来符存审又与李嗣昭、周德威一同配享太庙,又被追封为秦王。

(三)100个箭头,励志后人 符存审一生辅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南征北战,他在幽州之战、魏州之战、胡柳陂之战、同州之战等一系列梁晋争霸战争中,屡次以少胜多大破梁军,还以步兵击败契丹骑兵,为巩固河东根据地,为李存勖灭后梁建立后唐江山立下赫赫战功,他还数次解救李存勖于危难之中,是后唐最大的开国元勋之一。

他的一生十分传奇,号称常胜将军,连后世的也这样赞誉:“存审为将有机略,大小百余战,未尝败衄(音同女,指失败)”。

《中国军事通史》上称:李存审一生用兵作战,巧用智谋,尽量避免过早与敌人展开决战,或派遣部分精兵潜入敌阵,或散布烟雾迷惑敌人,或通过险隘山道达到前线阵地,或放开部分阵地诱敌出逃,然后出敌不意,运用奇兵突然出袭,往往取得重大胜利。

李存审和周德威都是后唐军功卓著的著名将领。

符存审尽管身经百战,百战不殆,但也是浑身是伤,以至于晚年大病缠身,不为朝廷所用。

但他教子有方,他共有9个儿子,皆非寻常之辈,其中有的担任节度使,有的是上将军,有的被封王,其中四子符颜卿最为传奇,一生历仕6朝,功勋卓著,直到北宋建立;并且有三个女儿成为皇后,同独孤信齐名,为天下第一老丈人。

儿子有成就,当然同父亲的教导、励志分不开的。

符存审要求儿子读书习武十分严格,他之后曾教育儿子们道:“你老爹我出身贫寒,自幼便携剑闯荡天下,历经40余年方才位至将相。

老父我经常冲锋陷阵,屡经危难,,才有如今之富贵。

我身经百战,虽百战百胜,但一身伤痕累累。

你们知道吗?我光从身上取出的箭头就有一百多个!”他还将这些箭头拿出来给儿子们看,以激励他们上进。

并警告他们,咱们的家业地位,来之不易,你们要多多珍惜,决不可挥霍奢侈。

老子英雄儿好汉,他的九个儿子均有建树,成为一方诸侯。

四子更是成为传奇人物,成为连、兄弟都佩服的天下第一岳父。

符存审,这位第一岳父之父,岂不令人尊敬而跪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2025年四川省医学副高职称评审_四川省医师副高评审要求

评审背景今年,四川省医学领域的副高职称评审即将开始。

这次评审是对医学领域内从业者专业水平和学术能力的一次检验,也是对其在岗位上工作表现的一次全面考量。

评审标准评审标准主要包括个人学术成果、医疗技术水平、科研项目情况、临床工作表现等多方面内容。

评审委员会将根据标准对申请者进行综合评定,以确定是否符合副高职称的授予条件。

申报流程申报者需按照规定的流程提交相关材料,包括个人简历、学术论文、科研项目情况、临床案例等。

同时,还需要提供推荐信等支持材料,以证明自己在医学领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发展潜力。

评审程序评审程序将按照固定的步骤进行,包括资格初审、专家评审、评议会讨论等环节。

在每个环节中,评委们都将对申请者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查,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定,以确保评审结果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评审结果评审结果将由评审委员会最终确定,并向申请者公布。

获得副高职称的申请者将享受相应的荣誉和待遇,同时也将被鼓励在医学领域继续深造,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通过这次副高职称评审,不仅可以促进医学领域内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可以提升整个医学行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希望所有申请者都能够充分准备,展现出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学术能力,取得理想的评审结果。

古人都很爱留胡子:难道是当时的审美潮流吗

是否留胡子,在现代是个人审美观念问题,但在中国古代,胡子可是有很多“讲究”的。

秦汉人特喜欢留胡子,以“多须髯”为美;唐宋时染胡子大为流行,“好染髭须事后生”;南朝时出现刮胡子现象,贵族子弟“无不熏衣剃面”。

而出家人剃除须发,不留胡子,则为“远离烦恼,究竟寂灭”…… 古人很爱留胡子 古人管面部须发叫“胡子”始于何时? 现代人“胡子眉毛一把抓”,将面部须发都统称为“胡子”,古人分得很细:嘴唇上的称“髭”,下巴上的称“须”,两边腮上的称“髯”。

故胡子又有“胡须”、“胡髯”、“髯须”等不同称呼。

成年男性的面部须发,为什么叫胡子?这一问题不少学者都曾考证过。

有一种观点是,“胡子”这一称谓或与古代少数民族“胡人”有关。

国学大师王国维即持此观点:“中国人貌类胡人者,皆呼之曰胡,亦曰胡子。

”胡人魏时多泛指西域人,隋唐后多指西北、北方的少数民族,男性胡人与中原人最大的不同是面部多长着大胡子。

早在秦汉时,人们已注意了胡人的体貌特征,《汉书·西域传》记载:“自宛以西至国,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

其人皆深目,多须髯。

” 或许因为胡人“多须髯”这个原因,“胡子”慢慢俗变为面部须发的代名词,但细究起来却不尽然,先秦时已称面部须发为“胡”了。

《·豳风》中的《狼跋》一诗称:“狼跋其胡,载疐其尾”、“狼疐其尾,载跋其胡”,意思是老狼往前走踩着胡子,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后退又被尾巴绊倒,往前走踩着胡子。

可能是受到许慎《说文解字》“牛顄垂也”释文的影响,传统都将诗句中的“胡”,理解为颈下垂下来的肉。

实际上这是说不通的,哪有那样的垂肉?应是从颈颌垂下来的长毛,或是颈下垂肉上长的毛发,即所谓“胡子”。

古人很爱留胡子 古人为什么喜欢留胡子? 关于胡子问题,著名学者王力和沈从文曾在20世纪60年代有过一场有趣的争论。

1961年,王力在《红旗》(第11期)杂志上发表《逻辑和语言》一文中谈了一个观点:男子在古代是留胡子的,并不是谁喜欢胡子才留胡子,而是身为男子必须留胡子。

对此,沈从文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题为《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的数千字长文,认为古人并不一定必须留胡子。

针对沈从文的质疑,王力随后发表副题为“答沈从文先生”的文章《关于胡子问题》。

两位大家的观点究竟孰是孰非这里暂且不论,但古人喜欢留胡子是不争的事实。

古人对胡须的这种特殊情结,或许与对龙的迷信和崇拜有关。

原来龙就长着“长胡子”,当年骑龙上天,追随者把龙的胡须都拔了下来,掉到地上的龙须变成了黄帝遗留在人间的一把弓。

此事即《·封禅书》中所谓:“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

”显然,司马迁所记不过是一种神话,但胡子的神性却被他写得活灵活现。

龙有胡子,作为龙种的天子自然得有胡子,胡子因此也成了帝王相貌的“标配”,古代帝王大都有胡子。

如,《史记·高祖本纪》称他:“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 古人很爱留胡子 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 秦汉时,“多须髯”是美男子的标志。

据《续汉书》记载,东时钜鹿郡太守司马直“洁白,美须髯,容貌俨然,乡闾奉之如神”。

历经、汉昭帝、三朝的西汉权臣,也因为有一把漂亮的胡子,成为当时有名的美男子。

《汉书·霍光传》记载:霍光“长财七尺三寸,白皙,疏眉目,美须髯”。

时期的名人更都是“大胡子”,其中最经典的胡子长在蜀国名将的脸上,有“数尺长”。

而最有故事的胡子,是汉魏王的胡子。

《》中专门写了“割须弃袍”的故事。

《·魏书·崔琰列传》记载,曹操手下的谋士崔琰胡子极为漂亮:“声姿高畅,眉目疏朗,须长四尺”。

南朝刘义庆《·容止》记载,当年匈奴来使,曹操“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安排崔琰替代他接见,他则“捉刀立床头”,结果匈奴使臣说:“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

”到底什么样的胡子才算漂亮?至少长度要过关。

明谢肇淛《五杂俎·人部一》中列出了几位古代名人胡子的长度——晋太傅王育、十六国前赵政权开国“皆三尺”;崔琰“须长四尺”;刘渊之子、前赵昭文帝“长至五尺”。

古人很爱留胡子 另外还有,南朝文人“须垂至地”;太子太师、首辅长子张敬修“髯皆过膝”。

而张居正的胡子也很长,《·张居正传》称他:“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

”这些人都因胡子长得长而留名青史。

那么胡子长得越长越好吗?也不尽然。

相书上即称:“须长过发,名为倒挂,必主兵厄。

”古人留这么长的胡子平时怎么吃饭、搞卫生?一般有两种办法,一是如《三国演义》中关羽那样保护胡子:“多以皂纱囊裹之”;再是如编辫子一样,把胡子扎起来,称为“缠须”。

据《南史·崔祖思传》,崔祖思的宗人崔文仲,曾献给南朝齐高帝“缠须绳一枚”。

古人很爱留胡子 古人爱留什么样的胡子? 除了长度,古人对胡子的颜色和形状也十分在意。

当年篡汉的新朝皇帝,为了显示自己精力充沛和淡定,便把自己花白的胡须染黑,同时召幸在全国选出的后宫美人。

此即《汉书·王莽传》所谓:“欲外视自安,乃染其须发,进所征天下淑女……”染胡子在唐宋时期尤为流行。

唐诗人《与歌者米嘉荣》诗便称:“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词人《鹧鸪天》曾感叹:“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古人还专门研制出了用于染胡须的药水。

据明《本草纲目》引《得效方》:“染髭发用蝌蚪、黑桑椹各半斤,瓶密封,悬屋东,百日化泥,取涂须发,永黑如漆。

” 对于胡须的颜色,古人以紫、黄为贵,即所谓“紫髯”、“黄须”。

三国时就是紫髯,《太平御览》引《献帝春秋》记载,当年孙权与曹操手下名将对阵,张辽事后才知道退走的“紫髯将军”是孙权。

曹操很器重三儿子,就是因为曹彰的胡子为黄色,认为“黄须儿,定大奇”。

对胡子的形状,古人也有讲究。

胡子的美丑一般由嘴唇上的“髭”决定,古人为何将口上须发称为髭?刘熙《释名·释形体》是这样解释的:“髭,姿也,为姿容之美也。

” 古人很爱留胡子 古人最喜欢留“八字胡”,左右分两撇,尾端或上翘或下垂。

八字胡近代又叫“仁丹胡子”,与日本人只留鼻下中间一小撮的“方块胡”完全不同,它是中国传统且经典的胡子样式,如的八字胡,便最有代表性。

但在明清以后,胡子多流行下垂式,少了须尾上翘的神气劲儿。

古人真的从不刮胡子吗? 古人认为,“物成乃秀,人成而须生。

”胡子与头发一样,都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西汉时宣扬符录瑞应的《春秋元命苞》甚至认为,“发精散为须髯。

”因为如此迷信,汉魏及以前人是不会剃胡子的,但到了时期,时尚有变,男子悄然刮起了胡子。

教育家颜之推《家训·勉学篇》有这样的说法:南朝梁全盛时期,一些无所事事的贵族子弟多无学术,“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驾长檐车,跟高齿履……” 古人很爱留胡子 除了追求时尚的青年一族剃面外,古代还有一类人也是刮胡子的,这就是出家人。

为什么出家人要剃除须发?《中国百科全书·仪轨卷》“剃度”条给出这样的说法:“剃除须发,当愿众生,远离烦恼,究竟寂灭。

”这意思是,与凡尘作一个了断。

还有一个现象应该说一下,目前常见佛像都没有胡子,这是否与剃度有关?应该有关系,但笔者认为不是主要原因。

隋唐以前有的佛像便有胡子,在唐宋以后则十分罕见,因为此时的佛被完全女性化,生理正常的女人是不可能长胡子的,佛像自然也要“去须化”。

随机文章详解北极和南极的区别,南极最低温度零下90度比北极更冷石头鱼有毒为什么能吃,让人致命的毒在哪里/怎么祛除做梦是平行世界的记忆,做梦成为平行宇宙通道的钥匙(意识穿越)探秘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在3颗太阳的照射下运行/竟还有生命中国四大家鱼是哪四种,鲢鱼/草鱼/鳙鱼/青鱼成为中国食用最多的鱼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符存审:比李存孝的战绩更辉煌,死后被追封为秦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