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军政大臣贪污如何免死:交纳非法所得即可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清年间,官场上流行“议罪罚款”制度,说白了,就是官员犯了错,上缴一笔“议罪银”便可免罪。

《钦定吏部处分则例》卷四十八明载:“官员承问引律不当,将应拟‘斩’、‘绞’人犯错拟‘凌迟’,及应拟‘监侯处决’人犯错拟‘立决’者,承审官降一级调用,审转官降一级留任,臬司罚俸一年,督抚罚俸六个月。

”罚俸制度开始施行时,目的只是针对一些较小的过错,在尚不足以撤职降职的前提下使用,让官员感到有点肉疼,以便从此更加严谨为官。

但后来事情悄悄发生了变化。

来看当时被罚款的封疆大吏李质颍给乾隆帝的奏疏:“奴才于浙江巡抚任内未行奏参王燧,情愿罚银十万两;粤海关监督任内奏事错误,情愿交银二万两;四十六七两年关税盈余短少,部议赔银三万六千余两;广东盐案不实,情愿罚银十万两。

奴才自四十六年起至本年,交过造办处广储司共银十四万两,其余十一万六千余两,理宜竭力凑缴,按限完纳,庶于寸衷稍安。

但现在变产凑交,一时售卖不及,又恐有误限期。

奴才昼夜惶悚,,唯有叩恳圣主恩施格外,准于明年起每年作为二季,交银一万五千两,奴才得以设法竭力,及时估变交纳。

”奏疏中,李质颍承认四次工作失误,累计认罚26。

6万两银,但缴纳罚银14万两后,说一时难以凑齐,请求宽限。

尽管奏疏有哭穷之嫌,但动辄数十万两银子,已不止于对官员的惩罚。

目的由惩治转为敛财,其遗患无穷。

首先,“议罪银”没有明确的数额。

不说罚多少,受罚者自己就只能往高里报,万一报少了,皇帝不满意,给顶回去,那就丧失了缴钱免罪的机会。

没有规矩,而又是惯例,潜规则最终只有败坏纲纪的份。

其次,交了钱就可以免罪。

受罚者食髓知味,会丧失对渎职违法的警惕。

反正花钱就能摆平,那就屡犯屡罚、屡罚屡犯,。

花钱免罪,无疑是犯法渎职这种普世罪恶的包庇与纵容,引发社会对善恶判断的失序。

第三,受罚者白花花的银子拿出去了,他还得拼命把这些钱挣回来。

即使不为盈余,他也得把这个窟窿堵上,想方设法抠钱。

这种情况下,哪里还有心思理政,哪里还会想着为民服务?他得先为钱服务。

最重要的是,他通过什么方式搜刮钱财?当然是违法手段,你能指望他,一分一分地挣辛苦钱?那样他也挣不够这笔巨款。

于是,一层层盘剥下去,最后都转嫁到最底层的老百姓身上。

那么,被罚的钱哪里去了呢?如果进入国库,用于发展民生,花到老百姓身上,倒也罢了。

而事实上这些钱最后都进了内务府,也就是皇帝的私人账户。

据说,广储司银库所收罚款,每月都要将数目开单呈报给的大管家,开报时要逐项列报罚款人之姓名,缴款数目,以及已缴未缴情况,再由和珅转奏皇帝。

皇帝清楚着呢,谁少给了都得收拾他。

官员犯错,皇帝得钱,岂不快哉。

搞来搞去,那些高级官员成了皇帝的“抓钱手”。

说起来,“议罪银”也不是谁都能缴的。

你以为犯了错缴个钱就算完事,其实非也,这还有个资格的问题,最起码得跟皇帝有着很深的渊源或者交情。

皇帝恩典你,才给你这样的机会。

实在不行,也可以走上层路线,通过皇帝的大管家和珅来完成。

和珅一辈子没做过地方官,没有在基层刮地皮的经历,却坐拥海量财富,是何原因?据靠谱的专家分析,这些财富大部分来自于“议罪银”的回扣或者是通过给皇帝和官员拉皮条得来。

和珅与其助手福长安,曾经专门为奇丰额给皇帝上过奏疏。

奏疏说奇丰额在织造任内包庇下属被追查,“今情愿罚缴银四万两,并求转奏赏给苦差”。

意思是希望缴罚四万两白银免罪,再给个官当,即所谓“赏给苦差”。

奇丰额这样通过和珅给皇帝上奏。

和珅在这中间能白替他传话吗?少给了都不行啊。

乾隆皇帝批示,知道了。

其实就是认可了。

当时,有个叫尹壮图的官员,对“议罪银”意见很大,上疏请求“永停此例”。

乾隆虽然生气,但也不好否认此事,便振振有词地睁着眼睛跟尹壮图说瞎话:第一、尹壮图奏请永远停止罚银之例,想法不错,值得肯定;第二、各省督抚难免偶有过误,且又非贪污受贿之罪,若因此革职查办,一时找不到替代者,从爱惜人才的角度考量,可以用罚款的方式进行薄惩;第三,罚缴的议罪银都留为地方工程之公用,以利一方百姓;第四,凡是贪纵营私的督抚均绳之以法了,从来没有以罚银幸免的人。

尹壮图自然不服,继续上疏跟乾隆斗嘴。

乾隆可不惯着他,不久就把他革职了,直到皇帝主政,才恢复其职务,但议罪银造成的危害,却再也抹不掉了。

随机文章名将狄青被《杨家将》黑成了大反派,必须为他正名萨尔贡二世简介关于秦始皇的东海求仙记?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处破产边缘,硅谷钢铁侠火星移民计划将破碎AGM—129隐身巡航导弹,史上最强的核巡航导弹(造价673万美元)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如此推行的“满化” 最后为什么还是敌不过汉化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满语,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语言是构成特定文化的基础之一,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语言系统。

汉语虽然博大精深,但是在历史上,有数个中原受到少数民族统治的阶段,汉语都是受到少数民族所携文化压制的。

但即便如此,汉语最终还是没有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消逝,反倒流传到了今天。

每当入主一个新的领地、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首先要做的就是稳定这片土地上的子民,毕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算对一个地区使用了军事压制,最终还是难以抵抗这个地区的文化形态的。

因为有了前朝的各种借鉴,所以满清入关之后,除了对中原实行了各种政治、经济方面的压制,还实行了一些文化压制的手段。

首先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剃发易服”,大体就是让所有有着蓄发传统的汉人强行更改发型,剃掉额头前面的头发、并且将剩下的头发束成辫子;另外,服饰也要向满人看齐靠拢。

除此之外,还下令全国学习满语。

为了将满语普及,清朝统治者规定满人的社会地位要高于汉人,并且入仕当官只能够由满人担任,而在一些正式场合,所有的官员都只能说满语。

只不过,如此推行的“满化”,到了清朝末期,却被汉文化完全地“融化”了。

不仅官员里汉人成群,而且连都不会说满话了。

这是为什么?为什么清朝统治者如此推行“满化”,却还是没能敌过“汉化”呢?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但是在其中,还隐藏着许多满语无法普及的不可抗力。

首先就要说到这个满语的教育问题。

在最初,满人的确是想要通过改变中原人的语言,来让文化渗透到王朝的每个角落的。

但是实行的成效却并不理想,其一就是因为汉人实在太多、满人实在是太少,会讲满话的比会讲汉语的人要少很多,老师比学生要少很多。

能够教学满语的人少是一点,更何况对汉人来说,满语本来就晦涩难懂,老师再讲解不到位,满语就更加难学。

,中原人讲汉语的还是很多。

满语没能普及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汉人太多、汉文化实在是太过根深蒂固,这是满清所难以撼动的事实。

所以到了后来,爱新觉罗·皇太极甚至良心发现,觉得依照前朝的经验,一味对汉人进行文化压制是不可取的,不久民众可能就会对清朝统治者有意见了。

于是皇太极甚至开始了“汉化”,首先是大规模地采用汉臣,另外就是让一些满人贵族官员和汉人接触,学习的文化。

汉人的社会阶层和满人的社会阶层相互融合,不同的文化两相交织。

这样一来,文化融合的迹象就愈发明显了。

只不过,虽然这个时期的汉人已经可以当官了,但还是要学习满语的,毕竟不会满语的话,连试卷上是什么内容都看不懂。

于是大批的人为了当官入仕开始学习满语,但这个时候的满语对这些人来说,已经是一门需要系统学习的外语了,更大的母语还是汉语。

至于清朝皇室,越到后来,不喜欢满语课的皇室子弟就越多。

因为这些皇室子弟虽然身上流淌的都是满人的血,但终究是出生在中原的孩子,打生下来就被汉文化耳濡目染,对满语自然没了兴趣。

所以到了最后,末代皇帝溥仪甚至只会在上朝的时候说一句满语,意思是“平身”。

满清对中原实行的文化控制,最终还是没能抵挡汉文化的庞大潮流,并且被淹没在汉文化当中。

且不说末代皇帝溥仪,就连我们所熟知的,在觉得无论上朝还是开会场合都要讲满语实在是太麻烦之后,干脆用一纸谕令将满文废除。

最终,原本被规定为“(清)国语”的满语还是消逝在了历史的尘埃当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的铁帽子王特殊在哪里?他们的待遇如何?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清朝军政大臣贪污如何免死:交纳非法所得即可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