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袁术和孙家三代世交:孙吴崛起离不开袁术

在体系中,袁术先借兵粮问题与坚掣肘,后待策甚傲,并用兵马换传国玉玺,在建号“”后又互相叫骂,终至兵戎相见。
【千问解读】
在体系中,袁术先借兵粮问题与坚掣肘,后待策甚傲,并用兵马换传国玉玺,在建号“”后又互相叫骂,终至兵戎相见。
而史实中,以上事件半数为虚构,半数为两家友谊中的小小波澜而已。
初,坚讨时与术鲁阳相会,因为自己实力太小,投为袁术手下,“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
而演义中所说的祖茂之死的一败,并非袁术拒发粮草所致,而事实上祖茂也未死。
史实上是在此役之后,收拾残兵,大破卓军,并斩华雄,正当高歌猛进时,“或间于袁术(有人挑拨离间),术怀疑,不运军粮”,上说得很明白,“坚夜驰见术,划地计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袁术也通情达理,惭愧不已,立刻补发军粮,使坚破,逐董卓,得立奇功。
在北伐之时,派周禺,周昂兄弟来抢豫州地盘,术亦替坚维护,双方交战导致公孙越之死,此役也是界桥战役的序曲。
之后孙坚奉袁术之命征,数胜黄祖,后遇伏兵,阵亡[石见]山,兄子孙贲因术表袭奉。
孙贲继承孙坚的一切,而非(一直在江淮间招贤纳士,年龄小,未有参战记录,没和袁术打过交道,所以没能子承父业,在这点上易中天的评论也是错的,详见三国志卷46),这给的崛起带来不少障碍。
孙策招贤纳士,遭到疑忌,在徐州待不下去了,才又投靠袁术,但之后对可没有丝毫怀疑。
策公然斩杀逃入袁术军营的罪兵,而术不怪之,如此礼遇,可知小说之语乃文学手法耳。
袁术甚至还常说“使术有子若孙郎,死复何恨!”(所说“生子当如”是其翻版?),爱才之心孰胜于此?倘言袁术有意使策为嗣,只怕亦非妄言矣! 要说孙策对袁术的不满,仅因袁术的言而无所致。
策每出征,术皆以城许之,而事后便悔,先九江,后庐江,使策衔恨。
此实乃袁术害怕人才流失而出之下策,其不善御人,却只是个人能力问题,而非个人感情问题。
策,英雄也,不甘居人下,遂思自立。
至于玉玺换兵马的说法,概为罗贯中的个人想象。
史书上的说法有两种,吴国史书的说法,吴降时送玺于晋,似乎玉玺一直归属吴家;而魏国史书则说袁术称帝时所奉之玺正是孙坚所得之物,术败后玺归曹操。
而孙策向袁术讨兵时,是否以玉玺为代价,却没有一本史书持肯定的观点。
敝人结合多处史料,综合分析,得到一个大胆的结论:玉玺本是孙坚得到后上交给袁术的,与换兵马无关,下面叙述我的理由: 第一,纵观文台一生,应为忠义正统一类,无藏玺以谋独立之野心; 第二,孙坚和曹操是正史中仅有的和董卓直接交手的诸侯,洛阳攻克时。
袁绍等人只在中牟置酒高会,以盗令名,而袁术是唯一在行动上大力支援北伐西征的人物; 第三,“匹夫怀璧,犹曰有罪”,况斯物乎?玉玺这烫手的热山芋,拿着不但会给自己无故树敌,而得罪袁术又会失一强援。
孙坚势力尚小,无福消受玉玺的万丈光芒,不如丢给袁术,任其处置; 第四,当时袁术尚且忠于汉帝,实力强盛,声望最高,是最有可能扶兴汉室,拨乱反正的人物,若将来迎帝而归,则玉玺可归于王室,而自己势单力薄,无此能力。
第五,袁术对孙坚的支援非常大,封官,粮草及兵力支援,维护领地,并与孙坚形式上是上下级的关系。
所以,以敝人愚见,玉玺和换兵马无关,降晋之玺,乃其称帝后为求名正言顺而伪制。
至于孙策的兵马,正史野史(包括吴国编写的史书)都说明,那一部分是袁术还的孙坚旧部,一部分是征募而来的。
江表传,吴历的说法是孙策投靠袁术时就自称“欲自凭结”,他在曲阿召募,得数百兵,后为祖郎所袭,几至危殆。
“于是复往见术。
术以坚馀兵千馀还策,表拜怀义校尉”。
而在袁术言而无信几次之后,孙策决定自起炉灶,于是借着打张英的机会,带着原孙坚的门客数百人及“坚馀兵千馀”出发。
袁术并未阻拦,还“表策为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兵财千余,骑数十匹,”对孙策已经仁至义尽。
而孙策不但善于搜刮人才,还是个征兵高手,从寿春出发,到历阳时已经招了五六千的士兵(三国志),打破刘繇后招降,征募,“旬日之间,四面云集,得见兵二万余人(江表传)”。
袁术在孙策独立后也默认了这既成事实。
袁术称帝后,数家诸侯征讨之,而孙策念旧日恩情,只是“书责而决之”,而如果细读一下张纮所写的决书,便能体会到,这更像是下属对上级写的劝谏之辞,委婉而友好,恐怕不是为断绝两家的关系所作。
(三国志卷46,裴注29) 术亡后,旧部杨弘,张勋更是将孙策作为投靠的对象,只是半路为刘勋所破,而后者是代策为庐江太守的人。
若两家关系早已破裂,只怕袁术就将也不会轻易投策吧。
而孙策也是信义之人,破刘勋之后,继续对袁术妻子进行照顾,并将袁术女儿嫁给,儿子袁耀拜为郎中,而袁耀的女儿又配给孙权的儿子孙奋,可谓是三代世交。
纵观孙袁之谊,可以说是超越了上下级关系的世代交好。
其中虽有反复,但于人心叵测,敌友难分的乱世,两家的友谊持续了几代人,已实属不易。
毫不夸张的说,孙吴王朝的兴起,与袁术的大力扶持是分不开的;而袁术的子嗣得以保全于乱世,也是孙家感恩图报的结果。
随机文章为什么宋朝这么弱却有320年的历史?圣马丁朱莉安娜公主机场,飞机在头顶10米高掠过秦始皇陵是龙脉吗,挖秦陵破坏中华龙脉/中国技术太菜不敢挖解放军自制神器飞雷炮的原理,曾经打得国民党和美联军丢盔弃甲揭秘考古界不敢公开的秘密,世界各地巨人遗骸证明远古文明存在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妃子的平常是什么样的 真的和电视剧演的那样吗
正是这些清宫剧将清朝后宫那些女子之间的是非纠葛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那种互相算计的宫斗剧看得尤为过瘾。
看着清宫剧,相信会有不少人感慨如果自己能回到清朝进了皇宫,会是怎么样的一种景象?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清朝后宫的妃子们的生活远不像我们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那样。
在后宫之中,皇帝的妃子们都聚集在那里。
这些女子年纪轻轻的就进了宫,根本没见过外面的世界,也没接触过什么除了家人以外的人,和其他的女人共同分享皇帝这一个男人。
只是那皇帝每天要忙于各种政事,从早到晚也不一定能到后宫的妃子那里去。
所以这些女子们就挖空心思的想着打扮自己,让自己能够在众多的妃子之中更加突出一些,能够引起皇帝的注意。
这样以来,有些女子的确是会得到皇帝的宠幸,可她也会成为其他妃子的嫉妒对象,甚至是眼中钉和绊脚石。
所以,就有了我们在清宫剧中常常见到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争宠之斗。
那么对于这些后宫的妃子来说,除了打扮自己和争宠以外,她们都是怎么在后宫之中度过那一天又一天的呢,想必也是十分无聊的吧?古时候没有像现在这么多的活动,她们又都会做些什么呢? 实际上,那些妃子每天都会起很早,大约5点钟就要起床,无论春夏秋冬。
起床后的她们要精心的装扮自己,之后会由皇后领着去给请安。
给太后请安完以后,这些妃子又会回到皇后的住处给皇后请安。
这次请安以后才能回到自己的宫中吃早饭。
这些妃子的早饭比寻常人家的早饭要好得多,讲究得多。
通常来说,她们的早饭会是粥和一些精美的小菜。
当然,菜量不少,一个妃子通常都是吃不完的。
但是她们是妃子,这些饭菜即便是吃不了,也要按着规矩摆上来。
除了一日三餐,其余的时间这些妃子们就是日常的打发时间了。
但是在那皇宫之中,极其讲究辈分和规矩。
身为皇帝的女人,如果没了规矩,那么就会受到惩罚。
尽管如此,这些妃子也会有一些平时还算合得来的朋友,她们之间可以相互的串串门,聊聊天。
当然,她们是不允许出宫的。
如果没有朋友可以聊天的话,妃子们也会找自己宫女和来说说话。
有时候,她们也会看太监学学狗叫,听听小曲儿,鼓捣鼓捣自己院中的花花草草。
再不然,就是做做针线活,睡睡觉。
尽管这些妃子们一天都会百无聊赖,但是有一件事她们都会去做,那就是想办法保持自己的容颜。
因为好看的脸蛋才是她们留住皇帝的最好武器。
可是古代没有什么美容保健之类的技术可以让妃子们来留住美色,因此那个时候的妃子们就会找太医开些药方来进行调理。
除此之外,她们也会让太医开些助孕的药,以便让自己能够怀上龙种。
虽然现在我们都说是药三分毒,但是在清朝的那些妃子眼里那些都是极好的补品。
长期的服用药物,再加上缺乏锻炼,后宫的这些妃子的身体通常都会比较差,甚至有些都会早早地去世。
这就是清朝后宫妃子的日常,日复一日地重复着这种无聊的生活。
她们的开心都系在那个叫做皇帝的男子身上,也真是可悲可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陆逊和孙策有仇,为什么他后来会投奔孙权呢?
庐江太守陆康据城固守,誓死不降,被孙策长期围困。
陆康和家族的一大半,都死在这场战役之中。
此战,孙策成就了陆康的忠名,也与江东士族结下了终身难以化解的仇怨。
战前,陆康知道凶多吉少,因此提前将族中妇孺打包送回了吴郡老家,包括他的儿子陆绩和“养子”。
陆逊早年丧父,全靠陆康养育。
可以说,陆康名为叔祖,实为养父。
在那个提倡忠孝的时代,杀父灭族之仇是最难原谅的。
然而,仅仅在10年后,陆逊就选择了辅佐孙策的弟弟,还成为了孙策的女婿。
作为《三国志》中单独列传的大臣,陆逊堪称后来东吴的定海神针,他对东吴的作用不亚于对蜀汉的贡献。
很多人都只看到陆逊的功业,却没看到陆逊与孙策有着血海深仇,却主动成为孙权、孙策女婿的这一事实的矛盾之处。
事实上,陆逊的反常态度只是冰山一角,而水面之下,隐藏着许多谜团: 1)孙策与江东士族有什么矛盾,为何孙策要狂屠江东豪杰? 2)为何能预言孙策之死,究竟是谁刺杀了孙策? 3)为何孙策杀了陆逊养父和族人,他却主动投靠孙权? 4)为何孙权对20岁的陆逊如此重视,“数访世务”? 这些问题,本文将一一为你解答。
本文约4000字,阅读需10分钟。
01 孙策与江东士族的恩怨 公元195年到200年,孙策率领着一支1000人的军事小分队,只用了5年时间,就基本鲸吞了整个江东地区。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江东地区对孙策“莫敢不从”。
末年,最珍贵的资源是土地,而比土地还珍贵的,是人口。
有了人口,才能产生兵源,土地资源才能够得到有效利用,生产出粮食和物资。
而江东的人口,却掌握在江东大大小小的士族们手中。
士族,在西汉起家时被称为豪族,在东汉时利用朝廷赋予的知识垄断和举荐官员的特权,他们开始崛起。
兼并土地、隐藏人口,东汉的200年间,他们成功地掌控了华夏社会。
看似文雅的士族们,其实才是汉末三国时期真正的幕后股东。
袁曹孙刘不过是士族们挑选的代理人。
谁更有潜力,谁能给他们更多红利,士族们就会支持谁拥护谁。
孙策的父亲,江东猛虎,勇武善战却屡屡碰壁,最后不得不投入麾下,正是因为袁家四世三公,在士族圈子里人缘广、招牌响。
孙策出山,也是在袁术麾下,九江、庐江之战,孙策就是为袁术打的。
然而,士族们之所以支持袁家,是希望袁家带领他们恢复汉家天下,毕竟东汉才是他们的幸福时代。
但袁术却不明白这一点,有点资本就开始嘚瑟,想要废汉自立,于是袁家渐渐不再得到士族们的支持。
这才有了孙策的可能。
孙策很能打是一个方面,而打出反袁拥汉旗号,从而争取到了江淮间部分士族的支持,才是孙策能快速平定江东的最重要原因。
然而,孙策却并不能因此而得到江东士族们的支持。
孙坚当年杀了琅琊士族王睿、颍川士族张咨,都是士族圈子里的响当当的人物。
而庐江之战中,孙策更是残忍地导致了吴中四姓之一的陆氏百余口人死亡过半。
前者好歹事不关己,江东士族们不过是考虑与孙家合作的代价;而后者却是杀人父母,直接导致了江东士族对孙家的敌视态度。
而面对不合作的江东士族,孙策跟他爹选择了一样的方法-杀。
高岱、于吉、许贡、王晟家族等等,江东士族们在孙策的屠刀下血流成河;而盛宪等一批江东名士则遭到孙策的严酷迫害。
而这些,更加重了江东士族与孙家的矛盾。
孙策骁勇,他们不敢正面与之相抗,于是转入地下。
公元200年左右的江东水面下,流淌着多股暗流。
对于这一点,旁观者清的郭嘉说得最清楚: 策新并江东,所诛皆英豪雄杰,能者也。
然策轻而无备,虽有百万之众,无异于独行中原也。
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敌耳。
以吾观之,必死于匹夫之手。
” 郭嘉能准确地预言孙策遇刺,并不是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而是他对江东的局势看得很清楚: 血海深仇面前,江东士族并没有那么容易选择原谅。
02 陆逊入孙权幕僚 然而,仅仅过了3年,江东士族就选择了与合作。
公元200年-203年,孙权大力延揽俊秀,、、严畯、步骘、陆逊、、、顾邵、等人先后纷纷加入了孙权的幕僚。
孙权这几年招聘的人才质量之优异,堪比给曹老板推荐的颍川士族集团。
颍川士族构成了曹魏政权的人才骨架,而这一批幕僚也几乎是后来东吴帝国的股肱之臣,撑起了东吴立国的军政框架。
而这批幕僚,大多可分为两个集团,以鲁肃为代表的淮泗士族集团、和以陆逊为代表的江东士族集团。
淮泗集团早就是孙策的股肱,进入孙权幕僚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江东士族的大范围投靠,却很不寻常。
曹操能得到颍川士族的支持,是因为曹操对荀彧十分信任,而颍川大佬荀彧同志经过认真考察,对曹老板也有了足够的好感,也对曹操的潜力有着足够清晰的认知。
于是,荀彧这才在颍川士族群里发了帖子,号召颍川有志青年都到曹老板这里来上班。
而另一边,曹老板也表现出足够的纳贤的姿态。
颍川士族几乎来者不拒,入职至少是中层干部,有才能的还单独考察,委以重任。
这才有了颍川士族对曹操的全力支持。
但孙权小同志此时才20岁,未来潜力如何没有可靠的评估报告,至于友好程度更是不用说了。
他爹只会打架,一辈子推行的是顺我者昌、逆我者死的政策;他大哥还杀了陆逊的唯一监护人、手上沾着陆家一大家子和许许多多江东豪杰的鲜血。
这正是他们就算死也不愿意投靠孙策的原因。
孙策时代,选择与孙家合作的江东士族,几乎只有、虞翻等极少数人而已,江东士族代表朱张顾陆几乎没有与孙家合作的。
而这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陆逊的加入。
陆逊出身吴郡陆氏,少孤,由族长陆康养育,视陆康为父。
庐江之役,陆康被孙策围困而死,他和陆康之子陆绩被陆康提前送回吴郡。
陆康死后,年仅10余岁的陆逊撑起了陆氏的门户。
首先,孙策不仅杀了他的监护人陆康,还导致了陆氏数十口身死庐江,从庐江之战后陆逊10余岁就要撑起门户,可知陆氏一族年长的男丁可能都死于此役。
换句话说,陆逊个人以及他的家族,都与孙策有着直接的血海深仇。
其次,陆逊既为陆氏族长,他的投靠就代表着陆氏家族的态度。
况且,他后来娶了仇人孙策的女儿,成了杀父仇人的女婿。
简直就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陆氏和其他士族的态度惊人的一致。
到公元203年,朱张顾陆四家几乎都遣子弟到孙权身边,表示了对孙权的支持。
陆逊和江东士族的态度,集体发生了180度转弯,这绝不是偶然。
那么,孙权到底做了什么,为什么江东士族不愿投靠孙策却愿意投靠孙权,为什么有着血海深仇的陆逊也在孙权的撮合下成了孙策的女婿? 03 孙权平叛 公元200年,孙策死后,江东地面上一下子炸开了锅,隐藏在江东水面之下的暗流纷纷翻出了水面。
庐江太守公开反叛孙氏政权;宗室内孙暠企图夺权,暗通曹操;会稽郡、豫章郡数万山越趁机作乱;孙氏政权各地官吏也不安分,丹阳郡吏戴员、妫览杀死宗室孙翊、孙河。
这些变乱,看似杂乱无章,是趁政权更迭,不服年轻无威望的孙权,但事实上,有两个细节非常值得推敲: 1)山越与江东士族的内在联系 东吴的山越叛乱频发于公元200年-203年,也就是孙权刚刚上位的这几年。
而一旦陆逊等人率军讨伐,山越则“所向皆服”。
讨伐山越得利最多的,几乎是清一色的江东士族陆逊、贺齐、等人。
同为江东本土势力的代表,江东士族与山越之间,没什么联系那才是骗鬼呢。
2)妫览的身份 谋杀孙翊事件同样不普通。
丹阳都督妫览、郡吏戴员二人没见有多硬的后台,却敢谋杀孙权的亲弟弟、差点成为孙家继承人的孙翊,还成功了。
妫览的简历上,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东汉末,妫览由吴郡太守盛宪举孝廉。
这个盛宪,正是被孙策、孙权迫害了一辈子的会稽名士,一等一的江东大士族。
虽然并未出现一个江东士族的名字,但无疑,孙权初年的这些叛乱,或许大多都跟江东士族脱不了干系。
而江东士族们之所以如此谨慎,不直接露面,是因为局势还不明朗,江东士族有这个实力等孙权无力应付再出来摘果实。
而一旦提前暴露,孙坚孙策都嗜杀,孙权估计也好不到哪去,万一屁股没擦干净可就小命不保了。
孙策之死,有人说是因为孙策杀了许贡,也有人说是孙权或者曹操的阴谋。
但事实上,许贡没那个能量,而孙权没有动机。
毕竟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即使孙权有那个心计要争夺家主之位,他也该等到江东平稳而不是暗流涌动的公元200年。
所以,这事和以上的叛乱,只能是出自一个势力集团-江东士族。
他们有动机,孙策杀了江东士族很多人,还想要江东士族屈服于孙家的统治。
他们也有实力,朱张顾陆、虞魏孔谢,江东士族的实力,我们在本文及接下来几篇都能看得到。
刺杀孙策、制造骚动是一体谋划的,江东士族的目的是: 如果能把孙氏政权赶出江东最好,退而求其次也要让江东乱起来,至少要让孙家意识到,地头蛇也不是好惹的。
然而,他们低估了孙权。
这个年仅18岁的青年,依靠着淮泗集团精英、、,以及麾下从徐州就跟着孙家的部曲,只用了3年,就平定了江东的骚乱。
公元200年,当曹操认为已经难与孙策争锋时,郭嘉却准确地预料到江东乱象并未停止。
公元203年,当孙权稳居吴郡时,江东士族们意识到,江东真的变天了。
04 双方的新选择 孙权的迅速平叛,让躲在幕后的江东士族们意识到,孙家主政江东已经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如果再一味硬刚,不是明智的选择。
而恰在此时,年轻的孙权向江东士族释放了善意。
周瑜是第一个认识到这一点的人。
公元200年,他便建议孙权加大人才招聘力度,不要让本土人才流失了(当广求其比,不可令去也)。
而年轻的孙权不知道是没有意识到里面的门道,还是参透了杀戮与和平的道理,总之,孙权开始重视江东士族的加入。
正是这两点,最终让江东士族不得不转变了思维方式。
既然已经无法颠覆孙氏政权,那么不合作就只能导致自身的边缘化,被孙权扶持的新士族所取代。
而如果将子弟送到孙权身边,反而可以让他们为江东士族代言,增加江东士族的整体发言权。
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未来,总强过于被动执行,让其他人决定自己的命运。
掌控自己的命运,这才是江东士族选择加入孙权幕僚的根本原因。
不得不说,此时的江东士族中精英还是很多的,比如陆逊,为了家族的未来,能够放弃个人的巨大血仇,转而就加入了孙权的幕僚。
江东士族的这一态度转变,赢得了孙权的赞赏。
孙权也十分清楚,陆逊这个20岁的年轻人,却是江东士族翘楚。
因此,孙权对陆逊十分重视,经常叫来一起谈心论道,听取建议,还把他变成了自己的侄女婿。
在此后的10余年里,双方的这个新选择造就了江东共赢的良好局面。
江东集团的支持和加入,使得年轻的孙权很快掌控了江东,成为了比他大哥还要受拥护的江东之主。
而随着孙权巩固地位的脚步,所到之处也带去了江东士族的影响力。
江东士族也迎来了快速扩张期,这其中又以陆逊的崛起最快。
子彧说 虽然看似甜蜜,但孙权和陆逊等人的合作,从一开始就有着致命的分歧。
陆逊、顾雍等人和周瑜、鲁肃等人加入孙氏政权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
后者是把自己的利益和孙氏的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只有东吴更加强大,他们才能分到更多的红利。
而前者是为了保护东吴政权中江东士族的利益,他们只想守住这一亩三分地,而东吴的扩张并不是他们的核心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