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本”思想古已有: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古人所云:“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是总结夏、商纣因失去民心而使“以七十里亡夏、周文王以百里亡商”的历史,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孟子的这一论断,又为其后历代的史实所一再证明,实为百代不易之定论。

前人的古训流传至今,已成为世人熟知的常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然而这一“常识”实在非同小可,切不可。

民心之向背,关乎国家兴亡、治乱盛衰,历代明君贤臣对此多有论列,无不以为“民心国之命脉也,国家之安危系焉”。

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年,时去“商纣之亡以民”的殷鉴不远,封蔡仲为诸侯时,就满怀忧惧地告诫蔡仲:“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

”意思是说,上天对于人并没有亲疏,唯有有德者才能得到上天的辅祐;民心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只有不断地给他实实在在的好处,才能对你心怀感念。

这是西周早期最高统治者惩前毖后,念念不忘“商亡以民”的前车之鉴,时刻牢记“周革商鼎”的成功经验,视民心为万世永赖之基。

降及春秋,诸侯之强弱全仰民众之聚散、民心之向背,已成为有目共睹的不争之实。

因此,凡欲强其国、成就霸业的君王,对于如何争得民心就更加关注。

后来成为春秋五霸之首的,曾问其谋臣:“王者以何为贵?”管仲回答说:“贵天。

”齐桓公听后,遂仰而视天。

管仲连忙解释说:“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

’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齐桓公纳其言,遂能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现今所存诸子百家的著述中,“安民则惠”、“安民而宥宗卿”、“爱民而已”、“仁民而爱物”、“恤民为德”、“恤民不倦”一类的议论,可谓是俯拾皆是。

其中,脍炙人口的就是孟子所说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在整个封建时代,孟子此语一直是励精图治者的座右铭。

到了,“贵民”之说又发展成为“民本”思想。

如《淮南子》载:“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固,基美则上宁。

”将“民”视为国家的根本。

《刘子》“贵农篇”载:“衣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

民恃衣食犹鱼之须水,国之恃民如人之倚足。

鱼无水则不得而生,人失足必不可以步,国失民亦不可以治。

”生动地阐明了国与民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汉代全面论述“民本”思想的典籍,当属所作《大政篇》。

在这篇文章中,贾谊提出:为政之道,要以民为本,“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命,“国以为命,君以为命,吏以为命,故国以民为存亡,君以民为盲明,吏以民为贤不肖,此之谓民无不为命也”。

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功,“国以为功,君以为功,吏以为功,故国以民为兴坏,君以民为强弱,吏以民为能不能,此之谓民无不为功也”。

为政之道,要以民为力,“国以为力,君以为力,吏以为力,故夫战之胜也,民欲胜也,攻之得也,民欲得也;守之存也,民欲存也。

故吏率民而守,而民不欲存,则莫能以存矣;故率民而攻,民不欲得,则莫能以得矣;故率民而战,民不欲胜,则莫能以胜矣”。

归纳以上四个方面,贾谊断言:“夫灾与福也,非降在天也,必在士民也”。

针对当时人们迷“天人感应”的情况,贾谊在其断言之后,又写下“呜呼!戒之!戒之!”予以强调。

概括为政之道,贾谊得出结论说:“夫民者,万世之本也。

”根据这个结论,贾谊告诫为政者,为政之要,须切记“民不可欺”、“民不可不畏”、“不可与民为敌”,应时刻以“敬士爱民”为怀。

他说:“凡居于上位者,简士苦民者是谓愚,敬士爱民者是谓智。

夫愚、智,士民命之也。

”指明了怎样做是愚蠢的、怎样做是聪明的,而且到底是愚蠢,还是聪明,要由百姓说了算。

最后,贾谊又举述尧、舜、禹、汤以爱民治天下的经验,桀、纣以虐民失天下的教训,指出:民本不可轻,“轻本不祥,实为身殃”,并大声疾呼“戒之哉!戒之哉!” 贾谊身处西汉文、景之治的盛世,而能居安思危,以“民本论”来发聋振聩,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贾谊的“民本论”,其说不可谓不精,其理不可谓不明,其情不可谓不真,其意不可谓不切。

然而,其后的为政者,往往不能信而从之,履而行之。

自西汉以后,朝代更迭,江山,多少顶皇冠落地,多少人黄袍加身,历史将“民乃万世之本”的镜鉴研磨的更加明亮。

汉代以降迄于隋唐,其间,虽有时骆统所言“财须民生,强赖民力,威恃民势,福由民殖”;谢渊、谢宏等所陈“国以民为本”;陆凯所论“民者国之根也”;唐贞观时,太宗君臣有四次舟水之论,引古语“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来规诫警醒自己。

然而,多是旧语,并未有所发明。

直至北时期,去汉朝文、景之治一千一百多年以后,名臣石介目睹当时的内忧外患,追考历代史实,再次对“民本”思想作了系统的阐发。

石介在其给宋仁宗所上《论根本策》的奏议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善为天下者,不视其治乱,视民而已。

民者,国之根本也。

天下虽乱,民心未离,不足忧也。

天下虽治,民心离,可忧也。

”揭示了民心之离否,与天下治乱的关系。

然后,又深刻地分析了“天下国家”的本质。

他说:“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

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

空虚不可居,名号不足守。

” 进而他又对民与天下存亡、国家盛衰的关系,进行了阐述:“自古四夷不能亡国,大臣不能亡国,惟民能亡国。

”因为,“民,国之根本也,未有根本亡而枝叶存者”。

他列举历史上的教训:“桀之亡以民也,纣之亡亦以民也,秦之亡亦以民也。

”怒斥以往的“昏君庸主,不知民为天下国家之根本,以草莽视民,以鹿豕视民”,最终招致民众离叛、天下国家倾丧的恶果。

同时,他还举示了民心可赖的历史经验。

虽然,“汉有平城之危、诸吕之难、七国之反、之夺”,但是“汉终不亡”,因为“民心未去也”。

尽管“唐有之变、禄山之祸”、“诸侯之叛”,而“唐终不亡”,原因也在于“民心未去也”。

他究其根由说:“四夷、大臣非不能亡国,民心尚在也。

”由于“、文、景,唐太宗,其有以结民心之固”,即汉、唐之初都有一套得民心的政策,虽,而民思汉恩未已,所以“光武乘之中兴”;武氏、、诸侯之乱,“唐已亡矣,而民尚思唐德未已”,所以唐朝终于支撑了近三百年。

综合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石介得出了以下结论:“民之未叛也,虽四夷之强、诸侯之位、大臣之势,足以移国、足倾天下,而终不能亡也”;“民之叛也,虽以百里、虽以匹夫,犹能亡国”。

据此,石介诫劝最高统治者,“不敢侮于鳏寡,不可以匹夫待民”,希望宋仁宗洞察历史明鉴,深晓“民乃根本”之理,永存“养民”之“爱心”,采取“择郡县守令”、“省差役、罢支移、停贡献”,“抑兼并、斥游惰”等政策,以“息民之困”来巩固民心,从而实现天下国家的长治久安。

石介的这篇《论根本策》,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可以说是前越古人、后无来者的精彩篇章。

在石介之后,及元、明、清三代,将近八百年的时间里,凡论及“民本”的文章,多是只言片语、支离破碎,无一可取,而没能出其右者。

虽然亦有人曾经尖锐地指出:“人心有神,非可文欺。

真德实义可以系其心,而非虚词矫情所能诱;深仁厚泽可以感其心,而非小术浅惠所能留。

”但是,远不及石介《论根本策》系统、完整。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然有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对“民本”思想作了精辟的阐述,虽然也有一些明君贤臣十分重视“民本”与“民心”,“民本”思想亦可谓是,但是,历代最高统治者中,时常会有人将孟子、贾谊、石介等有识之士的议论,终归是皇帝,庶民终归是庶民,天子总是万岁,百姓只能山呼,其结果总是不以前车为鉴、重蹈覆车之辙,总是一朝一代地让后人哀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时至今日,中国古代“以民为本”的思想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也不会过时,因此,回顾并以便继承与发扬古人的思想精华,仍然是一件很有现实意义的事情。

随机文章围魏救赵计策妙 桂陵伏击擒庞涓夏朝以前的官职制度是什么样的?日本佛教的寺院生活为骗过他!诸葛亮:我死后请在我口中「放七粒米」喜马拉雅山脉红雪之谜,仿佛山脉哭泣流下的血泪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吃喝风”:盛世大唐是唐玄宗李隆基一家吃垮的?

中国的“吃喝风”古已有之,穷奢极欲的吃喝能让一个国家灭亡,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最后一个国君,《烈女传》上说,他“为酒池可以运舟”,令三千人作牛饮,“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

可是,兴师问罪,夏亡商兴。

末年,商纣步的后尘,在沙丘大筑苑台,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奔其间,作长夜之饮。

的行为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终于为周武王所灭。

唐玄宗也是一个骄奢淫逸的,据《明皇杂记》记载,他的几个女儿都非常讲究吃喝,为此特地派了一个李思艺任“检校进食使”,专门管理她们的吃喝。

“水陆珍馐数千,一盘之费,盖中人十家之产”。

杨贵妃的父母兄妹,更是,凡豪华御食,以及国外进贡的珍稀美味,均赏赐给等人,“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一个好端端的“盛唐”景象,就这样在奢华中衰败下去。

中国古时候的“打秋风”:明清官场公开的敛财怪象

:“打秋风”起源考 提起“打秋风”,很多人都知道,《》里的,故作愚状、出丑露怯,就是因为年关将近,生活窘迫(“秋尽冬初,家里冬事未办”),想通过周瑞媳妇家的关系到荣国府去“打秋风”。

她最后得了送的二十两赏银,满意而归。

“打秋风”说白了就是利用各种关系、巧立名目向他人索要财物。

至于为何称之为“打秋风”,却是众说纷纭,源头已难以考证清楚。

戏曲家的《》中,尚未发迹的书生柳梦梅曾称“你说打秋风不好, ‘茂陵刘郎秋风客’,到后来做了”。

这不过是戏谑之语,虽然明清时期人们也称“打秋风”的人为“秋风客”,但实际上“打秋风”与茂陵刘郎()毫无关系。

根据清人考证,早在大书法家米芾的书札中就出现过“抽丰”二字,意思是指看到别人家丰裕而去索要钱物(“盖彼处丰德,往抽分之耳”),因此也称为“分肥”、“抽分”。

大概是因为“抽丰”与“秋风”音近,明清时期民间开始称“打抽丰”为“打秋风”,以显得更为委婉、风雅一些。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打秋风”的说法最初可能是源自于士子游走公卿权贵募敛财物的行为。

五代王定保所著《唐摭言》中,曾记载有一个名叫李敬的仆佣,因为其主人科场不顺而生活穷困,他的朋友劝他换个官场得意的主家,以便也能够跟着四处“打风打雨”。

这里的“打风打雨”,说的就是唐代参加考试的士子,大多会在考前奔走于权贵公卿之门,既是为了托关系以求得推荐,同时也有不少生活窘迫的士子借机募取一些生活费。

“风雨”与“丰裕”同音,因此“打风打雨”就是“打丰裕”。

到了明清时期,不少衙役往往在入秋后以做棉衣为借口向富户敲诈钱财,“打风雨”也就被称为了“打秋风”,甚至当时京城民间俗语中还将“打秋风”与“撞太岁”并举,称巧借名目索取钱物为“打秋风”,依仗官府权势敲诈为“撞太岁”,两者叫法不同,借口索取财物的目的则一。

,泉任苏州知府时曾在衙门口贴有一副对联:“相面者、算命者、打抽丰者,各请免见;撑厅者、铺堂者、撞太岁者,俱听访拿”,将“打秋风”和看相、算命等招摇撞骗等同看待,由此可知,“打秋风”名虽雅致,其实却并无半点风雅可言。

形形色色:明清社会的“打秋风”怪象 明清时期,官场、民间“打秋风”的陋习一度盛行。

清代风流才子李渔,诗词戏曲俱有文名,但是科举屡次失利,为了维持家人体面的生活,早年间就开始奔走于权贵富户之家,依靠募取馈赠维生。

初年,李渔组建了一个家庭昆曲戏班,日常开销甚巨,更是常年带着家眷来往于苏杭、金陵,以各种借口索取财物,有时甚至在友人家一住数月。

按照李渔自嘲的说法,是大半生“终年托钵”、“卖赋以糊口”,其实就是四处“打秋风”,他自称“打秋风”的足迹“几遍其二”,堪称是古往今来最出名的一个“秋风客”。

与民间“打秋风”陋习相比,明清官场上往来奔走的“秋风客”,不仅数量更多,“打秋风”的名目也是层出不穷。

清人萧奭在《永宪录》中描述当时官场“打秋风”的“盛况”说:每当有官员外放任职,就会有昔日的老师、同门、亲朋等各类人等络绎来访,名为拜会探望,实则只是为了上门索取一些馈赠。

风气所至,明清官场非但不以“打秋风”为忤,反而成为了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

地方官员上任后需要应付各类“秋风客”,未上任之前则可以四处“打秋风”,借机敛财。

例如,十八年,会试高中,当年返回湘乡老家后就开始外出四处拜客,名义上是向各地亲朋故友报喜,主要目的还是按时俗到处“打秋风”。

据日记所载,道光十八年年底到道光十九年十一月,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曾国藩一共外出四次,拜访的对象形形色色,既有各地曾氏同宗、亲朋故旧,也有本地地方官员与乡绅,还有不少外地的湘籍客商,遍及湘乡周边十余州县,拜访过的人家达到一千二百人之多,共计获得各家馈赠折合白银将近1500两,可谓收入颇丰。

此外,明清官场最为常见的“打秋风”方式,是官员亲属、家丁之类巧立名目、向下级衙门强索财物。

如果说曾国藩这样的“准官员”,借着拜客、以文会友的名义“打秋风”是属“巧取”的话,那么明清官场更为普及的“打秋风”方式,则是的“豪夺”。

明代任淳安时,总督之子路经该地,索要财物不得,一怒之下竟将县里负责接待的驿吏倒吊了起来。

海瑞知道后,佯装不认识总督公子,派人搜检其行装,将里面的金银充入县库。

胡宗宪位高权重,他的儿子一路游玩,到处收受地方官员馈赠的财物,在当时官场不过是平常事,只是遇到素以刚直不阿著称的海瑞才未如愿以偿,但是明清官场像胡公子一样“打秋风”敛财之人比比皆是。

如按《》记载,曾经同样在海瑞那里碰壁的都御史鄢懋卿,每次外出都“与妻偕行,制五彩舆,令十二女子舁之,道路倾骇”,所到之处“要索属吏,馈遗巨万”。

明清官场“秋风病”肆虐,各级官员一边穷于应付上司、同僚处来的“秋风客”,一边巧立名目向下属索要财物。

上行下效,一般的衙役也经常以节庆、生日、衙门添置物品等种种借口,向当地富户“打秋风”,以致官场内外无处不秋风,怪象丛生。

各取所需:权力私有化催生出“秋风病” “打秋风”不过是为了借口索财,自然难免会让人看不起,甚至嫌恨。

李渔自命是风流才子,一生携妻带妾四处“打秋风”,固然有不少达官权贵赏识他的才学,慷慨解囊,但是毕竟也有不少碰壁的时候,因而也常常自感羞愧,觉得自己“面目堪憎”。

至于那些被上门“打秋风”的人,往往是拒之不便、施之不甘,虽然厌恶却又无可奈何。

明代靖江一位县令有“打油诗”:“马驮沙上县新开,城郭民稀半草莱。

寄语江南诸子弟,秋风切莫过江来。

”明清社会厌憎“打秋风”之情,于此可见一斑。

既然“打秋风”遭人厌,为何明清社会遍地“秋风”起?个中缘由,其实不难理解。

下面分类来谈: 贪图小利,刘姥姥式的“打秋风”。

传统社会讲人情、重面子,于是不少人或是为生活所迫,或是贪图小便宜,只要能和权贵、富户攀上一星半点关系,便找各种借口上门求取财物。

坦率地说,这类刘姥姥式的“打秋风”只是民间一种陋习,固然让人嫌憎,但毕竟主人还可以婉拒,尚且不至于“秋风”成害。

各取所需,变相索贿式的“打秋风”。

传统社会里,本是“一人得道,”,而明清时期中国专制集权制度发展成熟,高度集权于上,官员的考绩、升迁完全操之于上司之手,因此各级官员对于上司的亲朋故旧、亲随家丁都是竭力逢迎,慷慨馈赠,同时视向属吏“打秋风”为生财之道,索求无厌。

显而易见,明清官场这类“打秋风”,不过是让家属、亲等人为掮客变相索贿而已。

上级借“打秋风”敛财,下属借“挨打”行贿,各取所需,奔走在明清官场上各色“秋风客”,其实是在编织着一张遍布官场上下的关系网。

恃仗官威,敲诈勒索式的“打秋风”。

明清社会,地方官府里上至官员家属、下至衙门的书役、差役,都会经常找到各种借口向本地乡绅、富户索要钱财,被“打秋风”的富裕人家,惧怕官府权势,只好馈赠财物以花钱免灾,不仅无法拒绝,甚至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显而易见,这类“打秋风”实际上就是一种赤裸裸的敲诈勒索,是官大于民、权高于法的直接后果。

因此,从根本上说明清官场“打秋风”的盛行是官员权力私有化的必然结果。

大小官员视手中权力为私有之物,亲属故旧也视之为生财之道,再加上官大于民、权高于法,于是官场内外“秋风”处处,肆虐成灾。

官场如此,上行下效,民间难免形成陋习,“秋风切莫过江来”也就只能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随机文章秦始皇的措施对后代的影响女孩学心理学的坏处,学心理学的女孩不好找男朋友/智商太高盘点美国NASA近年重大发现,另一个地球/外星人/UFO粉墨登场长门为什么不复活弥彦,或因三角恋所致(长门恐喜欢弥彦女友小南)诺贝尔奖为什么发不完,诺贝尔奖金还剩多少钱(投资理财/钱滚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民本”思想古已有:唐太宗舟水之论并无创新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