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造反54岁称帝,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做到的?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48岁造反54岁称帝,是如何做到的?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作为一枚骨灰级的无赖,论勇武、论智谋、论才华之类,40多岁的刘邦还真没什么惊艳之处。

既然如此,刘邦48岁造反54岁称帝,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对此,一语道出。

有一次,韩信和刘邦聊天,谈到了领兵多少问题,这就是著名的“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其中就谈及了刘邦的核心竞争力。

上(刘邦)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有辖制、趋势之意)?”信(韩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 一句“不能将兵,而善将将”,道出了刘邦的竞争力。

其实,刘邦何止“善将将”,从起义反秦、争霸来看,刘邦非常善于识人用人。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事实上,在任何时代,都是人才最重要,只要手下有足够的人才,能团结一致的往前走,夺取天下并非难事,历史早就证明了这一点。

所以,刘邦的核心竞争力就是识人用人。

和刘邦相比,手下曾有、韩信、、等人,却都不能很好的使用,范增被逼走,韩信陈平英布等人投靠了刘邦,所以最终项羽乌江自刎。

韩信评价项羽是“匹夫之勇、妇人之仁”,在领导能力上,项羽可谓一塌糊涂;陈平的评价是“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项羽识人用人能力一目了然。

正因如此,有学者感慨,在识人用人上,如果刘邦能得9分(十分满分)的话,那么项羽最多只能得5分,刘邦比项羽要高明的多。

关于刘邦识人用人的案列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韩信。

韩信命运极为坎坷,在家乡年代不必多说,参加起义军之后,“未得知名”就兵败,项羽对韩信的计策谋略,所谓“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

所以,韩信投靠了刘邦,历经万苦、差点被砍头,以及月下追韩信之后,韩信才正式被刘邦认识。

从史料来看,韩信应该缺乏独立领军的机会,不然以韩信之才,在项羽手下早就脱颖而出了。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沙场“初哥”,却在萧何建议之下,刘邦直接拜韩信为“大将军”,相当于是军方第一人。

古往今来,将一个没有实战经验之人,骤然推上了第一元帅的位置,还有比刘邦胆子更大、心胸更开阔的豪杰吗?但如果刘邦不重视韩信,那么还能击败项羽,夺取江山吗? 其实,萧何、、、、、雍齿等人,刘邦首先是认识到他们的能力,其次基本做到了“人尽其位,人尽其才”,或知人善用,将这些人摆在合适的岗位上。

尤其刘邦对萧何、张良、韩信三人的评价,说明了刘邦对才人认识和使用极为合理,有独特的眼光。

刘邦究竟有怎样的用人之道呢?有学者总结为“三不用”,即无才之人、不忠之人、完美之人。

其实,大家别觉得简单,首先要辨别出“无才之人、不忠之人”,其次才谈得上用不用。

另外,完美之人为何不用?原因很简单,天下没有完美之人,且政坛上的完美之人,对刘邦来说可能就是想要夺取他的江山。

《》中记载了二个故事,就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刘邦的这种用人之道。

季布和丁公是甥舅俩,都是项羽手下,但季布多次毫不留情的击败刘邦,丁公却在战争中放过刘邦。

建立之后,按照常理而言,这两人的命运应该很简单:丁公高官厚爵,季布死路一条。

然而,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放过了季布,认为季布这是尽其所职,却将对他有恩情的丁公处死,所谓“使後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丁公是投机取巧,属于“不忠之人”。

显然,从季布和丁公的遭遇来看,刘邦在识人用人这一点上,的确非同一般,比较“逆向思维”。

总而言之,从刘邦夺取江山的过程中来看,主要是因为张良、萧何、韩信等人,但这些人的被认可和任用,却又是刘邦之功。

当然,也别觉得这些人才亏了。

没有刘邦的整合和正确使用,张良、萧何、韩信等人,分散到其他大小势力之中,他们可能也就史上无名了,或做不出如此大的功绩。

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却不常有”,韩信之类的人才很多,但刘邦这样的伯乐却稀少。

如果你能遇到一个伯乐,或许就能还世界一个奇迹,很多时候,并非你能力真不行。

纵观古今历史,刘邦这种领导型人才一直极为稀罕,属于高级才能,古今成大事业者莫不精通此道。

即便你的才能一般,但如果你能遇到这样的领导,或也能混个“公司元老”之类,能够。

否则,即便才华横溢,若无人赏识,也难以出头。

所以说,很多寂寂无名之人,不是能力问题,而是缺少一个伯乐,将他摆在合适的岗位上,给他一个发挥的机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太宗李世民在老爹在世时都敢造反 朱棣为什么不敢造反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夷陵之战后,汉嘉郡太守黄元为什么会造反?结果如何样?

是时期蜀汉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篡汉建魏后,于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

同年,刘备以为报仇的名义,发兵讨伐东吴。

章武二年(222年)春季,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派遣黄权督江北水军,自率陆军进军。

秋七月,刘备被东吴将领在夷陵之战中打败,将军冯习、张南、傅肜、程畿等战死。

刘备退至永安,因为年龄本来就比较大了,再加上夷陵之战失败的刺激,刘备陷入到病重之中。

因此,刘备没有办法再回到成都,而是将原本在成都辅佐的召到永安白帝城。

不过,正是因为刘备病重,蜀汉内部发生了叛乱,叛军趁机逼近成都,在这个关键时刻,如果不是此人沉着应对,蜀汉真的要休矣了。

一 《·杨洪列传》中记载:“汉嘉太守黄元素为诸葛亮所不善,闻先主疾病,惧有后患,举郡反,烧临邛城。

时亮东行省疾,成都单虚,是以元益无所惮。

” 众所周知,在夷陵之战中,蜀汉的5万大军几乎损失殆尽,并且刘备还病重,无法回到都城成都。

因此,对于汉嘉郡太守黄元,趁机造反。

就黄元造反的原因,是因为平时和诸葛亮关系比较差,担心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执掌大权,自己肯定不会有好日子过,于是选择了造反。

至于黄元造反的兵力,则来自于其执掌的汉嘉郡。

汉嘉郡,治汉嘉县(今四川芦山县)。

属益州。

辖境相当今四川省雅安、芦山、名山、天全、荥经、汉源等市县区。

因为蜀汉内部空虚,兵力一部分损失在夷陵之战中了,另一部分还要镇守汉中、南中等要地,所以,黄元起兵之后,非常顺利,尤其是“烧临邛城”的记载,说明叛军已经逼近蜀国都城成都了。

临邛城,位于今四川省邛崃市一带,邛崃市距成都市区75公里,因此,当时的成都,显然是非常危险了,如果有诸葛亮坐镇成都,自然还不用担心,但是,诸葛亮、已经去了永安,在之前就被手下杀害了,远在汉中,自然是。

基于此,史料记载“元益无所惮”,也即黄元更加无所忌惮,认为拿下成都应该不成问题了。

而一旦成都被攻占,曹魏和东吴必然趁机犯难,蜀汉很可能在公元223年前后就灭亡了。

二 在这个危急时刻,本文的主角杨洪站了出来。

杨洪(?―228年),字季休,犍为武阳(治今四川彭山县东)人。

作为益州本地人士,杨洪曾经是益州牧的手下,刘备平定益州后,任命杨洪为曹。

诸葛亮向他征询意见,他认为汉中为益州咽喉,无汉中则无蜀,甚合亮意,擢为蜀郡太守,又转益州治中从事。

在黄元起兵造反后,杨洪当机立断,做出了应对。

《三国志·杨洪列传》中记载:“洪即太子,遣其亲兵,使将军陈曶、郑绰讨元。

” 在黄元起兵的时候,太子刘禅还在成都。

于是,杨洪当即启奏太子刘禅,派遣他的亲兵,将军陈曶、郑绰讨伐黄元。

当时,因为杨洪的积极应对,黄元一时间无法围攻成都,所以,杨洪的手下认为黄元会由越巂而占据南中。

但是,杨洪认为黄元想沿江东下,命令陈曶、郑绰只在南安峡口堵截便可抓获他。

”陈曶、郑绰按照杨洪所言去作,果然生擒黄元。

由此,在刘备、诸葛亮、赵云等人都不在成都的背景下,杨洪顺利平定了这场直指蜀汉都城的叛乱,并生擒了叛军的首领黄元。

三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夏四月二十四日(6月10日),刘备病逝,享年六十三岁。

在刘备病逝后,后主刘禅即位。

对于平定叛乱有功的杨洪,后主刘禅自然要进行封赏。

于是,杨洪被赐爵关内侯,再次被任命为蜀郡太守、忠节将军,后来担任越骑校尉,继续治理蜀郡。

在汉末三国时期,虽然关内侯是侯爵中最低的一个档次,但是,能够封侯拜将,已经是比较高的待遇了。

比如定军山之战时,立下了斩杀的战功,之后被刘备封为关内侯。

四 最后,建兴五年(227年),丞相诸葛亮北上驻守汉中,打算任命张裔为留府长史。

在做出决定之前,诸葛亮还特意询问杨洪的意见,对此,杨洪尽管和张裔的私下关系比较好,但是他依然指出了张裔的缺点,并建议诸葛亮以向朗为留府长史。

由此可见,杨洪是一个大公无私之人。

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杨洪乃心忠公”。

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比较高的评价了。

建兴六年(228年),杨洪在蜀郡太守的任上去世。

总的来说,在蜀汉最危险的时候,杨洪力挽狂澜,立下了大功。

但是,因为在公元228年就去世后,杨洪没能留下更多的事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48岁造反54岁称帝,汉高祖刘邦是如何做到的?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