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宁氏家族的祖先与源流,兴盛与衰落
【千问解读】
钦州,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中宗年间,以钦州为中心,势力鼎盛时,有数万部曲,辖区东起郁林、西至扶绥,南抵大海,北至南宁。
这个如今鲜为人知的家族就是宁氏家族。
一、祖先与源流 关于宁氏家族的始祖,史书上并没有记载。
不过,据出土的墓志铭来看,宁逵应是在钦州立住脚跟的第一人。
时期,他被任命为定州刺史(今广西贵县)。
陈宣武帝时,又成为安州(今广西钦州)刺史。
宁逵之后,宁氏家族逐渐成为当地的酋帅。
不过,他们始终称祖上是汉人,来自山东临淄。
这有没有依据呢?要知道,广西其他少数民族酋帅,为提高自己的地位,经常说祖上是汉人。
比如,的就说自己是的后代,为了避祸,才去掉了韩字左半边,才改称的。
这一说法并没有充分的证据。
那么,有没有证据证明宁氏家族确实来自中原呢? 有。
在同一时期,宁氏家族的文化水平最高,出过不少知识分子。
例如,武则天时期,宁原悌曾中第九名,留京编修国史。
要知道,的进士科非常难考,他能有第九名的好成绩,还能编修国史,这在当时文教落后的广西非常难得。
可以想见,宁氏有深厚的家学渊源,与他们出自中原有莫大的关系。
另外,根据学资料,宁氏家族的墓葬形式都是典型的墓葬式样。
墓葬中的器物也大多是汉族贵族阶层生活必备之物。
又一个问题来了,作为有一定地位的家族,宁氏为什么南下到了广西?又是什么时间来的? 在碑文中,宁氏自称来自冀州临淄。
这透露出了关键的信息。
刘宋北伐时,在山东地区设置了冀州,北魏又改名齐州。
所以,可以推断,宁氏家族是在刘宋撤退时,跟着南下的。
宁氏与广东高州的家族关系密切,两家数代联姻。
冯氏原本是北燕皇族,后投奔南朝。
后来南下岭南,成为一个很有影响力的地方势力。
当时尤其讲究,两家能结亲,说明宁氏同样是名门。
二、兴盛时期 从陈末到唐初,是宁氏家族势力最鼎盛的时期。
宁逵死后,其子宁猛力做了刺史。
他是宁氏最有作为的人物。
末年,他派弟弟宁暄带兵进驻合浦一带,控制这里的采珠业和盐业。
他本人也借机扩大势力范围 ,宁氏由此成为岭南举足轻重的地方豪强。
隋灭陈后,中国重新统一,岭南同样重归中央管辖。
宁猛力虽地处边疆,却不忘自己流着汉人的血,不顾重病在身,坚持进京朝见。
当年十月,宁猛力因病逝世。
隋文帝听闻,深感惋惜。
其子宁长真不忘父亲嘱托,进京朝见了他。
隋文帝大为高兴。
宁长真的作为超过了父亲。
他率兵为隋王朝平定了交趾(今越南北部),威震岭南。
又随欢州道(今越南义安)总管攻打林邑(今越南南部),。
归来后,又跟着征讨了。
《》记载,宁氏在北部湾海域活动频繁,除了捕鱼采珠的船,宁氏还有一支水军。
一舟可容纳数百人。
他们有丰富的海上行船和作战经验。
讨伐高句丽,需要一支的水军。
这大概就是隋炀帝调宁长真前来的原因吧。
可惜,史书上并没有记载宁氏在此役的表现。
不过事后,炀帝封他做了鸿胪卿,说明宁长真很受隋炀帝赏识。
唐朝初年,进军岭南。
宁长真谒见李靖,归顺了李唐。
于是, 李渊委任宁长真为钦州都督、宁纯为廉州刺史、宁道明为南越州刺史。
广西东南部,事实上已成为宁氏的势力范围。
三、宁氏衰落 武德八年,宁氏勾结冯氏造反,被唐军平定。
宁长真死于乱军之中。
宁氏由此衰落。
宁长真死后,唐廷加强了对钦州的统治。
宁氏中有能力的,也被派往外地任职,且不能世袭。
之所以还要用宁氏家族,一来是鞭长莫及,强龙难压地头蛇。
二来是他们毕竟在钦州经验百余年,,手下部曲上万,依旧是当地不可忽视的豪强。
直到唐中宗年间,这一局面才有了改变。
唐中宗李显曾被母亲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赶出京城。
受此牵累,皇后韦氏一家被流放钦州。
面对的皇亲国戚,宁氏子弟不改往日作为,依旧抢男霸女,无恶不作,还杀害了韦氏的母亲。
唐中宗复位后,为替皇后出气,令广州都督周仁轨带兵灭宁氏。
经此大难,宁氏一蹶不振,再也没有过去的影响力了。
不过,宁氏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
武则天执政期间,宁纯重孙宁原悌高中进士科第九名。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绩。
此后,他在中央任职,以谏议大夫兼修国史。
因皇家丑事,被迫去职,死后归葬故里。
宁原悌的后人,文人学士辈出。
绍兴年间,宁宗乔、宁宗谔兄弟先后考中进士。
宋人周去非曾到钦州讲学,对宁氏文化水平之高,,说“宁氏今为大姓,每曾有荐名者。
” 宁氏一族,可谓传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宁夏公费师范生分数线是多少?有哪些学校? 2025参考
本期将介绍宁夏公费师范生有哪些院校,以及2024年高考招生专业等内容。
1、宁夏师范学院2024年公费师范生在理科招生270人、文科招生183人。
理科录取最低分517分(应用心理学专业),最高分547分(英语专业)。
文科录取最低分552分(小学教育专业),最高分564分(地理科学专业)。
注:本文表格为文科、理科各专业最低分,不区分地区,同个专业可在多个地方招生。
院校名称 科类 专业名称 最低分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地理科学 564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历史学 563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汉语言文学 555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思想政治教育 555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思想政治教育 555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历史学 554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英语 553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汉语言文学 553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小学教育 552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英语 552 宁夏师范大学 文科 小学教育 552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英语 547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 540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数学与应用数学 539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英语 538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化学 538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生物科学 537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化学 535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物理学 535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科学教育 535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地理科学 533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小学教育 533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应用心理学 533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生物科学 530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物理学 529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小学教育 518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地理科学 517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科学教育 517 宁夏师范大学 理科 应用心理学 517
曹魏不过三代帝王,为什么会被内部司马氏吞噬?
末年的和夏同穿一条裤子,这是看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氏是官宦世家,父亲在时期官至三公之一的太尉。
不是因为曹嵩多厉害,而是他的养父是权宦,侍奉了汉室四代天子,名望颇高,曹嵩凭借着养父的香火情步步高升。
东汉末年曹操参加,曹魏势力自此成。
谁曾想,曹魏不过三代帝王,百年不到,竟衰败至被内部司吞噬,让人费解。
此人存在是最为关键的。
两汉没有隋唐及之后科举选人的选拔贤能的公正方式,仅有察举制度,因而东汉末年世家大族林立,互帮互助,在地方有田地有人脉有势力有威望,在中央有着家族长辈位居高官。
三国鼎立,魏蜀吴三家,没一个是当年的大士族,曹魏是小士族,孙吴刘蜀是寒门。
无论哪方势力虽然都抗拒着过去那些豪族,可需要他们一起稳固政权,安定天下。
曹操大半辈子剪灭中原割据政权,一统北方,对地方上的豪强却未过多干涉,消灭更是谈不上。
魏王曹操离世后,世子即位,不满足王爵和王国的称呼,继而代汉。
九品中正制在这一时期出现,确立成为新选官制度,这样一来从根本上保证了士族的利益,将其绑在曹魏战船上死心塌地。
另外,逐渐将已经趋于腐朽的察举制淘汰。
这样一来皇室地位不再是独尊无二的,宗亲们的特权很多大士族也有了。
曹丕英年早逝,年经即位,没出什么大乱子,这北方天下依旧是他曹家的,人心在曹。
可惜,曹叡当了十三年又离世了,年仅三十六岁。
七岁继位魏帝,主少国疑之际,士族代表司马懿和宗室代表共同辅政。
曹爽是曹魏名将之子。
司马懿,什么都忍着,什么都让。
曹爽年少轻狂,目中无人,权谋之术不熟练,不够厚黑,凡事做的太绝,过于自信自己的绝对实力。
史书评价当时曹爽的作为是:骄横跋扈,打压异己,专擅朝政。
这是十分正常的宗亲辅政大臣的表现,况且他还是位年轻人,辈分比他大的宗亲几乎没有在朝中,皇帝那么小,更没法制他。
曹爽骄横跋扈,打压异己,专擅朝政等,这些都能理解,奈何他做的太过了。
最明显的表现是:软禁郭太后。
要知道“以孝治天下”的时代,这是最大逆不道的事,当时的太后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废都需要太后认可才可以进行,不然不得法统。
西,雄才伟略,还不得乖乖听窦太后的话,只有窦太后去世后才敢大展宏图。
曹爽的作为让朝野诸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当司马懿蓄养死士,我不信没人收到消息,没人知道,但就是没人跟曹爽报告。
,司马懿仅以微弱优势取得都城,请得郭太后懿旨。
大多数士族自始至终都保持沉默,默许司马懿的大逆不道的政变行为。
不仅如此,在某些方面上还提供帮助,主动帮忙前往高平陵劝降曹爽。
可见曹爽多失人心。
但哪有怎样?曹魏天子在曹爽手上,曹魏大义正统在曹爽,曹魏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军力是曹氏宗亲掌控,曹爽可直接管辖调动,各方州郡忠于曹氏天子的更是不知凡几。
再看司马懿这边,除了占据了京城、少部分军队和士族们的倾心(实则他们依旧忠于曹魏,不过不喜曹爽的作为,不会出太大的力帮助司马家),别无他物。
曹爽占尽优势。
但是呢,我们都知道曹爽败了,司马懿赢了。
曹爽输的原因很简单,一是放不下京城里的亲人,被其羁绊;二是司马懿能征善战,威望甚高,曹爽不自信(特别特别不自信);三是曹爽本人的优柔寡断,胸无大志的性格;四是曹爽错判了司马懿对自己等人的处置,认为司马懿不会对自己斩草除根。
曹爽投降了,把自己变为鱼肉,司马懿化为刀俎,所有希望倾注他人。
结果是什么。
曹爽及跟随他的人的家族被诛灭,司马懿根本不顾他人的各种劝谏,一条路走到黑,就要杀光他们。
那些士族都蒙了,谁也没想到司马懿会如此行事。
这时他们才发现小觑了司马家的狼子野心,曹魏天下危在旦夕,却无一曹氏夏侯氏的宗亲能出面力挽狂澜。
曹魏终被内部吞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