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章远离校园的真相是怎么回事?他笔下的人“复活”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千问解读】

近几年对鲁迅的话题,经历了沉默、回避、冷淡的过程之后,新学期学校的课本终于把鲁迅文章都删了,鲁迅终于“滚蛋”了,在产业化旗帜下进行的这一场“静悄悄”的文化和教育革命,终于“初战告成”。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那些曾经被其攻击、痛斥、讥讽、怜悯的人物又一次复活了,鲁迅的存在,让他们感到恐惧、惊慌、卑怯,甚至无地自容。

孔乙己们复活了。

并且以一篇《‘茴’字有四种写法》的论文,晋级为教授、学者、国学大师;也不再地“窃书”了,而是地在网络上“窃文”了;不仅可以舒坦地“温一碗洒”,而且还能以其博导的诱惑力对“伊”来一把潜规则了,他岂能让鲁迅揭了他前世的底?! “资本家的乏走狗”们复活了。

尽管它们披上了精英、专家的外衣,但依然“看到所有的富人都驯良,看到所有的穷人都狂吠”,他们或地玩弄数字游戏,鼓吹物价与美国接轨、工资与非洲接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或干脆作了外国人欺诈中国的“乏走狗”,里应外合、巧取豪夺。

它们岂容鲁迅再一次把它打入水中?! 赵贵翁、赵七爷、康大叔、红眼阿义、王胡、小D们复活了。

有的混入警察队伍,有的当上了联防队员、城管。

披上制服兴奋得他们脸上“横肉块块饱绽”,手执“无形的丈八蛇矛”,合理合法地干起了敲诈勒索,逼良为娼的勾当。

如果那小子在牢里不规矩,不用再“给他两个嘴巴”,令其“躲猫猫”足矣。

想想,这些下做的勾当儿怎能让鲁迅这种尖刻的小人评说?! 阿Q们复活了。

他们从土古祠搬到了网吧,但其振臂一呼的口号,已经不是“革命了!”而是“老子民主了!”每天做梦都盼着“白盔白甲”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早一天杀过来,在中国建立民主。

因为只要美国的“民主”一到,赵七爷家的钱财、吴妈、秀才老婆乃至未庄的所有女人就都是我的了!哼!而鲁迅却偏偏要我做个被世人嘲讽了数十年的冤死鬼,我岂能容你?! 假洋鬼子们复活了。

这回干脆入了外籍,成了真洋鬼子。

并且儿地一窝锋地钻进“爱国大片”的剧组,演起了凛然正气、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让人好生不舒服。

此种一边哽咽着颂扬祖国母亲,一边往向征中华文明的青铜大鼎里撒尿的举动,岂不是鲁迅杂文中的绝好素材?! 祥林嫂、华老栓、润土们复活了。

他们依然逆来顺受,情绪稳定。

因为“这人肉的筵宴现在还排着,有许多人还想一直排下去”,这样,必须要备足了餐料。

而那些准备做餐料的人,本来可以闷在铁屋子里,一边听着小沈阳的笑话,一边麻木地死去,岂容鲁迅把他们唤醒,再一次经历烈火焚身的苦痛?! 那些“体格茁壮的看客们”复活了。

他们地抱着膀子围观那些“拳打弱女”、“棒杀老翁”、“少年溺水”、“飞身坠楼”的等等的精彩瞬间,依旧“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

哈哈,仅看客一类,被你伤害的人就太多了,因为中国人几乎都愿做看客! 鲁迅之所以“滚蛋”,是因为当今的社会不需要“投枪和匕首”,而需要赞歌、脂粉、麻药。

正如陈丹青先生讲的“假如鲁迅精神指的是怀疑、批评和抗争,那么,这种精神不但丝毫没有被继承,而且被空前成功地铲除了。

我不主承这种精神,因为谁也继承不了、继承不起,除非你有两条以上性命,或者,除非你是鲁迅同时代的人。

最稳妥的办法是取鲁迅精神的反面:沉默、归顺、奴化,以至奴化得珠圆玉润”。

如果是鲁迅赶上了这个时代,对于“开胸验肺”、“以身试药”、“拍虎”、“黑窑奴工”、“处女卖淫”、“官员嫖幼”等一系列奇闻,又会写出多少辛辣犀利、锥骨入髓、令人拍案叫绝的杂文来,想想,真是让人后怕,所幸这个的小人已不在人世了。

因此,让我们彻底赶走鲁迅,欢迎“小沈阳”,让人们在开心笑声中忘却现实的不公和苦痛,在笑声中渐渐地麻木、渐渐地变傻!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远征战领土地有哪些?夏朝以前的官职制度是什么样的?为骗过他!诸葛亮:我死后请在我口中「放七粒米」司马迁帮谁辩护遭到宫刑呢?坏小孩定理公式是什么意思,父母的强烈期望使其变成坏孩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从鲁迅的收入看三十年代民国著名文人的生活状况

鲁迅的日记很详细地记录着他的经济活动,每一笔收入和支出都有详细记录,陈明川先生在他所著的《文化人与钱》一书中,把鲁迅八千多天的日记进行了整理,从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一下鲁迅的收入情况。

鲁迅一九一二年五月随南京临时政府北上北京时,他的月薪为六十元,八月被正式任命为教育司俭事工资涨到一百二十五元,十月后又涨到二百二十元,这一年鲁迅共收入一千一百元,按照当时一元大约相当于现在(此文写于2001年,@胡二刀 注)的人民币四十元算,这一年鲁迅收入了四万四千元,而鲁迅是一九0九年从日本回国的,按照他的资历看,这个收入水平已经相当不错了。

从一九一三年到一九二二年,鲁迅一直以教育部的薪奉为主要收入,其数字从二千五百元到三千九百元不等,这时鲁迅还没多少稿费收入,主要仍是靠政府发俸,其间虽给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投过稿,但却没有稿费,从一九二0年开始鲁迅在北京大学和高等师范两校兼任讲师,也属于义务性质,没有收入。

从一九二三年开始鲁迅在教育部的薪俸之外有了其他的收入,由于教育部拖欠工资,这一年他的收入有了一定的下降,总共二千三百零四元,其中稿费六十元,讲课费一百一百四十一元,鲁迅第一次有了稿费收入,但占的比例很小,换算成人民币算,这一年的稿费为二千四百元左右。

一九二四年鲁迅的收入有了一些增加,七月间赴西安讲课共计收入三百元,在本年度的所有收入中,讲课费达到了八百二十六元,稿费及版税也有七百零三元,教育部工资应得三千六百元,因拖欠之故,实得一千零八十元,这是鲁迅在实际收入中讲课费和稿费第一次超过了工资,不过按照应得收入算,仍以工资为大头。

从一九二五年开始,鲁迅除了在教育部任职外,同时在北京大学,高等师范,黎明中学和中国大学兼职,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增加收入,但这一年他的收入却有所降低,其中讲课费为705元,稿费为475元,比上一年度稍低。

二六年鲁迅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除了教育部的薪水外,这一年他在北京各校的讲课费有578元,稿费1177元,而因为同年七月他接受厦门大学的邀请任教授,共得厦门大学辛水2100元,这一年鲁迅由于教育部长期欠薪和其他一些原因而把教育部总长章士钊告上法庭并写文章披露教育部欠薪内幕,随即南下厦门,彻底结束了公务员生活而成了一个自由职业者。

一九二七年初鲁迅辞去厦门大学的教授来到上海,以一个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一直在上海住到他逝世,这其间鲁迅的收入有了急剧的提高,二七年收入共计3770元,其中有2500元为广州中山大学的薪水,其余的为稿费,在稿费中有三百元是年底接受南京政府大学院院长蔡元培的邀请而担任特邀撰稿员的收入。

二八年鲁迅的收入总共为5971元,其中的大头是担任特邀撰稿元所带来的3600元,其余的为稿费。

二九年是鲁迅经济上大丰收的一年,这一年他总共收入15382元(相当于人民币53万元左右),这其中大约有一万元是北新书局拖欠的版税,其余的为教育部编辑费和稿费。

三零年鲁迅的收入继续居高,共收入15128元(约合45万人民币左右),其中的大头仍是北新书局拖欠的版税,共有11000多元,值得一提的是,被新书局的版税是在林语堂,郁达夫等人的斡旋下得到的,其余的是稿费编辑费。

三一年鲁迅共收入8909元,主要由稿费,版税,教育部的编辑费(4200元)组成。

三二年收入共为方4788元,这一年收入剧减的原因是教育部停止支付编辑费3600元。

三三年是鲁迅收入的一个小高峰,总计有10300元,这一年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两地书》的畅销,多得版税一千多元。

三四年三五年两年收入持平,都是5600元左右,鲁迅的最后一年三六年收入有2700多元,这一年由于鲁迅处于病种,收入也就响应减少很多。

对鲁迅从一九一二年到一九三六年二十四年中的收入作一个总体的估算,其总数目为十二完四千四百元左右,约等于今天的人民币四百三十七万左右,再来分析一下这些钱的组成,其中有大约55000元(二百万人民币左右)是薪水和讲课费(包括他后期收取的教育部的编译费),占他的总收入的一半,其余的为稿费和版税,大约有二百三十万左右,占一半强。

鲁迅每年平均收入约为十八万人民币,后期比前期多一些,也就是说鲁迅在辞去公职后的收入比他在政府部门的收入多,但如果不计算鲁迅后期从政府部门领取的编译费,则两者。

比较一下鲁迅同时期的一些文人,林纾因前后翻译过一百八十一部小说,每部平均二十万字,稿费是每千字六元(约合人民币二百元左右),这是当时非常高的数字,商务印书馆的稿费标准如下:郭沫若每千字四元,胡适每千字三元,鲁迅给《晨报》投稿是每千字二元,商务印书馆给鲁迅的稿费是每千字三到五元不等,鲁迅得到的最高稿费是他的《二心集》,每千字六元。

由此可见每千字六元差不多是当时最高的标准。

林纾仅靠翻译小说获得的收入就达二十二万多元(约合人民币770万元),比鲁迅一生的收入高出三分之一强。

而梁的稿费标准是每千字二十元(约合人民币七百元)超过鲁迅八倍,接近今天最高水准,是当时稿费之最。

鲁迅的收入平均下来每个月大约是420元左右(人民币一万五千元),而比鲁迅稍早一些或同时期的另一方些文化人收入并不比鲁迅少,北京大学文科学长陈独秀的薪俸为每月400元,主编新青年另有每月二百元的编辑费,这样算下来,陈独秀每月收入为六百元(约合人民币21000元),蔡元培除了北京大学校长的薪水收入(约每月六百元)外,翻译作品的稿费达到了每千字七元,此外他还与商务印书馆有合作协议,从出版物中获取版税百分之二十,林纾除了稿费,在北京大学任教另有每月五百五十元的收入。

版税是三十年代文人们的另一收入,一般作家们都和出版社签有版税合同,按照发行量由作家抽取一定数目的版税,具体的比例由作家与出版商商定,以商务印书馆为例,郭,郭沫若的是百分之十,胡适的是百分之十五,鲁迅的是百分之二十,签了版税合同的不再另付稿费,每一版的印数单独计算。

鲁迅的著作大多数是由北京的北新书局出版发行,包括《呐喊》,《彷徨》,《两地书》,《中国小说史略》,《三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伪自由书》等等,鲁迅任主编的几份刊物也由北新书局编辑,比如〈奔流〉,〈语丝〉。

北新书局总共付给鲁迅版税两万多元,约合人民币七十万元,这差不多是鲁迅一生中获得的主要版税收入。

北新书局的印数一般是一千册,最多不超过两千,鲁迅的作品一次印刷超过两千册的只有〈两地书〉,相比起商务印书馆差距很大。

林纾在二十至四十年代总共从商务印书馆获得相当于人民币七百多万元的收入,是鲁迅从北新书局获得的十倍。

张恨水,张爱玲等人的作品一次印数可达上万册,胡适的也有五千册,相比之下,鲁迅的要少的多,只有〈两地书〉的印数接近胡适,相应地,他得到的版税收入也少得多,从面的统计来看,鲁迅的版税收入只有他全部收入的七分之一,不仅大大低于薪水,也低于他的稿费。

总的来说文人们在当时的收入是不算低的,当时一个中学老师一个月的收入大约是45元,相当于今天的一千五百元人民币,大学教授的薪水都在二百元以上(相当于七千元人民币),一般的文人比如说沈从文,矛盾,田汉也大约是这个水平。

三十年代上海一流的影星也达不到这个水平。

周旋是当时超一流的,她的收入为每月200元(当时无片酬,和电影公司签约后从公司里领取固定薪水),蓝萍(江青)的薪水是每月60元(比中学教师略高),赵丹是每月二百元,谢添每月二百五十元,秦怡六十元。

名气差一些的文人收入也大体可以,柔石每月的收入在100元左右,此外每年可得版税八百元,丁玲每月的收入大约是七十元,基本相当于一个二流电影演员的收入,此外也有数目不等的版税收入。

没有名气的文学青年靠稿费收入一般在二十元到三十元之间,刚好够上海一月的生活费。

而同一时期工人的平均工资为十六元(约合五百六十元人民币),女工平均为十二元(约合人民币420元左右),这样看来,文人的收入算不低的了。

当时的钱钞在花费上可能比现在还要管用些,据鲁迅回忆,他在北京请朋友吃当时最高档的鱼翅席,十个人吃下来十五元左右,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收入,但对鲁迅来说显然不算什么。

鲁迅的收入据他自己说只能算中上水平,当时公务员的工资水平很高,大法官每月的收入为1000元(约合35000人民币),普通法官最高四百元,最低一百六十元,但不象教授有其他额外收入,北京大学的教授最高收入为六百元每月,最低也有二百八十元一月,平均水平超公务员,是普通工人的二十倍强。

而当时大米为每斤3分钱,相当于人民币一元,肉每斤一角二,相当于人民币四元二角,电影票为六角(约合人民币二十元),一份西式快餐五角(约合人民币十六元),这样看来,文人们的生活应该是很惬意的了。

随机文章孔子「温温无所试」的典故与意思?法国圣女百年不腐尸身,126年宛如活人ufo事件真实外星人事件,媒体报道的外星人真实事件人类是外星人的试验品,人类不是进化而来/是外星人创造(阴谋论)探索死亡基因是什么,判断人类几点死亡/抵抗绝症的新方向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李密的《陈情表》竟是一篇救命的文章!

《陈情表》是一篇救命的文字,以其区区五百余字,不仅使李密摆脱了忠孝不能两全的两难困境,救他于危难之中,还意外地改变了他的命运。

臣密言: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

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至於成立。

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

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於星火。

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於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卒保馀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上面这篇文字,是汉末与西晋易代之际,一个蜀汉旧臣名叫李密的人写的,而且是写给当朝西的。

魏晋时期,臣子向皇帝陈述事情,被称为上表,刘勰的《文心雕龙》有“表以陈请”的说法,就是这个意思。

李密上表的目的,是为了向晋武帝陈述他不能应诏,进京赴任的理由。

他既要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能触怒统治者,引起统治者的猜疑和忌恨,所以,他采取了以情动人的叙述策略,尽量渲染他与祖母相依为命的感情,也直接表达了他对新君的效忠之情。

后人有好事者,遂称之为《陈情表》。

李密,又名虔,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就是今天的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县。

他生于公元224年(魏文帝黄初五年),卒于公元287年(晋武帝太康八年),终年63岁。

《晋书》中有他的传,被列为“孝友第一”,算是当年的道德模范,十佳青年。

如今在他的出生地,彭山县保胜乡龙安村,石崖上还刻着一个遒劲的“孝”字,据说,这是全国最大的孝字,有“中华第一孝”之称。

山上的龙门寺内,则供着李密的牌位。

李密所处的时代,是个乱世。

公元263年,那一年他39岁,魏国发兵入川,把蜀国灭了。

次年,废了魏元帝曹奂,自己做了皇帝,就是晋武帝。

这个晋武帝,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出名的原因,主要是他在政治上的昏聩和生活上的荒淫。

西晋王朝的短命,和他的是有很大关系的。

但史书上说他“宽惠仁厚,沈深有度量”,这固然有拍皇帝马屁之嫌,但也不排除其性格当中真有一点宽厚的品性。

史书上还具体描绘过他的形象,长得也是“发委地,手过膝”,与民间对的描述好有一比,这似乎成为二人性格上或有相近之处的一个证据。

但刘备既不荒淫,也不昏聩。

不过,晋武帝处在三国乱世的尾声,作为一国之君,把“稳定压倒一切”当作国策,也在常理之中。

所以,虽然他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了帝位,有他残酷的一面,但对于曹奂本人,以及蜀、吴的和,在生活待遇上也还能做到优厚有加。

刘禅能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的日子过得还不错,甚至忘了亡国之痛。

总之,他在做了皇帝的第二年,就向一个蜀汉旧臣发出盛情邀请,这里面固然有笼络人心,装点门面,稳定局势的现实政治考量,却也不排除他对李密才德的欣赏。

无奈,李密并不领情。

李密这个人,其实很不简单。

他的祖父李光,在蜀国曾做过朱提太守,是蜀国的老臣;他的老师谯周,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博学广识,曾是蜀国的一块招牌,经举荐,一直做到光禄大夫。

魏将邓艾率军直取蜀国,他曾上疏劝刘禅降魏,后以主降有功,被魏封为阳城亭侯。

谯周的学生,除了李密,还有撰写《》的陈寿。

谯周有“蜀中”之誉,他的门人则把李密比作七十二贤人里的子游和子夏。

这二位在孔子的学生中都是以文学著称的,我们据此猜想,李密在这方面也有不俗的表现。

据史书记载,他博览五经,尤长于《春秋传》。

而且,他少年得志,出名很早,年轻时做过蜀国的尚书郎,就是为尚书掌管文书章奏的官,属于现在的“大秘”。

后来做到大将军主簿和太子洗马这样的官职,都是管理文书典籍,为领导办理事务。

他的同学陈寿对他的评价是“机警辩捷”四个字,可见他不仅聪明,而且能言善辩。

据说,他曾经出使东吴,他的辩才给东吴君臣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像是再世。

实际上,这个人的德行和才干,早在邓艾将军平蜀之初,就已被曹魏政权注意到了,所以才有“闻其名,请为主簿”的说法。

不过,李密并不接受。

后来他在《陈情表》中也曾提到,“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都被他婉言谢绝了。

公元267年(泰始三年)春,晋武帝直接下令,要他到京城洛阳来做官,郡、县两级都催他赶快上路。

这时,他才真正陷入了绝境。

一方面,君命不可违,何况他还是个“亡国贱俘”,其身份地位是如此“至微至陋”,能得到新君的恩宠,已经是天上掉馅饼了,又怎敢对皇帝说“不”呢?他或许听说过的故事,这位当代名医,厌倦了的专宠,借口妻子有病,跑回家中。

曹操“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

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他的这种态度终于把曹操激怒了,派人前去调查,如果他的妻子确实有病,就赐给小豆四十斛,并宽限他的假期,如果其妻没有生病,就把他关押起来。

后来,虽有为他说情,曹操还是把他杀了。

事实上,任何专制统治者都不能允许别人违背他的意志,做臣子的,永远只有服从,没有别的选择。

但另一方面,李密或许确实尚未做好去新朝为官的准备,或者他真有难言之隐,老奶奶需要他的照顾。

总之,他选择了向皇帝陈述自己的隐情,诚惶诚恐地写了这个“表”,在他,怕也是。

李密的这个《陈情表》是写给晋武帝司马炎的。

这是一个特殊的读者,一个掌握着生杀大权的读者,他的阅读感受,将直接关系到作者的身家性命。

所以,下笔之前,作者不能不对写什么和怎么写认真地思索一番。

关于“表”的写作,历来是有说法的,吴讷的《文章辨体序说》讲到“表”,他引别人的说法,认为:“表中眼目,全在破题,要见尽题意,又忌太露。

贴题目处,须字字精确。

且如进实录,不可移于日录。

若泛滥不切,可以移用,便不为工矣。

大抵表文以简洁精致为先,用事忌深僻,造语忌纤巧,铺叙忌繁冗。

” 李密写《陈情表》,破题就破得很巧妙。

他上来就说,“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叙述自己自幼年所遭遇的不幸,生下来只有六个月,尚在襁褓之中,父亲就去世了;四岁时,舅舅又强迫母亲改嫁他人。

只有祖母刘氏,看他,承担起抚养他的重担。

他从小多病,九岁时还不能行走。

而家族的情况也不乐观,既没有叔伯,也没有兄弟;由于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外面没有可以依靠的近亲,家中也没有可以照应门户的童仆,孤零零地立身于人世,只有自己的影子可以相伴相随。

这时,祖母早已疾病缠身,卧床不起,他每天要为祖母侍奉汤药,一刻也不能离开。

然而,如今的圣朝,政治清明,教化盛行,前有太守逵,察举他为孝廉,后有刺史荣,推荐他为秀才。

他都以祖母无人供养为理由,婉言谢绝了,没有应命前往。

这一次,陛下特意下达了诏书,任命他为郎中;不久,又承蒙国家的恩典,授予他太子洗马的职位。

像他这样一个地位微贱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官职,真不是他肝脑涂地所能报答的。

他曾将自己的想法写成表章,向上面陈述过,表示辞谢这个职位。

但现在诏书又下来了,言辞比前一次还要急切和严厉,甚至责备他故意拖延回避。

郡县两级官府都要他赶快动身,州官也登门催促,像星火一样急迫。

他虽然很想立刻奉诏前行,但是祖母的病情却一天比一天严重;想暂就自己的私情,又得不到长官的理解和允许。

他的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他说,如今的圣朝标榜以孝道治理天下,只要是老人,都受到了国家的怜悯和抚养,何况他的孤苦无依,更是不同寻常。

再说,他年轻的时候曾在伪朝任职,已经做到尚书郎的职位,一心想着仕途通达,并不在乎什么名节。

如今,他已是亡国贱俘,极其渺小和鄙陋,却意外地得到破格提拔和优厚的恩泽,又怎敢徘徊观望,再有非分之想呢?只是因为,祖母已经到了,气息奄奄,生命垂危,的地步。

没有祖母,他活不到今日;祖母没有他,也无法度过剩下的岁月。

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而他的一点心愿,就是不能为了远行求官而放弃对祖母的侍奉。

他今年四十四岁,祖母今年九十六岁,这样看来,他为皇帝尽忠的日子还很长呢,而报答祖母的日子却不多了。

他表示,自己是怀着乌鸦反哺的心情,乞求皇帝允许他为祖母。

最后他说,他的苦衷不仅蜀地人士和二州长官都很了解,就是天地神明也都可以见证。

希望皇帝陛下怜悯他的诚心,遂了他的这一点点愿望,或许祖母还可以侥幸地平安寿终,那样的话,他活着就要为陛下尽忠,死后变鬼,也要结草报答陛下的恩德。

他说他怀着一种像犬马在主人面前一样的恐惧之情,恭敬地上表奏闻陛下。

这是一篇救命的文字,以其区区五百余字,不仅使李密摆脱了忠孝不能两全的两难困境,救他于危难之中,还意外地改变了他的命运。

看来,李密的这一腔苦水,还真的发挥了作用。

据说,晋武帝看了他所上的表文,也颇受感动,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他是真的相了李密的孝心,还是想在世人面前表现出一点统治者的仁慈?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二者皆有吧。

但从他所面临的形势来看,确实要求他少杀人,甚至不杀人。

汉末大乱,天下争雄,杀了百余年,,血流成河,世道人心,都不希望再开杀戒,荼毒生灵。

就晋武帝的性情而言,他也不同于曹操或者。

曹操对华佗,还不是说杀就杀了,丝毫也不犹豫。

他杀,也因为孔融说话不中听。

孔融被杀后,尸体被抛弃在街市上,竟无人敢为他收葬。

老朋友脂习冒死前去收尸,被曹操逮捕,也几乎被杀。

还可以举出明成祖和的例子,方孝孺是建文帝的心腹谋臣之一,明成祖“”之后,方孝孺被俘,朱棣为了让普天之下的读书人及老百能承认其“合法性”,想着要借助方孝孺的名声,请他为自己起草一份“告全国人民书”。

哪知,方孝孺坚决不干,就是灭十族也不干。

于是,恼羞成怒的朱棣果然灭了他的十族。

朱棣的谋士恳请不要杀了方孝孺,说杀了方孝孺,天下的“”就绝了。

朱棣不听,坚决杀之。

无论如何,李密没有被晋武帝杀掉,不仅没杀,也没以其他方式治他的罪。

为了表彰他的“诚恳”,甚至同意了他先尽孝再尽忠的请求,还赐他奴婢二人,并请郡、县,即当地官府,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直到他的祖母去世。

在这里,晋武帝用的是赎买政策,以此方式,换取李密的政治表态。

“伪朝”一词,使李密于之间,不留痕迹地完成了自己的立场转换,从此告别了蜀汉小朝廷,归顺了司。

这是李密的聪明之处,也是晋武帝用杀人的办法求之不得的。

李密最终还是到朝中做了官的,祖母去世以后,服丧完毕,他就以太子洗马的身份到了洛阳,以后又出任温县县令,再迁汉中太守,但他并不感到称心如意,经常发牢骚,有一次,还在诗中发泄自己的不满,怨天尤人,终于还是被人(据说是著名文人张华)打了小报告,总之,不久就被晋武帝罢免了官职,回到家乡养老去了。

但也有人说他为人“中正,性方直,不曲意势位”,一年后,李密死在家中,终年63岁。

历史上,李密之前,或李密之后,因为文章或言谈得罪统治者而惨遭杀害的文人,多了去了,李密竟能幸免于难,也算是个奇迹。

他应该庆幸,他遇到的不是曹操或明成祖,而是晋武帝。

但从他自身这方面说,文章写得漂亮,也的确帮了他很大的忙。

李密写过很多东西,都没能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只有这篇《陈情表》和一首《赐钱东堂诏令赋诗》。

但仅就这一篇文章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我们就应该对他的政治智慧和写作才能。

他是研究《春秋左氏传》的专家,我们猜测,他对不仅不陌生,恐怕早已心领神会,得其真传了。

作《春秋序》,概括《春秋》的特点,认为是:“文见于此,起义在彼。

”后来的刘熙载,发挥他的看法,指出:“左氏窥此秘,故其文虚实互藏,两在不测。

”意思都是想告诉我们,所谓春秋笔法,就是把微言大义藏在委婉的叙事之中。

什么叫好文章?好文章就是写得委婉曲折,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有话不直说,绕弯子,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隔山打老牛,敲山震虎,古典美学中的“含蓄”是也。

平常人们也说,人贵直,文贵曲,文似看山不喜平,等等,都是对这种审美的认同。

李密的这篇文章,在这方面确实非常突出。

有时我会想,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审美感受呢?它和我们这个民族受虐的历史,以及文人士子与统治者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猜忌的微妙关系,是不是有些内在的联系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在审美之余,应该再多一点思考。

很有可能的是,在我们的审美习惯中,已经积淀了无数人的血和泪,所谓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是文人士子历史性的悲剧。

指出这一点,也许很残酷,但这是事实,谁也逃避不了。

至少李密的“曲笔”,就是迫于某种情势,而不得不抛洒的“一把辛酸泪”。

如果他也像李后主那样,直抒胸臆,“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恐怕早就被晋武帝杀害了。

李密不是不想做官,但他不想马上做官,他在精神上、心理上,都还没有准备好。

为了达到拖延时间的目的,又不至于引起新主人的怨恨,乃至性命不保,他在《陈情表》中只能采取这种自轻自贱的叙事策略,贬低自己,抬高他人,既要陈诉一些真情,也要说一些假话,而说假话的目的,正是为了让那位特殊的读者,相信自己的真情,真可谓。

李密的高明之处,就在于能把真情和假话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

《陈情表》中,至少有两类话是假话,一类是所谓“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以及“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这么说,无非是要引出下面的“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从而给晋武帝出个难题。

还有一类就是贬损自己,先说自己本来就是个官迷,“本图宦达,不矜名节”;再骂自己“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其实是“故作此语”,目的就在于迷惑和麻痹晋武帝,是向统治者“示弱”的一种表白。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儒家所坚守的道德制高点,即文中反复强调的那个“孝”字。

孝是他立身之本,更是儒家道统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儒家介入政治权力的唯一手段,就是利用道统来约束皇权,而皇权也常常利用儒家的道统来维护其统治。

李密在此以“孝”为立论的基础,因为有事实做依据,无论他怎样表白,都不会过分,而只能使他身价倍增。

《古文观止》的选注者便注意到了这一点,把它的特点归结为“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

大词人的父亲李格非,也曾指出它的好处,就在于“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

”事实上,古人在把“委婉曲折”作为审美标准而加以肯定的同时,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不能刻意,不能矫情。

李密在《陈情表》中“用了曲笔”,却并不显得刻意为之,恰恰因为他所讲的是自己和祖母的真情故事。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伪饰”(《古文观止》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

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文章正宗》卷十)这些都是他们对李密这篇文章的价值判断,也是李密这篇文章的写作特点。

古代文学中,李密的《陈情表》和诸葛亮的《出师表》常被人拿来并举,曾经有过这样一种说法:读《出师表》不哭,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哭,其人必不孝。

这么说,现在的人可能不信,因为和我们的经验对不上号,产生不了共鸣。

但古代中国是个宗法社会,百事孝为先,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是不是真有立竿见影之功,能当场断其忠孝,我不敢说,但至少会有一点的感动吧。

它的第一读者晋武帝司马炎就被感动了,作为皇帝,他需要笼络人心,做一种政治清明的姿态;但作为人,如果他还没有丧尽天良,没有完全泯灭人性的话,他的心也许是会动一动的。

何况,李密并没有把话说绝,他只是调整了尽忠与尽孝的顺序,“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也给足了皇帝老儿面子。

说它是“一把辛酸泪”也罢,说它是李密与晋武帝的双簧政治秀也罢,都只是就文章的内容而言;就文法而言,《陈情表》也堪称名篇,是一篇锦绣文章。

《古文释义》的选注者余诚在对它的总评中曾指出:“屡次说来,无一语不委婉动人,固是至性至情之文。

而通体局势浑成,步骤安雅,更极尽结构之妙。

读者须细玩其词旨,及其转落承接,方不辜负作者苦心,而得此文之益。

”这也是我们的目的之一,我们细玩这篇文章,至少可以体会到三点好处: 其一,结构之妙,浑然天成。

作者从自家身世写起,先总后分,开篇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八个字总括其悲惨的命运,接着便详细铺述了自己尚在襁褓之中,所遭遇的父亲亡故、母亲改嫁的变故,以及靠着祖母抚养长大,而今祖母病卧在床,指望他来侍奉的尴尬处境。

随后叙写朝廷多次征召,而祖母病情愈重,不可稍离的情形,诉说报国恩与尽孝心无法兼顾,进退两难的苦衷。

接下来歌颂朝廷所标榜的“孝”道,进一步强调祖孙二人相依为命的现实情况,提出自己必须先尽孝的理由,并且特别申明,自己绝无自夸清高,别有希冀的想法,从而提出了“愿乞终养”的请求,表达了“先尽孝,再尽忠”的意愿。

这种文章结构方式,可以说是层层铺垫,逐渐渗透,针线绵密,曲尽其意,,叙事严谨,所谓委婉曲折,不过如此。

当然,文章如何写法,还是得根据读者对象以及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

李密的文章是写给晋武帝的,说的又是这样一件为难之事,他选择“曲折斡旋”的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也是令人同情的,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他写作技巧的娴熟,真正做到了“殊不见斧凿痕”。

其二,在语言方面,《陈情表》最突出的特点是骈散结合。

骈是骈文,散是散文,也就是非韵文;而骈文又称四六文,是韵文的一种,讲究押韵,讲究对偶,柳宗原曾有“,锦心绣口”的说法,可见骈文是一种很漂亮的文体。

西汉末年的文风,已渐渐有了骈体的格局,到了魏晋,时人的文章则多半以似骈似散的形式出现。

李密也未能免俗,他的《陈情表》就用了很多四字骈句和对偶句。

四字骈句的特点是语势连贯、简洁凝练,其势如行云流水,紧凑而不拖沓,可以排比、渲染出紧张的气氛,也能形象、生动地直陈其事,或者准确、逼真地描摹其形象,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果。

而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如果运用得当,语气则显得铿锵有力,语意简洁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也更具说服力。

比如“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等,都是非常好的对偶句,有人说是“语语痛心,读之使人酸鼻”。

这些骈体句式的使用,结合了或长或短的散文句式,便使得文章有了一种音乐般的美感,铿锵有力,浓郁抒情。

人们称赞魏晋人的文章,称其为“安雅和平,清谈娓娓,不矜不躁,态度自然,使得听的人可以肃然改容,穆然深思”。

当然,今天的读者学习写文章,不必按照骈体或古代散文的要求去做,但古人对待语言的态度,却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其三,情理兼备,理出于情,发乎情,止乎理,是这篇文章的又一个特点。

情是这篇文章的主旨,《文心雕龙·章表》有“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之说,可见,表,作为一种文体,其功能主要是用来陈述情事的。

所以,《古文观止》的选注者称赞它“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但他不是为言情而言情,他要通过言情说出不能出仕做官的大道理。

李密所面对的是一个难题,一个天大的难题,闹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他选择以情感人,让读者同情自己,把道理寓于情感之中,言情即说理。

所以,他写《陈情表》,非得动脑筋把道理讲清楚不可。

他在陈述其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然后折入本意,“况臣孤苦,特为尤其”,也就更有力量。

接着他又称自己是个“本图宦达,不矜名节”的人,“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写到这里,文章又一转,强调“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年余,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样就使道理讲得更加周全了,也充分展露了自己的矛盾心情;既消除了对方的怀疑,也把自己的意愿表达得更加鲜明。

文章将诉情之语与说理之言融为一体,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与说服力。

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重视,今天,我们作说理的文章,常常是从理到理,一篇道理讲到头,有时就会显得空洞而生硬,《陈情表》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它提醒我们,有时候,陈情就是说理。

(作者:解玺璋) 随机文章Yomi简介普通人为什么反感马太效应,强者越强/弱者越弱(贫富距离拉大)揭秘越战老兵不敢说的秘密,越南女兵不穿内衣战场用美人计汉江经过哪些城市,不完全统计为19个城市/你的家乡或许就在其中太阳系外无任何星星,地球看到的星星和星系全是假象(外星人监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鲁迅文章远离校园的真相是怎么回事?他笔下的人“复活”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