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铁蹄征服世界时有多少重骑兵?还有着哪些武器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2-18 点击数:
简介: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蒙古人都被描绘成喜好“弯弓射大雕”的射箭民族,世人在中形成一种假象,那就是蒙古骑兵全部都是弓箭手,他们靠着高超的骑射技艺一路横扫欧亚大陆。

【千问解读】

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蒙古人都被描绘成喜好“弯弓射大雕”的射箭民族,世人在中形成一种假象,那就是蒙古骑兵全部都是弓箭手,他们靠着高超的骑射技艺一路横扫欧亚大陆。

其实蒙古的弓箭就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火炮或是狙击手,不管前期怎样火力覆盖,最终的胜利都是需要通过步、骑兵的冲锋来获得的。

美国学者杜普伊在《武器和战争的演变》中考证,蒙古军队中手持弓箭的轻骑兵虽然多,但也只占六成,其余的都是装备刀枪的重骑兵。

关于蒙古骑兵近战装备,《黑鞑事略》记载道: “有环刀,效回回样,轻便而犀利,靶小而褊,故运掉也易;有长、短枪,刃板如凿,故着物不滑,可穿重札。

” 自环首刀在被发明出来后,由于其横截面为等腰三角形,相比于剑,在劈砍时不易于折断,而且还容易破开敌方铠甲。

当环首刀大规模装备部队后,剑就成了彰显身份的一种象征,不再用于实战。

与中原的环首刀不同,蒙古的环刀受西域“大食刀”的影响,刀身有一定的弧度。

弯刀的优势在于骑兵冲锋时,可以借助战马的速度来增加劈砍的力度,但却不会被巨大的冲击力震飞脱手。

弯刀在高速劈砍时,借助手臂的配合可以从敌人身体上划过,这样切割的伤口更长、而又不致于使刀身深入敌方身体无法拔出。

直刀则必须增加自身的重量才能增加杀伤力,反而会进一步增加骑兵的负担。

除了弯刀,枪矛也是蒙古军队普遍装备的制式武器之一。

蒙古人称长枪为“只塔”,长矛为“苏勒德”。

苏勒德是用最好的牡(雄)马身上的马鬃系在长矛的刃口之下,代表着蒙古民族的守护神和军队的战旗。

由此可见,枪矛在蒙古人心中和战场上的作用并不比弓箭逊色。

随着战车的没落和铠甲等防御性武器的发展,以勾啄为主要攻击方式的戈逐渐被长矛取代。

枪作为矛的变体,虽然枪头变短了许多,没有了“扫”和“劈”的功能,但和骑兵战术结合起来,则获得了更强大的灵活性和刺杀力。

蒙古军队装备的枪上有一个钩子,意大利主教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其著作《出使蒙古记》中记载: “在他们之中,有某些人有矛,这种矛在铁颈上有一个钩,如果他们能够的话,他们就用这个钩把敌人从马鞍上拉下来。

” 这种带钩子的长枪在蒙古西征时,与弓箭密切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

针对欧洲重装骑兵的强悍防御力,蒙古军队先是用轻骑兵骚扰和引诱敌方,待其筋疲力尽之时,再派出重骑兵冲击对方阵地。

即便长枪无法一下洞穿敌方装甲,但只要能将其拉下马,厚重的装甲自会压得他们无法动弹。

除了带钩子的长枪,蒙古人还有一种两头都有枪头的双头枪。

很多学者考证,《传》的作者施耐庵就生活在元末明初,他受蒙古兵器的影响,因此创作了的双枪和的钩镰枪。

在长枪和环刀外,蒙古军队还有许多辅助型武器,诸如斧子、骨朵、狼牙棒、套索等。

作为一个小小的草原部族,蒙古人要想征服整个欧亚大陆,必然要选择用最小的方式换取最大的胜利,他们从不轻易与敌人贴身肉搏。

弓箭作为远程杀伤武器,因此成为蒙古军队重要要的武器,但是以武开国的蒙古人知道长枪和环刀等近战武器才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关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灭元朝之后就剩下女人 明太祖朱元璋是如何对待蒙古女子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对待蒙古女子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很多人都知道灭,但是当时多惨烈有谁清楚?打到什么地步,又有谁知道呢? 明朝灭元朝,元朝剩下的基本都是女子 朱元璋在鄱阳湖大战汉王60万水陆大军,奠定了天下的局势。

随后在1367年率领明军北伐蒙元,仅仅用10个月时间便收复了北京,俘虏了一大批的元朝王室成员。

而就在1368年,定年号为洪武元年,明朝宣布建国。

难道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吗?其实永远没有。

一直到的时候,依然在为边境问题犯愁。

所以说朱元璋在位期间,基本上没有停止过边境作战。

洪武二年的时候明军北伐,追击元朝末代皇帝,最后俘虏了1万多人。

洪武三年的时候,明军再次北伐,抓捕元朝残军将近1万人,各种各样的牲口将近2万。

随后一直到洪武20年,明军终于越过长城,偷袭元军大战。

此次战役之后,抓捕的次子,以及100多人。

另有大小官员3000人,各种大小百姓7000多人。

从此蒙古可谓是一蹶不振,昔日的蒙古帝国也一去不复返。

而就在朱元璋在位的几十年时间里面,其实他一直没有停止过追击蒙古的步伐。

难道看上去如此痛恨蒙古吗? 朱元璋如何对待蒙古女子?将这些女子全部同化。

有人说使用种族制度,汉人被排在第三种族。

蒙古族人还有初夜权的权力,汉人60岁就要被活埋,三户才能有一把菜刀。

有关于这些说法,其实历史上并没有非常确切的记载。

但是元朝统治之下,百姓的生活过的确实是黑暗。

尤其是到元朝末年,百姓可谓是民不聊生。

而这样的一个朝代,朱元璋为何称作是元以宽失天下? 朕观元朝之失天下,失在太宽。

昔秦失于暴,汉兴济之以宽,以宽济猛,是为得之。

今元朝失之于宽,故朕济之以猛,宽猛相济,惟务适宜尔。

”——《宝训》 这里的宽宽在很多方面,宽在经济政策,宽在税赋政策,宽刑罚。

这看上去不是挺好的吗?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反? 关键是上行下不效,上面确实是“宽”要求的,但是等到底层的蒙古人去实施的时候,就是像周扒皮一样蹭蹭盘剥。

而面对这样的情况,统治者只不过是睁只眼闭只眼,最后当然要反了。

后来蒙古败得实在是太惨,到了明朝初年的时候,基本上只要是一个十几岁的蒙古孩子,都要拿起武器走上战场。

所以等到朱元璋打过去的时候,很多地方剩下的只剩女人了。

而这些女人怎么办?朱元璋并没有对他们赶尽杀绝,而是将很多关押的王公大臣的家室全部放了,但是也附加了很多条件。

而这些条件,虽然不见血,但是很残忍。

正如我们所了解的,蒙古人的婚姻采取的是继承制。

比如说父亲死了,作为儿可以继承母亲,这不就是儿子娶老母吗?再比如说哥哥死了,作为弟弟的可以娶嫂子。

这在朱元璋看来完全是乱伦,当然我们现在看来也是这样,不过这确实是当时蒙古族的风俗习惯。

因此朱元璋下令废除这个习惯,当然这个习惯对于很多蒙古女子来说,影响不大。

另外朱元璋要求所有的蒙古女子,必须换上汉族的服装,然后学习说汉语,生活习惯也必须完全按照汉族来。

其实这不就是同化吗? 朱元璋同化这些蒙古女子,直接从日常生活上来,这也是最直接的方法。

当然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也能算作是一种保护。

毕竟汉族人可是忍受够了蒙古族的气,如果真的有一个蒙古族女子在中原,说不定早就被打死了。

而蒙古族和汉族基本上没有什么外貌上的差异,换个衣服之后谁还认得谁。

当然最狠的还是最后一条,朱元璋要求所有的蒙古女子必须听从婚姻安排。

怎么个安排法?就是所有的蒙古族女子,必须和汉族人通婚。

这一招完全就是断族之法,要求蒙古人和汉族人通婚一次没什么。

关键是作为他们的后人,到时候再和汉族通婚,后人的后人再通婚。

其实不需要两三代,基本上就没有任何的民族认同了。

最后两种办法,其实就是朱元璋为了防止蒙古族人叛乱的高招。

我不打你,也不杀你,就让你结婚,结了几次婚之后,就开始有民族认同感了。

如果你不愿意怎么办?打个100棍,然后发配到边疆。

至于说俘虏的一些男性,有的被发配为奴隶,有的人则是改成汉姓,然后和汉人生活在一起。

由于这些人生活的比较分散,最后基本上也都被汉化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内蒙古发现的千年公主墓 同墓合葬的却是舅舅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民族,但也有很多神秘消失,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民族就是契丹族。

契丹族在我国的历史上一度非常活跃,其起源主要应说道两条河。

一条是被称为“黄水”、“潢河”的西拉木伦河,另一条是称为“土河”的老哈河,这个民族就兴起于这两个流域。

相传很久之前有一个在天上耐不住寂寞,就乘着牛车从黄水往下走。

而一位仙人也正好骑着白马从土河向下走。

在两条河交汇的地方,两人相遇相携相恋,之后生下了八个儿子,繁衍而成八个部落。

网络配图 契丹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的史料,后来的历代都有关于这个民族的记载。

唐末时期,著名的统一了契丹,之后辽太宗改国号为辽。

中原的时期,北方各族崛起,面临的强大敌人包括辽、金、西夏、蒙古。

而这几个政权也互有争斗,辽国最终灭亡。

奇怪的是辽国灭亡后,这个民族渐渐地竟神秘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很大可能是契丹人随着灭国之后都渐渐融入了其他民族中。

关于契丹历史的研究,尤其是发现和材料,一直很少。

直到1986年,内蒙古自治区的奈曼旗一个施工现场发现了几块看起来就很具有历史气息的青砖。

经专家考察鉴定,果然在下面发现了一座古墓。

网络配图 这座古墓距今已经1000多年,从其庞大的规模来看,其中埋葬的必定是身份显贵的王侯级人物。

根据墓葬的墓志铭,专家得知,这座墓的墓主人就是辽代的陈国公主。

在当时,考古界还从未发现过这样一座大型的、保存比较完整的辽代大型贵族墓葬。

虽然其规模比一般的帝王墓葬有点差距,但是其在考古界所占的地位甚至完全能等同于一座帝墓。

在墓室中有两具并排停放的尸骨,一男一女,女性当然就是墓主人陈国公主。

而通过记载可以得知,另一具男性尸骨想必就是她的丈夫萧绍矩。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人们并没有近亲结婚的概念,反而为了保持血统的纯正性婚姻方向都是固定的:皇族基本上只和结亲。

而公主的驸马,论辈分来说应该是她的舅舅,36岁时因病而死。

网络配图 通过墓志铭和翻阅资料我们能得知,这位身份尊贵的公主死时年仅18岁,和丈夫死于同一年。

为什么两人在同一年都因病去世呢,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病造成了这样的后果,这在现在还是个谜,很多人猜测这和近亲结婚导致的先天缺陷有关。

这座辽代墓葬中除了众多极具研究价值的玉器、琥珀、玻璃器皿能文物外,历经千年仍然色彩鲜艳的精美壁画也是极其震撼人心的。

而除这些之外,尸体身上的装饰才是这古墓中最大的亮点。

公主夫妻二人的尸骸并排躺着,乍一看上去好像活人在睡觉。

这是因为他们的脸上都带着栩栩如生的黄金面具,此外通身罩着银线编制而成的网格衣。

整座墓葬奢华程度自不必说,而更重要的是出土的文物为研究契丹文明带来的巨大的研究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蒙古铁蹄征服世界时有多少重骑兵?还有着哪些武器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