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仙芝起义: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起义
【千问解读】
王仙芝起义又称王仙芝之乱,是指从乾符二年(875年)初至唐僖宗乾符五年(878年)在濮州(今山东鄄城北旧城)人王仙芝领导下发动一场反抗统治的农民起义。唐时濮洲人王仙芝,因贩卖私盐而时奔走各地。
当时唐朝政府为了垄断食盐买卖,保证财政收入,大力打击私盐贩卖,王仙芝为了抗拒官府查缉,四处拜师,学得一身好武艺,这对日后王仙芝在起义过程中领导起义军与唐军作战提供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当时关东出现大旱,官吏强行征收赋税,强制徭役,激化了阶级矛盾,致使百姓走投无路,百姓们得知王仙芝有一身好武艺和反抗唐朝政府的意愿,便聚集到了王仙芝周围,准备在适当时机发动起义,反抗唐朝政府的腐朽统治。
宣布起义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初,王仙芝在濮州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发出檄文,斥责唐朝吏贪赋重税,赏罚不平,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率领起义军攻克曹州(治今山东曹县)、濮州。
迅速发展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六月,冤句(今山东菏泽)人起义响应,率众数千会师曹州,声势日益浩大。
四方苦于苛征暴敛的百姓,散居民间的庞勋旧部,争先投奔义军,发展到几万人。
攻郓州(治今山东东平),袭沂州(治今山东临沂),推动农民反抗斗争迅猛发展,到十一月,农民起义军“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干余人,少者数百人。
”同年十二月,唐僖宗任命平卢节度使宋威为诸道行营招讨草贼使,特赐禁军3000人,甲骑500骑,并命河南诸藩镇所遣各军均由宋威指挥。
南征北战 乾符三年(876年)七月,唐军同王仙芝义军战于沂州城下。
面对强敌,王仙之避实就虚,率部长途跋涉,于八月西进河南,不10日连破8县,占阳翟(今河南禹县),据郏城(今河南郏县)。
唐以左散骑常侍曾元裕为招讨副使,镇守洛阳。
令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福选步骑2000北上汝州(治今河南临汝)、邓州(治今河南邓县),扼守要道,凤翔节度使令狐绚和邡宁节度使李侃选步兵1000人、骑兵500骑进驻陕州(今河南陕县)、潼关(今陕西潼关),凑成一条以洛阳为中心的防线,妄图阻止王仙芝西进,并进而聚歼义军。
王仙芝率领义军不畏强敌,猛攻汝州城,全歼官军,占领汝州,取得杀死唐将董汉勋、刑部侍郎刘承雍、生擒刺史王镣的重大胜利。
东都大震,百官出奔。
吓得唐僖宗在长安取消了重阳内宴,下诏赦免王仙芝罪,“除官,以招谕之”,妄图收买王仙芝。
王仙芝乘胜北上攻占阳武(今河南原阳),在攻郑州时,与唐昭义监军判官雷殷符战于中牟(今河南鹤壁西),战败后义军分兵两路。
王仙芝率一部义军南下,十月攻打唐州(治今河南沁阳),邓州;十一月继续南进,一举攻占郢州(治今湖北京山),复州(治今湖北沔阳);十二月攻随州(治今湖北随县),转向东南挺进安州(治今湖北安陆)、黄州(治今湖北黄冈)。
另一支义军东进淮南,从申州(治今河南信阳)、光州(治今河南潢川)取舒州(治今安徽潜山)、庐州(治今安徽合肥)一带,声震淮南。
半年时间里,义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广大地区流动作战,打得官军顾此失彼,疲于应付,迅速发展到30万人。
蕲州刺史裴倔不敢抵抗,开城迎降。
为王仙芝上表求官。
唐僖宗封王仙芝为“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王仙芝便想投降。
因遭到黄巢的责骂,义军强烈反对,王仙芝才勉强拒绝降唐,并与黄巢分兵作战,削弱了义军实力。
乾符四年(877年)正月,王仙芝攻取鄂州(治今湖北武昌)。
七月,与黄巢合兵攻打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失利后于八月攻占安州、随州,以后又转攻复州、郢州。
虽然不断取得胜利,但是唐王朝在三月发布《讨草贼诏》,动员官军和地方武装加紧镇压起义军;同时对义军发动政治攻势,如解甲投降,必当超授官爵,厚赏资财。
王仙芝于十一月再次写了降表,派他的心腹大将尚君长、蔡温球等人去邓州请降。
招讨副使都监杨复光送他们前往长安途中,被妒嫉其功的招讨使宋威派人劫持,谎奏在颍州(治今安徽阜阳)西南作战俘获,在狗脊岭(在唐长安城内东市)将尚、蔡等人斩首。
这个消息使王仙芝十分忿怒,率军南下,渡过汉水进攻荆南(今湖北江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满江红·豫章滕王阁原文、赏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原文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
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
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
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
天正远,伤飘泊。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
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
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译文: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
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
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
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
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
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注释: 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宋以来始填此词调。
豫章: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万里”三句:暗用王勃故事。
写自己登临高阁时的兴致。
传说王勃往道南昌,水神以风助之,一夕行四百余里。
正槛(jiàn)外:门外正是。
楚山:指西山又名南昌山(今湖北省西部)。
古时南昌属楚地,故称西山为楚山。
楚江:指赣江。
作:起。
木末(mùmò):树梢。
一作“林杪”。
紧:深,浓。
秋意已深。
休休莫莫:罢休,罢了。
乾坤:指天地。
着(zhuó):安放。
断送:逗引。
角:号角。
吴潜 吴潜(1195—1262)字毅夫,号履斋,宣州宁国(今属安徽)人。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
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
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
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
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
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
格调沉郁,感慨特深。
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一、兄弟两“吴公” 吴潜与哥哥吴渊还是幼童的时候,生母就不幸染病去世。
兄弟俩是在饱读诗书的父亲和慈爱的后母管教下成长的,聪明好学,相亲相敬,只是性格迥异,哥哥沉默寡言,弟弟活泼好动。
两人最终均由读书步入仕途,位居高官,都想为朝廷为百姓干一番事业。
但哥哥为政过于严酷,往往一点事情而兴师动众,牵连罗织,以致遭到不少人怨恨,说他太狠毒。
吴潜曾多次当面或以书信劝谏哥哥,哥哥也虚心接受,只是事到临头,多年养成的弊病竟一发而不可收。
平日忌恨吴家兄弟才德的奸臣贾似道之辈便乘机鼓噪,编造童谣诬陷他们。
两兄弟姓吴,众人尊称为“吴公”,童谣即以谐音称之为“蜈蚣”:“大蜈蚣小蜈蚣,尽是人间毒业虫,夤缘攀附有百足,想使飞天能食龙。
”但兄弟俩胸襟坦荡,敌手抓不到把柄,谣言最终不攻自破。
二、反对立昏君 公元1260年,是宋理宗景定元年,在皇位坐了30多年的赵昀,见自己年近花甲还没有一个亲儿子,便想立自己的侄子赵祺为皇太子,以便将来接自己的班。
吴潜知道赵祺是个口舌迟钝、呆头呆脑的人,难以承担天下重任,便密奏理宗说:“微臣没有丞相史弥远的才干,忠王赵祺也没有陛下您的福寿。
”理宗听了很是恼火,听信奸臣沈炎的诬陷挑拨之言,革去吴潜的左丞相之职,将他贬到当时十分偏远的广东循州当有职无权的地方团练使。
结果,吴潜再次以直谏丢官,而赵祺后来也只当了10年短命皇帝。
三、预知生死 吴潜学富五车,为官之余,不仅喜欢吟诗作词,而且颇精星象之学。
他的‘诗,多感情之作,激昂凄劲,一如他的为人。
他被贬到广东后,看到南宋王朝日衰一日,奸臣当道,民不聊生,内心悲愤,常常独自望着夜空,久久默然无语。
一日,他突然对身边人说:“我将死之夜,必定雷风大作。
”他的话语好象还在空中回荡,几天后的一个夜里,果然风大雷响,四鼓开霁。
他挥笔撰作遗表,作诗诵颂,端端正正地坐在那儿,闭上眼睛,便无声无息地离开了人世。
四、吴潜故里—玉堂巷 在休宁县城东南隅中街通后街处。
昔日,巷内为吴氏家族聚居地,巷北侧依次为坊表林立的东街、瞻云书院、县前街、休宁县衙等。
从宋末至民国年间,为“表宅里树风声”,各朝陆续建筑于东街各巷弄的牌坊即近30座。
其中,东南街头的保宁坊,东南城门的敉宁坊,县前街的近民坊,双井前的进士坊,学宫东路的东南邹鲁坊,东门的经魁坊、秋官大夫坊、孝子坊、母节子孝坊,陪郭头的父子尚书坊、及第坊、学士坊等,都曾显赫一时。
特别是玉堂巷口的“画锦坊”,还记载着一段“衣锦荣归”、“母慈子孝”的历史:状元吴潜的哥哥吴渊读书做官,官至副宰相之职,荣华富贵到了极点,老了却整日里思念着故乡、惦记着将自己抚育成人的后母。
后母病重,他毅然辞官,特地从宣城赶回休宁玉堂巷侍奉汤药。
后母离世后,厚加安葬,并庐墓守孝。
孝满,自号退庵,整日吟诗作画于玉堂巷故居,直至葬身于休宁故园。
人们感其节孝,特立“画锦坊”以示纪念。
楚霸王项羽为什么要一把火烧毁阿房宫?绝非是头脑发热
古诗赋有这样描述:“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你看,连绵三百余里,一宫之间,气候不齐,我们常说的东边日出西边雨,竟在一座宫殿里呈现,这气派! 这名篇叫做《阿房宫赋》,很多人应该都知道,可遗憾的是,甚至它的原作者,人都无缘一见阿房宫真身,靠的全是想象和流承下得民间传说。
为什么呢?原来,这座耗费秦国巨大人力物力兴建的宫殿(“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却不幸成为史上寿命最短的形象工程。
秦皇挂了不过几年,远道而来的,一把火就给烧了。
网络配图 那么,问题就出来了。
项羽同志为何要将这恢弘的建筑群呢? 当然,我们可以这样解读:阿房宫是农民苦难的象征,是奢华的象征,只有烧了阿房宫才能体现出项羽反对秦朝残暴统治的决心,才能换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当然,这或许是符合传统教科书模式的答案的标准配置:字正腔圆,满满的情怀,有象征意义、有反抗暴政决心、还有紧密地联系劳动人民。
只是,这样的解读,无非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也拔高了项羽的政治觉悟。
至少,在《》里是这样记载的:“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
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看的出来,项羽所做作为,根本是的。
不得人心,为何还要做?原因很简单:给人民一个下马威!潜台词大概就是:秦国的人民啊,你们瞧,秦皇是个多牛气的人物啊,可在我项羽眼里,不过冢中孤魂,惹得我不高兴了,不也是一锅端了?你们这些平头百姓,还不给我老实点,要是搞得我生气了,放把火把你们家也烧了。
于是,就有了先前的记载:“恐,不敢不服”。
当然,项羽也不全是立威。
至少,还有泄私愤的情绪在里头。
原来,项羽有个叔父叫,是个很有本事的人,也是他的蒙老师。
后来在反秦的战役中,战死了。
打战得死人,这本是常事。
可死了是自己的叔父,项羽情感上受不了,在这样巨大的悲痛情怀驱使下,就有了后来名震天下的,“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当然,项羽胜利了。
到了秦都咸阳,看着阿房宫富丽堂皇模样,想想自己行军打仗那个,叔父还无端惨死,心里一个反差对比,情绪自然出来,索性放火烧了。
据记载,这火烧了三月都停不下来,可见项羽心中的怨念多深。
网络配图 威也立了,愤也泄了,房也烧了,我们的文章也该结束了吧?如果就此结束,也许就太低估项羽了。
其实,项羽这哥们烧房,或许还有一层较深的考量。
《史记》有记载:“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羽答)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什么意思? 就是有人给项羽出主意了,要他干脆就在秦皇的老家这安家生根算了,风水好。
可项羽回答却挺搞笑的,风水好有什么用,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外面混得有个屁用,得衣锦还乡,不然儿时玩伴狗娃啦、铁蛋啦,还有隔壁家老王、对门豆腐婆娘怎知道我混得如此风光?当然,项羽倒也说到做到,定都在自己的老家附近,彭城。
可是,回家就回家,烧房子干嘛? 回答这个问题,还得搬出《史记》:“萧丞相营作,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宫阙壮甚”。
有人或者不解,文字记载的是,和项羽何干?网络配图 对,萧何和项羽没有太多关联,此时的项羽也早已乌江自刎了。
但我们可以看看,萧何做了什么?兴建未央宫,“宫阙壮甚”,那可是相当地气派。
对于萧何的所为,当时天下初定的也颇为不解,问道:“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的回答是这样的:“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
你看,一句“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就核心思想出来了:宫殿象征权力威望,一定得气派,得彰显气度,使诸侯敬畏,使人民臣服,甚至连后世的人都是没有办法改进超越的。
这下,知道项羽为何烧阿房宫了吧?宫殿是个人权威的象征,什么人住什么样的房子! 而我们项羽同志,刚才已经讲了,早做了衣锦还乡的打算,可这彭城宫殿,哪有阿房宫气派呢?分封天下的时候,这阿房宫究竟给谁住?这是个问题。
恐怕谁住都不太合适。
项羽这哥们,自诩为天下第一人,自命不凡,怎容许别人住着比他家大的房子,挑战他无上的权威呢?即便是空着,可把阿房宫这座前无古人甚至后无来者的宫殿华丽丽地放在前秦的老巢,难免不遭人觊觎,给自己留下隐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