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议会改革简介 会议的背景及重要内容是什么
【千问解读】
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
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
工业资产阶级首次进入议会,这是英国向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迈出的重要一步。
背景 1295年,英王爱德华一世又召集了一届议会,史称“模范议会”, 国王、贵族、骑士和城市富裕市民形成政治联合,除了大贵族和教士外,这届议会还固定地由每郡派两名骑士代表,每个大城市派两名市民代表参加,因而较“大会议”前进了一步。
由于骑士代表和市民代表在根本利益上息息相关,也有比较多的共同话题,因而每当这种议会召开时,他们往往集聚在一起,互通信息,共商对策。
从1343年起,他们开始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单独聚会,逐渐形成了平民院(下议院)。
贵族和教会长老也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组成了贵族院(上议院)。
英国两院制便发源于此。
但是,不管是模范议会,还是1343年由两院组成的议会,都还不同于近现代意义上由全民普选产生的议会。
1297年,议会获得了批准赋税的权力。
到了14世纪,议会又获得了颁布法律(法令和条例)的权利。
议会又是各种政治事物尤其是国王大臣所犯的渎职罪的最高裁判所。
议会的形成,使国王的封建谘议机关逐渐成为国家的代议机关。
城市代表的参加和下议院的形成,对以后英国历史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正在兴起的市民阶层与下层贵族联合,利用议会批准赋税和通过法案的权力,对王权起了限制作用。
光荣革命后,议会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但是土地贵族(托利党)操纵着议会议员的选举。
一些“衰败选区”仍有议员名额。
工业革命展开后,新兴工业资产阶级为维护自身利益,强烈要求参与国家管理(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法国七月革命的冲击。
内容 1. 重新分配议席,取消许多已经衰败的选区,减少一些选区的议席,人口增加的选区议席增多,新兴工业城市取得较多议席。
2. 更改选举资格,降低选民的财产和身份要求,扩大选民范围,大大增加选民人数,工业资产阶级和富农得到选举权 以和平的方式削弱了贵族保守势力,工业资产阶级得以更多的分享政权,但是广大工人,雇农,妇女仍被排斥于政治之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末历史解密:英国人福钧如何窃取中国茶叶机密
你是否觉得此人是一个陌生的名人?不仅你有如此感觉,在这个70%的居民都养成了每天下午喝一杯茶的习惯的国家里,很少有人知道此人的冒险经历。
福钧(又译“罗伯特·福琼”)曾在19世纪中叶潜入中国,在中国人鼻子底下窃取中国的茶叶机密。
他的冒险行动收获巨大:现在,全世界的茶消费每年达9000亿杯之多! 迄今为止,没有任何历史学家关注过福钧过去执行高风险任务的情况。
但英国茶道爱好者、纪录影片制片人、法学家威利·佩雷尔施泰因揭示了前大英帝国经济文化史中的这个重要插曲。
1996年,在阅读了福钧的手记《茶叶和鲜花之路》以后,佩雷尔施泰因隐约地感觉到,在这部手记的字里行间蕴藏着另一种情景。
于是,他同作为电影工作者的姐姐黛安娜·佩雷尔施泰因以及另一位合作者一起开始研究此事。
历时4年的研究证明,福钧当年的冒险活动乃是一种经济间谍的活动。
锁定目标:茶叶 19世纪40年代,尽管有来自布鲁斯兄弟(苏格兰人)1830年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开辟的茶叶种植园的竞争,中国仍是世界上第一大茶叶生产和供应国。
对布鲁斯兄弟十分不利的是,他们生产的茶叶质量太差,根本不可能与中国的茶叶媲美。
1834年,自1599年以来一直为英国王室服务的东印度公司丧失了茶叶进口的垄断权,自己生产茶叶就成了这个贸易巨头(18世纪末,该公司在鼎盛时期控制着世界上三分之一的贸易)的主要目标。
在茶叶贸易上依赖中国的东印度公司作出了很大努力,想移种中国茶。
为此首先必须找到能刺探到中国茶叶生产秘密的专家,东印度公司把目光转向了福钧。
福钧对中国比较了解,因为1842至1845年间,他曾作为伦敦园艺会领导人在中国呆过一段时间。
在旅居中国过程中,他学习中文和远东的风俗习惯,熟练掌握了使用筷子的技巧,并在回国时带回了100多种西方人没有见过的植物,其中包括小巧的盆景植物。
他指出,绿茶和红茶是同一种植物,这一看法在西方人中引起了争论,被认为是。
受东印度公司的派遣,福钧于1848年6月20日从南安普敦出发前往香港。
但这时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使命究竟是什么。
佩雷尔施泰因从保存在英国图书馆里的东印度公司资料中发现了一份命令。
命令是英国驻印度总督达尔豪西侯爵1848年7月3日根据植物学家詹姆森(他负责在喜马拉雅山的一个支脉试验种植茶叶)的建议发给福钧的。
命令说:“你必须从中国盛产茶叶的地区挑选出最好的茶树和茶树种子,然后由你负责将茶树和茶树种子从中国运送到加尔各答,再从加尔各答运到喜马拉雅山。
你还必须尽一切努力招聘一些有经验的种茶人和茶叶加工者,没有他们,我们将无法发展在喜马拉雅山的茶叶生产。
”福钧毫不犹豫地充当起了间谍角色(他预计完成这一任务需要24个月时间),这既出于冒险的爱好,也是基于利益的诱惑:英国付给他的报酬是每年550英镑。
化装潜入大量盗取 1848年9月,福钧抵达上海。
当时的上海还只是一个根据南京条约向外国人开放的小港口,被认为是“冒险家的乐园”。
那时,鸦片渗入中国,近200万中国人沉湎其中。
鸦片对中国来说是一场灾难,但对英国商人来说却是赚钱的好办法。
形势很紧张,中国人对欧洲人很敌视。
在这种情况下,福钧必须运用计谋才能混入当地民众中而不被认出来。
但这很有难度,因为福钧身高1.8米,具有英国人的肤色。
他弄了一套中国人穿的衣服,按照中国人的方式理了发,加上了一条长辫子(他上次在中国就已用过的辫子),打扮得让乡下的农民认不出他是欧洲人(农民也没有见过欧洲人),然后向以盛产绿茶闻名的黄山进发。
陪同他前往的有来自产茶区的两个中国人。
这两个人一个是男仆,一个是苦力,他们收了福钧的钱,便帮助他隐瞒身份。
福钧的任务充满风险。
他是继葡萄牙人后第一个渗入中国内地的外国人,如果被清王朝的卫士发现,他必死无疑。
此外,他还必须小心提防无处不在的强盗匪徒,对付急流险滩,靠葡萄牙人绘制的错误百出的地图寻找道路,应付随时可能患病的危险。
但这些风险不但没有吓倒福钧,反而使他感到十分兴奋和刺激。
正像佩雷尔施泰因所说的那样,福钧是"一个杰出的植物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冒险家"。
面对丰富多彩的各种植物,面对满山遍野的绿色茶树,福钧兴奋不已。
每走一段路,他都要纪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
佩雷尔施泰因就从图书馆里看到过他写的14篇旅行手记。
福钧从早到晚观察植物,他深知茶树种子在当地茶园是多么珍贵和受重视。
在跋涉于萧茶区的过程中,福钧发现,这里多雾的气候和富含银元素的土壤很适于种植药用茶。
他由此了解到何种气候和土壤才适于种植优质茶。
在宁波地区,他采集到许多茶种。
他常常碰到这种情况:由于他出手大方,表现得体,主人常常拿出自己珍藏的最好的茶招待他这位客人,以感谢他的来访。
秘密偷运招募能人 1848年12月15日,福钧在写给英国驻印度总督达尔豪西侯爵的中说:“我高兴地向您报告:我已弄到了大量茶种和茶树苗,我希望能将其完好地送到您手中。
在最近两个月里,我已将我收集的很大一部分茶种播种于院子里,目的是不久以后将茶树苗送到印度去。
”他信中所说的院子,是指英国驻当地领事馆的院子以及一些英国商人住所的院子,福钧用这些院子来试验种茶树。
他发往加尔各答的每批茶种和茶树苗都是分3只船装运的,目的是尽量减少损失。
1849年2月12日,在途经香港时,福钧致函英国驻印度总督说,他想到著名的红茶区武夷山去考察一下。
获准之后,他以及随从到了武夷山,其间住宿在一些寺庙里。
他从寺庙的和尚那里打听到了一些茶道秘密,特别是茶道中对水质的要求。
这一次,他乔装成知识界名流,了解到了使绿茶变成红茶的过程:对茶叶进行发酵处理,从而使茶叶的颜色变暗。
绿茶的制作则不经过这道工序。
当时多数欧洲人一般都喝红茶,因为绿茶运输过程中在船舱中发酵了。
所以,绿茶和红茶都属于同一种茶。
福钧准备回印度。
但是,他学到的茶叶知识还不够用,只有中国的种茶者才能把他们种茶和制茶知识传授给印度的茶叶种植者。
在回印度前,福钧根据一些西方商人的中国顾问们的建议,招聘了8名中国工人(6名种茶和制茶工人,2名制作茶叶罐的工人),聘期3年。
这几个中国人离开中国没有引起任何怀疑(1851年,有许多中国人离开这个正在衰落的帝国,他们主要是前往旧金山和加利福尼亚)。
1851年3月16日,福钧和他招聘的工人们乘坐一只满载茶种和茶树苗的船抵达加尔各答。
他们的到来将使喜马拉雅山的一个支脉的山坡上增加两万多株茶树。
最大的受害者:中国 3年后,福钧终于完全掌握了种茶和制茶的知识和技术。
这甚至对印度的茶叶种植者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要想同中国茶竞争,他们就必须掌握这些知识和技术。
佩雷尔施泰因强调指出:"福钧在茶叶和茶树苗运输方面是有所创新的;他挑选中国茶叶工人充当他的助手。
这大大促进了印度茶叶种植业的发展。
" 福钧深知他从中国窃取来的这些有近5000年历史的诀窍的价值。
但是,他却没有估计到,中国错过了赚钱的机会,再加上19世纪末的经济灾难,中国的茶叶生产因此受到了严重打击。
回到英国后,福镥发表了他的旅行手记,删去了原稿中与他的间谍使命有关的细节。
他从手记的出版中获了利。
1853--1856年,福钧又到中国呆了3年,目的是进一步了解花茶的制作技术,招聘更多的中国茶叶工作到印度去帮助东印度公司扩大其茶叶种植规模。
与此同时,在印度境内的喜马拉雅山山坡上,茶叶产量不断增加。
1866年,在英国人消费的茶叶中,只有4%来自印度。
到1903年,这个比率却上升到了59%。
中国人一直不明白自己的茶叶机密是怎样泄漏出去的。
当时,在世界上销售给西方人的茶叶中,中国茶叶所占的比率下降到了10%。
福钧晚年。
英国王室既没有给他颁发勋章,也没有让他从给英国带来的贸易收益中提成。
但他生活得并不拮据。
现在,在中国,只有在杭州茶叶研究中心能看到福钧写的书。
但是,没有任何人知道他曾在中国充当英国间谍。
佩雷尔施泰因的姐姐拍摄的关于福钧冒险经历的资料片有朝一日可能会在中国放映。
届时,中国人将会明白自己在一个半世纪前曾落入什么样的圈套。
随机文章商朝的刑罚有哪些?夏朝是禹建立的?还是启建立的?希特勒从不让人提的6个隐私,若提起1个,立刻军法处置已灭绝的十大巨怪图片,碳龟头比足球场还大/身子是普通汽车的2倍量子意识为什么被禁止,意识是量子力学的基础/意识可改变物质世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大乘佛教有过哪些改革?具体指哪些内容
而从近年一些学者的研究则表明,大乘教法在时代就已有所流行并与小乘教法开始分化。
近代出土的阿育王石刻文等中,也处处显示出大乘信仰与理念。
如强调慈悲与平等,提倡不食肉主义,戒杀放生,慈悲为本,强调慈航普度的菩萨行行愿,强调不分出身、贵贱、种族、国家的众生性智平等,乃至众生均可往生极乐国土。
阿育王本人,其归依佛教后的后半生,信仰与行动都显示出一个坚定大乘菩萨道行者的风范。
在古尼泊尔传播教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众生平等性智,诸菩萨众慈悲的概念,以此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隔离的等级制度。
不过,可能限于当时社会环境等原因,的婆罗门教等级思想环境的影响下,显得超前高尚及精深的大乘佛法当时不如小乘佛法易被接受与推行是显然的。
太虚大师个人认为此阶段属大隐小显时期。
释尊 入—大—涅—槃后百年,大天五事导致教团出现分裂,称为根本分裂。
根本分裂形成了大众部和上座部。
经过根本分裂的佛教在300多年间一再分立,并在五天竺境内外流传开来。
被誉为印度古代最伟大君王的阿育王(前3世纪中)时代,佛教迅速发展。
各派法师被派往印度周围各地弘法,推动佛法传播的同时,也导致了各个部派的进一步形成。
阿育王后,上座部分出说一切有部,它以西北印度为根据地主要活动于迦湿弥罗和犍陀罗;上座部的另一支经南印度而渡海进入锡兰(古斯里兰卡国,又称铜碟洲,故斯里兰卡的部派又称铜碟部),后来经过分化形成了信仰大乘佛教的无畏山寺上座部和信仰小乘教法的大寺上座部,无畏山一派一度是斯里兰卡佛教中心。
但大寺一派指责对手非佛说,并最终借助政府力量判定对方非佛说而将其彻底消灭。
大寺一派传往东南亚形成今天的南传佛教。
还有一支在西印度形成法藏部并流入中亚,法藏部传为目犍连子帝须之大弟子昙无得所领导,昙无得为阿育王派往印度西北地区弘法的高僧。
该部以注重大乘菩萨藏与咒藏而闻名。
另一支饮光部(传为迦叶尊者所传)也有部分与一切有部及法藏部类似的思想。
大约同时代,拥有大乘信仰的大众部在南印度形成了制多山部及西山住等部,即以后的案达罗派,它们都传承了很多大乘教法。
说一切有部分出的犊子部则在中西部印度发展,分立出法上、贤胄、密林山和正量四部。
以后正量部则成为犊子部的正宗代表。
公元之初才出现的经量部前身是说一切有部中的譬喻师。
它的活动范围似乎未超出西北印度。
很多学者认为大乘佛教就是根本分裂二部的大众部传承的,大众部是大小兼修的部派。
不过,实际上一些部派的经典记载表明,部派佛教时期的很多部派是修行大乘佛法或大小兼修的,不仅大众部,上座部的很多部派,上座部及其分类的很多部派,也有信仰与修行大乘教法的。
如上述法藏部等。
又如,根本上座部的“雪山部”,据罗什翻译的18部论记载,也有大乘教法传承,如提到“净佛国土”(净土法门或唯心净土)“菩萨”等概念。
另外,玄奘法师当年考察印度时,在印度佛教的核心区域--摩揭陀国--也是佛在世时弘法的核心区域,该国四个最大的上坐部派都是修行大乘佛教的,玄奘法师称其为大乘上座部。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大小乘的分化与部派的分裂完完全全是两件事。
部派分裂的根本原因是阿育王派高僧前往各地传播,不同地区的社会人文传统及人的根性的不同导致。
其次,开始时对戒律的认识上的细小差别也是原因之一。
事实印度很多的部派都是大小乘兼修的,尤其那些大乘部派,他们并不一定对自己派别大小乘教法进行限制,其下属可以修行大、小乘任何一种教法的,但他们必须遵守本部派的戒律。
但大乘佛教与说一切有部、经量部及分别说部也有着很深的关系。
大乘三藏经典可谓博大精深,传统上分成五类,分别为华严门、方等门、般若门、法华门、涅槃门,称五大部。
《般若经》与《华严经》,《法华经》、《大般涅槃经》、《无量寿经》等都是重要经典之一。
随着公元前后印度社会文化程度的提高,书面经典的大量出现,客观上为大乘教法的推广与普及奠定了社会文化基础。
此时,马鸣,龙树等大乘菩萨纷纷出世,大乘佛法超过小乘成为了印度佛教的主流。
佛灭400多年,马鸣菩萨出世,写了很多大乘论著,力倡大乘。
印度僧人龙树出世后,大乘佛教更盛行, 龙树菩萨着《中观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娑论》等,建立了般若中观派|中观学派。
大乘佛教中期 其后又有印度僧人无着、世亲创立“唯识论”,盛极一时。
中观论和唯识论被认为是大乘佛学的两个主要分支,唐义净法师《南海寄归传》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
中观则俗有真空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事皆唯识。
”在印度南方,则是如来藏思想更为盛行,与唯识学派合流。
大乘佛教晚期 公元七世纪左右,大乘佛教在吸收婆罗门教咒语、宗教仪规和瑜伽术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套极富神秘主义色彩的宗教实践方式,就是“无上瑜伽密教”的完成。
在《佛说秘密相经》中,甚至提到莲华与金刚杵相合,“如是,当知彼金刚部大菩萨入莲华部中,要如来部而作敬爱”,“由此生出一切贤圣,成就一切殊胜事业。
”这是男女性器官的暗示用词。
称为秘密大乘佛教,或称“金刚乘”或者“密乘”。
此时的印度佛教已经被外道法的取代,意味着此时的印度的佛教真实义已经不存在了。
相对于密乘,人们把大乘佛教的理论部分称之为“显乘”。
由于密教和婆罗门改良后的印度教界限的混同,便注定了佛教在印度的命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