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陵之谜:舜是如何死的是怎么回事?舜的陵墓究竟在哪里?
【千问解读】
中的舜帝,历来传说死在南巡途中,他的妃子娥皇、女英伤心悲痛,赶往南方奔丧。一路上,洒在竹子上,留下斑斑点点的泪痕。
舜帝的陵墓历来被认为在宁远县的九嶷山中,因而有诗歌述说这则凄婉动人的传说:“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然而有人认为舜帝根本不是葬在九嶷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帝舜有,,名重华,相传是我国古代部族联盟的一位首领,距今约4000多年,由于“舜德大明”,被后人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之一,在古代被尊为五帝之一。
舜最重道德,是个道德榜样。
他所到之处,无不受到人们的崇敬,史书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其实是对他的最高评价。
其时尚无文字,有关舜的事迹,只能在口头流传,到了用文字记事的时代,相隔已经千百年了,所以古史中关于他的一些事迹有很多分歧,时间、地点、姓名都不相符合。
关于舜陵的陵址问题,也是相传了千百年,如果单凭一本书或某个人说的话作为根据,由此得出的结论就不一定准确了。
中国最古老的史书《尚书》说,舜是“陟方乃死”,后人解释认为是巡狩方国时死的,很有可能是死于巡狩途中。
但《尚书》没有指明舜葬之地,从而引起了后人的纷纭争论。
一般认为,舜陵在九嶷山。
舜荐禹为天子,起初是代其摄政,并非正式让位,这时南方三苗叛乱,舜亲自南征,如《淮南子》所说:“舜征三苗,遂死苍梧。
”或说是按例来南方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
中国历代帝王都认定舜陵在九嶷山并不断遣官祭祀。
至于舜在九嶷的其他遗迹和民间传说更多,多少能说明舜与九嶷的关系。
《》、《礼记》以及、刘向、班固、王充等人,都记载了舜帝死后葬于九嶷山或苍梧。
尽管这些地方既无封土也没树碑,但时代埋尸的确不垒土为坟,也不树碑,垒土作冢是才有的事,而树碑到秦汉才有。
关于舜陵在九嶷的说法,应以西汉司马迁的《》所载较为准确。
司马迁对舜葬九嶷既没有惟书定论,也没有唯传说是听,而是在读了有关的书,听了有关的传说后,亲自到九嶷进行考察。
他在《史记》自序中说:“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嶷,浮于沅湘。
”这就是说,司马迁把他收集的有关舜的资料和在九嶷山考察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在此基础上写成史书,因而是比较可的。
其次,司马迁于元封三年(前108)继父职出任太史令,使他得以阅读史馆所藏的众多图书。
这些图书一般人或其他官员都很难看到,而他可以博览无余。
各种书简中有关舜的记载他都看过,对舜葬九嶷的各种不同说法也分析比较过。
因此,他的写史结论绝不是据其一端而生发出来的,作为史官的司马迁舜葬九嶷,当然是比较可信的。
实际上在司马迁来九嶷以前,已经有另外两位名家在其诗文中阐述了舜葬九嶷的史实。
在《湘夫人》、《》等诗篇中说:“济沅湘南征兮,就重华而陈词。
”明确指出舜帝南征到达沅湘以南,沅湘以南只有古圣舜帝的葬地,故只能“就重华而陈词了”。
而“九嶷缤兮并迎,灵之来兮如云”则肯定了二妃对舜葬九嶷的怀念之情。
西汉有位王室的后代叫刘熊渠,在九嶷山游览后谒拜了舜陵,写下《舜庙怀古》一诗:“游湘有余怨,岂是圣人心。
竹路猿啼苦,祠宫蔓草深。
素风传旧俗,异迹闭荒林,巡狩去不返,烟云愁至今,九嶷天一半,山尽海沉沉。
”这座陵庙应该就是晚几年来的司马迁考察时所目睹的舜帝陵庙。
从发掘来看,舜葬在九嶷山也是有可能的。
1954年,在永州市西30里余黄田铺的山上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的宗教纪念物石棚,由三块石头顶起万斤大顶石,棚内空高1.1米,坐东北朝西南,象征着石棚主人是由东北向西南迁来的。
我国只有山东、辽宁发现有三处石棚,朝鲜、曰本、西伯利亚都有石棚发现,这种石棚与东夷族的宗教祭祀有关,或系舜帝南巡时传播来的东夷文化。
而玉琯岩出土的玉箫,有些人认为是新石器时代的遗物,是我国最古老的玉箫,可能为舜的遗物。
因此舜南巡于九嶷山是有可能的事,至少也是舜的子孙所迁,也是奉舜为部落之名。
随同舜南迁的还有东夷之同族,都居于周围地区。
此外,古代中原部落大量南迁者,如的后裔资氏部族迁居于资水,扶夷居于扶夷水,云裔族迁居茶陵云阳山等。
这些都说明了湘东、湘南一带在新石器时代已有大批中原先进的炎黄族、东夷族不断南迁而来。
舜、商均南迁,有可能是被夏禹所驱逐,想报舜杀其父鲧之仇,且又恢复了炎黄族重新主宰中原部落大联盟的统治权。
因此,无论从民族迁徙、地域、南北文化交流、考古文化等方面看,舜帝南迁或南巡是可能的,崩葬于九嶷山是可信的。
《尚书》说:“(舜)岁五月,南巡狩至于南岳。
”有一些人认为,南岳即今之衡山,去九嶷五百余里,舜南巡既止于南岳,又怎么去了九嶷呢?上古时既没有出现国家,当然也没有州县一类的行政区域,只是将当时的“天下”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区域,各区域以最高山峰命名,谓之“五岳”,便于王者轮回巡狩。
因此,南岳绝不是专指衡山而言,而是包括九嶷山在内的湘南地域。
虞舜南巡到九嶷的说法,与舜南巡至于南岳的说法并无矛盾。
那么舜陵在九嶷山的什么地方?唐代元结说:“谨按地图,舜陵在九嶷之中,舜庙在大阳之溪。
舜陵古老已失,大阳溪今不知其处。
秦汉以来,置庙山中,年代浸远,祠宇不存。
”按元结的话,陵与庙当时是分开的。
由于年代久远,多次迁移,舜帝陵庙逐渐由山里向山外发展。
清代有人认为,元结所说的舜陵其实是舜庙,地点在大阳溪的白鹤观前。
上世纪70年代,在长沙马王堆汉墓中发现了一张《地形图》,画有长沙国南部的山川、县治及居民点等内容,图的右面九个柱状物其实就是指九嶷山,旁注“舜帝”二字,所标处当是舜庙所在地。
可以推测,玉琯岩前的遗址就是秦汉舜庙遗址。
这幅地图的主人据史料记载葬于公元前168年,学者们经考证认为,这幅地图绘制时间约在事后二年,它比司马迁“窥九嶷”还早近一个世纪。
2001年,在九嶷山玉琯岩前的一片田里,发现了汉代的青灰色绳纹板瓦片和魏晋时期的灰黄色瓦片,器形厚重。
经有关专家的研究,认为这里是秦汉至宋元时期的特大型古舜帝陵庙遗址,是历代帝王为朝祭舜帝而建的庙宇。
一些柱洞和用来祭祀的灰坑状遗址,可能比秦汉更早。
专家们推断,舜帝陵庙遗址正殿在不同时代总在同一个地方,呈南北向、东西向叠压,不同时代的面积和方位都不太一样。
到两晋时期,正殿坐南朝北,唐宋时期正殿面积最广。
所有的舜帝陵庙遗址原建筑都是梁柱式,采用宫殿建筑的最高等级形制,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对舜陵在九嶷的说法,唐宋以来就有人怀疑。
元结、都认为有问题,说“虞舜老倦勤,荐禹为天子。
岂复有南巡,迢迢渡江水”?认为舜年岁太大,不可能南巡。
另外也有学者认为,舜葬九嶷,为何没有封土和墓碑?哪个位置?《郡国志》注:“舜冢在女英峰下。
”《九嶷山志》载:“三峰石上,以铜为碑,字不可识,疑为舜冢。
”也有说舜葬于舜源峰下的。
如果舜不葬在九嶷,那么他有可能葬在什么地方?一些人认为,曾说“舜卒于鸣条”,这是值得相信的。
孟子是战国时人,比其他言舜陵的人离舜的时代最近,如果孟子之言尚不可信,后人之言就更不可信了。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今人推崇《史记》所言“葬于江南九嶷”的说法,却不知统一中国后,曾经,烧毁了大量珍贵的史料典籍,从而给司马迁写作《史记》认定舜帝卒葬带来一定的困难。
关于舜帝的卒葬,当时有许多书说舜死于苍梧之野,而司马迁不知鸣条也有苍梧之山,便认定舜死在西汉所置的苍梧郡。
舜帝晚年居冀州,距南方苍梧五千里,如何能卒于苍梧?于是好事者就造出了南巡狩作为理由。
至于《山海经》也说舜葬在“南方苍梧之丘”,因其书不属于历史史书,不应作为凭据。
舜帝晚年并无巡狩之事。
巡狩是天子政事之一,但舜在帝位33年就已经“耄期倦于勤”,让禹摄天子政,他绝不可能将禅让给禹的帝位权力再要回来去巡狩,因而舜晚年不可能去巡狩的,即使有巡狩也是大禹。
即使舜有巡狩之事,也仅如一些书说的“南至霍山”,即到达今安徽地区,不会到达湖南的九嶷山,更不可能到达苍梧。
如果说舜卒于苍梧,为何不葬苍梧,却有九嶷山五百里之返,途中开山架桥,行程十数天,五月炎夏,尸体怎能不腐烂?汉代王充《论衡》中曾说“舜南治水,死于苍梧”,这更是没有任何依据,舜帝治水从不见于古代任何其他史籍经传。
《白虎通》“巡狩篇”有“生者道死归葬之义”。
就算舜南巡时崩于苍梧葬于九嶷,其时大禹不可能率天下诸侯来荒远的九嶷主持葬礼,按古礼必须改葬于中原,鸣条是舜的旧都,改葬于此是可能的。
舜帝是不可能去苍梧和九嶷的,因为这两处当时为化外之地,途中的洞庭湖之滨还聚居着时叛时服的有苗部落,阻断交通,舜帝恐怕一辈子也没有去过。
根据成书于战国时代的《竹书纪年》记载,舜在位49年,居于鸣条,“鸣条有苍梧之山,帝崩遂葬焉,今海州”。
鸣条冈在今山西运城市区北,西距帝都蒲坂60公里,舜帝晚年在此休息。
舜帝出生在蒲坂的姚墟,110岁时居于帝都蒲坂附近的鸣条,次年卒葬于鸣条的苍梧山一带。
几千年来,河东一直是历代帝王国祭舜帝的地方,自北朝元魏太和年间始,诏“祭尧于平阳,祭舜于河东”。
《唐六典》也说“享虞舜于河东”,乾德元年的诏书中说“舜庙在河中府”。
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司马迁根据《山海经》关于舜葬九嶷作为史实根据,酿成千古之错。
但鸣条说也受到了一些人的批评。
《帝王世纪》有舜“九十五而使禹摄政。
摄政五年,有苗叛,南征。
崩于鸣条”。
这里的鸣条与《竹书纪年》上的鸣条是两个地域,根据文意,应在南方。
《孟子》的“卒于鸣条”易让人理解为在舜的帝都负夏这个地方。
《竹书纪年》一方面说舜“帝陟”外出巡狩,但却是“居于呜条”。
因此鸣条说不仅令各典籍说法不一,而且有的与实际也相去甚远。
今山西安邑鸣条山建有舜帝陵,该陵始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为地方官依据《孟子》的记载所建,晚于九嶷山帝陵二千七百余年。
另外还有一种观点说舜葬在纪市。
《》说:“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领,谷木之棺。
葛以缄之,已葬而市人乘之。
”《春秋》也说:“舜葬于纪市。
不变其肆。
”舜是死在西教途中,死的地方是纪市。
至于这个纪市到底在哪里,至今无从查考。
随机文章盘点世界六大沉船,英国用客轮偷运武器连累乘客(1200死)详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布局深受美国专家喜爱霍金和爱因斯坦谁厉害,爱因斯坦霍金谁贡献大/缺一不可中国ufo视频震惊世界造谣,画面看起来连三岁小孩都骗不了!多米尼加神奇的沸水湖,世界唯一常年沸腾湖水(湖边温度高达90)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揭:诸葛亮“弃一代奸雄曹操投刘备”之谜
时期三足鼎立,诸葛亮选择了投效而不是或者,这是为什么呢?古往今来,一直有很多人不明白,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其中的缘由。
曹操 在政治上,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拥有政治优势。
在实力上,他统一了北方,兵多将广、钱粮充足。
在个人能力上,他堪称雄才大略,当时的政治家无人与他相比。
特别是在对待人才方面,曹操求贤若渴,三次颁布“求贤令”,广纳天下贤才。
对此,天下读书人无人不知。
在刘备“”之前,曹操是否知道有诸葛亮这个人,史书上没有记载。
但是诸葛亮对曹操肯定是早有了解。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有着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
起初,他有匡扶汉室的志向与抱负,后来他又有取而代之的想法,并最终做到了这一点。
曹操在看到民众因战乱而流离失所时,他会伤心落泪,并出台政策招抚流民,恢复生产、安定社会。
但是他也会因为父亲之死而迁怒他人,大肆屠杀几十万无辜百姓。
他既可以连袜子也来不及穿就跑出去欢迎人才来访,也会因一些小事而翻脸无情,杀害跟随自己多年的老朋友。
诸葛亮对曹操这样的人是绝对不会喜欢的。
孙权 诸葛亮虽然不会投效曹操,但他一定考虑过孙权。
孙权文韬武略,胆识过人,不愧为一代豪杰。
他据有江东,兵精而粮足。
孙权爱惜人才,而且也与手下人相处得很好。
另外,诸葛亮的大哥诸葛谨在孙权手下很受重用,有大哥的提携,诸葛亮在东吴应该是很有前途的。
但诸葛亮为什么不去投奔孙权呢?史书上记载:赤壁大战前,刘备派诸葛亮去东吴说服孙权联合抗曹。
当时东吴的大臣想留下诸葛亮,被他婉言谢绝。
后来有人问起其中的原因,诸葛亮说:“孙权当然是人中豪杰,但是我看以他的度量,他有可能会对我很好,但不会对我言听计从。
所以我不能留下。
”这是诸葛亮已经投靠刘备以后的事。
刘备 刘备一生也极其坎坷。
起初,他在家乡起兵参与了镇压,后来又卷入诸侯混战,几十年东征西讨,凭着讲感情、够朋友和自己的那点谋略才一步步成长壮大起来,拉起了一支队伍。
但他没有聪明的谋士辅佐,所以只能时而投靠,时而联合,时而归顺曹操,时而依附,始终被人利用来利用去,跑了大半辈子,也没跑出个名堂来,一直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
大约8年前,刘备走投无路时,才跑到荆州投靠。
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抵抗曹操的最前线替自己守住大门,扮演“炮灰”的角色。
幸运的是,在刘备镇守新野的几年里,曹操忙着在北方东征西讨,几乎无暇收拾刘表。
所以刘备在新野一住就是8年。
建安十二年,刘备认识了和,这两人向他极力推荐诸葛亮,并称赞诸葛亮是“”。
很快,刘备就亲自去拜访一位年仅27岁、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诸葛亮。
于是就有了千古传颂的“三顾茅庐”的故事。
这就是刘备的过人之处。
刘备在诸侯中被人称为英雄,靠的不是他有多少军队,有多大地盘,而是他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即使对一般的人也很有礼数,另外对老百姓也很仁慈。
所以,在天下动荡的那个年代里,很多人愿意死心塌地地跟着他。
由于有这种号召力,当时的诸侯,包括曹操和袁绍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很重视刘备,很愿意与他结盟。
当然,刘备去拜访诸葛亮,能“三顾茅庐”,主要原因还是他急需人才。
但刘备作为一个世人皆知的大英雄、一位年近半百的老将军,肯屈尊拜访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向他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战略问题,这就足以让诸葛亮感动了。
有以上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之所以“弃曹操投刘备”是因为曹操是一个双重面孔的人,性格很复杂。
而孙权虽是人中豪杰但不会对诸葛亮言听计从。
所以,诸葛亮选择了对朋友很诚恳、很讲信义,仁慈的刘备。
随机文章宋代王安石变法中”贡举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大蛇丸偷走外道魔像,没有轮回眼险些丧命(被佩恩追回)龙卷风是怎么形成的,大气的不稳定性产生强烈的上升气流揭秘龙转世为人的相貌特点,长相俊美喜爱沾花惹草(极易变渣男)雅典娜是宙斯的女儿吗,从宙斯头颅里跳出美丽女神雅典娜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孔子雕像之谜 孔子的雕像为什么姿势都是一样的
孔子,这位逝世于公元前479年的思想家,却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两千五百多年,他在古代被尊为“天纵之圣”和“天之木铎”,他被后世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与“”,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
至今,孔子精神始终屹立于文化顶峰,全球各地都建有纪念孔子的庙宇或祠堂。
然而,不知你是否发现:现存的各式各样的孔子雕像,不论面目身材如何,但雕像的姿态都是出奇地一致?他老人家双掌叠放,掌心朝内,左手在外,右手在内,身躯微微前倾。
所有雕像无一例外,几乎都是这种姿势,那么它有什么特殊含义? 其实这个手势有多层寓意,但主要有两种。
第一,孔子曾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专注游说和教育,根据他言行语录和思想内容编纂的《论语》也成为了后世学子不可不读的典著。
所以,这一手势反映了孔子在教育上所做出的毕生贡献。
“教”字在中的写法如上所示,可以发现“爻”部十分醒目。
爻,是组成卦符的基本符号,表示的是阴阳交织,意为天地万物变动、生生不息的规律。
双手合十,十指相交,又可视为“交五”,寓意五行阴阳在天地间交午,以求天地万物和谐。
而老师的职责就是探究自然的规律传授于世人,上所施,下所效。
而“教”的另一部分是“攴”,甲骨文中是一人用木杖指天的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孔子雕像的腋窝下还夹着一根木杖。
也就是说,“爻”与“攴”联合组成了“教”,也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孔子雕像的姿态。
第二层含义:克己复礼,即提升自己的品行,才能达到“西周之礼”的高度。
《论语》载:“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早年一直以恢复周礼为己任,他认为人必须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并将这种行为称之为“仁”。
双手交叉于胸前,是当时“礼”的具化:身体微微鞠躬,双手交叉置于全身之前,表示虔诚、尊敬和谦逊,说白了就是见面时相互作揖的高级动作。
同时,这一动作还用于课堂,即学生向老师请教问题时需行此礼。
孔子就曾向问礼,证明他也有不懂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学无止境,既然孔能不耻下问,那么我们更要,多多发问了。
据说,拜访孔庙也有这种礼仪:双手合十,男子左手在上,女子右手在上,首先放在大腿的高度,然后由下往上慢慢移到胸前,再从胸前往前推一下。
如果要行跪拜礼,那么就继续保持此动作跪下,然后将手心朝下,额头叩于手背。
其实,孔子雕像不仅有这一处细节蕴含万千,不知大家还发现没有,不论是画像还是雕像,几乎都将他塑造成了“大龅牙”。
笑而不露被认为是端庄得体,那么孔子作为圣人,为何会露着两颗大门牙呢? 实际上,这并非贻笑大方,而恰恰是孔子作为“圣人”所必要的东西。
这种牙齿叫做“骈齿”,其实就是排列较为整齐的龅牙。
自古以来,骈齿就被认为是圣人之像,往往只有帝王才能具备的特征,而孔子之骈则表示,其仪容就体现出了他的圣人本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随处皆是学问,一座孔子雕像就蕴藏万千。
不得不说,第一个塑造孔子像的人是高手,因为只有懂得孔子的这个姿势,才能真正认识孔子,懂得他为世界所奉献的一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