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死后刘禅开始执政 刘禅为什么还能坚持近三十年
【千问解读】
对和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做了近三十年的,刘禅是怎么做到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靡,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之秋也。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为刘禅详细地阐述了天下三分的时代现实。
彼时,刚刚建立蜀汉政权的急于为结拜兄弟复仇,在根基不稳的情况下便急匆匆地向东吴发起进攻,结果被,一举击溃,最终含恨病死在白帝城。
,刘备将蜀国尽数托付给了时年十七岁的刘禅,还有自己最信任的军政大臣诸葛亮。
诸葛武侯,此时蜀汉刚刚经历了溃败,国力军力受到极大的损耗。
诸葛亮先是率军南征,一举平定南疆,稳固了蜀汉的后方。
又北伐曹魏,想要一举光复“汉”政权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
然而命运并没有站在诸葛亮一边,随着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在五丈原含恨而终,结束了自己传奇而光辉的一生。
而刘禅也在此时正式地走上了自己独立执政的年代,从公元235年到公元263年,共计二十八年。
那为什么被后世称为昏懦之主,“扶不起的阿斗”还能在位四十一年,并独立支撑近三十年呢? ▲刘禅(影视剧形象) 蜀汉的主人 刘禅的人生开端充满坎坷,刘禅的生母甘夫人,生产之前梦到口吞北斗七星,所以出生后,刘禅便被称作“阿斗”。
那时刘备实力薄弱,被追击被迫。
一岁时,刘备在长坂坡被曹操打得大败而逃,甚至不得已抛下了尚在襁褓中的刘禅,全凭常胜将军,刘禅才得以幸存。
年仅五岁时,的妹妹夫人成为刘禅的继母,妄图带着刘禅到东吴为质。
又是赵云和阻拦,才没有得逞。
随着刘禅逐渐长大,刘备也刻意地培养刘禅成为自己的继承人,篡汉后,刘备更是一举建立蜀汉政权,与曹魏、东吴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同时立刘禅为太子。
然而雄才大略的玄德公似乎一直对这位蜀汉未来的主人充满了不信任,直到白帝城,刘备撒手人寰之际,还在对诸葛亮说:你才能比曹丕强的多,一定可以把国家治理好。
如果刘禅能做一国之君,就请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为君的材料,你就取而代之吧!至此,蜀汉政权在与东吴的缠斗中元气大伤。
诸葛亮辅政刘禅登基,年仅十七岁的皇上在朝中毫无根基。
这个蜀廷文臣武将,其实都是掌握在诸葛亮手中。
诸葛亮毕竟不是曹操,就像他自己说的,本事布衣,躬耕于南阳,于乱世,于诸侯。
是刘备,才使得他能发挥自己的一腔抱负和能力。
所以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来回报刘备的知遇之恩。
而刘禅,在实际形式上完全被相父“把持”了。
平定南疆,诸葛亮,(实际为五次)军力有所恢复的蜀汉不断地与曹战,其实是错过了恢复元气的大发展机遇的。
那么连年的征战是刘禅的主意么?看看刘禅的性格,显然不是,当时蜀汉的主人名义上是刘禅,其实是刘禅背后的诸葛亮。
难道诸葛亮看不出连年的征战对于蜀汉政权的副作用么?诸葛亮当然很清楚,但是蜀汉之所以能网罗人才,靠的就是光复汉室的政治口号。
另一方面,曹魏虽然一直处于守势,但从曹魏所占区域之广袤,资源之丰富,显然实力还是在蜀汉之上的。
但就是这样诸葛亮要通过“光复汉室”的正是口号与一次又一次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征伐,来巩固政权的稳定,来巩固朝中重臣的忠心,来报效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
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诸葛亮去世以后,取而代之,在二十四年之间,先后十一次北伐中原。
频繁的征战,严重地消耗了蜀汉本就不雄厚的国力,也为其后来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诸葛亮 萧然的五丈原,诸葛亮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的他没有取代刘禅,而是为他搭建好了新的政权核心。
刘禅也不负相父所托,先后扶正了、、来治理朝政,同时大将姜维继续完成诸葛亮留下的北伐大业。
可以看得出,刘禅重用的人,全部是诸葛亮指定的人才,这些人也正如诸葛亮所预料的那样,忠心不二地保护着蜀汉的复国大业,正是蒋琬、费祎、董允几任辅政的精密筹划,蜀汉才能做到政治清明,源源不断的为北伐这个立国大业输送钱粮兵员。
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董允三人扶正的时间段长达十一年,直到费祎去世,刘禅重用了姜维,姜维虽然在军事上能力超群,内政方面却显得乏善可陈,于是乎,内政方面的懈怠,加上连年的征战,最终消耗掉了蜀汉的国力,导致国家逐渐衰亡,并最终走向了末路。
▲六出祁山 诸葛亮死后的 诸葛亮死后,刘禅仍然端坐皇位执政长达二十八年,很大程度上是吃了诸葛亮留下的红利。
无论是内政、军事还是外交,都有诸葛亮的影子。
蜀汉在夷陵之战后,重新与东吴修好,这在当时看来绝对是一条安定天下的妙计,彼时蜀汉内部五虎将凋零,只有赵云、尚能一战。
国家内部南方的蛮夷对刚刚成立不久的蜀汉政权,所以诸葛亮才会在《出师表》中感叹“益州疲弊”。
诸葛亮死后的历届辅政,也都秉持了这一策略。
从这一点上看,刘禅在诸葛亮死后继续执政近三十年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诸葛亮为其留下了丰厚的政治遗产,同时蜀汉自刘备以来一贯的“光复汉室”的军事思想,很大程度上网罗了大量的人才辅佐国家正常运营。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点,在诸葛亮死后,东吴和曹魏为什么没有立刻进攻蜀汉裂土而分呢? 首先从东吴的角度来说,东吴与蜀汉的矛盾主要在于荆州的归属问题上。
当初兵戎相见也是因为荆州,而蜀汉在荆州的问题上折损太多并间接导致了刘备的去世。
所以蜀汉相当于主动退出了荆州的争夺。
夷陵之战以后,国力大受损失的蜀汉政权退居西南,整理内政,并于东吴重修联盟。
此时东吴进攻蜀汉显然是不明智的,因为北方强大的曹魏政权显然不是东吴一家可以应付的,三足鼎立,是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局面,对三家中的任意一家都是这个道理,尤其是势力相对较弱的东吴与蜀汉政权。
所以东吴与蜀汉保持了相对的和平。
等到诸葛亮去世的234年,东吴还在与的征战中不能自拔,根本无暇进攻蜀汉,或者说彼时的蜀汉政权绝对是东吴牵制曹魏的一剂良药。
雄才大略如孙权绝对不会做自毁长城的事。
在之后,由于立储的问题,朝中大臣分裂阵营,东吴陷入漫长的内乱期,将星凋零,内政不合,这场内乱在孙权死后甚至演变成政权内部的大混乱,这时的东吴,除了要应对来自北方曹魏政权的压力,还要分心平定来自内部的倾轧,根本无暇也没有理由对蜀汉动手了。
▲ 刘禅:昏庸怯战还是大智若愚 随着蜀汉朝廷内诸葛亮留下的能臣相继去世,对外征战虽然还有姜维勉力维持,但常年的用兵,像是一条裂缝从蜀汉政权的根基上延伸开来。
朝中的主政之人变成了陈祗和刘禅宠信的宦官,颓败的内政拖垮了军事上的姜维。
蜀汉逐渐走向衰亡,此时朝中众人开始反对北伐,要求休养生息,使得姜维进退两难,同时朝中各方势力相互倾轧,争权夺利。
以至于刘禅听信了黄皓的谗言,而忽视了姜维关于魏国进军的消息。
最终魏国五路伐蜀,一举攻入汉中,此时刘禅再部署防御已然晚了。
随着偷袭绵竹,诸葛亮之子兵败被杀,蜀汉最终放弃了抵抗,刘禅开城投降,结束了自己四十一年的皇帝生涯,也正是结束了国祚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
而蜀国的盟友东吴,由于昏君误国,正在忙着安抚朝中各方势力争权夺利,同时镇压国内的豫章庐陵山的反叛。
由于刘禅的主动投降,东吴的援兵更是早早失去了出手的机会。
至此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微妙的平衡制约关系消失了。
自古以来,对于刘禅的评价很多,有人说他是无道昏君,丝毫没有考虑征战在外的将士,就主动开城投降,而且的典故更是印证了这一说法。
有人说刘禅是守成之主,在位时长四十一年,纵观历史也是名列前茅的皇帝,而且刘禅治下蜀国国力恢复,能先后多次与魏国对峙。
有人说刘禅是仁爱之主,不愿百姓民不聊生,放弃抵抗开城投降,而且“乐不思蜀”其实是在暗示司马自己没有野心的保全之举。
▲乐不思蜀 然而从刘禅的人生轨迹和蜀国的发展历程去看,其实刘禅就是一个普通人,他没有他父亲刘备的坚韧不拔与雄才大略,更没有他的敌人曹丕,那样的心机深沉。
他不过是被推到台前的象征,“汉朝”的象征,其实他根本就没有真正成为蜀汉的主人。
国家的治理,对外的用兵,全部都是诸葛亮生前的既定方针,以及灌输给刘禅的心理暗示。
这个普通人在自己的大将诸葛瞻被杀后,根本就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去判断攻入他腹地的是一只小股部队还是曹魏的虎狼之师。
他也没法判断自己能不能在城破之前等来勤王之师。
乐不思蜀,可能只是这个普通人为了保全性命不得已的逢场作戏,亦或是对于刘禅这个普通人来说,身处何地,当不当皇上,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呢?毕竟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为什么说丢荆州的是关羽,却是诸葛亮造成的?
他辅助刘备,贯彻《隆中对》的路线,取得许多重大的胜利,直至以益州为根据地,建立稳定的蜀国。
但他始终没有达到复兴汉室、卒成霸业的目的。
这固然是由于魏、吴力量的强大,然而与诸葛亮在斗争中犯了某些错误,特别是在荆州问题上措置失当,有很大的关系。
按照《隆中对》的路线,首先是夺取荆州。
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占据了荆州,谁就可西进四川,东下三吴,为统一中国打开通路。
然而从刘备与的关系来说,荆州既是双方矛盾的焦点,又是建立联盟共同抗曹的交点。
网络图片 刘备不取得荆州,就没有立足之地,不能形成一支强大的力量,孙权就不会重视与他的联盟;若刘备不与孙权联盟共破,任何一方都难以夺取荆州,夺得了也难以保住,这是为后来的历史所证明了的事实。
怎样夺取荆州,如何保住荆州,是刘备集团始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问题上,诸葛亮犯了急躁冒进和重益轻荆的错误。
起先是夺取荆州时急躁冒进。
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指向荆州时,盘踞荆州的病逝,内部随之发生分裂。
以长子刘琦为首的一派倒向刘备一边,这支力量不大,且屯驻在夏口(今汉口,属江夏郡),时刘备屯樊城,相距颇远。
以次子刘琮为首的一派动摇于曹操、刘备之间,屯聚襄阳,离刘备近,力量也较强。
当时诸葛亮主张立即吞并刘琮,乘机占领襄樊,为夺取全荆州建立基地。
对这个建议,刘备以为不可,借口“(刘表)临亡,托我以孤遗,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没有采纳。
结果刘琮降曹,让曹操占领了襄樊,接着南下江陵,兵临孙吴。
后世史家对此事有不同议论:一种意见认为当时刘备完全有力量解决刘琮,占领荆州,没有采纳诸葛亮的建议,是坐失良机;另一种意见认为,刘备虽能吞并刘琮,但不能抵御曹操南下大军,即或占领了荆州,也是保不住的。
应该肯定,在荆州问题上,刘备与诸葛亮并无根本分歧。
刘备对荆州早已,刘表在世时对刘备也早有戒心。
此时刘备不立即吞并刘琮以夺取荆州是正确的,所谓对已故刘表不愿“背信自济”只是托词。
他审度当时形势: 第一,以武力解决刘琮虽不困难,但是难以完全制服刘表集团将士,民心未服。
在刘表集团内掌握兵权并有相当影响的是蒯越、这一干人,他们是当地的望族,反对刘备而倾向曹操,是刘备夺取荆州的极大阻力。
刘备从他的政治生涯经验中,深深感到不取得荆州大多数人的拥护,要在那里站稳脚跟是不容易的。
为此他曾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些成绩,史称:“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
”但人数毕竟有限,刘备还难以服众。
的诸葛亮还缺乏这种政治经验,。
第二,荆州是曹、孙、刘三方必争之地,谁抢先占据了荆州,将成为其他两方攻击的目标。
若刘备抢先占领荆州,不仅会受到曹操大军的全力攻击,同时还可能引起孙权的嫉妒,得不到他们的支持,使自己陷于孤立境地,最后还是被迫退出荆州。
第三,曹操是刘备、孙权的共同劲敌,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与之抗衡,“外结好孙权”,建立孙刘同盟是战胜曹军的保证,本是《隆中对》的决策,而如何解决荆州的归属问题,是孙刘能否合作的关键。
曹操南下的矛头虽主要指向孙吴,若按诸葛亮的意见抢先占领荆州,孙刘联盟必然不可能建立起来。
孙吴难以抵抗南下的曹操大军,刘备集团更不是曹军的对手,也必然是损兵折将, 再度飘零,只有利于曹操。
网络配图 所以刘备主张暂时不夺取有争议的荆州,先与孙吴建立联盟,同心破曹,是完全符合孙刘双方共同利益。
以后的事实表明,诸葛亮也认识到暂时不取荆州的正确性,故能担当起与孙吴结盟的谈判并完满地达成协议的使命。
曹操大军威逼东吴,孙权忙派人与刘备联系,刘备就毫不迟疑地派诸葛亮与之进行结盟谈判。
建安十三年(208)十月,诸葛亮去柴桑(今江西九江市)劝说孙权,他说曹军虽众,但皆“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偪兵势耳,非心服也。
今将军(孙权)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刘备)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会谈中诸葛亮只着重分析各方军事实力,争取孙权全力抗曹,绝口不提荆州的归属问题。
“权大悦,即遣、、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
”随后的能取得胜利,正是孙、刘联盟的结果。
刘备趁胜轻易地占领了荆州江南的零陵、桂阳、长沙、武陵四郡,从而初步实现其《隆中对》夺权荆州的计划。
后来曹操听说刘备取得了荆州,大为震惊,“方作书,落笔于地”。
赤壁会战后,曹操兵败北归,当时的主要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在荆州的归属问题上,孙、刘两家的矛盾上升到突出地位。
王鸣盛指出:“周瑜方结刘拒曹,曹甫败,旋欲制刘以取荆而并图蜀。
”形势的新变化,刘备是清楚的,所以进取四川时,留诸葛亮、、、等率大军镇守荆州,自己在、等人辅佐下,率兵进攻益州。
诸葛亮镇守荆州的任务是很重大的。
一是要继续极力保持刘孙友好结盟关系,维持刘平共处的局面,保住已得的疆土,使刘备专力西进巴蜀而无后顾之忧,不至于东西两面同时用兵。
二是必须保住荆州的安全,防止曹操再度挥师南下争夺荆州。
在夺取益州的计划顺利进行的过程中,庞统不幸中箭而亡。
与此同时,诸葛亮却丢下荆州,率张飞、赵云等部大队人马开赴四川,把镇守荆襄的重任交给关羽。
网络配图 当时的实际情况正如王夫之所分析的那样,“取蜀之事,先主以自任有余,而不必武侯也”。
诸葛亮的这一行动破坏了原来兵力的战略配置。
若是为了尽速夺取整个益州,诸葛亮这次援蜀还无可厚非,但在益州取得之后,就应该还师荆州,把住入川的大门。
问题在于他没有这样做,到了四川就一直蹲在那里,眼看着刚愎自用的关羽在荆州破坏了孙、平相处的关系,以至于丧师失地,关羽被杀,让孙吴占据了荆襄。
荆州之失,导致公元222年蜀吴,刘备大败,从此刘蜀只能闭守四川一隅,《隆中对》所拟定的统一天下的战略计划终成泡影。
荆州的丧失是诸葛亮重益州而轻荆州的指导思想所造成的后果。
在《隆中对》中,他认为荆州在统一天下的战略地位只不过是“用武之国”,只有军事上的价值,而且在军事上也是处于侧翼地位,所以只需“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就行了,主力应放在益州,由刘备亲自率领出于秦川以图中原。
诸葛亮对益州的看法则不同,认为是地形险要,“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的地方,政治上、军事上都非常重要,是“复兴汉室”的根基所在。
显然,这里已经包含着明显重益轻荆的思想。
网络配图 王夫之一再批评这一思想的错误,他认为这是不从当时政治形势出发,而仅依据地理形势,“以为制胜之略”,是靠不住的,“而形势之外无恃焉”,其结果是“得则仅保其疆域,失则祗成乎坐困”。
诸葛亮为蜀汉在四川经营了几十年,“而卒不能与争中原者亦在此矣”。
或许有人说,诸葛亮轻视荆州的思想和荆州在赤壁大战以后的变化是有关系的。
赤壁大战之前,“自中平以来,荆州独全,及刘表为牧,民又丰乐”,“沃野万里,士民殷富”。
但是,经过赤壁大战,情况不同了,并引庞统建安十六年十二月说的话:“荆州荒残,人物殚尽。
”实际情形并非如此,赤壁之战虽在荆州地区进行,但为时不久,曹操水军败于孙吴后,加之军中瘟疫流行,便立即撤兵北归,荆州再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没有遭到很大破坏,倒是孙吴把占有荆州的图谋提到日程上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庞统如果不死,会替代诸葛亮担任丞相吗?
进入蜀地以后,刘备的军事行动多用庞统计策,只可惜在围攻雒城时,庞统率众攻城,被流箭射中不幸去世,去世时只有三十六岁。
有人说,如果庞统不是死得早,诸葛亮恐怕不一定能够当上丞相,而刘备很有可能会重用庞统,让他担任丞相。
庞统有可能会替代诸葛亮任丞相吗?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 庞统随刘备进入四川,刘备和反目,决定夺取成都,就是按照庞统的建议进行的。
从葭萌关起兵到进兵包围成都附近的雒城,刘备不但攻克了许多城池,还招降扩大了部队。
可以说,刘备从征战以来,从来没有获得过这样的战果,这一切,都是与有了庞统这个谋士分不开的。
如果庞统不死,刘备有可能不用调诸葛亮入川。
在进攻雒城的战斗中,庞统被流箭射中身亡,刘备不仅当时痛心惋惜,过后一提起庞统就要流泪。
不仅如此,刘备还任命庞统的父亲为议郎,后来还提升为谏议大夫。
刘备对庞统的重视如此可见一斑,但凭这些能够说明他可能取代诸葛亮吗? 看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一个方面,还要看诸葛亮方面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究竟如何。
有四条理由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重视超过庞统。
一、诸葛亮是刘备请来的,而庞统是死后转投来的。
庞统和诸葛亮虽然齐名,有雏凤之称,但诸葛亮一直不出仕,等到推荐,刘备去请才为刘备所用。
而庞统原本是周瑜的功曹,后来周瑜死,荆州被刘备借有,这才归了刘备。
也就是说,刘备是诸葛亮的第一个“主公”,而庞统有着东吴的“背景色”。
不能小看了这份“履历”,这在差不多的两人来说,就是决定性的,就是说,诸葛亮永远是“自己人”,而庞统则曾经是别人的人。
这就像汉初的格局一样,有在,聪明的不会接受丞相的任命,智谋、行政才能都很出色的,也只有到了的老兄弟没有了,天下没有人挑战汉家皇权时才可以当丞相。
对于刘备来说,诸葛亮是萧何,而庞统只能是陈平,这就是刘备对待庞统“亲待亚于诸葛亮”的原因所在。
也就是说,诸葛亮不在了,庞统可以当丞相,而只要诸葛亮在,庞统不可能当丞相。
二、留下诸葛亮守荆州是重用,这份重用是他人不能代替的。
恐怕很多人就是纠结于刘备入川,为什么不让诸葛亮随行?本博有文章专门论及此事,简单再说一下,让诸葛亮留守荆州是重用而不是其他。
刘备征战大半生,好不容易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地盘,尽管是借来的,他不可能会轻易把它丢掉,而入川取蜀还是一个未知数。
这当中有一个参照,武将当中,关羽、都留在荆州,而跟随他的是和。
难道说黄忠和魏延受信任受重视的程度会超过关羽和张飞?有人或者会拿出魏延为汉中太守的例子来,但张飞这个巴西太守,难道真的会不如汉中太守重要?先看看巴西郡的位置有多重要就可以知道,它正好处在北向汉中和东向荆州两条路线的必经之路上。
得到汉中,想夺取巴州,就是从张飞的巴西郡进军。
刘备东征,也是调张飞出征。
攻守两方面,难道还看不出刘备对张飞是多么重视吗?所以说,把诸葛亮留下守卫荆州这个“家”,是刘备最大的信任。
三、从人才类型上来说,诸葛亮是丞相的合适人选,而庞统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行政能力。
刘备夺取西川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削掉一个诸侯,然后以此为根据地恢复大汉天下,而是要自己当。
对于皇帝来说,丞相最重要的是行政能力,而这方面,诸葛亮显然要强于庞统。
刘备夺取江南四郡后,让诸葛亮督其中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说是锻炼他的行政能力,也可以说是考察他的行政能力,还可以说是直接让他当全军的总后勤部长,总之,都可以划归到丞相的职权范围内,不是纯粹武将所应该干的事情。
反观庞统,这方面的能力则要差一些。
刘备曾经让他担任耒阳,因为治理得不好,被免官。
在这样的对比之下,刘备敢把丞相这样的职务交给庞统吗? 或许说战争环境下军事是第一位的,而庞统军事才能显然优于诸葛亮。
这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大局观来说,诸葛亮显然要强于庞统;二是庞统在具体战役指挥上即便是优于诸葛亮,刘备理想的人员配置也是诸葛亮管行政,庞统管军事,就如同日后诸葛亮、的组合。
四、庞统的性格有可能会为自己的仕途造成障碍。
诸葛亮和庞统都有恃才傲物的文人气质,因而有一种说出来的话就是真理的意味,但区别在于,要分清你面前的对象是谁。
诸葛亮的,就是一副“指点江山”的口气,但这时候和刘备还没有形成君臣关系,一旦这种关系确立,诸葛亮的口气就完全变了。
曹操进攻荆州,诸葛亮对刘备说:“大事已经非常危急了,请您下令让我去向孙将军求救。
”刘备东征伐吴,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便于劝谏,因此就不说。
诸葛亮也有非常坚决地劝阻刘备的时候,那是刘备要到东吴都城去借荆州。
但刘备知道,诸葛亮比他人劝谏的都坚决,是担心刘备的人身安危,这和行动的目的无关。
再看庞统对刘备说话,要么所提建议不被刘备采纳,要么就是指责刘备让刘备难堪。
前者如一进四川就要把刘璋捉起来;后者如涪城宴会上,刘备对庞统说:“今天的聚会,可以说是享受快乐啊。
”庞统说:“征伐他人的国家却认为是快乐,这可算得上是了。
”这句话不仅是当场不给刘备面子,还有点儿讽刺刘备的此前不杀刘璋,说是要先行仁义的意思。
刘备当场就将庞统赶了出去。
虽然后来刘备醒悟,又将他叫了回来,但刘备再问谁对谁错,庞统的回答是:“君臣全都有错。
”对皇帝提出意见和建议,要首先给皇帝留有余地,否则,一个大臣越是有能力,就越是会遭到皇帝的猜忌。
不是说要赞赏那种处事圆滑的为人哲学,而是说说服君主必须注意时机和方法,目的是分析刘备会不会让庞统取代诸葛亮。
庞统这样的一种性格特征,很难让刘备放心将最高行政权力交给他。
另外从外部的比较来看,庞统也不可能代替诸葛亮任职丞相。
曹操、和刘备一样,这些有心的帝王重用的都是行政能力强的人才,因为这样的人他们需要而不用过度防备,而对于军事能力强的人反而不能够轻易放心。
有人或许会拿出曹操对待来,认为如果郭嘉不死,可能其任职会超过其他人。
但有一点不应忽视,曹操在对其他人说这话时,重点强调的是年龄,说的是托付后事,这和当下的事情不能一概而论。
还有东吴的,他虽然任职一段丞相,但一直带兵在外,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丞相。
刘备对诸葛亮的使用设计不是这样,他是自己带兵在外,让诸葛亮负责后方;将来是由诸葛亮辅助儿子守在后方,负责军事的人在前打仗。
所以说,诸葛亮这个位置是无人能够代替的。
虽然由于诸多原因,诸葛亮后期离开都城上了前线,但他最终没有抛弃,也没有迹象表明诸葛亮要胁迫刘禅,这说明刘备看人准确,这份信任,不是其他人能都得到的。
刘备和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和谐的君臣关系之一,这不是一种假设可以换取来的,而是一种心灵的高度默契。
如果说两人的关系有那么一点儿瑕疵的话,那就是刘备的托孤遗嘱,表现得是对儿子的不自信,而不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