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四点,就能明白南明为什么不能像南宋能偏安半壁江山?

【千问解读】
密国出现于何时?“小丑备物终必亡”的典故出自这里
至此,姞姓密须国转眼成了的姬姓密国。
密国在西周中期时灭亡过一次,具体是如何亡国的,《国语·周语》记载说:“恭王游於涇上,密康公从。
有三女奔之…… 康公不献,王灭密 。
”说得是密康公随同一同出游泾水,有三个绝色美女来投奔密康公,周共王也很喜欢这几个美女,密康公便将她们纳入自己宫中独自享用。
密康公的母亲说:“三头野兽成群,三个人以上成众,三个美貌女子就是粲(càn,美好之意),天子不猎取群兽,诸侯对众人要谦下行事,天子不选三个同族女子为妃。
粲是美好的事物,现在把美好的事物都归之于你,你有何德行来承受?天子尚且不能承受,何况像你这样的小人物?小人物得到的东西太多,日后必带来祸患。
”无奈密康公舍不得,终没听老母之劝。
后来,周共王果然找了个借口灭亡了密国,密康公被杀。
这就是“小丑备物终必亡”的典故,俗语说,知子莫如母,隗氏是非常了解儿子的,密康公就是个贪得无厌的人,才会对他发出这样的警示,隗氏也因此被写进了《列女传》。
西周密国经历了成王、康王、昭王、穆王、共王五朝。
周共王灭密国后,将密氏族人迁到今天河南新密市大隗镇一带,允许他们在此立国。
从甘肃到河南,密国经历了亡后重建,因而这个地方命名为“新密”,或许这就是“新密”的由来。
而之前的密国故地在西周覆灭进入东周后成了秦国的领地,后在时,将这块领地赐给了贤臣,现在有百里故城、密须国故城遗址、密康公墓和烂牛湾(密康公被杀之地)等遗址。
春秋密国最终的灭亡要从说起。
春秋密国虽然延续着西周密国的国祚,但显然春秋密国非常弱小,只能在春秋初期的东周舞台上扮演着一方小角色,被史书忽略。
随着的东迁,西部一纵跟周王室密切相连的诸侯国也一起东迁到洛阳附近,其中就有郑国。
郑国第二君将郑国迁到今天的新郑市一带,与密国、(见郐国篇)相邻。
密国和郐国都在郑国的西北部。
郑武公雄才大略,要在东都洛阳附近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扩张计划。
据《国语-郑语》记载:“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
”郑国周边的小国星罗棋布,都是子男爵位,其中以东虢和郐国为最大。
史书记载郑国灭郐国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战略,包括寄财物到郐国,使郐国放松警惕;将郑国公主嫁往郐国,当然也是为了消除郐国对郑国的军事防御,最后一举将郐国灭掉。
密国与郐国紧密相邻,很有可能,郑国在灭了郐国之后顺便将密国也吞并了。
密国被郑国灭亡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此后国人称为密氏,形成密姓,成为密姓的另外一支。
据说山东的高密,可能跟密国后裔东迁有关。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阉人乱政有多严重,竟敢诛杀天子?木星大气层有多可怕,惰性气体是太阳的3倍英国鹞式垂直战斗机,曾击落21架阿根廷战机(已退役)空中屠夫德国FW-190战斗机,杀得英法联军丢盔弃甲(生产2000架)火星四十亿年前有文明,因冲突而爆发全球核战/环境巨变文明灭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为什么要坚持“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个约定是如何来的
这条规定,从古至今,大家基本上都能够遵守。
那么,为什么大家都能遵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呢? 再说了,来使的存在,有可能把己方的军情刺探去,这对己方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冒着军情泄露的威胁,把来使放走呢?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继承战争文化。
中国古代的战争文化,是从西周开始成型的。
从西周开始,对发动战争就有非常特别的讲究。
周武王之所以要讨伐帝辛,就是因为周武王认为帝辛“失道”。
因为“失道”,所以可以理直气壮地联合周边的诸侯部落,共同来讨伐作为最高奴隶主的商王。
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整套非常完善的人伦礼仪秩序,也就是“周礼”。
周礼不仅仅规定了生活的各种规范,也规定了战争规范。
有人可能不理解,战争本来是非理性的,残酷的,反人性的,为什么还要给战争规定规范呢?其实,准确地说,那时候所谓的战争,指的是诸侯之间的争执。
毕竟诸侯们都是一家人,都是在周王的统一领导下,并非是生死不容的敌人。
因此,用规则来处理争执,其实是最好的方式。
除了周礼里对战争有明确的规定外,古人留下的文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战争规则的痕迹。
比如《》中,就有几个细节体现出来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这里讲的,其实就是古代作战,需要专门选择作战地点。
比如“齐人三鼓”,齐人敲了三次鼓,但是因为鲁人不动,齐人也不好进攻。
显然,这就是一种规矩。
包括曹刿问鲁庄公靠什么来打仗,鲁庄公讲的那些理由,其实也是一种规矩。
还有,在和作战的时候,一定要等楚国渡过河,摆好阵,再和他们打。
后人不理解,觉得宋襄公迂腐。
其实,宋襄公这不过是遵守那时候战争礼仪的表现。
这种战争礼仪中,就包含了“两国交兵,不斩来使”。
二、表现精神气概。
虽说西周的时候,形成了一整套打仗的礼仪。
但是从春秋末期开始,这种战争礼仪就被破坏了。
战争诡道大行其道,讲究谋略,讲究以战胜对方为直接目的,不管礼仪,不管理由。
而且这种战争方式被人,被人欣赏羡慕。
对按照这种方式打仗的,被称为谋圣、、兵神、兵仙等等。
本来,在这种礼仪丧失的同时,“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应该丧失掉的。
但是,古代打仗又讲究一个精气神,讲究一个英雄气概。
如果杀掉来使,就显示出了自己的一种胆怯。
而在战场上,没有勇猛无畏,军队就丢了魂,就没办法再打仗了。
当然了,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也不是绝对的。
有时候,斩了来使并不是露怯,反而是一种显示精神气概的表现。
比如蒙古人在攻打钓鱼城的时候,就曾让使者去钓鱼城送信,让宋军投降。
但是宋军斩了来使,并把来使的首级挂在城头,表示坚决不投降的决心。
还有,的商队在花剌子模被抢劫后,成吉思汗派使者去花剌子模交涉,但花剌子模人却割掉来使的耳朵,把他放回去,以示侮辱。
所以说,这一点也不是绝对的。
三、来使手无寸铁。
来使的作用,是为了送信。
本身不具有攻击性,也没有带武器。
杀掉没有攻击性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
就像在战场上杀掉手无寸铁的妇女儿童一样。
四、用作疑兵之计。
本来,来使的到来,有可能刺探军情。
但是在战场上,经常做的是斗智斗勇。
有智慧的人,常常会将计就计。
就是故意向来使释放出一些亦真亦假的信息,让来使上当。
从而达到麻痹敌人的目的。
比如《演义》中的“蒋干盗书”,就是充分发挥来使的作用的一个有名的事例。
随机文章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现代企业管理十大法则,上下级沟通/避免破产/激烈员工等技巧德国超前黑科技之歌利亚履带炸弹,希特勒又点歪科技树了流川枫和樱木花道的关系,情敌冤家也是朋友/最后的击掌是最完美的结局鸑鷟是什么神兽,凤凰中最厉害的物种/《扶摇》背后的大boss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