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诛杀三大权臣,权谋无双的唐代宗,为什么还是没能救回唐朝?
【千问解读】
连续诛杀三大权臣,权谋无双的宗,为何还是没能救回?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这个败家子把唐朝的江山给败得差不多以后,全靠各地的节度使帮忙,这才平定了。
而这个时候唐朝陆续出现了三位权臣,那就是、鱼朝恩以及元载。
这三位当中前两位李辅国和鱼朝恩都是宦官,而元载作为唐代宗最信任的大臣,功高盖主之下,依旧掩饰不住他权倾朝野的野心。
唐代宗有心拯救大唐王朝,对这三位权臣,使用了不同的办法和谋略,终于将他们诛杀,其难度堪称史上绝无仅有。
01对李辅国明升暗降,派刺客将其诛杀。
唐玄宗虽然可恶,但是到了晚年的时候也是比较凄惨的。
他的杨贵妃在马嵬坡被他无情绞杀,他身边再也没有一个知冷暖的人。
而他的儿子,总是在防备着他,生怕唐玄宗再次夺位。
为此李辅国就诞生了,为了防止唐玄宗夺位,李亨派遣李辅国去看住唐玄宗。
李辅国对唐玄宗的打压可谓是不遗余力,因为他是唐肃宗登基的功臣,自然不能让唐玄宗复辟。
所以他先是收走了唐玄宗所有珍爱的玩物,又将唐玄宗身边的给流放了,将唐玄宗的亲信陈玄礼赶回家了,甚至连唐肃宗想要看一眼唐玄宗,都被李辅国给拦住了。
程元振欲夺其权,请上渐加禁制,乘其有间,乃罢辅国判元帅行军事,其闲厩已下使名,并分授诸贵,仍移居外。
辅国始惧,茫然失据。
诏进封博陆王,罢中书令,许朝朔望。
辅国欲入中书修谢表,阍吏止之曰:“尚父罢相,不合复入此门。
”乃气愤而言曰:“老奴死罪,事朗君不了,请于地下事先帝。
”上犹优诏答之。
十月十八日夜,盗入辅国第,杀辅国,携首臂而去。
诏刻木首葬之,仍赠太傅。
---《》 李辅国,成了李唐王朝实际上的控制着,谁也想不到,复国的李唐王朝,居然落在了一个宦官手里。
不过唐代宗登基,还真要多亏了李辅国。
李辅国斩杀了妄图谋逆的越王党羽,囚禁了张皇后,这才将李豫扶上了皇位。
可以说没有李辅国,那就没有唐代宗。
但是李辅国是真心为唐代宗好吗?当然不是,他为的是自己能够时刻掌握权力。
如果他不对张皇后下手,那么张皇后早晚也会灭了李辅国,两个人支持的对象不同,必然是要剑拔弩张的。
唐代宗上台以后,深知李辅国擅权的危害。
等到他根基稍微稳固以后,他便提升了李辅国的官职,深知封李辅国为博陆郡王,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宦官封王的人。
不过这种人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封了王,唐代宗顺便就把李辅国的兵权给夺走了。
这样唐代宗还是不放心,所以在深夜之中,唐代宗命刺客了解了李辅国的性命。
02联合宰相元载,诛杀权臣鱼朝恩。
李辅国被诛杀以后,其实唐代宗应该还是有点后悔的。
因为国内的的情形还不够明朗,没有一个像李辅国这样有能力的人,来帮助他处理政务。
而他本人又太年轻,而且没有威信,所以国内很快再次动乱,大军又攻打长安,唐代宗在混乱之际,便逃到了鱼朝恩的地盘上。
鱼朝恩带着神策营的人马很快就安定了军队的情绪,唐代宗为此必须要好好感谢一下鱼朝恩。
不过他很快就发现了一点,鱼朝恩也是个权倾朝野的家伙。
乃驰归,告朝恩,以班次居下,为同列所欺。
朝恩怒,翌日,于帝前奏曰: 臣幼男令徽,位居众僚之下,愿陛下特赐金章,以超其等。
不言其绯而便求紫。
帝犹未语,而朝恩已令所司,捧紫衣而至。
令徽即谢于殿前。
帝虽知不可,强谓朝恩曰: 卿男著章服,大宜称也。
在朝动无畏惮,他皆仿此。
其同列黄门,寻逐于岭表。
及朝恩被杀,天下无不快焉。
---《杜阳杂编》 鱼朝恩比李辅国更加可恶,他随意出入的住处,俨然跟自己的家一样。
唐代宗没办法,因为鱼朝恩手里有军权,这是唐代宗最忌讳的东西。
这个时候宰相元载忽然冒了出来,他表示可以想办法诛杀鱼朝恩。
其实元载跟鱼朝恩之间早就有仇恨了,因为鱼朝恩压根就瞧不起宰相,因为大权始终都在他自己手里。
可是没办法,鱼朝恩手握重兵,不是谁都能轻易将他诛杀的,为此,元载为唐代宗安排了三条妙计。
第一,花钱贿赂鱼朝恩的人。
元载花了大量的钱,贿赂了皇甫温和周皓这两个鱼朝恩的亲信。
本来他们就是为了名利才给鱼朝恩干活,现在有机会投靠皇帝,他们当然不傻,自然是向皇帝靠拢了。
第二,降低鱼朝恩的警惕。
这一招跟灭了李辅国的招数一样,应该是唐代宗想出来的。
唐代宗将兴平、武功这两个地方都划给鱼朝恩作为封底,封他为公,使得鱼朝恩彻底失去了警惕,认为这个皇帝很好对付。
第三,设计诛杀鱼朝恩。
鱼朝恩一方面失去了亲信,另一方面又没有警惕心理,那再诛杀鱼朝恩,可就方便多了。
所以元载和收买来的鱼朝恩手下埋伏在宫中,唐代宗则在寒食节这天请鱼朝恩进攻吃饭。
鱼朝恩来了以后,立刻被埋伏的人给宰了。
能够通过这三步诛杀大宦官鱼朝恩,可见唐代宗本人的韬略是相当高深的,当然这里最大的功臣应该是元载,毕竟他是计划的提出者和实施者。
03逮捕元载全家,斩草除根。
诛灭了鱼朝恩以后,宰相元载的声威达到了巅峰,就连唐代宗都为元载比较高兴。
毕竟自己有这位忠臣辅佐,一定可以复兴大唐。
可是老问题又来了,元载立下这份大功以后,也开始骄纵跋扈了起来。
他认为自己是李唐王朝的大功臣,没有哪个臣子能比得上他,甚至不把皇帝放在眼里。
元载专权,恐奏事者攻讦其私,乃请:“百官凡论事,皆先白长官,长官白宰相,然后奏闻。
”仍以上旨谕百官曰:“比日诸司奏事烦多,所言多谗毁,故委长官、宰相先定其可否。
”尚书颜真卿上疏,以为:“……陛下倘不早寤,渐成孤立,后虽悔之,亦无及矣!”载闻而恨之,奏真卿诽谤;乙未,贬峡州别驾。
---《》 甚至在很多时候,元载都选择先斩后奏,完全不给皇帝面子。
这件事使得唐代宗非常不高兴,登基这几年,一直受到权臣的欺压,唐代宗已经受够了。
好不容易除掉了两位权臣,这回又来了一个,唐代宗知道,自己跟元载是走不了多远的了。
元载在这个时候开始培养自己的亲信,将他们安札在朝堂之中。
最让人可恨的是,他开始贪赃枉法,但凡想要升官发财的,就先得孝顺孝顺他们家才行。
元载在城中新修建的住宅堪比豪华大别墅,不由得不让皇帝感到压抑。
尤其是元载与宰相王缙合伙贪污,使得朝堂乌烟瘴气,这种腐败之风长久下去,一定会给大唐王朝造成致命打击。
但是唐代宗感念元载诛杀鱼朝恩的功劳,所以一直都没有对元载下手。
甚至曾经在私底下单独召见过元载,希望他能够善始善终。
可是元载从来没有听过唐代宗的话,这让唐代宗彻底死心。
所以唐代宗吩咐左金吾大将军吴凑将朝中的两位宰相元载和王缙都给抓了起来。
随代宗又接连捕捉了元载的所有家人和亲信。
除了瓜葛不是很亲密的人以外,唐代宗将元载全家和亲信全部处死,做到了斩草除根,可见唐代宗也不是好惹的角色。
总结;唐代宗权谋当世无双,为何无法力挽狂澜拯救大唐。
唐代宗是晚唐朝时期,比较英明的一位君主了,至少要比他老爸唐肃宗强得多。
他为了稳固朝纲,连续诛杀了晚唐时期著名的三大权臣。
这三位权臣换做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可以改朝换代的角色,居然全被唐代宗给遇上了。
所以他能够解决这三位权臣,其实彰显出他是一位非常有手段的帝王。
但是他依旧无法挽回唐朝颓败的局势,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有这么几点原因,是唐代宗不可能避免额的。
第一,唐王朝当时分崩离析,压根就不是一个整体。
安史之乱被平定以后,唐王朝看似是重新一统天下了,其实各地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压根就不把唐王朝放在眼里。
尤其是河朔地区的节度使,他们有募兵权、收税权,甚至有世袭的权力,俨然就是地方割据政权。
第二,外敌入侵之下,唐王朝没有足够强大的军力抵抗。
河朔地区的节度使掌握着唐王朝最强大的军队,可是回纥的军队和吐蕃的军队打来的时候,他们压根就不想出手帮助唐代宗。
而唐代宗手里,根本就没有足够强大的力量跟外敌对抗。
第三,修生养息没有时间,唐王朝总在内乱中岌岌可危。
唐代宗是采取了很多措施,希望老百姓休养生息的。
可是国内一直处于动乱之中,百姓随时面临流离失所的状况,所以唐王朝压根就没时间恢复元气。
这三条是唐王朝最致命的三个缺陷,所以就算唐代宗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将唐王朝给拉回来。
反思:唐代宗到底该怎么做,才能挽救唐朝呢? 我认为唐代宗既然有志向,应该不要纵容河朔的那些节度使。
他们虽然强悍,但是始终都是自己的臣子,哪有臣子不听皇帝的命令,一个个分封成为诸侯的呢? 所以唐代宗要想恢复大唐盛世,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把河朔的这帮节度使给收拾了。
不管是,还是让他们内讧,只要有办法,就去瓦解这些节度使的力量。
只有这帮人真心投靠了唐代宗,他才可能有实力和机会与外敌对抗。
攘外必先安内绝对不是一句空话,自己内部都不团结,怎么可能对付得了外敌呢? 唐代宗平定内乱以后,再花十年时间休养生息,必然可以使得唐王朝再造辉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朝三大藩王作乱:为什么只有燕王朱棣获得成功?
经历了西周的春秋和战国,诸侯做大,灭了周朝,继而秦统一了中国,实行郡县制度,后来的王朝也多有采用分封制度,但都免不了藩王作乱如的七王之乱,的等,至没有了藩王的问题,但是藩镇割据等问题也凸显。
到了,推崇周礼,并鉴于历代功臣、外戚、宦官干政的教训,试图通过加强分封来巩固皇权,洪武二年定“封建诸王之制”,洪武三年四月分封秦、晋、燕、吴、楚等十国,强调:“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此“为久安长治之计”。
虽然也防止藩王作乱,申明诸王“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但是藩王只要出现,由于跟的天然血缘关系,造反毫无压力。
今天我们来看一看明朝的藩王作乱。
1、:永流传 1398年明太祖驾崩,由于太子早死,由皇太孙即位,年号建文,即明惠宗。
明惠宗为巩固皇权,与亲大臣、黄子澄等密谋削藩。
定先易后难之策,从势力较小的藩王下手,再集中力量对付势力较大的藩王。
周王、代王、齐王、湘王等先后或被废为庶人,或被逼自杀。
殊不知这样,引起了燕王和宁王的防备,当然建文帝同时以边防为名调离燕王朱棣的精兵,准备铲除朱棣,于是燕王联合诸王反,而燕王所打旗号恰是汉初的“清君侧”,也是朱元璋所规定的祖制,即诸王有移文朝廷索取奸臣和举兵清君侧的“靖难”之权(明太祖为避免权臣擅政而制定)。
双方展开战争,打了四年,燕王朱棣打败建文帝,夺权成功,即皇帝位,为。
此次夺权在历史上甚为出名,影响颇大。
明朝的三次藩王作乱中,只有朱棣的靖难之役成功,从此皇帝落入朱棣一脉手中。
2、:最作死的皇叔 由于朱高煦叛乱没有成功,所以不能叫役,只能是叛乱了,燕王靖难,燕王带兵时,高煦经常随军左右,尤其是在某些关键战役中立有大功,为燕王所倚重,燕王曾与其说:世子(即)多病,你好好干。
这句话令高煦心动。
高煦自恃有功,周围也有一帮人为其出谋划策,几次阴谋离间燕王与世子关系。
但是,世子朱高炽非,燕王出征,令其留守监国,事情处理得妥妥当当,燕王无后顾之忧。
朱棣即位后,一些大臣鼓动成祖改立太子,成祖亦曾动心,但考虑到世子乃朱元璋所立,一旦改立,势必惊动朝野;另外也违背嫡长子继承制;还有就是建文元年出生的朱高炽儿子极为成祖所喜爱,生前成祖梦太祖授以大圭,“传之祖孙,永世其昌”,出生后,成祖见“儿英气溢面,符吾梦也”。
而高煦虽有军功,但过失亦多。
太子遂定朱高炽。
其后,高煦屡不就国,多次改封,最后封于山东乐安州。
永乐二十二年,成祖病崩于北征途中榆木川,皇太子高炽即位,改元洪熙,是为仁宗。
仁宗当了10个月皇帝,于洪熙元年5月病崩,,太孙朱瞻基即位,改明年年号为宣德。
话说高煦在乐安州,闻成祖崩,即已蠢蠢欲动,但当时没有下手机会,10个月后,仁宗又崩,太子朱瞻基从南京奔丧,即阴谋从路上伏击,因仓促而未能得逞。
宣宗对高煦如同其父对高煦,仁到义到,但高煦仍没收敛,于宣德元年8月起兵反叛,一如其父故技,打“靖难”之名。
宣宗召群臣应对,有提议派阳武侯薛禄前往征讨,而大臣杨荣则主张宣宗亲征,夏元吉也表示赞同,宣宗定夺,率三大营五军将士亲征高煦。
宣宗一面派人到乐安城宣诏,晓以利害,令其投降;一面大军直抵乐安城下,重重围困。
高煦被迫出城向宣宗请罪。
高煦之乱遂平。
宣宗对待皇叔很好,没有杀他,但是朱高煦还是自己把自己作死了,在朱瞻基来看他的时候竟然使用扫堂腿把朱瞻基绊倒,朱瞻基便命人把大缸扣在朱高煦头上,你说这个时候了朱高煦该消停了,他不,他举着缸到处跑,朱瞻基忍无可忍,最后用火烧死了朱高煦。
3、宸濠之乱:成就未带过兵的 说起宸濠之乱,可能很少人知道,但是说起 宁王,想必很多人知道,《唐伯虎点秋香》曾提到过宁王作乱,说的就是他,宁王作乱,其实命里该有一次,当初燕王造反时,联合宁王,曾经许诺宁王事成之后平分天下,结果等来的却是内迁到南昌,或许宁王的后代也是想折腾一下,看看能不能拿到半壁江山。
正德十四年,武帝西巡归来后,又欲下江南,并周游天下,为了谏阻南巡,惹起一场朝臣大请愿。
于是,怀有野心的宁王朱宸濠借口武宗,是年六月十四日兴兵,杀巡抚孙燧、江西按察副使许逵,革正德年号。
以李士实、刘养正为左、右丞相,以王纶为兵部尚书,集众号称十万,并发檄各地,指斥朝廷。
七月初,又以其部将守南昌,自率舟师蔽江东下,略九江、破南康,出江西,帅舟师下江,攻安庆,欲取南京。
汀赣巡抚、佥都御史王守仁闻变,举兵勤王,会齐各地军兵,于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
朱宸濠闻讯,回救南昌,二十四日与王守仁军相遇于南昌东北的黄家渡,叛军败退八字垴。
二十六日 ,明军以火攻,宸濠大败 ,将士焚溺而死者3万余人 ,宸濠与其世子、郡王,及李士实、刘养正、王纶等皆被擒 。
后来还上演了要亲自捉拿宁王,但是因故作罢。
纵观明朝的三次作乱,只有燕王成功,成为永流传的皇帝,后面两次作乱都影响不大,这也是历代皇帝削藩的结果。
第三次之所以动静不小,反映了明朝自后,国力中衰,一旦内忧外患,君主出现过失,往往有突发事件发生,有一定的偶发性;而王守仁力挽狂澜的出色表现,也反映明朝前期养士的遗泽犹在,虽历险境,国仍粗安。
随机文章为什么要警惕人工智能,未来25年超级人工智能诞生(超越人类成上帝)太平洋最深处有生物吗,海底一万米存在怪物或外星人(细思极恐)人死后在棺材多久腐烂,一年时间里腐烂变大后分解(极度恶心)菊花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清热解毒消暑解渴/孕妇和阳虚者禁用神农架深处为何进不去,森林深处有毒瘴/飞虫走兽(太危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功臣了多少功臣?明太祖朱元璋杀功臣目的
朱元璋创业20年,当到天子这最高的职位,坐拥荣华富贵。
这样前后身份的悬殊想必历史上并不多见,然而也许正是因为自己是谋反起家,正是因为自己出身贫苦对失去权力有着异乎寻常的恐惧,朱元璋在打下江山后,选择了对身边那些当初共患难同生死的兄弟们下毒手。
对于朱元璋大肆诛杀功臣、的举动,人们是很自然地要将他与、的相提并论的,俗语言“汉家待功臣薄”,朱明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刘邦杀的功臣不过了了,再说株连也没有如此之广,而且刘邦杀的基本都属于“异”,并非他手下的功臣集团。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掉功臣? 由此可见,我们不能将朱元璋的用心轻易地与刘邦做简单的比较。
在我看来,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遗余力地诛戮功臣集团,起码有这样几点考虑: 首先,一般来说,功臣集团是打天下的班子,他们的能力且不说,只说他们所掌握到的人脉关系、政治军事资源,实际权威等等,这都是让一个君主不能放心的;他们有随时绑架皇权的能力,这就要严重地威胁到皇权的稳固。
这里也引申出一个问题来,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政权的生成有个很大的不同的地方,这就是“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打江山的,就必定要坐江山,就要实行专政(而按照西方人的理解,专制本是没有多少合法性的)——为了防止被人再拿枪杆子推翻,当政的君主就应该竭力巩固自己的统治,消除那些潜在的危险。
第二,我们需要注意,所谓的功臣集团都有一个最为普遍的心理,就是他们自认江山是自己打下来的,当然自己就要坐江山,起码要保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洪武年间本是国家草创时期,新兴的文官集团才刚刚孕育出来,他们对于功臣集团的制衡力量还很有限(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提高),这样一来功臣集团的强大存在就危及到了君主的中央集权。
不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传“长君”,对于宋初政治的稳定确实是大有裨益的,且好文的太宗为北宋文官政治的成熟也提供了时间与便利条件。
就像柏杨老先生所发现的那个历史规律:历来中国的王朝,都会在二、三代君主时期出现一次大的震荡,挺得过去这次危机则王朝以后便顺风顺水,反之就速亡。
北宋初期政权的相对平稳,应该就与传长君有莫大关系吧。
第三,功臣集团容易形成为特权阶层(“压力集团”),以至对于国家的政治、经济诸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干预政治、经济资源的再分配,这也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现实。
像光武帝由于一意保全功臣,结果就成为了一个相当贵族化的朝代,皇权被绑架成为家常便饭,地方分裂倾向也相当严重,乃至其灭亡后仍旧尾大不掉(唐初也是如此,只是到了手段严厉的当政时才有所改观)。
朱元璋惟恐功臣集团将来尾大难制,所以才出此下策,这实际上可以看做是他打击豪富的一种延伸。
可以保全自己的功臣,但是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相对就困难些,因为在前稳固了根基,之后子孙才可以相应地放宽自己的统治,才可以给功臣集团多留些余地。
而且,永乐的功臣班子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应该都比洪武小得多。
第四,不可否认,就像一样,其晚年朝堂为之一空;朱元璋也是越老越有疑心病,“太祖春秋高,多猜忌”。
权力是可以异化人性的,可能年轻时的朱元璋本来并没有多少残忍和猜忌,但是随着他一步步登上权力的顶峰,以及在这个顶峰上度过了那么漫长的岁月,他的思想及个性势必就要受到很深的异化。
朱元璋的猜忌心非常严重 朱元璋的寿命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比之刘邦,他多做了十几年的皇帝,而且他的精力也相对旺盛;这也就使得他有充分的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原本不想去做也考虑不及的事,大权在握、高高在上的他可以由着自己的性子和想法折腾。
从明初的一系列大案看来,其时间跨度还是相当大的,这就可以说明朱元璋起初并未有一个全局的深入的盘算;而且他很多事情可能并非是事先策划好的,不过是头痛医头、想一出是一出罢了——虽然这些事情背后往往都有一个相同的政治逻辑。
第五,为自己即将接班的着想。
死后不久,他的次子被立为“皇太孙”(其长子已夭折)。
此时的朱元璋已届六十五岁高龄,而朱允坟却只有十五岁,其个性酷似乃父,仁柔宽厚甚至有所过之。
朱元璋自然要担心自己,这个年轻的继承人会控制不往局面;一旦那些开国元勋不买小皇帝的账,后果将不堪设想。
《国朝典故·翦胜野闻》中就为我们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朱标眼见父亲诛戮太过,于是就跑去请求父亲手下留情;朱元璋眼见自己的苦心得不到儿子的理解,于是便将一根上面满是刺儿的荆条丢到地上,然后让儿子去捡,结果朱标半天才捡起来拿给父亲。
朱元璋于是将荆条上的刺儿全部削去,然后意味深长地对儿子说道:“这样你再去捡,不就容易得多了吗?” 以上这则故事讲述的就是朱元璋的“荆条除刺”理论,虽然它未必是真实的,但反应出的却的确是朱元璋的真实心态。
朱元璋不能不替儿孙们做长久打算,也算是替国家社稷做长远打算,哪怕最后会背负上嗜杀的恶名。
矫枉必须过正,这是朱元璋一贯的思维特点和行事风格 另外,还有一个长期不为人们所重视的方面,那就是朱元璋要彻底瓦解淮西集团的权力基础,使其在政治上永远不得翻身。
朱元璋打天下靠的主要是淮西集团,治天下时也不能不考虑的淮西集团的政治影响力,他之诛便是为了不致引起淮西集团的强烈不满。
然而,由于朱元璋为人刻薄,对下属要求严格,因此并不是很得人心,他自己也非常明白这一点。
假如将来有人站出来振臂一呼,用重利笼络淮西集团,那么到时朱家的江山就会很不稳固了。
淮西集团多为乡党,又有同打天下的深厚情谊,所以互相容易买账,这是让朱元璋很头疼的地方。
假如朱元璋只是将、这样的一两个头面人物清洗掉的话,那么将来还是不能不考虑换上淮西系的人,这样就等于治标不治本,不能将隐患彻底清除。
随机文章秦始皇陵墓水银女尸竟然是她,秦始皇墓出现活女尸震惊全球阿帕奇战斗机杀伤力惊人,海湾战争中摧毁500辆坦克俄罗斯亚尔斯洲际弹道导弹,可携带10枚25万吨当量核弹头揭秘诺贝尔奖的黑历史,颁发给错误的医学理论(治死许多病人)龙卷风风眼有人进去吗,龙卷风中心有没有风/没有风但是气压非常大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