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朝为什么先后对突厥纳贡12年来求和平?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13 点击数:

【千问解读】

突厥是我国北方境内一个古老而又显赫的民族。

早在时期,突厥族就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立了人数多达数十万的军队。

到了初年,突厥族却因内讧和斗争,统治集团分裂为东西两部。

西突厥在阿尔泰山以西,东突厥则控制着东起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其中东突厥不久被隋朝军队打败,西突厥也因为内乱而一度衰落。

隋末天下大乱之际,东西两大突厥部落趁机迅速统一,重新振作,势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雄居漠北、力控西域,甚至对中原地区也造成严重威胁的强大军事力量。

与此同时,隋末农民起义的风暴已逐渐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

从大业七年(611年)开始,全国各地先后兴起的反隋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其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有三支:一支是河南李密、翟让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

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浴血奋战,到了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年)的时候,隋朝政权的崩溃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各路起义军也遭到?严重创伤。

大业十三年(617年)七月,一直在等待时机的李渊、父子看到时机成熟,在晋阳(今山西太原)率军三万誓师,正式起兵,试图窃取农民起义的胜利果实。

据《旧唐书》记载,在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时,突厥军队趁机袭击晋阳,大肆掠夺一番而去。

突厥的袭击,使李渊、李世民父子意识到突厥不但是一支可怕的力量,而且也是他们争夺天下的后顾之忧,如果不与突厥搞好关系,自己刚刚形成的势力就会遭到灭顶之灾。

为了消除突厥的威胁,李渊、李世民父子与心腹刘文静商议,由唐公李渊亲自给突厥国始毕可汗写了一封卑辞修好,并许以“称臣纳贡”的书,又带上一份厚礼,派刘文静前往突厥谈判。

刘文静到达突厥时,始毕可汗问:“唐公起事,今欲何为?”刘文静回答:“废冢嫡,传位后主,致斯祸乱。

唐公国之懿戚,不忍坐观成败,故起义军,欲黜不当立者。

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

”始毕可汗听了大喜,立即派遣大将康鞘利率领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前往太原,又献上马千匹表示友好。

刘文静这次出使突厥,秉承了李渊、李世民父子的意图,抓住了突厥始毕可汗贪财图利的弱点,许诺攻下京师长安后所有财帛金宝归其所有,正中始毕可汗下怀。

这件史实,唐代历史学家杜佑在他的《通典》中也有所记载:“(突厥)又更强盛……。

大唐起义太原,刘文静聘其国,引以为援。

”打通了突厥这一关,向突厥称臣纳贡,引以为援,消除自己争夺天下时来自突厥的巨大威胁,消除后顾之忧,这对于刚刚起步的集团来说,是非常值得的。

随着李渊势力的发展壮大,突厥人的胃口也越来越大。

始毕可汗经常寻找各种借口,要李渊进贡财物。

“及高祖即位,前后赏赐不可胜纪。

始毕自恃其功,益骄踞;每遣使者至长安,颇多横恣。

高祖以中原未定,每优容之。

”“赏赐”这词用得很妙,下级给上级应为进贡,上级给下级才为赏赐。

李渊是臣子,突厥始毕可汗是君王。

虽然唐书颠倒主次混淆黑白但掩盖不住李渊称臣纳贡的事实。

“优容”,实际上是由于实力不如突厥,而不得不满足对方的贪欲,对突厥的各种无理要求不敢有违抗。

始毕可汗去世后,为了表示哀悼,李渊“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诏百官就馆吊其使者。

”这是中国古代只有国君死时才能举行的隆重礼节,而李渊、李世民父子认识到由于在实力上与突厥相比仍处于下风,与其他集团争夺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结束,所以只能稳住突厥,强忍怒气,与突厥新任可汗处罗搞好关系。

处罗可汗死后,李渊、李世民父子仍以“臣礼”致吊,仍诏百官到其使者处吊丧。

唐朝统一全国后,突厥人看到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各个割据者手中勒索财物了,因此趁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之际,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

突厥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今山西全境和河北、内蒙部分地区),掳掠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于626年李世民刚刚即位之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

唐太宗被迫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

颉?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太宗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表示臣服,才领兵而退,这就是历史上的“渭水之盟”。

李世民即位后,任人唯贤,知人善用;,虚心纳谏,注重经济发展,增强军事实力,一直到贞观三年(629年)以后,唐朝对突厥的臣服终于有了改变。

此时,唐朝军队的作战能力大大提高,兵源极广,士兵人数也大幅度攀升;相反,突厥的实力却逐渐下降,一些属国纷纷起来反抗,突厥上层统治者中间又出现分裂,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朝的变化。

从617年到629年的这12年里,雄才大略的李世民无时无刻不在考虑如何解决突厥问题,无时无刻不在为突厥问题而咬牙切齿。

时机,时机,他在等待时机。

贞观三年(629年),李世民在综合分析当前形势,做好充分军事准备后,认为彻底解决突厥问题的时机已经成熟,决定出兵突厥,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彻底消除自己心中隐忍了12年的阴影,彻底改写大唐帝国向突厥“称臣纳贡”的历史,命率领唐军主动出击突厥,大败突厥军,活捉颉利可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至此,李世民对突厥的臣服历史宣告结束。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作为的皇帝,他不仅以善于知人用人,勇于纳谏改过,创?出“”的繁荣局面而名垂后世,同时他为统一全国及时调整与突厥关系的大局意识和他12年来不惜向胡狄之国称臣纳贡的忍耐能力,也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

随机文章明朝怎样灭亡?为谁而亡?新疆楼兰美女干尸价值,超亿元(能购30多辆法拉利)兵马俑是活人做的吗,兵马俑是活人俑吗(真人比例陶俑烧制)千万别让不值得定律击中你,避免人性的弱点影响前程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华清宫在哪里?唐朝华清池的历史变迁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唐朝为什么会发生宦官弄权的情况呢?

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

自时期开始,均为阉人担任。

“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而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

又称宦者、中官、内官、内臣、内侍、等。

有一点需要说明,那就是:后来的“”,其实是个俗称,这是一个始于的内宫官职,严格来说,并不能指代所有的宦官。

在唐朝时期,整个皇宫之中能当上宦官的太监屈指可数,他们个个都是位高权重的内官。

其实,在宦官出现之初,这一职务只是为了服务宫闱而设立的。

那么,为什么要用阉人服务宫闱呢? 我们知道,古代都有强烈的占有欲,他巴不得天下的女人尽归己有,更何况是宫闱中的女人呢?所以,为了防止这些女人勾搭野男人,皇帝不但要禁止宫嫔外出,还用高高的宫墙限制她们的自由。

就算是内宫的“服务人员”,也必须采用不能尽人事的阉人。

那么,为什么不用清一色的女人服务宫闱呢? 皇宫之中的脏活累活颇多,很多工作女人干不来。

正因如此,用宦官成了的大势所趋。

不过,让这么多被阉割的男人生活在权力中心,皇帝并不放心。

阉人的生理功能是残缺的,他们变态的欲望无从发泄,若让这些人触碰到权力,国家势必会出乱子。

因此,每个有宦官存在的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都或多或少制定过针对“宦官不干政”的政策。

然而,毕竟这些阉人生活在宫闱之中,有大把机会触碰到权力,所以,不干政的禁令往往会随着时间推移失去效力。

宦官一旦得权,又会凭借着得天独厚的政治条件扩张权力,以至于,宦官的权力就像是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在某些朝代,不但出现了宦官把持朝政,还出现过宦官控制皇储废立,甚至,杀皇帝的现象,而且,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

每个朝代,宦官崛起的原因都各不相同,今天,我们着重来讲讲,唐朝的宦官问题为何会成为顽疾。

唐朝时期所发生的,主要源于当时的社会风气。

每个身边,都专门设立了一个宦官职务,该职务的职能是负责天子的日常事务。

不论大事小情,只要不涉及政治,这些宦官都能为皇帝解决。

这种宦官,有点像是大户人家的管家,他们极易取得皇帝的信任。

有时,皇帝会准许他们代理一些政治方面的事务,比如:代笔批阅一些公文等等。

我们知道,公文上一字之差,往往会影响甚大。

所以,当皇帝开始让宦官帮忙处理公文时,宦官就已经有了不小的权力。

唐朝中期,许多官宦世家势力过大,为了制衡日渐膨胀的阁权和官权,皇帝只能找些倚仗。

皇帝常年处于深宫,能够凭借的力量有哪些呢? 主要是和宦官。

不过,外戚毕竟是后妃的娘家人,总会胳膊肘往外拐,外戚力量若运用不善,有时甚至会发展成更严重的政治问题,也就是“外戚专权”。

无奈之下,皇帝只能依赖宦官的力量。

虽然,宦官也不安分,“宦官专权”同样严重。

但是,最起码宦官无法登基,即便宦官把持朝政,皇帝也能在宗室中传续。

有了这份信任,宦官的势力自然水涨船高。

唐玄宗虽非穷兵黩武的皇帝,但是,他在位期间还是打了不少仗的。

每逢打仗,就得派几位将军领兵出征。

这些将军手握重兵,又往往是些“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倔驴,为了防止将军们起歪心思,每次都会派几位心腹太监,监视这些将军的。

随行的宦官名为“监军”,其实,监视的就是手握重兵的将军罢了。

宦官大多是肚子里没什么墨水的庸人,他们哪里懂什么行军打仗?所以,他们在军队里只需看管好领兵的大将,保证朝廷的军令能在军队中有效执行,这就够了。

可以说,由宦官监军所引发的宦官问题是非常严重的。

这些将军在皇帝心中的印象,全凭监军的一张嘴,监军说将军忠,他便是忠臣良将,监军说将军是反贼,将军就得挨刀子。

宦官手里握着决定将军性命的生杀大权,加上宦官往往是心理残缺的变态,所以,他们经常会在军队里乱指挥,或勒索将士。

对于这些宦官,将士们敢怒不敢言,谁让自己的身家性命都掐在人家手里呢? 其实,从宦官所处的环境来看,就算最早的宦官要受到禁令的限制无法专权,宦官的崛起都是注定的。

宦官在朝廷里所处的位置,是一切军国大政出发的核心——决策层,与现在的秘书处有些许类似。

官僚虽然政治地位比宦官高一个台阶,但官僚所处的官场毕竟属执行层。

宦官与普通官僚之间的关系,就像地方官与京官一样,在封建王朝之中,距离皇帝越近,权力或获取权力的机会越大,这是历史向我们阐述的至理。

一旦宦官在决策层中获得了一部分官僚的任命权,那些平日里与宦官唱对头戏的大臣就遭了殃。

历朝历代,敢于与宦官唱反调的,大多是眼睛里容不得沙子的忠臣良相,这些人一旦遭到排挤或迫害,官场中就只剩一些与宦官沆瀣一气的奸佞小人了。

登基后,宦官的势力范围上升了一个台阶。

唐德宗将守卫京师的大权交给了宦官,当时的将领均由宦官来担任。

由此,宦官掌握了唐朝军事的核心力量,有了“挟天子”的能力。

从这以后,宦权的膨胀一发不可收拾、历朝历代都出现过宦官专权的情况,但是,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的宦官问题比唐朝更严重。

唐朝的宦官专权持续了一百年,堪称历代最长。

自开始,唐朝的宦官问题已初见端倪: 当时的宦官头子,名叫,在唐肃宗上位时,李辅国于皇帝有拥立之功。

有了这份功劳,李辅国自然会成为肃宗身边的大红人。

不过,由于唐朝的阁权、宦权、官权在肃宗初期处于一种微妙的平衡,所以,李辅国未能像后世的一样一家独大。

同为宦官的程元振崛起后,李辅国受到了打压,程元振取而代之成了宦官头子,宦官的势力也在程元振的经营下越来越大。

最后,程元振架空皇帝权倾朝野。

不过,程元振相比于另一位唐朝宦官俱文珍,只能算是小巫见大巫。

俱文珍堪称政坛上的“常青树”,从他进宫以来,先后服侍过三位皇帝,分别为德宗、顺宗、宪宗。

德宗时期,俱文珍就已成为位高权重的大太监,顺宗继位以后,俱文珍还发动政变废掉了皇帝,将宪宗扶上了龙椅。

在唐朝的所有宦官中,王守澄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

宦官是怎么控制皇帝的呢? 王守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标准答案”: 的性格比较软弱,且喜欢玩乐。

王守澄抓住了唐穆宗的幼稚心理,每天打着做游戏的幌子,与唐穆宗玩“捉狐狸”的游戏,每天都持续到三更半夜方休。

唐穆宗精力有限,晚上玩的多了,白天自然要睡大觉,没时间打理朝政。

于是,唐穆宗便将军国大政交给王守澄处理。

唐朝时期最后一位权宦仇士良,堪称唐史上最嚣张的宦官。

虽然,历史上有许多宦官对皇帝坑蒙拐骗,甚至,干出弑君这等恶事,但他们表面上都对皇帝毕恭毕敬,至少在面子上不敢忤逆皇帝。

仇士良则不同,他曾与爆发过正面冲突。

在“”这起事件里,唐文宗想要干掉把持朝政的仇士良,不过却被仇士良收到风声。

仇士良带着自己的人马闯入禁宫绑架唐文宗,还趁机杀掉了一千多个曾与他做对的官员。

后来,仇士良扶相对听话的登基,他的权力也达到巅峰。

在仇士良晚年退休回家后,唐朝的宦官当政终于画上了句号。

对于皇帝来说,甭管宦官当政,还是什么权臣、外戚当政,都是令人发愁的一件事。

唐朝中后期的统治者根本想不出针对宦官问题的办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宦官在政治舞台上。

到了后来,皇帝都得对宦官敬畏三分,生怕这些阉人会把自己赶下龙椅。

所以说,由宦官专权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是极其恶劣的,这其中之一,便是宦官严重的打击了官僚们的积极性。

唐朝中后期,入朝为官的大臣们几乎都得看着宦官的脸色办事,没一个人敢忤逆这些土皇帝。

活在唐朝的官场上,想要说实话几乎是不可能的,就算大臣们说了实话,也没法传到皇帝的耳朵里。

前文中我们也提到了宦官担任监军的情况,宦官侵吞军费,胡乱指挥,这些行为都严重影响了唐朝的对外战争。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一点。

唐朝后期的权宦,几乎都手握军国大政,连废立太子这种事都能把持。

这一时期,皇帝更像是宦官集团手中的木偶,是专权宦官用来打掩护的幌子罢了。

可以说,就连唐朝的灭亡,也与宦官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虽说,唐朝宦官问题为后世统治者敲响警钟,但是,很明显历朝历代的皇帝都没能有效整治宦官问题。

其实,这也没办法,宦官本身就是封建社会的畸形产物,只要封建统治存在,由宦官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几乎是不可能杜绝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唐王朝为什么先后对突厥纳贡12年来求和平?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