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为什么被称为三国第一毒士?贾诩究其一生究竟献过哪些毒计呢?

贾诩是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贾诩可以说是三国谋士中的另类,老板一换
【千问解读】
贾诩是末年至三国初年著名谋士,贾诩可以说是三国谋士中的另类,老板一换再换,却始终受到重用,而且能够以高龄善终。
贾诩能在乱世中审时度势,保全了自己,还保全了家人。
这才是真正的大智慧,贾诩可能是三国时期最聪明的人。
贾诩的一生可以说是非常精彩,不论是年轻时期还是辅佐曹操时期,亦或者是辅佐时期,贾诩最著名的只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毒辣,一个保命。
毒辣不仅仅是说贾诩不献计则以,一献计便是毒计。
还有一点是说的贾诩眼光毒辣,乱世中看人极为准确,。
至于第二个特点:保命。
可以说三国时期最擅长保命的人里面,贾诩绝对能排到前三。
后代学者将、、贾诩、、并称为曹操集团的“五大谋士”,《》将荀彧、荀攸、贾诩联合作传,可见贾诩在三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近来不少人将贾诩称作是三国第一“毒士”,认为他洞悉人性的弱点,出谋划策没有底线。
那么这位“毒士”究其一生究竟献过哪些“毒计”呢? 一、“反攻长安”之计董卓进军洛阳,贾诩在董卓军中以太尉掾为平津都尉,后来又升任讨虏校尉。
联合诛杀董卓后,开始清算董卓余党。
当时董卓余党群龙无首,李傕、郭汜等将领打算逃亡凉州。
如果按照这个节奏走下去,那么关东集团的战乱虽不会立即终止,但关中起码能得到到安宁。
这时贾诩站说来说话了:“听闻长安城中正在商议把凉州人,而诸位抛弃属众独行,一个就能把你们抓住。
不如带领部队向西,沿途收敛士兵,再进攻长安,为董卓报仇。
如果侥幸成功了,就尊奉国家的命令征服天下;如果失败,再逃走也不迟。
”李傕、郭汜等将听后仿佛找到了救命的稻草——与其等死,不如一搏,于是收罗旧部急速攻占长安。
李郭祸乱长安,司徒王允、司隶校尉等人被杀,长安城也像曾经的洛阳一样变成了人间炼狱,更为致命的是天下彻底大乱,地方割据四起,民众死伤无数,直到西晋短暂统一才告一段落。
作为提议人,贾诩因此被骂作“毒士”。
但想想他也仅仅是为了自保,王允连与董卓沾边的名士都杀,怎么可能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重点余孽。
但他还是忽略了李傕、郭汜都是“没头脑和不高兴”,尽管在长安想方设法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并利用手中职权帮助出逃、保护大臣,但时局的发展早已经超过了他所能驾驭的能力。
二、“败兵取胜”之计李郭之乱后,贾诩又辗转投靠到了张绣的账下。
先是张绣投降曹操,曹操不但“霸占”了他的婶婶,还准备杀掉张绣。
张绣降而复叛偷袭宛城,结果曹操战败,手下猛将、长子、侄子曹安民战死。
曹操二次征讨张绣,不克而还。
张绣想要追击曹操,贾诩不让,张绣执意要去,结果大败而归。
等到张绣败回,贾诩建议抓紧出兵去揍曹操,果然。
张绣不理解,贾诩解释:曹操没有尽全力打我们就撤军,肯定是“后院起火”了。
曹操用兵如神,自然会留下精锐断后,你去追击必定失败。
等咱们败退回来,曹操肯定以为咱们怕了,就不会留后手,他大意“不设防”,我们就追着他屁股使劲揍,一定会有好结果。
三、“劝张归曹”之谋进入相持阶段,开始积极拉拢张绣。
但如何正确地“站队”,张绣十分谨慎。
张绣的本意是投向袁绍,当时袁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实力最强。
贾诩不同意,并直接指出:袁绍心胸狭隘,连他兄弟都容不下,何况你一个外姓人。
贾诩想要投靠的是曹操,但张绣顾虑重重——毕竟之前投降过一次,已经失去了信誉;而且曹操与他还有“杀子之仇”“夺妻之恨”。
贾诩列举了三大理由,一步步打消了张绣的疑虑:第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据了政治、道义的制高点,跟着他干,就相当于跟着干,名正言顺。
第二,袁绍现在还十分强盛,我们带这么点人“入伙”,他肯定瞧不上眼;曹操实力弱,我们主动去投靠,肯定会另眼高看。
第三,曹操志向远大,不管是出于收买人心还是巩固实力的需求,都会对我们不计前嫌。
事实证明贾诩是正确的。
张绣投降曹操,曹操果然不追究并予以重用,还留下了一段“涉血于友于,张绣剚刃於爱子,汉主不以为疑,魏君待之若旧”的千古佳话。
四、“挑拨离间”之计赤壁之战后,曹操短期内无力再征讨南方,于是决定向凉州拓展。
以韩遂、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联合抗曹。
在此期间虽然也曾发生过著名的“曹操”“赤膊斗马超”等小插曲,但曹操还是一步步占领了重要的渡口、关隘,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韩遂、马超联军与曹操相持日久,进退维谷,只好割地求和,贾诩借机献出了“挑拨离间”之计。
韩遂作为联军代表与曹操商谈停战事宜,二人会面时,在马上不谈军事,只说当年哥俩在京城一起“调皮捣蛋”“撒尿和泥”的旧事。
等会面结束,马超等问韩遂:你们聊的那么起劲,都说啥了?韩遂老实回答:也没说啥!马超等人开始对韩遂十分怀疑,担心他与曹操私下联系。
过了几天,曹操给韩遂书信,信中故意在多个言词上涂涂抹抹,改来改去,就像是韩遂改动一样,马超等人疑心愈来愈大。
曹操趁此时与相互猜疑的联军约定决战,果然大获全胜,一举平定关中。
五、“暗助曹丕”之计曹操晚年身体不好,尤其爱头痛,选谁做“储君”的大事就摆在了眼前。
选曹丕还是选,曹操一直犹豫不决,这也没办法,谁让有两个“性价比”太相似的儿子呢?贾诩觉得自己是后来跟着“干革命”的,资历相对浅,不想跟着掺和。
不想归不想,但曹丕主动上门来“求教”,这就躲不过去了,必须要谨慎站队了。
贾诩是个聪明人,他其实早就看好了曹丕,但为防变成第二,便开始了暗中相助之路。
贾诩劝曹丕做事不要张扬,要做好儿子和臣子的本分,关键是要“孝顺父母”。
潜台词就是,写文章你比你兄弟差点,要学着扬长避短,在“孝德”上多下功夫。
等曹操咨询的时候,贾诩也是不明说,而是若有所思的“”:我刚刚想起你的老同学袁绍和老相识来了。
贾诩没有直接表态,但经这么一敲打,曹操确定最终人选是年龄更大、做事也更稳重的曹丕。
贾诩的站队是明智的,收获也是重大的。
后来曹丕继位,为报贾诩相助之恩封他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
更重要地是,贾诩是三国里少有的能够得以善终的人。
纵观贾诩的一生,曾经辗转效忠于多个主人,无论在谁账下都屡献奇计,算无遗策,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员工,唯一的污点便是献计攻取长安,杀戮过重。
但他也只是想在乱世中保住性命,天下大乱的帷幕已经彻底拉开,作为一个小小的文人,又怎么可能在短时期内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克萨哈能制衡鳌拜为什么康熙孝庄不救他?鳌拜为什么能除掉苏克萨哈?
使得多尔衮在死后都没有落得一个好的下场,在这方面来说,苏克萨哈并不能称得上是一个忠臣。
他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不考虑忠义。
康熙帝登上宝座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年纪太小,无法亲自管理朝政。
这与他的父亲顺治帝当年一样,因此,历史再次重演,四位辅政大臣高大的身影出现在了小皇帝瘦小的身躯前面。
这四位顾命大臣依次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
在苏克萨哈和鳌拜的斗争中,孝庄太后无疑是个明白人,他知道鳌拜确有圈地结党营私之疑,而苏克萨哈要搬倒鳌拜无非也是要扫除政敌,孝庄明白四大臣如此明争暗斗自己才能控制住他们,若四大臣一心那才是危险,因此对于鳌拜的,她要忍,她要等,等康熙亲政,等康熙能正真掌握皇权再。
苏克萨哈是康熙时期的内大臣。
他的一生都在与鳌拜的殊死较量中度过。
在康熙六年的时候,鳌拜收集苏克萨哈24条罪状,将其置于死地。
作为一代权臣,苏克萨哈为什么被灭族?为什么没有任何反击之力? 在索尼去世后,鳌拜更是嚣张跋扈到了极点。
这时一直心存不满隐忍不发的苏克萨哈突然变得强硬起来。
他拒绝与鳌拜联名上奏,对鳌拜说:“教导主子之处,谁有意见,各行陈奏,何必会同列名?”之后,苏克萨哈又地上疏解职。
称愿去为先皇守陵。
鳌拜不傻,看出了苏克萨哈是在向自己摊牌。
他必须想办法除掉苏克萨哈,才能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动摇。
那么,鳌拜除掉苏克萨哈,到底是不是违反皇帝之命而擅出谕旨的呢? 其实康熙在处死苏克萨哈的判决书上是签了字的,也就是说,并不存在鳌拜等公然抛开小皇帝,矫召擅绞苏克萨哈的。
这在清宫所藏的一份满文康熙除鳌拜的《钦定罪状谕》中,有所提到。
在该谕中说,“朕亲政之初,有告发苏克萨哈之事,当即交王、大臣等审议。
王、大臣等均因畏惧鳌拜、遏必隆等威力,即夸大其罪,议拟凌迟。
具疏奏报。
时朕若坚意不肯,则王大臣等因一时畏其权势,固免冠叩请,朕亦,凌迟苏克萨哈,于心不忍,遂降旨绞之,余依议……如今念之,后悔莫及,殊甚愤恨。
” 为了稳定鳌拜的情绪,更为了稳固朝政,康熙皇帝和孝庄决定舍弃苏克萨哈的性命,暂时稳住鳌拜。
失去了靠山的支持,苏克萨哈没有任何招架之力,只能束手就擒。
而鳌拜在处死了苏克萨哈之后还不满足,又将他的子孙都处以斩刑,没收他所有的家产。
至此,苏克萨哈全族被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李治封禅泰山,武则天为什么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