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南风为什么会引发了“八王之乱”?

司马炎的是“武帝”,但他是历史上被称为“武帝”里边最差的一位。
【千问解读】
司马炎的是“武帝”,但他是历史上被称为“武帝”里边最差的一位。
司马炎大概是历史上运气最好的。
毫无追求、只懂得享受的他靠着爷爷、大爷和他爹多年的开创的大好局面,不但舒舒服服地当了25年皇帝,而且在、等极力主张下发动了灭吴大战,竟然稀里糊涂地就统一了中国。
司马炎当政时期没啥作为,他唯一值得称道的是还算比较宽厚,不怎么折腾老百姓,但他对手下的官员非常纵容,实际上老百姓的日子也不怎么好过。
就像我们上期讲过的大富豪石崇,据说他的财产都是当荆州刺史的时候聚敛起来的,除了对属地百姓的盘剥,还派兵假扮强盗,抢劫过往的客商。
但这样的人,不但没被治罪,还一样升迁到朝廷里继续当官。
好在当时是大乱之后,国家难得安定下来,能有个安稳的日子老百姓就满足了。
历史上看,中国的老百姓顺从意识非常强,但凡能生活得下去就不会造反,大概就是被独尊儒术洗脑的结果吧。
我们说被定性为酒囊饭袋的司马炎资质平庸,但他的继承人司马衷,就更完蛋了,是历史上公认的白痴皇帝,而且毫无争议。
说他白痴到听说发生饥荒很多百饿死了,他竟然问咋不给他们喝肉粥呢,真让人。
当初司马炎也发现了这个儿子不太行,就问别人继承人的问题,有人建议立司马攸。
司马攸是司马炎的同母弟弟,当初因为没儿子,过继给司马师了。
非常喜欢这个儿子,好几次都想立他为世子,终于因为其他大臣们的反对,才立了司马炎。
因为有这个过节,所以司马炎直接把司马攸给否了。
但明摆着太子司马衷不太行,不过,司马衷是他头号心腹、位高权重的的女婿,所以大臣们都支持司马衷。
司马炎说好吧,咱测试他一下吧,看他行不行。
就把一些国事文件传给他,让他处理一下看看。
稀里糊涂的司马衷不知道咋回事,但他媳妇贾南风,意识到关系重大,就找人替考。
等答卷拿上来一看,非常精彩巧妙,贾南风很高兴就要交卷,但被人拦住了。
说皇帝知道太子学问不咋样,这么精彩的答卷交上去那还不露馅了啊。
贾南风一听对,赶紧让人重新写份答卷,词句平平,但逻辑还比较通顺。
司马炎看了后觉得儿子还行啊,就打消了换太子的想法。
其实这招是他爹司马昭用过了的。
当初司马昭想改立司马攸为世子,也出题测试司马炎,他也是靠别人帮忙作答才蒙混过关的,现在他居然忘了还有作弊一说。
客观地说,司马衷大概就是智商低于正常水平,而且由于一直生活在宫里,非常幼稚糊涂吧,应该还不至于到白痴的程度。
但这么个糊涂蛋当了皇帝,可就让一些人蠢蠢欲动了,本来可能只是有点小心思,现在就变成了野心家了。
加上司马炎当初封了一批有封地、有政治军事自治权的亲王,结果在司马衷即位的第二年就爆发了“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从公元291年到公元311年,历时二十多年,先后有八位亲王死于动乱,结束了晋王朝刚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局面,把中国带入了大分裂的时代。
引起这场动乱的起因就是司马衷那个败家媳妇贾南风。
贾南风是贾充的女儿,据说长得又黑又丑,司马炎根本没看好,但司马炎的皇后杨家跟贾家是世交,力主选她为太子妃。
贾南风是个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当了皇后她有更多参与政事的机会,尤其皇帝司马衷又是个白痴,但现在当权的是杨的父亲,她就要想办法除掉他。
她联络了小叔王司马玮,下诏宣称杨骏谋反,命令司马玮发兵讨贼,把杨骏杀了。
可之后当政的汝南王也不听招呼,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又杀了司马亮。
在之后的政治分赃中,没被安抚好的司马玮对她很有意见,于是她翻脸无情,说两次都是司马玮假传圣旨矫诏杀人,趁机又除掉了他。
这时的贾南风如愿以偿掌握了大权。
但她没儿子,就在公元300年,把谋反的帽子又扣在了太子(yù)的头上,杀了他,但这次却引起了激烈的政治动荡。
赵王以为太子报仇为名,突然发动政变。
他率军闯入皇宫逮捕贾南风,把她囚禁在专门囚禁皇族的金墉城,灌下金屑酒处决,全族被杀。
掌权的司马伦地想过过皇帝瘾,就把司马衷囚禁起来,自己坐上宝座。
结果秦王在起兵勤王,攻陷洛阳,拥戴司马衷复辟。
司马伦也被送到金墉城,灌下金屑酒而死。
之后,自恃功高的司马冏,总揽朝政,而且很过分地让大家都到他家里去请示工作。
这种做法给了其他野心家借口,公元302年,长沙王司马乂(yì)发动政变,杀了司马冏,掌握了政权。
同样不服的成都王司马颖和河间王司马颙(yóng)又联合起兵进攻洛阳。
公元304年,就在他们围攻洛阳的时候,城中发生政变,司马乂被东海王司马越逮捕,送到司马颙大将张方的军营,被张方残忍地用炭火给烤死了。
司马颖被封为皇太弟,成了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糊涂的他居然就坐镇邺城(河北临漳)遥控朝廷。
忍无可忍的司马越发动了第二次政变,赶跑了司马颖派驻在洛阳的部队,带着司马衷,讨伐司马颖,结果被司马颖击败,白痴皇帝司马衷还被俘虏到了邺城。
这下司马颖惹麻烦了,镇守蓟城的安北将军王浚动员以鲜卑人为主的精锐兵团,南下勤王。
吓得司马颖的部队一哄而散,就剩下几十个卫士,他们带着司马衷,向洛阳逃命。
远在长安的司马颙,命令大将张方,乘着这个机会,强行迁都,把白痴皇帝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之前战败逃走的司马越,又在中原重新集结兵力,号召勤王,要求杀掉强迫迁都的张方。
司马颙打了两场败仗后,一害怕竟然真把张方杀了,向司马越求和。
结果被拒绝了,司马越攻入长安,把白痴皇帝司马衷接回了洛阳。
司马颖和司马颙在逃亡途中都被抓获被处决。
西晋的八王之乱是一种争夺权势的自相屠杀,愚蠢而残酷,这一场动乱不仅使大一统的晋王朝由瘫痪变成了崩溃,而且给了一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边疆少数民族的部族武装做大的机会,终于让中原王朝分崩离析,让中原文明也遭受了极大地破坏,中国的历史,也进入到了大分裂的黑暗时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越剧界有"丑王"之称:贾灵凤的生平简介
原名裘彩凤,浙江省嵊县崇仁镇人。
40年代在上海越剧界有"丑王"之称,又有"赵如泉"之誉。
1930年进本镇戒德寺高升舞台科班学艺。
本工小丑,由于聪颖好学,又兼及其他行当。
此后10余年,均随高升舞台戏班演出于嵊县、新昌、宁波、绍兴、杭州、嘉兴、湖州等地,1938年4月随班进上海。
1942年高升舞台解散,乃加入师姐妹筱丹桂领衔之丹桂剧团,为二牌台柱。
1947年进玉兰剧团,直至解放后。
1952年,转入云华越剧团。
1954年云华越剧团去南京演出,乃病休在沪。
艺术成就 为人善良正直,不务虚名。
台下,台上妙趣横生。
虽体弱多病,但不论主角配角,演来均极认真。
1954年演出之《双枪陆文龙》,是她从事舞台艺术的最后一部戏,扮演陆文龙之父陆登。
其腔以〔四工调〕为基础,兼长〔唱书调〕、〔正调〕及〔尺调〕诸腔。
利用鼻音与喉音的巧妙结合,创造了的越剧丑行腔调,旋律动听,富于变化,刻画人物尤见功力。
与筱丹桂合作时有《王文品箫》、《拷红》等唱片传世。
主要角色 她擅演长衫丑与官带丑,如《仁义缘》之周惠吉、《倭袍》之王文等,演来不瘟不火,有幽默感而不卖弄噱头,有书卷气又不同于小生路子。
戏路开阔,除丑角外,小生、老生、旦角、净角均能应工,如《孟丽君》之成宗,《后朱砂》之刘成美,《红娘》之崔夫人。
故40年代在上海越剧界有"丑王"之称,又有"越国赵如泉"之誉。
随机文章解密淝水之战:淝水之战简介宋高宗赵构的生平简介明朝最短命状元!苦读20年金榜题名20天后因一句话亡盘点b站十大洗脑神曲,让您欲罢不能走火入魔(内附试听)宇宙大爆炸之前是什么样子,是炙热奇点没有时间和空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曹丕登基背后的三大功臣:宣皇帝司马懿、贾诩、吴质谁的影响最深?
他们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曹丕的政治命运,但谁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一问题的答案,需从三人的贡献与曹丕政治生涯的交织中探寻。
一、贾诩:立嗣之争的关键推手 继承人博弈中的“胜负手”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立嗣之争白热化。
曹植才名显赫,曹丕则显沉稳。
贾诩以“思袁本初、父子”之语点醒曹操,暗示废长立幼的隐患。
这一策略直击曹操对基业稳固的忧虑,最终助曹丕锁定世子之位。
贾诩未发一言却扭转乾坤,展现了其洞察人心的谋略。
超越谋士的“战略家”思维 贾诩不仅善谋,更懂政治平衡。
他劝归曹、官渡献计、渭南离间,多次在关键战役中发挥作用。
其“自保之策”亦影响曹丕——登基后,贾诩闭门自守、不涉党争,这种政治智慧成为曹丕巩固皇权的隐性教科书。
二、吴质:世子党争的“长” 奇谋频出的“隐形操盘手” 吴质以“质于智”著称。
他献策曹丕以泪送别曹操,反衬曹植浮华;又以“车载废簏”计破告密,助曹丕赢得信任。
这些看似微小的计谋,实则在曹操心中种下“丕诚植伪”的认知。
权力投效的“回报期” 曹丕称帝后,吴质获封振威将军、都督河北,权力。
他虽无司马懿的谋略深度,却以“实用主义”成为曹丕最信赖的执行者。
其“丑侯”恶谥,反证其生前对既得利益者的冲击,侧面凸显其对曹丕集权的重要性。
三、司马懿:托孤重臣的“蛰伏期” 从“谋士”到“肱股”的蜕变 司马懿在曹丕时期的角色更似“战略储备”。
他虽参与政事,但真正影响力在时代显现。
曹丕重用司马懿,更多是为后代布局——其临终托孤,实则是看中司马懿制衡宗室的能力。
隐忍智慧的“长期价值” 司马懿的贡献在于“无形”:他协助曹丕推、平青州割据,展现治国手腕;其“和”字诀应对猜忌,为司篡魏埋下伏笔。
这种“蛰伏”策略,恰合曹丕对“稳”的需求。
四、综合评估:影响力的多维解读 短期效应:贾诩与吴质 贾诩在立嗣之争中贡献“决定性一推”,吴质则在党争中提供“持续性输出”。
二人直接助力曹丕登顶,但若无后续治理,其影响仅限“登基”本身。
长期布局:司马懿 司马懿的价值在于“后曹操时代”。
他既是曹丕改革的执行者,又是曹魏权力结构的重塑者。
其影响力虽在曹丕时期未完全显现,却为崛起奠定基础。
历史变量:集体智慧的胜利 曹丕登基是集体努力的结果。
贾诩解决“资格”问题,吴质清除“对手”障碍,司马懿构建“制度”框架。
三人各司其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