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两次邀请刘伯温当宰相,为什么都被拒绝了呢?

不是没任命刘伯温当宰相,他是有过这样的想法的,而且还
【千问解读】
不是没任命刘伯温当宰相,他是有过这样的想法的,而且还两次亲口给刘伯温说过。
可为什么最后刘伯温没有当成宰相呢? 《·刘基传》上写得很清楚。
第一次,刚建国不久,朱元璋就说:“……吾行相君矣。
”就是说,我想改任你为宰相。
后来,等到被罢相时,朱元璋又对刘伯温说:“吾之相,诚无逾先生。
”就是说,我的宰相,除了你,再也找不到第二个人了。
既然朱元璋两次让刘伯温当宰相,为什么刘伯温都不答应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朱元璋让刘伯温当宰相的背景。
第一次是在刚刚建国不久。
当时的右丞相是李善长。
李善长是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封他为右丞相的。
朱元璋称帝建立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对李善长不满,想要撤销他宰相的职务,于是找来刘伯温商量。
刘伯温说,李善长功劳很大,又能调和诸将的矛盾,用他当宰相是合适的。
朱元璋说,李善长数次想加害于你,你还为他说话?不行,我想用你为宰相。
刘伯温说,换宰相相当于给房子换柱头。
必须要用大木头,细木头是不行的。
刘伯温的意思是说自己是细木头,不能当宰相。
第二次是在朱元璋多次表达对李善长不满,李善长辞官归故里以后。
当时朱元璋又找刘伯温商量宰相的人选,说想立为宰相。
杨宪和刘伯温关系很好,但刘伯温还是说杨宪缺乏气量,不能当宰相。
朱元璋又说,那就用当宰相如何?刘伯温说,汪广洋的气量比杨宪还狭窄,更不行。
朱元璋又问,怎样?刘伯温说,宰相是驾车的马,用胡惟庸驾车,那是会把车拖翻的。
于是朱元璋说,我看就只有你当宰相合适了,你来当吧。
刘伯温说,我这个人性格不好,嫉恶如仇,也不合适啊。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并不是朱元璋不让刘伯温当宰相。
而是朱元璋两次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都推辞了。
那么问题来了,朱元璋两次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为什么都要推辞呢?是他真的不想当宰相吗? 一个政治人物,怎么会不想当宰相呢?刘伯温在的时候,他都多次当官。
只是不满元朝的黑暗,他才辞官归隐。
明朝刚刚建国,一切都欣欣向荣,刘伯温似乎并没有辞官归隐的理由啊。
而且,就算刘伯温不想当宰相,他为什么不推荐一个恰当的人选?尤其是第二次,当朱元璋说杨宪、汪广洋、胡惟庸的时候,刘伯温都说不行。
既然不行,他就应该推荐一个行的呀。
为什么他一直不推荐呢? 我认为,虽然两次刘伯温都推辞了。
不过,两次推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第一次,朱元璋想撤换李善长,让刘伯温接任,刘伯温无论如何是不敢接任的。
为什么呢?因为之前李善长和刘伯温发生过矛盾。
当时刘伯温执掌法令,杀了李善长一个不守法令的部下。
李善长亲自向刘伯温求情,刘伯温也不同意,还是坚持把那个部下杀了。
可以说,李善长丢了人又丢了面子,他对刘伯温是相当痛恨的。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刘伯温怎么敢答应朱元璋呢?一方面,朱元璋是一个多疑的人,刘伯温很怀疑这是朱元璋试探他的。
一旦他答应,朱元璋也有可能不让他当宰相。
另一方面,即使朱元璋真的让刘伯温当宰相,刘伯温也当不好。
因为他确实性格比较急,同时朝廷中很多都是李善长的人,他们不会买刘伯温的账。
所以,刘伯温明确地拒绝了。
第二次刘伯温拒绝,情况又有不同。
回到之前的问题,当时朱元璋询问刘伯温,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乃至询问刘伯温自己合不合适,刘伯温都说不合适。
不合适,为什么刘伯温不给朱元璋推荐一个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那时候,朱元璋已经有了取消宰相这个职位的想法。
虽然他并没有明说出来,但是,聪明的刘伯温已经察觉出来了。
既然朱元璋是想取消宰相职位,刘伯温为什么还要给朱元璋推荐人选呢?他推荐人选,不是害那个人吗?刘伯温当然也不会答应朱元璋当宰相,因为他还想多活几年。
事实上,朱元璋说要任命为宰相,接替李善长的那三个人,后来朱元璋都让他们当了宰相,但很快都被朱元璋给处死了。
可以说,刘伯温当初想救他们一命,极力阻止朱元璋任命他们为宰相。
但是,他们并没有刘伯温的睿智,留念官位,最后死于非命。
后来,刘伯温很快退隐。
但是,就算是退隐了,他也没有逃过朱元璋的怀疑。
有一次他生病,朱元璋让胡惟庸找医生给他治病。
他吃了胡惟庸的医生给的药后,感觉自己被下了毒。
后来他把这件事告诉了朱元璋,但是朱元璋只轻描淡写安慰了他几句。
从这里可以看出,朱元璋其实很可能也是巴不得刘伯温死的。
如果他真的当了朱元璋的宰相,可能会死得更早,死得更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