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凤为什么被网友调侃?真实历史中的潘凤实力如何?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5-02-06 点击数:

【千问解读】

潘凤为什么被网友调侃?真实历史中的潘凤实力如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潘凤被广大网友们调侃为“无双上将”,其上将潘凤的名号也是在线上广为流传。

不过演义里的潘凤好像并没有什么亮眼表现,在讨伐对战华雄时,一回合不到就被斩于马下。

那历史上真正的潘凤武力到底如何呢?反正肯定不会如此,以当时人们打仗的方式来看,潘凤的死法像是成年人欺负一个小孩,不然两位成年人用冷兵器决斗很难一击必杀。

潘凤可不是什么喽啰一般的人物。

潘凤的命运,从冀州刺史韩馥决定加入关东联军讨伐董卓,韩馥称呼他为上将,罗贯中给了他一把大斧时起,就已经决定了。

他必须死去,成为华雄的那只“鸡”,成为名扬四方的本钱。

潘凤能选择的只是死法而已。

在《演义》中,潘凤的身份是冀州刺史韩馥的上将。

汉语“上将”一词源于古时的“上将军”,它并不是军衔的等级,而是一种官职名称。

在《辞海》中,“上将军”有两个解释,分别为全军主将及官名,起於汉,仅吕禄任之。

“上将”在《辞海》中有四个释义,分别是主将,统帅;泛指高级将领;星名;军衔,将官的一级,在中将之上。

在古代,上将是将领,是主将,不仅有领兵作战,上阵杀敌的武力;还要有料敌制胜,计险远近的谋略。

在时期,国家实行中央集权制,并公开或默认宗族团体实行调处权和制裁权。

为此,潘凤虽是依附韩馥而生存的武将,但能被韩馥称为上将,自然是有两把刷子的,最次也不至于被华雄秒杀。

退一万步讲,华雄极其厉害,历害到近似妖,潘凤打不过,跑得掉应该没问题。

可是,在《三国演义》中,结果却极残酷,有“东潘凤、西吕布”之说的“无双上将”、网红潘凤,一出场就被董卓的都督华雄给咔嚓了。

都督,古代军事指挥官官名。

最初是军队中的监察官,与监军相同;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之职。

在汉末三国时期,都督是偏裨将校,是一军元帅或一个军区的主将。

前者称为帐下都督或部曲督﹐后者被称为持节都督。

而都督华雄显然是前者。

上将被都督秒杀,这种近似不可思议的结局,着实让人难已接受。

事实就是如此,看似能和“人中吕布”的吕布打成平手的潘凤就这样被人嗤笑。

潘凤之所以会成为大笑话,源于三方面。

其一,名气与实力不对等。

俗话说:有多大头,戴多大帽子。

潘凤,韩馥口中力敌万人,勇猛无比,打遍冀州无敌手,赚得名声大爆满,人气大瀑涨的“上将”,名气之大。

可是,在讨伐董卓的征战中,潘凤,却成了为升官博名而自告奋勇向董卓请战的籍籍无名之辈的华雄添功的刀下鬼,实力之差。

为此,战场上,是依实力战胜人而不是依名气覆盖人。

名气会成过去时,而实力将是进行时。

其二,兵器与武力不对称。

古语说: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潘凤,贵为上将,却提把低贱的大斧。

十八般武器虽同列,但却有贵贱之分。

俗语说:“剑是君子所佩,刀乃侠盗所使”。

《三国演义》里,帅以使剑为主,将以使、长枪为主,独特一点的就是用戟,使矛算是小兵之类所用,早期用斧又称上将都是出来搞笑,潘凤手提大斧是如此,邢道荣手使开山大斧更是这样。

因此,战场上,是靠武力打败人而不是靠兵器吓唬人。

兵器是暂时性,而武力却是持久性。

其三,心态与地利不对数。

老话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潘凤,在冀州名气再大,也只是一州上将,范围之窄还占据地利之便。

在天下群雄讨伐董卓,天下英雄齐聚,,涉及之广却未具地利之宜。

潘凤自以为是,对阵杀敌,小事一桩,就轻视华雄而导致被杀。

所以,战场上,是凭心态征服人而不是凭地利欺骗人。

心态是时常性,而地利是一时性。

潘凤之死,表面上是死得冤,实际上并不冤。

实力再强些,武力再高些,心态再稳些,潘凤就不至一出场就被华雄砍杀掉,不至于被人嗤笑千年,反而会成为类似的成就,会变成世人的壮举。

笔者按:悲剧,比喻悲惨不幸的遭遇。

潘凤,一个上将,被上司韩馥推荐出战华雄,本来给人以很高的期许,可是不倾片刻就成为华雄的刀下鬼。

其实历史就是这样,有时候再有才华再有潜力的人,运气不好时,一出场就挂了,也就再也没有机会出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潘凤为什么被网友调侃?真实历史中的潘凤实力如何?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