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后瓦解,对后世还有影响吗?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25 点击数:2
简介:太平道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虽然他在后瓦解,可是对后世还有具有很大的影响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太平道”创始于时钜鹿人

【千问解读】

太平道是我国出现的最早的民间宗教之一,虽然他在后瓦解,可是对后世还有具有很大的影响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太平道”创始于时钜鹿人。

《·皇甫嵩传》说:“初钜鹿张角自称,奉事‘黄老道,蓄养弟子 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甚愈,百姓信向之。

角派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入州之人无不毕应。

” 《太平经》说:“者,得道之大圣,幽明所共师者也。

应感则变化随方,功成则隐沦常住。

住无所住,常元不在。

……周流六虚,教化三界,出世间法,在世间法,有为无为,莫不毕究。

” 张角以黄天为至上神,认为黄神开天辟地,创造出人类,又信奉和老子,认为黄帝时的天下是太平世界,是人类最美好的事情,在这个太平世界里,既无剥削压迫,也无饥寒病灾,更无诈骗偷盗,人人自由幸福。

在此基础上,张角提出了“致太平”理想,这也是太平道的基本教义和宗教理想。

约在东汉灵帝建宁年间(公元168-171年),张角开始其布道传教活动。

他通过为人符咒治病的方式广泛地在社会上活动,大收徒众,发展力量,扩大影响。

他最初出现在农民大众面前,是一个“善道教化”的“大贤良师”。

张角传道的方式,在史书中有较多的记载。

《后汉书·皇甫嵩传》说:初,巨鹿张角自称 大贤良师 ,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

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

十余年间,徒众数十万,连结郡自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

遂置三十六方。

方犹将军号也。

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各立渠帅。

又《志·传》注引《典略》说:光和中,东方有张角,……角为太平道。

……太平道者,师持九节杖,为符祝,教人叩头思过,因以符水饮之。

得病或日浅而愈者,则云此人信道;其或不愈,则云此人不信道。

从这些记载看出,张角的传道活动,主要是以符水、符咒为人治病,同时还广招弟子,派遣弟子八人奔赴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

此外,张角对道徒所宣传的教义中,融合了《太平经》和黄老道的思想。

太平道虽在黄巾起义后瓦解,但对后世仍有相当的影响。

如太平道三十六方的术数观念,为后世道教所继承;后世道士持九节杖、着黄衣、戴黄冠,用符水、咒语等道术为人治病消灾,等等,也都承袭太平道的规制。

唐宋时期的“明教”更尊张角为其;中期川陕白莲教起义宣扬“黄天将死,苍天当生,大劫在迩,人民有难”的谶语,亦明显受太平道的影响。

与张修创建的五斗米道相比,太平道的出现,更具时代特征,它是东汉末年社会苦难的直接产物。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经济凋敝。

朝廷内,宦官与尔虞我诈,轮番乱政;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割据军阀为非作歹,鱼肉乡民。

又逢连年灾荒,人祸加天灾,以致出现“死相枕藉”、“民相食”的人间惨剧。

其中,黄河南北,灾难尤重,“豫州饥民死者四五”,“冀州尤甚”。

社会苦难是宗教孳生的温床。

正是在这种广大民众痛苦万状、已无生路的时势下,冀州巨鹿(今河北省平乡)人张角创立了太平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太平道在黄巾起义后瓦解,对后世还有影响吗?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