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逊为什么坚持反对北伐 陆逊是出于私利还是别的
【千问解读】
还不知道:北伐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东吴陆逊为何始终坚持反对北伐,他究竟是出于私利还是公心? 纵观历史,时代虽然战乱频繁,但却也是名臣猛将辈出的年代。能臣谋士各投明主,各显其能。
导致魏蜀吴三方势力割据长达近一个世纪,最终形成鼎足之势。
不过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就会发现,三国之间主要以魏蜀之间交战较多,大多数时候,坐断东南的孙吴政权更像是一位合格的“吃瓜群众”,心里只想着保守江东,坐观成败。
其实就当时东吴政权的最高统治者个人而言,虽然天下三分自己有其一,可以说是强爷胜祖,颇有作为,但在“大一统”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他并不甘心永远割据江东一隅。
从三征黄祖到,从屡攻合肥到智取荆州,孙权心心念念的就是期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与天下争衡,进而一统天下。
但是有这样一位江东虎臣,虽然他也曾屡立战功,但是对北伐中原始终坚持反对,他就是在中火烧蜀军七百里连营的东吴名将陆逊。
和同时代的诸葛孔明相比,陆逊对于北伐可以说是毫无兴趣,只打算“限江自保”。
例如石亭大捷之时,当时东吴大将就主张利用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乘胜追击,“进取寿春,割有淮南”,但却被陆逊坚决否定。
事后孙权对此也大不以为然,甚至婉转地批评陆逊“徒守江东,自首可陋”。
另外对于盟友屡次提出东西并进,北伐曹魏的请求,陆逊也多次。
甚至到了公元241年春,吴零陵太守殷礼鉴于病逝,新帝年幼,认为“主少国疑”乃天丧。
他主张吴蜀并举,孙权亲征,倾国出兵,三路伐魏,以定华夏。
可最终又由于陆逊反对,孙权最终放弃了这一提议。
这位“”在战场韬略上实在与乃兄相差甚远,加上东吴后期内部分裂,将星凋零。
因此在军事上不得不仰赖陆逊这样的名将,也就必须考虑陆逊的态度。
话说回来,陆逊如此坚决反对孙权对外用兵,究竟是出于私利还是公心呢?答案恐怕是。
第一:从个人利益考虑。
陆逊作为江东世家大族的代表人物,对他们来说,只要保住江东,称雄东南,于愿足矣。
从自身的实际利益出发,江东大族并不愿背上沉重的战争负担,将自己的有限人力,物力消耗在对外扩张的战争之中。
说穿了,假使东吴真的能够定鼎中原,孙家自然能够搬到洛阳做皇帝,而江东大族所拥有的田产美宅,却是无论如何也搬不走的。
第二:以吴国的军事实力而言。
虽然东吴水军傲视群雄,但是陆军却是它的短板。
即便去同曹魏争夺中原,也无太大希望。
早在建安二十二年,大将就向孙权提出,北边的徐州虽然容易攻取,但是平原地势注定了只适合驰骋。
这番话的本意虽然是规劝孙权将战略方向调整到据守的荆州,但对吴军平原野战信心不足倒也。
实际情况其实也是如此,公元234年,孙权为配合蜀汉诸葛亮“”,兵分三路攻魏。
可是他亲自统帅的十万大军却受阻于合肥新城,在得到魏主曹睿亲自领兵前来决战的消息后,只能匆忙退兵。
第三:东吴的经济基础也不支持长期穷兵赎武。
俗话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孙策渡江以来,战事频仍。
所谓坐断东南战未休,三国时期的两次大战和夷陵之战都与东吴相关。
为了保有江东,孙吴政权不可避免的要动员一切力量用于军事,这样自然会造成百姓疲敝,生计萧条的结果。
陆逊为此就曾提出过要“增广田亩,宽其租赋”,给民众足够休养生息的时间和条件。
另外当时的江南,乃至其核心地区太湖平原的发展程度也远不能与日后“苏常熟,天下足”的时代相提并论,例如孙权本人就曾在南徐附近猎杀过老虎,当时其地荒凉程度可见一斑。
总之,由于孙权和陆逊所处的身份与地位不同,这就导致他们君臣之间的根本利益其实也是大相径庭的。
《兵法》中说“上下同欲者胜”,君主和将帅之间意见不一,这就注定了东吴即使北伐也不会轻易取得胜利。
作为江东大族代表和吴军的高级将领,陆逊既要维护江东大族的根本利益,同时又要从实际情况考虑。
家与国两相难。
所以对于陆逊反对北伐,一意守成,倒也事出有因,情有可原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