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1-17 点击数:
简介: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建文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有一天,举行家宴,儿孙们都来了,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老朱几杯酒下肚,突然诗兴大发,于是出了一句上联

【千问解读】

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建文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有一天,举行家宴,儿孙们都来了,欢聚一堂,其乐融融。

老朱几杯酒下肚,突然诗兴大发,于是出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

别看老朱书读得不多,出的上联倒是中规中矩,老朱让朱允炆对,朱允炆挠了挠头,思索半晌,终于想出了一句,“雨打羊毛一片毡”。

这个下联也算中规中矩,不过不算出彩。

老朱让对,朱棣想了一下,铿锵有力地说道:“日照龙鳞万点金。

” 好!朱元璋拍手称赞,这么一对,帝王舍我其谁的霸气展露无遗。

一诗成谶! 想不到多年之后,靖难之役发生了,朱棣花了三年时间,击败了侄子朱允炆,他成了,而朱允炆则变成了沉默的羔羊。

且说朱棣攻入京城之后,看到的是烧得只剩骨架的宫殿,以及烧焦的尸体。

这些尸体烧得,根本分辨不出谁是谁,分不清哪个是朱允炆。

这就给朱棣带来了一个难题,朱允炆到底是烧死了,还是潜逃了呢? 这时候大街小巷小道消息,有说朱允炆出家了,有的说朱允炆躲进了深山老林,还有的说朱允炆从海上逃往西方。

朱棣坐立难安,这个“失踪”了的朱允炆是个潜在隐患,如果哪天突然冒了出来,那么他这个的合法性就不存在了。

毕竟,当初发动靖难之役的口号,是,“君侧”既然已经清得了,是不是该把江山还给侄子了呢! 为了江山做得踏实,朱棣决定主动出击,他派出了两股“搜查”小分队,一股是,走的是水路;一股是胡濙,走的是旱路。

往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郑和七下西洋,但始终未曾找到朱允炆的踪迹,任务宣告失败。

但郑和却将东方文明带往了世界,让世界第一次认识了中国,这也算无心之得吧! 另一股小分队胡濙走遍大明的角角落落,找了整整十六个年头,在这十六年里,他从来没有回过家,甚至连母亲去世了,朱棣也不允许其回去奔丧。

朱棣体会到了胡濙的艰辛和不易,提拔他为礼部左侍郎,让他继续寻找。

终于在1423年,事情有了重大进展。

这天夜里,胡濙,疾驰了几天几夜,终于赶到了京城,到了京城之后,胡濙顾不得回家报个平安,就急匆匆地赶往皇宫了。

这时候已经是深夜,朱棣已经休息了。

胡濙扣了扣门,出来拦住了他,“皇上已经休息了,有什么事明个再说吧?” 胡濙焦急地解释说,“这事,耽误不得。

”太监瞧见来人焦急的神色,知道此事非同小可,于是急忙上去禀告。

皇上有请! 胡濙进宫之后,与朱棣彻夜详谈了一夜,直到凌晨四点才出宫,至于谈了什么,史书并无记载,但肯定与朱允炆有关。

并且,朱允炆肯定还活着,否则,胡濙不会如此火急火燎,君臣也不会通宵达旦聊了一夜。

朱允炆根本就没去西域,也没去东南沿海,而是藏在了苏州普洛寺内,此时的他已年过半百,早已对皇位失去了兴趣,在他心中权力什么的都是浮云,唯有佛祖方能永留心中。

朱棣听了胡濙这般表述之后,长吁短叹,唏嘘不已,找了半辈子的侄子,居然真的活在世上,可这个时候朱棣一点不恨朱允炆,也丝毫没有杀他的心思了,因为他对皇位已经没有任何威胁了。

算了,放过他吧,就让他颐养天年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加入收藏
               

建文帝朱允炆为什么生不见人死不见尸?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