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整治官场奢侈之风竟首创“四菜一汤”

顾名思义,“四菜一汤”即便餐,就是一餐四样菜一碗汤,意为励勤励俭,廉洁清明。
相传此举为为整治穷
【千问解读】
顾名思义,“四菜一汤”即便餐,就是一餐四样菜一碗汤,意为励勤励俭,廉洁清明。
相传此举为为整治穷奢极欲而首创,此后历朝历代多有提倡。
公元1368年,征战十七年的朱元璋当上了,定都南京。
但他登基没多久,官场上的贪腐之风渐起。
而此时各地多有自然灾害发生,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异常困苦,可达官贵人仍是过着的生活,百姓怨声载道。
出身贫苦且讨过饭的朱元璋对此深恶痛绝,下决心要彻底整治官场奢侈之风。
因为朱元璋对非常敬重,称她“家有贤妻,犹国之良相”, 于是,他专门找马皇后问有何良策。
网络配图 马皇后想了想,对朱元璋言道:“下月(八月)初八是本宫的生日,文武百官会纷纷前来贺寿,何不借此之机摆上几桌粗菜淡饭,以警示众臣?”朱元璋一听,觉得此言甚妙。
转眼到了八月初八,皇后寿诞之日,时至巳时(9点至11点),文武百官纷纷进宫为皇后贺寿,但宫苑里却没有一丝为皇后祝寿的喜庆气氛,既无大红的宫灯高悬,也没有悠扬的礼乐高奏。
时近正午,朱元璋见文武百官全部落座之后,便吩咐寿宴开始。
御前一声“传膳!”之后,第一道菜就上来了,是每桌一盘炒白萝卜。
朱元璋随即言道:“萝卜,乃百味药也,这白萝卜更是上品,白而无瑕,请众爱卿一品这清心之良药。
”话音刚一落下,第二道菜又上来了,是一盘炒韭菜。
朱元璋接着言道:“韭菜青又青,长治久民心有!”随后又是两大碗青菜。
朱元璋继续言道:“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最后上的是一大碗葱花豆腐汤。
朱元璋先尝了一口,然后说道:“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
”众臣听罢,一个个面面相觑。
最后朱元璋厉声言道:“今日皇后寿筵之规格,为本朝励勤励俭之始,今后众卿往来之餐饮,至多为‘四菜一汤’,皆为节俭。
皇后之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从此,“四菜一汤”便成为官场上的规矩。
《金陵琐记》载:“定制‘四菜一汤’,示官吏当例行,为俭德之规样,廉俭之必为”。
此后,“四菜一汤”由宫廷传到民间,并有了“皇帝请客,四菜一汤,萝卜韭菜,着实甜香;小葱豆腐,意义深长,,贪官心慌”之民谣,广为流传。
网络配图 朱元璋制定的“四菜一汤”之规矩,并不是说说而已,而是“立竿见影”。
《洪武帝大传》中记述了多起朱元璋惩治生活奢侈官员的事例。
据传,他推出“四菜一汤”不久,便派出多位钦差到各个衙门及金陵(南京)城中的各大酒楼明察暗访。
如发现官员有“超标”之举,立刻禀报,一经查实,严惩不贷。
一日,有钦差向朱元璋禀报,说有吏部官员正在秦淮河畔的一家豪华酒楼吃酒席,虽为“四菜一汤”,但极尽奢华,山珍海味无所不包。
朱元璋随即与钦差来到那家酒楼,但见几位官员交杯换盏,兴致正浓。
朱元璋悄然靠近,见桌子上虽为四个盘子和一个碗,但那盘子硕大,每个盘子里另置五个小盘子,也就是“大盘套小盘”,名义上为“四菜一汤”,实为二十道菜。
朱元璋顿时,一步跨到餐桌前,还没等那几位官员反应过来,已扬手将餐桌掀翻了。
这几位官员一见圣上到此,连忙跪倒在地。
朱元璋怒斥道:“如此‘四菜一汤’,可谓投机取巧,掩人耳目,定当严惩!”结果,这几位官员全部被革职,其宴请者还被“廷杖八十”,连酒楼老板也被处罚。
过了几天,又有钦差向朱元璋禀报,说应天府(南京)的官员们私下里盛行一种叫“轮转宴”的“四菜一汤”。
官员之间请客时,先给客人上一桌“四菜一汤”的饭菜,待客人品尝以后,再重新上一轮“四菜一汤”,循环往复,这样一来,表面上看饭桌上始终是“四菜一汤”,但其实吃过的菜肴有几十道。
朱元璋大怒,令监察御史韩宜可立即追查上奏! 韩御史不敢怠慢,立即组织人马调查。
几日后便在多家酒楼明察暗访到不少官员宴请时确以“轮转宴”的方式,吃着“四菜一汤”。
这些人既有六品、七品的小官,也有三品、四品的大员。
韩宜可立即上奏朱元璋,并马上得到御批:凡被查实的官员一律重笞(用鞭杖或竹板打),并予以革职,永不任用。
而几个知情不报者也以包庇之罪,同样受到连带处罚。
网络配图 几天后,朱元璋在朝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训斥了那些有令不行,投机取巧,变相享受豪华“四菜一汤”的官员。
并当廷将查出吃“轮转宴”的吏部右侍郎(正三品)、太仆寺少卿(正四品)、礼部郎中(正五品)和中书省左司郎中(正五品)等官员全部革职,交镇抚司(专职审理皇帝钦定案件的机构)查办。
这些人随即被摘下乌纱帽,押解出廷。
在场的文武百官见了,一个个无不胆战心惊,此后官员的奢侈之风大有收敛。
朱元璋力推“四菜一汤”之举,史籍中记载较少,民间传闻较多。
尽管这些传闻缺少考据,但其在位的三十一年里,确实把官吏廉洁当作头等大事来抓,铁腕肃贪,雷厉风行,使初期官场风气为之一新。
尽管有些肃贪手段过于残忍,甚至,但确实起到了“杀一儆百”的教化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