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出征时,为什么总是坐轮椅拿羽毛扇?

作者:小千 更新时间:2024-07-26 点击数:

诸葛亮出征时,为什么总是坐轮椅拿羽毛扇?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千问解读】

对于诸葛亮的形象,很多人都记得在影视剧中,他走到哪里都不会离手的一把羽毛扇,以及晚期只要领军出征,必然会乘坐的轮椅。

但是很多人对此都有疑惑,扇子一般就是为了纳凉,诸葛亮不光是天气热的时候拿着,冷的时候也不见得就把扇子放下了。

而他坐轮椅,就更让人觉得奇怪了,他又不是不能走路不能骑马,到底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形象呢?

诸葛亮出征时,为什么总是坐轮椅拿羽毛扇?

无论是在众多影视剧作品,还是在游戏等衍生领域,诸葛亮的形象总是离不开羽扇与轮椅。

而在正史中,却并无此记载。

那么,后人为何要给诸葛亮的形象附上羽扇与轮椅呢?先看苏东坡的《赤壁怀古》中的一段:……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周公瑾的羽扇纶巾形象装束,这显然是苏东坡为凸显出周瑜的儒雅与从容,硬给周瑜附加上的。

周瑜虽很儒雅,但赤壁鏖战之时,面临敌强我弱,江东危急存亡之际。

周瑜作为孙刘联军之统帅,更需要威严与庄重,着甲胄佩刀剑,显然要比羽扇纶巾的装束更可信。

军中尚武,儒生的装束很容易被人轻视,周瑜手持羽扇会显得不伦不类。

兰陵王就因为自己容貌俊美、欠缺威仪之故,故而每临战阵皆着面具。

相比周瑜,诸葛亮给人的感觉却更具儒雅书生气质,从容淡定、运筹帷幄,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形态。

关於诸葛亮的阵前装束记载,最早见於东晋时期,裴启的《语林》。

据《太平御览》引东晋裴启的《语林》:“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将战,武侯乘素舆,葛巾,白羽扇,指挥三军。

诸葛亮出征时,为什么总是坐轮椅拿羽毛扇?

而裴启的《语林》与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属同一类的体裁,有些记载纯粹就是段子,禁不起推敲,故而,也很考证其真实性。

按裴启的记载,诸葛亮乘素舆(没有装饰的战车),以葛巾(葛布做的头巾)束发,手执白羽扇。

诸葛亮这形象,给人以朴素、从容的感觉,与现今影视剧等作品中的诸葛亮形象也相去不远。

按理说,轮椅并不适用于阵前使用,雍、凉多山道,路面崎岖。

轮椅既不如辇舆舒适,也不如辇舆机动省力。

对于诸葛亮的扈从来说,情愿一路背着诸葛亮,也不会愿意用轮椅推着诸葛亮。

那么,为何影视剧作品还要给诸葛亮换上轮椅呢?

其一,轮椅行动不便,更显从容淡定。

就如两人下象棋,一方“老将”岿然不动。

这既是一种自信,也是一种智商上的碾压。

给人的感觉,就不是一个层次级的较量。

其二,辇舆舒适,会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诸葛亮深受人爱戴,乘辇舆就会让人产生距离感,而坐轮椅更显亲切近人。

诸葛亮出征时,为什么总是坐轮椅拿羽毛扇?

其三,诸葛亮阵前坐轮椅,给人一种劳身忧国、鞠躬尽瘁的即视感。

诸葛亮为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已年迈体衰,却也要强忍颠簸劳累、克复中原的那种不屈的意志。


诸葛亮草民出身,身怀雄观天下,不出茅庐便知天下大势之人。

而且诸葛亮身高八尺,外貌英俊,是难得的全才。

诸葛亮的妻子是黄承彦的女儿黄月英,有一说法是黄月英长相很秀丽,父亲故意对外传其女丑陋就只为求有眼光之人,月英不仅人漂亮,而且师从名师,才艺武学都很精通,黄月英下山时送给她一把扇子,上书“明”“亮”二字。

扇子中藏有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

师傅对她说名字有这两个字的便是你的未来夫婿,你可以将这鹅毛扇交与他,后来诸葛亮凭借他的才华成了黄承彦的女婿,完婚后诸葛亮对黄月英十分爱戴,两人恩爱有加。

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决定出征,黄月英不放心丈夫的安全,便将这把扇子送给了诸葛亮,诸葛亮对这把扇子十分喜爱,从不离身。

外出后,诸葛亮睹物思人,见到扇子就怀念家人。

表达了他对妻子真挚不渝的爱情,也是为了熟练扇子上的谋略之道。

所以总不离手,曾有人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来表明他一直拿着扇子的原因。

诸葛亮出征时,为什么总是坐轮椅拿羽毛扇?

当然这只是传说,根据史书上记载,诸葛亮之所以拿着扇子多半是因为当时的风气,古人不像现在,为了表身份,必须要拿符合身份的东西,比如说锦囊啊,扇子啊这类的,为了表明你的个性,就得拿点东西,而南方比较湿热,所以诸葛亮就养成了拿扇子的习惯,这主要是为了维持他的个人形象,同时也提醒他无论处于怎样的环境一定要冷静。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

加入收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