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河北省高考地理卷,WORD版
【千问解读】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近年来,四川雅安依托自然资源优势,结合现代科技,发展鲟鱼智慧养殖(图1),利用数字化平台实时监控、自动投饵、种鱼跟踪,对鲟鱼生长过程进行全方位管理。
在鲟鱼养殖基础上,当地开发了特色餐饮、乡村度假、科普研学等项目,渔旅融合进一步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红利惠及当地群众。
据此完成1~2题。
图1
01.雅安应用智慧养鱼技术,主要是为了
A.改善区域生态 B.扩大市场范围
C.增加当地就业 D.增强产业实力
02.从“智慧养鱼”到“渔旅融合”,雅安乡村振兴之路更加注重产业的
A.空间集聚 B.拓展升级
C.品牌建设 D.规模扩张
参考答案:1.D 2.B
试题分析:雅安位于川西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山清水秀,景色优美。
“好山好水”“科技赋能”“渔旅融合”提升了鲟鱼产业的竞争力,当地走出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兼顾的乡村振兴之路。
本组试题围绕四川雅安鲟鱼产业设计2道试题。
第1题,聚焦雅安智慧养鱼,突出科技进步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
立足优越的自然条件,当地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了鲟鱼智慧养殖,推动了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了养殖质量与产量。
总之,“降本增效”使产业实力得到增强。
故正确答案为D。
第2题,从“智慧养鱼”到“渔旅融合”,这一情境旨在考查学生对当地产业多元化发展过程的认识与思考。
以鲟鱼智慧养殖和鱼产品加工为基础,当地依托优美的山水风光,发展特色餐饮、乡村度假、科普研学等。
从“智慧养鱼”到“渔旅融合”,实现产业振兴、乡村振兴,产业链条延伸、产业类型拓展、产业结构升级是核心和关键。
故正确答案为B。
西安(34° 17′ N,108° 55′ E)是连通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物流节点。
2024年3月26日,我国首趟快递电商多联快车(干线铁路运输+两端集装箱配送)班列从西安出发,38小时后抵达乌鲁木齐(43° 47′ N,87° 37′ E),较传统公路运输方式用时缩短约5个小时。
据此完成3~5题。
03.西安成为我国东、西部之间重要物流节点,主要缘于
A.先进的科学技术 B.雄厚的经济基础
C.优越的地理位置 D.庞大的人口数量
04.西安至乌鲁木齐快递电商多联快车班列的突出优势是
A.降本增效 B.转运方便
C.机动灵活 D.服务优质
05.该趟班列首发当日,乌鲁木齐比西安
A.日出时刻早 B.正午太阳高度大
C.白昼时间长 D.日落方位略偏南
参考答案:3.C 4.A 5.C
L庄地处冀西北,属半干旱气候,资源环境承载力低,为缓解人地矛盾,逐步形成了以水定畜的农业生产传统。
近年来,L庄招商引资,组建种植合作社,绿化荒山,助力京津冀绿色屏障建设。
图2示意L庄的人地关系,既包括L庄内部人地关系(Ⅰ),也包括L庄与外界的人地关系(Ⅱ和Ⅲ)。
据此完成6~7题。
图2
06.制约L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条件是
A.水资源量 B.空气质量
C.土地面积 D.矿产储量
07.近年来,L庄招商引资和助力京津冀绿色屏障建设,体现了
A.Ⅰ B.Ⅰ、Ⅱ
C.Ⅱ、Ⅲ D.Ⅰ、Ⅱ、Ⅲ
参考答案:6.A 7.C
飓风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暖水海域的强低压中心。
北大西洋热带海域西部飓风生成较多而东部较少。
图3示意某年9月北大西洋热带海域沿18° N的水温分布。
据此完成8~10题。
图3
08.北大西洋热带海域东部较少生成飓风,主要是受
A.海区形状影响 B.海水温度限制
C.入海径流干扰 D.海水密度制约
09.图中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
A.东部表层较低,垂向变化较小 B.东部表层较高,垂向变化较大
C.西部表层较低,垂向变化较大 D.西部表层较高,垂向变化较小
10.直接导致图示海域东、西部垂向水温变化差异大的因素是
A.太阳辐射 B.海水运动
C.海底地形 D.盛行风向
参考答案:8.B 9.D 10.B
试题分析:
本组试题展示了某年9月北大西洋热带海域沿18N的水温分布剖面图,围统海一气相互作用这一主题,紧扣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从水温差异的表现、成因和影响等视角展开设问,体现了基础性和综合性的考查要求。
第8题,从北大西洋热带海域东、西部飓风生成数量的差异设问,考查学生对大气运动原理的认知。
由“飓风是生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暖水海域的强低压中心”可知,海洋表层水温影响气流上升强度,进而影响飓风生成数量。
图中显示,北大西洋东部海域表层水温较低,导致飓风生成较少。
故正确答案为B。
第9题,要求学生发挥空间思维能力,将日常所学的平面等值线图判读方法在剖面图中进行迁移运用,判读图中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
读图可知,在0~200m范围内,西部各深度的水温均高于东部。
且等水温线西部相对稀疏、东部相对密集。
由此得出海水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西部表层较高。
垂向变化较小。
故正确答案为D。
第10题,考查直接导致图中海域东、西部垂向水温变化差异大的因素。
关键词“直接”意在考查学生对地理过程中各要素关系的辨析能力。
该海域表层的北赤道暖流自东向西运动,暖海水在大洋西部堆聚后下沉;而大洋东部表层海水的流出带动下层冷海水上涌,引起该区域海水热量的重新分配,致使大洋东、西部水温垂向变化差异大,因此,海水运动属于直接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属于根本性因素,盛行风向属于间接性因素,海底地形属于地方性因素。
故正确答案为B。
地处鲁南低山丘陵区的羊庄镇及周边区域,碳酸盐岩广布,溶蚀空隙和断裂发育,水循环条件和地下水储集条件良好,被划为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
近年来,受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双重因素影响,区域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部分河流出现季节性断流。
图4示意羊庄镇及周边区域某年地下水等水位线分布。
据此完成11~13题。
图4
11.图中庄里村的地下水流向是
A.自西北向东南 B.自东向西
C.自东北向西南 D.自北向南
12.推测东石楼村附近地下水等水位线出现低值闭合现象的原因是当地
A.过度开采地下水 B.地表蒸发加剧
C.推广节水型农业 D.大气降水减少
13.考虑区域地质条件,枯水季节地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重点管控
A.水库的渗漏污染 B.地下水平径流污染
C.河流的渗漏污染 D.地表垂直渗流污染
参考答案:11.C 12.D 13.D
太湖流域西苕溪冲积平原降水丰沛,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平缓,水网密度增大,农田越来越破碎。
在与自然长期共处中,当地先民打造了与环境相适应的集防灾、居住与生产功能于一体的㘰—圩田人居系统。
圩田指滨湖平原筑堤围出的田地,㘰田是上、中游平原的高堤圩田。
图5为上游河谷㘰田、中游平原㘰田和下游滨湖圩田人居系统样方(2 km×2 km)。
据此完成14~16题。
图5
14.上游河谷㘰田高筑围堤、建库引水,主要是为了
A.防洪抗旱 B.防洪排涝
C.排涝排渍 D.抗旱排渍
15.从上游到下游,聚落
A.规模先增后减 B.密度先升后降
C.形态均呈带状 D.选址近田远水
16.在㘰—圩田人居系统中,上、中、下游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依次为
A.水稻桑鱼—桑基鱼塘—稻麦油茶 B.水稻桑鱼—稻麦油茶—桑基鱼塘
C.稻麦油茶—桑基鱼塘—水稻桑鱼 D.稻麦油茶—水稻桑鱼—桑基鱼塘
参考答案:14.A 15.B 16.D
试题分析:
聚落和农业生产系统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中产生。
试题所示西苕溪冲积平原抖-圩田人居系统集防灾、居住与生产功能于一体、是适应水环境、利用水环境、改造水环境的人水协调典范。
西苕溪冲积平原的上、中、下游地区,地势起伏、水文环境、土壤状况均有较大差异,分别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土地利用方式:河谷抖田、平原抖田、滨湖圩田,聚落分布、农业生产模式也都相应地呈现出不同特点,体现了“自然—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与协调关系。
第14题,要求学生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综合利用地形、气候、河流水文等自然环境信息,分析河谷抖田高筑围堤、建库引水的主要作用。
上游河谷距离山地较近,坡度较大,加之雨季降水丰沛 河谷水流湍急,暴涨暴跌,易发山洪。
河谷抖田的堤坝高耸,多呈半包围形态与山体相接,用以拦截山洪并将其引入主河道,保护抖内的农田、聚落。
河谷抖田位于平原上游,坡度较大,沉积物粗大,水的排泄、下渗速度较快,因此抖区地下水位较低,一般无渍涝灾害,但少雨季节存在干旱风险,建库引水可为农业生产提供稳定水源。
故正确答案为A。
第15题,要求学生分析从上游到下游抖-圩田系统中聚落分布的规
律性变化,考查学生从不同维度进行区域比较分析的素养水平。
据图所示,从上游、中游到下游聚落形态各异,密度先升后降,规模先减后增,选址择高而居、多靠近水源。
故正确答案为B。
第16题,要求学生结合地形、水文特征和土地利用方式,分析抖-圩田人居系统上、中、下游的特色农业生产模式。
题中述及,从上游到下游海拔逐渐降低,坡度逐渐平缓,水网密度增大,农田越来越破碎。
河谷抖田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但能够引水灌溉,可因地制宜种植水稻、大麦、小麦、油菜、茶树等作物。
平原抖田的河渠不仅用于蓄排洪水,还可用于农业灌溉和鱼类放养,堆积于水岸的河泥则用于桑树栽植,形成水稻桑鱼农业生产模式。
滨湖圩田地势低洼,地下水位高。
多湖塘漾荡,农田破碎,桑基鱼塘成为特色农业生产模式。
故正确答案为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6分)
德国莱茵—鲁尔城市群(图6)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代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市场和政府的共同推动下,该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表1),凭借发达的轨道交通,各城市协同发展,形成了区域一体化格局。
表1
主中心城市
2019年主要产业部门
a.杜伊斯堡
钢铁、物流、精密仪器制造
b.埃森
管理咨询、法律、会计
c.多得蒙森
保险、物流、电子商务
d.杜塞尔多夫
保险、物流、电子商务
e.科隆
化学、汽车、传媒
0图6
(1)据图凝练体现该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的关键词。
(4分)
(2)概述该城市群主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特征。
(6分)
(3)说明轨道交通对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6分)
参考答案:
(1)多核心(多中心、多节点)、多层次(等级化、多层级)、网络化(互联互通)。
(2)实现了向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形成自身优势产业部门;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分工协作。
(3)提高了城市间可达性;促进了城市间要素流动;轨道交通网络强化了(主)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了城市群整体(创新)功能。
试题分析:
分工合作与协同发展是城市群建设的关键所在。
试题围绕莱茵-鲁尔城市群,通过逻辑关联的3个问题,呈现了成熟阶段的城市群 “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1)题,要求据图凝炼体现该城市群空间结构特点的关键词。
图中中心城市数量众多,可以凝炼出“多中心”特点;城市分为主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次中心城市、节点,可以凝炼出“多层次”特点;纵横交织的轨道交通体现了“网络化”特点。
“多中心、多层次、网络化”等关键词语的凝炼,可考查学生对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解和高度概括能力。
第(2)题,要求学生概述该城市群主中心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特征。
由文字材料可知,该区域对煤炭、钢铁、化学等重工业进行改造,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现了产业转型。
依据表1,归纳各主中心城市产业部门,可知“实现了向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比各主中心城市产业部门差异,可知“形成自身优势产业部门”,城市间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分工协作”。
第(3)题,要求学生说明轨道交通对该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轨道交通带来的“时空收缩”效应,大幅提升了城市间的可达性,加速了城市问的要素流动。
轨道交通网络化,密切了城市间联系,提高了中心城市对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了城市间的分工协作、专业化发展,提升了城市群的整体功能。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黑土和黑钙土是嫩江流域的典型土壤,多分布在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上(图7)。
分布在二级阶地(T2)上的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分布在一级阶地(T1)上的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淋溶作用强度发生了变化,土壤剖面出现钙积层,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
近百年来,因过度开垦,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图7
(1)简述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壤形成的促进作用。
(6分)
(2)指出嫩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成的先后顺序,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
(2)面差异的影响。
6分)
(3)为落实“藏粮于地”,提出对黑钙土的保护和利用措施。
(6分)
参考答案:
(1) 嫩江(河流)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稳定期时间长,利于成土;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上,土壤侵蚀较慢,利于保持。
(2) 黑土形成早,黑钙土形成晚。
影响: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3) 施用有机肥(秸秆还田),提升有机质含量;(因时因地)深耕,打破钙积层;通过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
试题分析:
中国东北黑土地土壤肥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近百年来,由于人类大规模垦殖,土壤侵蚀与退化严重,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威胁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
2020年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黑土和黑钙土是嫩江流域的典型土壤,河流及其阶地、气候等因素对嫩江沿岸土壤的形成、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黑钙土存在原生障碍层(钙积层),会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产能的稳定与提升。
因此,围绕嫩江流域黑土和黑钙土的成土因素、土壤剖面、保护与利用等内容设计3个问题。
第(1)题,要求从成土条件角度,运用要素综合分析思路,简述嫩江及其阶地对沿岸土壤形成的促进作用。
首先,根据静态剖面图,构建河流阶地形成发育过程的动态链条。
嫩江从上游搬运物质,堆积形成具有二元结构(砂砾石层+粉砂黏土层)的河漫滩,伴随间歇性地壳抬升与河流下切,河流阶地形成。
其次,通过逻辑思辨,建立嫩江与成土母质、河流阶地与土壤形成发育之间的联系,理清不同环境下主导因素对成土作用的不同影响。
据此概括与归纳,嫩江的搬运堆积,为成土提供了物质基础;河流阶地发育过程中,相对于抬升期,稳定期长,为沿岸土壤形成创造了时间条件;广阔平坦的阶地面,为土壤形成、保持提供了有利地形条件,能够在良好的成土环境中发育深厚土壤。
第(2)题,要求从土壤形成过程角度,运用时空综合思维,分析嫩江沿岸黑土和黑钙土形成的先后顺序,并说明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
在河流阶地序列中,高一级阶地较低一级阶地形成发育早。
即T2早于T1,相应地T2上的黑土形成早,T1上的黑钙土形成晚。
解答“气候对二者土壤剖面差异的影响”,首先,明确土壤剖面中有无钙积层是区别黑土和黑钙土的显著标志。
其次,理清土壤剖面有无钙积层与淋溶作用强弱密切相关。
由此探究气候与土壤形成的关系,即黑土形成时期气候暖湿,降水多,淋溶作用强,无钙积层;黑钙土形成时期气候暖干,降水少,淋溶作用弱,钙物质在土壤下部淀积,形成钙积层。
第(3)题,要求从区域认知角度,提出黑钙土的保护与利用措施。
“藏粮于地”的关键是土地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摸清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前提。
黑钙土既存在“有机质含量减少”“水土流失严重”等区域土壤共性问题,又存在“钙积层过浅不利于作物稳产高产”的特殊性问题,因此在明晰黑钙土发生机理的基础上,针对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通过施用有机肥或秸秆粉碎翻埋还田,提升有机质含量。
针对钙积层过浅问题,因地制宜,适时深耕,打破钙积层,消除石灰反应。
通过侵蚀沟治理、等高耕作、秸秆覆盖等措施,防控水土流失,保土、保水、保肥。
最终,落实“藏粮于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区域生态环境安全。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
滨里海盆地南邻里海,东邻乌拉尔山,油气资源丰富。
盆地东部发育一套巨厚盐层,在乌拉尔造山运动产生的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等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导致盐底辟构造形成(图8)。
盐层不仅为其下伏泥灰岩(可生油气且可储油气)中的油气藏提供了优质封盖层,也为其上覆砂岩(不生油气但可储油气)中的油气成藏提供了封堵条件。
图8
(1)据图说明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
(8分)
(2)从成因和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盐底辟构造”。
(6分)
(3)在图8(d)地层中,存在由盐层封堵(盖)而利于油气成藏的部位,请用“•”
(3)在盐层中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中各标出一个来。
(4分)
参考答案:
(1) (a) 盐层沉积,无变形;(b)盐上覆地层沉积,为盐层变形提供压力;(c) 受乌拉尔造山作用影响,盆地东缘挤压抬升,斜坡变陡,盐向坡下流动、沿途聚集,差异压力使盐上拱、上覆地层隆起;(d) 东缘持续挤压抬升,盐继续流动、聚集,差异压力作用加强,盐上拱,刺穿上覆地层,形成盐底辟构造。
(2) 盐底辟构造是指在区域挤压力和上覆地层差异压力共同作用下,盐发生塑性流动,上拱或刺穿上覆地层,使上覆地层隆起所形成的背斜构造。
(3)
试题分析:
盐底辟构造是指在区域构造应力和上覆地层差异载荷共同作用下,盐层中盐物质发生塑性流动,上拱或刺穿上覆地层,使上覆地层隆起形成的(穹隆或蘑菇状)背斜构造。
就本题而言,内力作用导致的区域构造差异活动,为盐物质侧向流动、聚集创造了基础条件;外力搬运、沉积的盐上地层的物质及厚度差异,会对不同地带盐层产生不同静压力
(即差异载荷作用),进而引发盐层上拱或刺穿等垂向运动,形成盐底辟构造。
显然,盐底辟构造的形成是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所致,其作用过程和结果反映了构造活动机制、物质运动方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特征。
第(1)题,要求学生据图说明滨里海盆地东部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
试题将文字材料与图中信息相融合,依据四幅图的时间顺序,进行时空和要素综合,按照从原因到结果的思路认识盐底辟构造的形成过程。
(a)盐层沉积,无构造运动情况下,岩层无变形;(b)外力搬运碎屑在盐层之上沉积,形成砂岩、泥岩等盐上地层,为盐层变形提供了上覆载荷压力;(c)受乌拉尔造山作用影响,盆地东缘挤压抬升,盆缘斜坡形成且越来越陡,倾斜盐层中的盐不断向坡下塑性流动、沿途聚集,同时上覆岩层差异载荷压力使盐物质上拱,迫使上覆地层隆起,形成盐底辟构造雏形;(d)盆地东缘持续挤压抬升,盐物质继续流动、聚集,上覆岩层差异载荷压力作用加强,盐继续上拱、刺穿上覆岩层,最终形成盐底辟构造。
第(2)题,要求学生从成因和发育过程角度,尝试定义“盐底辟构造”。
本小题综合性强、思维要求高,需要学生对盐底辟构造形成过程进行归纳概括,从动力机制(区域挤压力和差异载荷作用)、发展过程(盐发生塑性流动,上拱或刺穿上覆地层并使之隆起)、构造类型(背斜构造)三个方面进行提炼,最终给出盐底辟构造的定义。
第(3)题,要求学生用“•”在图8(d)盐层的上覆地层和下伏地层中各标出一个由盐层封堵(盖)的利于油气成藏部位。
试题注重从原理掌握到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通过对油气运移、聚集规律及成藏条件的探究,分析判断利于油气成藏的部位并准确绘图。
下伏泥灰岩既能生油气,也可储油气,因此,其所生油气可储存于自身的溶蚀空隙和合适构造部位中,也可沿导油气断层(或背斜顶部裂隙)运移至上部储层。
故在下伏泥灰岩中可找到三个被盐层封盖的利于油气成藏部位,标出其中一个即可;经由断层运移至盐层上覆砂岩储层中的油气,被盐层(或与泥岩共同)封堵成藏的部位也有三个,标出其中一个即可。
了解更多课件,可打开下面链接:
湘教版必修一课件合集
人教版必修一课件合集
湘教版必修二课件合集
人教版必修二课件合集
湘教版选必一课件合集
人教版选必一课件合集
湘教版选必二课件合集
湘教版选必三课件合集
一轮复习自然地理课件
需要课件加微信:xiaodidali2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