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舟浮江,诗心映世:马周诗句中的寒微之志与家国情怀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30 点击数:
简介:在的诗篇中,马周的《凌朝浮江旅思》如同一叶扁舟,载着寒微文人的孤寂与抱负,穿越千年时光。

这位以政论文章闻名史册的能臣,仅存的两首诗作却成为解读其精神世界的密钥,

【千问解读】

在的诗篇中,马周的《凌朝浮江旅思》如同一叶扁舟,载着寒微文人的孤寂与抱负,穿越千年时光。

这位以政论文章闻名史册的能臣,仅存的两首诗作却成为解读其精神世界的密钥,在山水意象与人生哲思间,勾勒出初唐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一、孤舟映日:寒微境遇中的诗意突围 《凌朝浮江旅思》开篇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以晨曦初照、孤舟漂流的意象,构建出极具画面感的羁旅图景。

这种 孤舟 意象并非简单的写景,而是马周早年困顿生活的隐喻——他出身清河茌平寒门,少孤贫而好学,精研《》《春秋》却久困场屋。

诗中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的视觉错位,恰似其怀才不遇的生存困境:远山隐于雾霭,暗喻仕途渺茫;潮水看似凝滞,实则暗涌流动,隐喻着诗人内心对机遇的渴望。

这种寒微书写在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中达到极致。

花开花落的瞬间轮回,与江鸟沉浮的动态捕捉,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更是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北宋张耒在《马周》诗中 布衣落魄来新丰 的描述,恰与此诗的孤寂意境形成互文,共同勾勒出寒门士子在盛世中的精神困境。

二、邓林栖枝: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 马周现存另一残句 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 ,虽仅十字却振聋发聩。

此句化用《·逍遥游》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的典故,却翻转出新的意蕴:当邓林(神话中昆仑山神木)般的机遇近在咫尺,诗人却选择 不借 的傲骨。

这种选择绝非消极避世,而是知识分子在专制体制下的精神突围——贞观十一年,他以《陈时政疏》直谏唐太宗 积德累业,恩结人心 ,展现出比借枝栖息更深远的政治抱负。

这种精神特质在《凌朝浮江旅思》的结尾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中得到升华。

面对千里羁旅的哀愁,诗人选择以诗长歌消解,而非攀附权贵。

这种 不借枝栖 的独立人格,与同时代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的悲愤形成对照,更显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三、政论诗心:双重文本中的士人担当 马周的诗歌与其政论文本构成奇妙的互文关系。

在《陈时政疏》中,他痛陈 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 ,这种以民为本的忧思,与《凌朝浮江旅思》中 羁望伤千里 的悲悯一脉相承。

其政论文 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 的论述,恰可视为 长歌遣四愁 的另一种表达——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家国担当。

这种双重文本的创作特征,在初唐文人中颇具代表性。

马周既能在《请劝赏疏》中提出 劝农务本 的具体政策,又能在诗中保持 岸花开且落 的审美距离,这种 入世 与 出世 的平衡,使其成为研究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典型样本。

四、历史回响:寒微之志的永恒示 马周诗句在后世文人中引发持续共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禅意,与 潮平似不流 的静观哲学遥相呼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超脱,暗合 长歌遣四愁 的精神境界。

这种跨时空的共鸣,源于寒微文人共通的生存体验——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精神独立,在困顿境遇里坚守理想主义。

在当代语境下,马周诗句的价值更显珍贵。

当现代人面对 内卷 困境时, 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 的傲骨,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坐标;当社会焦虑蔓延时, 岸花开且落 的哲学思考,为浮躁心灵注入清凉剂。

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经典诗歌永恒魅力的最好证明。

从孤舟漂流的寒微书生到位极人臣的贞观,马周的人生轨迹恰似其诗句的双重变奏——既有 春水送孤舟 的凄清,亦有 一语君王见胸臆 的豪迈。

他的诗句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文学注脚,更是初唐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镜像。

当我们在苏州河畔诵读 太清上初日 时,听到的不仅是千年前的江涛拍岸,更是一个时代寒微之士的灵魂回响。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或许正是诗歌给予文明最珍贵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孤舟浮江,诗心映世:马周诗句中的寒微之志与家国情怀

在的诗篇中,马周的《凌朝浮江旅思》如同一叶扁舟,载着寒微文人的孤寂与抱负,穿越千年时光。

这位以政论文章闻名史册的能臣,仅存的两首诗作却成为解读其精神世界的密钥,在山水意象与人生哲思间,勾勒出初唐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

一、孤舟映日:寒微境遇中的诗意突围 《凌朝浮江旅思》开篇 太清上初日,春水送孤舟 ,以晨曦初照、孤舟漂流的意象,构建出极具画面感的羁旅图景。

这种 孤舟 意象并非简单的写景,而是马周早年困顿生活的隐喻——他出身清河茌平寒门,少孤贫而好学,精研《》《春秋》却久困场屋。

诗中 山远疑无树,潮平似不流 的视觉错位,恰似其怀才不遇的生存困境:远山隐于雾霭,暗喻仕途渺茫;潮水看似凝滞,实则暗涌流动,隐喻着诗人内心对机遇的渴望。

这种寒微书写在 岸花开且落,江鸟没还浮 中达到极致。

花开花落的瞬间轮回,与江鸟沉浮的动态捕捉,既是对自然规律的观察,更是对人生无常的哲思。

北宋张耒在《马周》诗中 布衣落魄来新丰 的描述,恰与此诗的孤寂意境形成互文,共同勾勒出寒门士子在盛世中的精神困境。

二、邓林栖枝:知识分子的精神突围 马周现存另一残句 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 ,虽仅十字却振聋发聩。

此句化用《·逍遥游》 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 的典故,却翻转出新的意蕴:当邓林(神话中昆仑山神木)般的机遇近在咫尺,诗人却选择 不借 的傲骨。

这种选择绝非消极避世,而是知识分子在专制体制下的精神突围——贞观十一年,他以《陈时政疏》直谏唐太宗 积德累业,恩结人心 ,展现出比借枝栖息更深远的政治抱负。

这种精神特质在《凌朝浮江旅思》的结尾 羁望伤千里,长歌遣四愁 中得到升华。

面对千里羁旅的哀愁,诗人选择以诗长歌消解,而非攀附权贵。

这种 不借枝栖 的独立人格,与同时代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的悲愤形成对照,更显其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三、政论诗心:双重文本中的士人担当 马周的诗歌与其政论文本构成奇妙的互文关系。

在《陈时政疏》中,他痛陈 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 ,这种以民为本的忧思,与《凌朝浮江旅思》中 羁望伤千里 的悲悯一脉相承。

其政论文 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宽猛随时,而大要以节俭于身、恩加于人二者是务 的论述,恰可视为 长歌遣四愁 的另一种表达——将个人愁绪升华为家国担当。

这种双重文本的创作特征,在初唐文人中颇具代表性。

马周既能在《请劝赏疏》中提出 劝农务本 的具体政策,又能在诗中保持 岸花开且落 的审美距离,这种 入世 与 出世 的平衡,使其成为研究唐代文人精神世界的典型样本。

四、历史回响:寒微之志的永恒示 马周诗句在后世文人中引发持续共鸣。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的禅意,与 潮平似不流 的静观哲学遥相呼应;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的超脱,暗合 长歌遣四愁 的精神境界。

这种跨时空的共鸣,源于寒微文人共通的生存体验——在时代洪流中保持精神独立,在困顿境遇里坚守理想主义。

在当代语境下,马周诗句的价值更显珍贵。

当现代人面对 内卷 困境时, 何惜邓林树,不借一枝栖 的傲骨,为知识分子提供了精神坐标;当社会焦虑蔓延时, 岸花开且落 的哲学思考,为浮躁心灵注入清凉剂。

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正是经典诗歌永恒魅力的最好证明。

从孤舟漂流的寒微书生到位极人臣的贞观,马周的人生轨迹恰似其诗句的双重变奏——既有 春水送孤舟 的凄清,亦有 一语君王见胸臆 的豪迈。

他的诗句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文学注脚,更是初唐知识分子精神世界的镜像。

当我们在苏州河畔诵读 太清上初日 时,听到的不仅是千年前的江涛拍岸,更是一个时代寒微之士的灵魂回响。

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或许正是诗歌给予文明最珍贵的礼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出自魏晋:陶渊明的诗的《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 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被褐欣自得,屡空常晏如。

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

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眇眇孤舟逝,绵绵归思纡。

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余。

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

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述志命运感叹 陶渊明的简介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 古诗翻译及注释翻译年少寄情人事外,倾心只在琴与书。

身穿粗衣情自乐,经常贫困心安处。

机会来临且迎合,暂时栖身登仕途。

弃杖命人备行装,暂别田园相离去。

孤舟遥遥渐远逝,归思不绝绕心曲。

此番行程岂不远?艰难跋涉千里余。

异乡风景已看倦,一心思念园田居。

看云羞对高飞鸟,临河愧对水中鱼。

真朴之念在胸中,岂被人事所约束?且顺自然任变化,终将返回隐居庐。

注释⑴始作:初就职务。

镇军参军:镇军将军府的参军。

镇军是镇军将军的简称。

曲阿:地名,在今江苏丹阳。

⑵弱龄:少年。

指二十岁时。

弱:幼。

寄事外:将身心寄托在世事之外,即不关心世事。

⑶委怀:寄情。

⑷被(pī):同“披”,穿着。

褐(hè):粗布衣。

《老子》:“是以圣人,被褐怀玉。

”欣自得:欣然自得。

⑸屡空:食用常常空乏,即贫困。

《论语·先进》:“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是说颜回的道德学问已是差不多了,但常常食用缺乏。

诗人在这里即以颜回自比。

晏(yàn)如:安乐的样子。

⑹时来:机会到来。

时:时机,时运。

苟:姑且,暂且。

冥会:自然吻合,暗中巧合。

郭璞《山海经图赞·磁石》:“磁石吸铁,琥珀取芥,气有潜通,数亦冥会。

”⑺宛:屈,放松。

辔(pèi ):驾驭牲口的缰绳。

憩(qì):休息。

通衢(qú):四通八达的大道。

这里比喻仕途。

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偶然遇上了出仕的机会,姑且顺应,暂时游迹于仕途。

⑻投策:丢下手杖。

投,弃,搁下。

命晨装:使人早晨准备行装。

⑼疏:疏远。

这里是分别的意思。

⑽眇(miǎo)眇:遥远的样子。

《九章·哀郢》:“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

”逝:去,往。

⑾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

归思:思归之情。

纡(yū):萦绕,缠绕。

⑿登降:上山下山,指路途跋涉艰难。

登,指登山。

降,指临水。

这句和上句是说我这次旅程难道不远吗?跋山涉水也有一千余里。

⒀目倦:谓看得厌倦了。

川途异:指途中异乡的景物。

一作“川途永”。

⒁山泽居:指山水田园中的旧居。

⒂惭高鸟、愧游鱼:对鸟和鱼而惭愧。

是感叹自己不如鸟鱼的自由。

这两句是说,看到云中自由飞翔的鸟,和水中自由游玩的鱼,我内心感到惭愧。

意谓一踏上仕途,便身不由己,不得自由了。

⒃真想:纯真朴素的思想。

《淮南子·本经》:“质真而素朴。

”初:当初,早年。

⒄形迹拘:为形体所拘。

形迹,指形体所为。

拘,拘束,约束。

此句即《归去来兮辞》中所说“既自以心力行役”的反意,表示内心本不愿出仕。

⒅凭:任凭,听任。

化迁:自然造化的变迁。

⒆班生庐:指仁者、隐者所居之处。

班生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他在《幽通赋》里说“里上仁之所庐”,意谓要择仁者草庐居住。

庐,房屋。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 古诗鉴赏陶诗总的特点是亲切、平易。

其述志诸作多如朋友相聚,一杯在手,话语便从肺腑间自然流出。

初看似略不经意,细读却深有文理。

这首诗便正是如此。

全诗可分四段。

首四句为第一段,自叙年轻时淡泊自持之志。

作者谈到自己从小就对世俗事务毫无兴趣,只在弹琴读书中消磨时间。

虽然生活穷苦,却也怡然自得。

此话果真。

作者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颜延之的《陶徵士诔》也说他“弱不好弄,长实素心”。

然而,又不完全如此。

因为作者在《杂诗》之五中说过“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这样的话,可见他本来曾经有过大济天下苍生的宏伟抱负。

作者之隐居躬耕,除了个性的原因外,更主要的是由于受“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的污浊而黑暗的现实之所迫。

一个人对往日美好事物的追忆,常常就是对现实处境不满的一种曲折反映。

作者这里开宗明义,强调自己年青时寄身事外、委怀琴书的生活,实际就表达了他对当时迫不得已出仕的自我谴责,对即将到来的周旋磬折、案牍劳形的仕宦生涯的厌恶。

虽然作者厌恶仕宦生活,然而他又以道家随运顺化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迫不得已的出仕,把它看作是一种命运的安排。

既然如此,那就无须与命运抗争,尽可以安心从政,把它当作人生长途上的一次休息好了。

第二段“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衙”等四句对自己的出仕之由就作了这样的解释。

但是,通衢大道毕竟不能久停车马,因此这休息就只能是小憩而已,与园田的分别也就只能是暂时的。

作者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和打算,坦然应征出仕了。

从“眇眇孤舟逝”至“临水愧游鱼”八句为第三段,叙作者旅途所感。

抱着随顺自然,不与时忤的宗旨和暂仕即归的打算登上小舟,从悠闲、宁静、和平的山村驶向充满了险恶风波的仕途,刚出发心情也许还比较平静,但随着行程渐远,归思也就渐浓。

行至曲阿,计程已千里有余,这时诗人的思归之情达到了极点。

初出发时的豁达态度已为浓重的后悔情绪所替代。

他甚至看见飞鸟、游鱼亦心存愧怍,觉得它们能各任其意,自由自在地在天空翱翔、在长河中游泳,自己却有违本性,踏上仕途,使自己的心灵和行动都受到了无形的束缚。

“目倦川途异”四句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对此行的厌倦和自责情绪。

最后四句为第四段,叙作者今后立身行事的打算:随运顺化,终返田园。

这一段可看作全诗的总结。

“真想初在襟”之“真想”,就是第一段中寄怀琴书,不与世事之想;“谁谓形迹拘”之“形迹”,就是如今为宦之形,出仕之迹。

作者从旅途的愧悔心情中悟出仕宦实非自己本性所愿,也悟出自己愿过隐居淡泊生活的本性并未丧失,既然如此,按道家“养志者忘形”(《庄子·让王》)的理论,那么形迹就可以不拘。

在宦在田,都无所谓。

这与作者在《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诗中所说“一形似有制,素襟不可易”,意思大体相近。

但是,作者的后悔和自责,就是说明他已经觉得自己“心为形役”了,为什么还要说“谁谓形迹拘”呢?作者这里是安慰自己:我没有为形迹所拘;是鼓励自己:我不会为形迹所拘!从表面上看来理直气壮的反诘,其实是作者为了求得心理平衡、为了从后悔情绪中挣脱出来而对自我的重新肯定。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二句,前一句是作者对处境的对策,后一句是作者对今后出路的打算:姑且顺着自然的变化,随遇而安吧,但是,我最终肯定要返回田园的。

后二句出于本性,是作者的真实思想和决心,也是全诗的中心意旨所在;前一句则出于理智,是作者根据道家思想所制定的处世原则,在表面豁达的自我安慰中隐约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悲哀。

这短短四句话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实是十分丰富,耐人寻味的。

这首诗层次非常清晰,吐露自己赴任途中的内心感受和心理变化,既坦率,又细腻含蓄,确是作者精心结撰的佳作。

这可算是此诗的一个重要特点。

陶诗的遣词造句,常于平淡中见精采。

粗读一过,不见新奇;细细品味,则颇有深意。

如“时来苟冥会”一句,写作者在应征入仕这样一种“时运”到来之际,既不趋前迎接,亦不有意回避,而是任其自然交会。

一个“会”字,十分传神地表现了作者委运乘化,不喜不惧的道家人生态度。

又如“目倦川途异”一句,一个“异”字便涵盖了江南的山水之胜。

从浔阳至曲阿,沿途既有长江大川,亦有清溪小流,既有飞峙江边的匡庐,亦有婉蜒盘曲的钟山,可谓美不胜收。

然而面对如此美景,酷爱大自然的诗人却感到“目倦”,使人奇怪。

对景物之“目倦”,实际正反映了作者对出仕之“心倦”。

“倦”、“异”二字,含义非常丰富。

其他如“宛辔憩通衢”之“憩”字,“暂与园田疏”之“暂”字等,也都是传神阿堵。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陶渊明 古诗创作背景这首诗当作于晋安帝元兴三年(404年),陶渊明四十岁。

元兴二年(403年)十二月,楚王桓玄篡晋即皇帝位,改元永始。

元兴三年(404年)二月刘裕被众臣推为盟主,率部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起事。

三月攻入建康,被推为使持节、八州军事都督、徐州刺史。

这期间,刘裕行镇军将军(战乱中,无诏书任命,这里的“行”是暂用的意思)。

军府设在京口。

陶渊明当时为生活所迫,出任镇军将军府的参军,在赴京口上任行经曲阿(今江苏丹阳)途中,他写下了这首诗。

刘裕的起事在当时被视为义举,陶渊明在《荣木》诗中也表露了建功的思想。

这些促成了陶渊明应征的积极行动。

然而桓玄本来也是有反昏庸专权的司马道子起家,进而实行其阴谋野心的。

刘裕也有很大的可能依样画葫芦。

陶渊明本以高节自励,而此时又将卷入政治的漩涡。

因此此诗是在他出仕与复归的矛盾心理下创作的。

陶渊明名句推荐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作者:陶渊明:出自《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历览千载书,时时见遗烈。

作者:陶渊明:出自《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作者:陶渊明:出自《戊申岁六月中遇火》靡靡秋已夕,凄凄风露交。

作者:陶渊明:出自《己酉岁九月九日》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

作者:陶渊明:出自《己酉岁九月九日》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作者:陶渊明:出自《和郭主簿·其二》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作者:陶渊明:出自《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投策命晨装,暂与园田疏。

作者:陶渊明:出自《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

作者:陶渊明:出自《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命室携童弱,良日登远游。

作者:陶渊明:出自《酬刘柴桑》

加入收藏
               

孤舟浮江,诗心映世:马周诗句中的寒微之志与家国情怀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