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弄之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是怎么回事?瓦弄之战简介

1962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这
【千问解读】
1962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统一指挥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瓦弄地区作战行动,这是一场真正的严酷的战争。
瓦弄位于下察隅区域,居于下察隅镇驻地与印度边界的中间。
基本信息 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
历史背景 简介 上世纪60年代那场两大文明古国之间的军事较量早已远去了,但留给世人无数的回忆和感慨。
印军在战前气势如虹却在战争中被如同般打得一败涂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国家经济形势极为困难的时候仍然表现出了超强的战斗力,把枉以小人心态想在中国身上大捞一把的印度弄了个,也让世人再一次见识了中国军队的强悍与不可欺! 似乎因中国军队胜得连自己都难以相信的容易,很多关于这场战争的报导均说这场战争是在张国华将军指挥下仅有西藏边防军参战下实施的,并无王牌军队参战,事实果真如此么? 1961年起,雄心勃勃的尼赫鲁自认为看准了中国国内经济困难的虚弱,在中印边境推行"前进政策",在中国付出了极大的和平努力及周恩来总理的多次诚恳协商无果之后,中印边境战争已如箭在弦上,蓄势待发了。
刚取得民族独立的印度想要一振大国雄风的心理可以理解,可惜的是,他找错了对手。
1962年夏天,印度政府为了加强反华气氛,其国内的舆论又大肆鼓吹同中国开战,中印边界的紧张局势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面对印度政府严重恶化中印两国关系,并得悉印军进入克节朗河地区建立据点后,中央军委预料到下一步印军的入侵规模还会扩大,于是指示总参谋部向西藏军区下达了加强战备,准备反击的命令。
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Mc Mahon)是一条由英国探险家为印度测量时划的一条位于英属印度和西藏的边界。
其走向起自不丹和西藏交界地图,沿分水岭和山脊线至云南的尖高山,将传统上西藏当局享有管辖权、税收权和放牧权的约9万平方公里领土都划进印度去。
英属印度政府和印度都声称这条边界就是正式疆界。
对于这条“边界线”,历届中国政府都不予承认。
英国政府也迟迟未敢公布,直到1936年,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才开始出现在英属印度的地图上。
直到1954年一直注明是“未标定界”。
中国政府一直坚持正确的立场,绝不承认非法的“麦克马洪线”。
中央部署 根据军委的命令,为在必要时配合中印边境的西段反入侵、反蚕食斗争,并阻止印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向北入侵,西藏军区拟订了作战方案。
为便于作战,西藏军区以原第52师的2个团和第53师的1个团,组织了西藏军区前进指挥所(藏字419部队),辖步兵3个团和若干保障分队。
中印边境、中锡边境(当时锡金已被印度占领)上的边防部队也转入临战训练和准备。
但这些部队均只是中国边防部队的编制,相对来说并无特别辉煌的战史,也就是算不上所谓的王牌。
参战部队 曾看到过一本书中模拟罗瑞卿将军的口吻说:我的意见是让54军上。
今天要说的就是这个54军,54军一部的参战,改变了中印边境战争我军没有王牌军参战的历史。
但实际上54军并未全上,只是上了其一部130师。
但就是这一部,却为成就新建番号的54军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中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又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54军是由战绩显赫的44军和45军合并而成,各取一数成54军。
能在强兵如林的54军保留番号的部队均非是。
第130师是爆发后中共在冀中地区组建的八路军第三纵队,在极端艰苦的情况下进行平原游击战争,著名的"回民支队"就是这支部队的一部分。
1942年日寇调集重兵发动的"五一大扫荡"后,冀中主力部队陆续转入外线,其中有六个团由吕正操带领撤到晋绥根据地。
抗战胜利后,根据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吕正操带领约一个团的冀中子弟兵进军东北,出关后部队壮大为保一旅,由邓华率领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
后来编为邓华纵队的第一师,即东北民主联军7纵19师。
在解放战争中,19师参加了血战四平街,锦州战役和天津战役,擅长城市攻坚。
平津战役后该师编为44军130师,直捣广东。
广东解放后,44军军部改编为海军南海舰队,130师作为主力编入新组建的54军。
该部在首任军长,我军传奇勇将丁盛的率领下曾入藏平叛。
我军伤亡之谜 1962年瓦弄之战,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的一场硬仗,消灭印军1200多人,但我军伤亡是多少?有以下几个不同说法: 1 、前几天看凤凰卫视的《瓦弄之战》,是采访原130师师长董占林,最后,董老提到伤亡情况时说伤亡1100多人,牺牲300多。
2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史》中,记载伤亡情况是亡198人,伤554人,合计752人,这其中包括昌都军分区部队的伤亡。
根据昌都军分区司令的回忆,昌都军分区伤亡97人,其中亡33人。
算下来,130师伤亡就是655人,其中亡165人。
3 、当时丁指副军长韦统泰的回忆文章,提供了另一个数字:亡210名,伤554人,合计而且还注明这个数字不包括昌都军分区的部队伤亡。
而且文章最后还写道“300多位长眠在麦克马洪线以北原始森林。
。
”,这个死亡数字与该文前面的数字不符,但与董占林提供的数字一致,但整个伤亡数字与其他资料不符。
4 、按照54军和160师资料,该师瓦弄之战伤亡669人,牺牲160人。
将军简介 丁盛是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勇将。
衡宝战役中,时任45军135师师长的丁盛率所部打破林彪的既定部署突入敌后,被白崇禧桂系部队四个主力师团团包围,连林彪也对丁盛的生还绝望了,却不想丁盛竟率所部不但顽强地挺住,还把敌人打败了,促使林彪迅速改变命令,开始全线进攻,全歼敌四个主力师。
经此战,国民党在大陆的最后一支完整的军事集团宣告灭亡,被刘伯承元帅称为"腰斩七军"。
在西藏平叛战斗中,这位丁盛将军还曾违抗上级不许毁坏重要的宗教建筑的命令,把炮弹从布达拉宫的窗口射了进去,曾受到林彪严肃批评。
作战 就是这样一支王牌的部队和卓越主帅的部队进入中印边境参战,外强中干的印军下场可想而知。
在瓦弄,130师如静伏的猛虎一般悄悄地守候着猎物的到来。
1962年,中印战争爆发。
同年10月,丁盛奉命率54军130师再度进藏,组成以军长丁盛为首的前线指挥部(亦简称"丁指 "),和他的54军面对的是参加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正规部队。
11月6日,"丁指"更是进抵西藏察隅,次日,率所部130师等向瓦弄印军主力第四军发起全线阵地攻击。
瓦弄地区位于中印边界东段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为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地区,作战条件异常艰苦。
在这次战役中,丁盛所部再次表现出了王牌部队特别能打恶战、特别能克强敌的特有作风,经过激战夺回瓦弄,直逼至传统习惯线附近,歼灭印军三个营全部、一个营大部和印军第11旅旅直分队等部共1200多人,使号称参加过二战,曾击败""军团的印度荣誉部队威风扫地。
此战是中印战争中最关键一战也是最后一战,史称 "瓦弄大捷"。
直到今日,在印度的军校里。
模拟假想敌的番号仍然是"54"。
战后,奉命主动撤至1959年11 月7日双方实际控制线中国一侧20公里处。
12月下旬,"丁指"返抵重庆,所属部队亦于战后的第二年1月初返抵原驻地。
其后,丁盛奉命在军区党委扩大会议上作瓦弄地区自卫反击战情况报告,又率员分赴四川各地作巡回报告两千余场次,再率员到沈阳、南京、广州、兰州等军区汇报。
一时间,丁盛及54军声名大振,进一步垫定了54军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成了王牌中的王牌。
回首 中印边境战争的硝烟已在历史中渐行渐远,2003年,印度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和总理瓦杰帕依先后访问中国,正式开中印两国友好合作的序幕。
而此时,中印之战已过去40多年,印度士兵的枯骨早已融进了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土壤中,只有矗立在藏边风雪中的喜马拉雅山山脊和潺潺流淌的冰川天河之水作为沉默的见证者诉说着那场惊心动魄的大战和那段风云激荡的历史。
随机文章卡桑德简介关于明朝的东林党争千年前的瓦里木乃伊,盘坐的女木乃伊为主(男木乃伊陪葬)月球上发现上亿年飞船,预示十多亿年前外星文明造访地球基本企业管理中的十大定律,比尔盖茨马云等人坚信的理念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天朝上国这种说法是何时出现的?是在清朝吗
一般来讲,满清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洋人的时,不仅不痛定思痛、深刻反省,反而充斥着盲目的自信,认为自己是“天朝上国”,是世界的中心;而别人不过是“蕞尔小邦”,是蛮夷。
当然,我们今天再来看这段历史的时候觉得当时人是多么的愚昧。
其实大可不必,任何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历史局限性。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若干年后,我们也会成为古人,别人再来看我们的时候恐怕也是这个样子。
因此,我们看待历史的时候一定要充满同情与敬意,遵循历史主义的原则。
图1 《万国来朝图》 故宫博物院藏 接下来我们就谈谈“天朝上国”的前世今生,看看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实质内涵到底是什么? 所谓的“天朝上国”并非一个事实的描述,而是一个价值问题,即认为自己处于天下的中心,自己所代表的文明是最优越的,由此来判定华夏与夷狄。
当然,在16世纪以前,这种价值的判断与历史事实是同一的,因为当时的中国的确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华文化辐射到较广的范围,如儒家文化圈影响下的朝鲜、日本、越南如是。
但是自新航路开辟以后,世界史开始形成,西方国家逐渐崛起,与此同时伴随的是的崩溃。
如果此时再以“天朝上国”自居,无疑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盲目的陶醉。
图2 禹贡九州图 一、天下观的下的朝贡外交 先秦时期,很多思想家开始思考世界,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对世界的看法。
时人认为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总体空间叫作“天下”,天下共由“九州”构成。
(战国时期阴阳家代表人物邹衍提出“大九州说”和“小九州说”)此外,还有一种看法,就将天下划分为“五服”,此以周人为典型。
所谓的“五服”由内向外分别为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每一服之间的距离是五百里。
无论是“九州”的划分还是“五服”的划分,总的一个原则就是天下为天子所有,天子代天临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莫非王臣。
”基于“天下”的划分,古人又根据地理位置和文明的程度区分了华夏与夷狄,具体则为:、西戎、、南蛮。
图3 记录商鞅变法后耕作景象的石刻 图4 商鞅变法 当然,地理位置的划分并不是主要的,所谓的夷夏之别最主要的还是文明程度的不同。
为何如此说呢?因为“夷狄进中国则中国之”,就是说哪怕你是夷狄,如果心向中原文明,接受这套教化,你就可以成为华夏的一份子。
比如春秋时期的,一直被视为蛮夷,因为进行了一系列文明化的改革,故而获得了中原王朝认可。
一直被中原王朝视为“虎狼之邦”的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渐富国强兵,走上法制化道路,以至于荀子对之,认为其有古代遗风。
这种“天下观”到了秦汉以后,则体现为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一种“朝贡关系”,如与乌桓、扶余、月氏等国的外交关系。
到了曹魏时期则“西域虽不能尽至,其大国、于阗、康居、乌孙、疏勒、月支、鄯善、车师之属,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
”到了隋唐时期,由于武功的强盛,这种关系体现的更为淋漓尽致。
如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由于其一视同仁,“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因此,周边国家对唐太宗极为拥护,称之为“”。
图5 《步辇图》是唐朝画家阎立本的名作之一。
图为唐太宗李世民接见和亲使者 二、朝贡外交下的天朝意识 到了,其所面对的外交关系是极为复杂的。
周边的少数民族已经与过去不同了,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运动,除了风俗、服饰、饮食等方面可能与汉人存在较大差异外,在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与汉人几无差别。
如辽、金、都进行了改革,政治制度仿照政权而设立,并采取取士,信奉儒家文化。
说句不恰当的话,“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因此,我们再看待的时候不能一味的批评它对外军事软弱,如果能够理性、客观的看待当时的政治格局就不会得出如此充斥着情绪化的、婴孩般的想法。
面对如此险恶的外交关系,因此华夷之别这个问题重新被唤醒,得到了空前的强化。
时期采取过“雍熙北伐”,可惜。
如此,传统的朝贡贸易便不复存在,宋朝甚至还要向这些国家输送“岁币”。
如此,宋朝士大夫的民族自尊心空前强化,对夷夏之别的问题更加强调。
虽然在军事上无法战胜这些国家,但至少在文化上是有优势的。
如宋初三先生之一的写过《中国论》,“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居天地之偏者曰四夷。
”他希望“四夷处四夷,中国处中国,各不相乱”。
因为四夷的风俗是“被发纹身”、“毛衣穴居”,与中原绝不相同。
图6 宋朝的上层阶级生活 (北宋-赵佶-文会图) 三、走向奔溃的虚幻的天朝意识 明清时期,“天朝意识”可谓是登峰造极,如攻打蒙古的口号便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鼎定后,为处理与周边国家的关系,说道:“万国来朝进贡,仰贺圣明主,一统华夷,普天下八方四海,南北东西。
讬圣德,胜尧王,保护家国太平,天下都归一。
”这样使得明朝维护了与周边国家较为良好的外交关系,而支撑这种关系的便是朝贡外交,周边国家只要承认明朝,就会得到很多赏赐,下西洋便是将这种朝贡贸易发挥到历史上的顶峰。
明朝我们不再展开,就说说吧。
关于“天朝上国”最为有名的当属马戈尔尼访华。
当时使团不愿意下跪,而认为这有关国体,断不可议论。
最后马戈尔尼在强大的压力之下,不得不妥协,采取了单膝下跪的折中做法。
图7 马戛尔尼晋见乾隆 此外,更为离奇的是英国国王给乾隆皇帝的来信,被翻译者做了大幅度的改动,变成了一副谄媚、讨好的样子。
“如今闻得各处惟有中国大皇帝管的地方,一切风俗礼法比别处更高,至经至妙,实在是头一处,各处也都赞美心服的。
故此越发想念着来向化输诚。
”明眼人一看,这封书信就是被篡改过的,但乾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依然沉醉于其中。
这无疑是一种虚幻的想象,一种盲目的陶醉!这是十分可笑的,既缺乏,也缺乏知人之明,无论什么时候也是需要警惕的! 随机文章世界上十大最神秘的木乃伊,外星人木乃伊毁掉你的三观史上最强双翼战斗机,英国剑鱼蹂躏德军潜艇(时速仅222公里/时)鲶鱼效应是什么意思,鲶鱼效应是企业激励员工的可靠方式路飞第几集吃光明果实,网络谣言/路飞靠橡胶果实通关(被掏空)雪花为什么是白色的,透明的冰晶在特定的波长下呈现出白色的雪花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阿德里安堡之战简介是怎么回事?多瑙河难民危机和背景是什么样的
入境的西哥特人不堪罗马官吏的压榨和暴行,于376年掀起大暴动,得到当地下层人民的支持,给罗马当局以沉重打击。
378年,罗马皇帝瓦伦斯率领的罗马四万大军在亚德里亚堡与弗里迪盖伦领导下的西哥特人展开决战,结果被其打得大败,瓦伦斯皇帝战死。
此后西哥特人转战意大利,继续打击并进一步动摇着罗马帝国的统治。
背景 公元378年6月12日,罗马皇帝瓦伦斯与自己精锐的帝国野战军驻扎在亚德里亚堡南部。
此时正值夏初,整片军营都是充满了燥热的空气。
他们正等待着罗马帝国的另一位皇帝格拉提安率帝国西部的援军赶来,一同击败两年前越过多瑙河后便一直在巴尔干半岛犹如饿狼般四处劫掠的哥特人。
然而他想不到的是,格拉提安正火速赶来的时候突接莱茵河防线告急的消息,竟把支持巴尔干的援军派回了莱茵河。
他更想不到的是,亚德里亚堡这个地方,即将成为他与帝国士兵的坟场。
这个当时西方世界最大帝国的皇帝将和他的大部分将士一起,葬身此地。
多瑙河难民危机 在亚德里亚堡战役前两年的公元376年,位于罗马帝国边境的多瑙河地区,突然出现了一大批难民。
这些难民绝大多数都是属于北方日耳曼民族的一支——哥特人。
他们因为匈人攻击他们在黑海沿岸的居住地,被迫带着家小财产背井离乡,逃往更西边。
据罗马史学家阿米安记载,这些难民的人数多达二十万,其中能披挂上阵的战士有两万众。
这些哥特人仓皇逃生的画面被阿米安描绘得十分生动: 消息传遍各哥特部落,迄今为止都尚未听说的一支突然出现,有如高山上袭来的暴雪,,所到之处或被占领,或被摧毁。
这些可怜的哥特人希望得到罗马帝国的庇护,在帝国内部寻求一片。
对罗马帝国来说,这并不是一个未曾见过的请求。
早在公元1世纪尼禄统治时期,帝国就曾经将10万移民从多瑙河北岸迁至色雷斯。
公元300年时,罗马皇帝也将大批迁入帝国境内的达契亚人安置在匈牙利至黑海沿线。
所以当哥特人请求迁入帝国境内时,很多人都欣喜若狂。
官员们称赞皇帝瓦伦斯有福气,因为大批移民不仅意味着大批适合招纳入伍的蛮族战士会增强帝国的军事实力,还意味着从蛮族那得来的税收将充实罗马的国库。
一个万国来朝的盛世似乎指日可待。
史料没告诉我们瓦伦斯对哥特人的这个请求如何答复。
但我们知道哥特人的一支,瑟文吉部落在376年越过了多瑙河。
他们越过多瑙河的时间恰好是多瑙河防御空虚的时间,当时巴尔干半岛的兵力都因为帝国东部波斯人的军事威胁而被抽调走了。
这么一来,哥特人在巴尔干就如入无人之境,这对罗马帝国来说是一个十分严重的威胁。
皇帝瓦伦斯不得不与瑟文吉部落谈判,放宽了移民的条款,不再是由皇帝选择他们的安置地,而是他们自己选择自己的定居点。
但由于罗马帝国未给这群新移民提供足够的粮食,饥饿的瑟文吉人开始了暴动。
当地的罗马指挥官只能先抽调多瑙河上另一支哥特部落——格鲁森尼人,去越过多瑙河来应付瑟文吉人。
同时还搞了一次刺杀瑟文吉人首领的。
结果斩首计划失败,哥特人与罗马帝国的战争正式爆发。
随机文章尧舜禹汤的关系和其功绩南极无雪干谷之谜,2000米冰层覆盖的南极竟有无雪区家长必知的第十名效应,社会上混得最好回事第十名(第一名处处碰壁)地球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地底压力小致使岩浆产生化学反(积蓄爆发)揭秘深海一万米压力有多大,水压强达到惊人的一吨每平方厘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