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的存在“火烧博望坡”吗?“火烧博望坡”的主角是哪位?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0 点击数:
简介:博望坡之战,发生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

为抵御的北伐,指派大将、、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

日后曹

【千问解读】

博望坡之战,发生于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博望坡位于今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博望镇。

为抵御的北伐,指派大将、、于博望与刘备交战,刘备在杀伤一定曹军后退兵。

日后曹操将重心转移至北方的袁谭与身上,无暇再顾及荆州的刘备,使其获得休养生息的机会,而亦不愿再北伐曹操,中原南部有了数年的和平。

发生背景 建安五年(西元200年),爆发,原先与、失散的刘备借此机会重逢,并于汝南一地依附当地领袖、龚都等,企图于曹操背后发动奇袭;然而翌年(公元201年),于官渡和仓亭的曹操,决定回头铲除位于背后的威胁,刘备在穰山一役失利后,被迫逃往荆州投靠刘表;获得刘表赏识的刘备,则被委以守卫荆州北方的重任,驻屯于南阳新野。

战役经过 建安七年(西元202年),刘表企图趁曹操北上攻击袁尚的契机,袭取许都,乃派遣刘备领军出击,刘备于是发兵北伐,一直打到叶县,已接近,严重威胁中原安全,曹操调大将夏侯惇、于禁、李典反击刘备,刘备将阵线后撤,选择博望与曹军对峙。

对峙过程中,某日,刘备刻意派出少数军队与夏侯惇交战,并故意败退,而后又烧毁自军营寨。

种种迹象使夏侯惇误判刘备无力再战,决定追击,李典劝谏,夏侯惇认为是李典判断有误,故与于禁追击。

然而,当行进至狭窄的林间山道时,刘备的安排的伏兵突然杀出,夏侯惇应对不及,遭伏兵攻击。

困难时刻,李典指挥自军人马前往接应,救出了夏侯惇。

而刘备由于兵力太少,也选择了退军。

战后影响 刘表虽有袭取许都之心,然经此一役,刘表再无主动出击之作为。

日后刘备虽劝刘表趁曹操远征柳城之际出兵,但刘表却不允许,终致错失问鼎中原的良机;也在其死后,荆州的基业瞬间被曹操所占据,迫使刘备必须寻求江东的帮助,促成后来的。

史书记载 《三国志·魏志·李典传》: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太祖遣典从夏侯惇拒之。

备一旦烧屯去,惇率诸军追击之,典曰:“贼无故退,疑必有伏。

南道狭窄,草木深,不可追也。

”惇不听,与于禁追之,典留守。

惇等果入贼伏里,战不利,典往救,备望见救至,乃散退。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使拒夏侯惇、于禁等于博望。

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艺术创作 在《》中,博望坡之战一向被视为登场后的第一战,也是俗谚“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第一把火。

诸葛亮受刘备后答应出仕,当时曹操已平定河北,决心南征,乃派遣夏侯惇为主将,于禁、李典等为副将,领军十万直逼南阳新野而来。

当时诸葛亮虽有退敌之策,然而关羽、张飞却轻视诸葛亮,诸葛亮不得已之下,乃借刘备令剑威服二人,使其各领一千兵马,埋伏在豫山、安林之中,等待夏侯惇领军通过,就以伏兵与火攻击之。

另外派遣领,担任先锋与夏侯惇交战,并诈败撤退,引诱夏侯惇进入山林窄路之中;又遣关平、、等人潜入曹军后方,焚烧物资,制造曹军恐慌。

交战后,一切如诸葛亮所安排般发生。

在夏侯惇与于禁领军追击时,位于后方的李典紧急通报前方的夏侯惇,需防敌军火攻,然而为时已晚,曹军受制于道路狭窄,又处于树木交杂之处,火势一发不可收拾,死伤十分惨重,夏侯惇等将领败逃回许都。

诸葛亮出山后的第一场战役获得了成功,此后关羽、张飞等人对诸葛亮也愈加敬重。

而在电子游戏中,博望坡之战也在吞食天地与真三国无双等作品中登场。

随机文章科学家证实地狱多可怕,鬼哭狼嚎的声音是岩石的自然轻微活动真足蛇一条能卖多少钱,真足蛇现在还有吗/9200万年前灭绝赤道为什么没有台风,原因其实很简单/赤道地转偏向力几乎为零中国历史十大罪人,和珅贪污15年财政仅排第10/第一险些毁掉中国武则天怎么不杀狄仁杰,关系私密说不成立/真实原因剖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姜维投降魏国是真是假?他投降魏国是真的想再复兴蜀国吗

初次北伐失利于街亭,虽然是无功而返,但除了迁移西县千余家人口,还得到了一个“凉州上士”,受《演义》的影响,人们认为姜维就是诸葛亮心目中的接班人。

但姜维在剑阁抵御魏国大军时,接到了的投降命令,不顾士兵们的愤怒情绪,毫不犹豫地就投降了。

人们不禁要问,诸葛亮看好的人,难道就是这番德性吗?后来发现了姜维给刘禅的密奏,说:“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以此可以证明,姜维投降是假的,至此诸葛亮可以瞑目了,因为他没有看错人。

姜维的投降究竟是真是假?假若是真,他的这种行为可取吗?他对于蜀汉国能起到丝毫作用吗?换做是诸葛亮,他能够这样做,或者是他会支持这样做吗? 姜维复蜀意图的大致原因是,魏国伐蜀的大军尽归钟会,钟会怀有野心,姜维看了出来。

钟会也想借助姜维的力量在蜀地称王,因此两人“情好欢甚”。

但是魏国将士并不支持他们,于是姜维劝钟会,让他把魏国的将军全部杀掉。

等到做完了这些,再慢慢想办法杀掉钟会,然后尽数杀掉魏国士兵,这样就可以恢复蜀国了。

就是在这样的形势和设定的情境下,姜维给刘禅写了这样一封信。

在这封信出现之前,人们对于姜维的评论是没有争议的,那就是姜维是一个再次投降之人。

当这封信出现后,马上就有了争议。

写《晋阳春秋》的孙盛认为:“非所困而困焉名必辱,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既辱且危,死其将至,其姜维之谓乎!”那意思是说,不应该这样做而非要这样的做必然是名辱身危,这大概指的就是姜维这种(投降后还想着复国的)行为吧!在他看来,邓艾进入江由,士兵很少,姜维向前不能奋力进攻夺回绵竹,后退又不能统帅五位大将保卫蜀国皇帝,然后思虑后续蜀国生存之计,而是在谬误和正义之间反复摇摆,希图靠违反常理侥幸获利,以衰弱的国力,而屡次出兵于魏国的三秦之地,现在已经是覆灭之邦,希望在情理之外的出奇举动成功,这不是很荒唐的吗? 裴松之认为,孙盛对于姜维的讥笑是不恰当的。

当时,姜维的大军把钟会挡在剑阁之外,钟会已经商讨退兵之事,保全蜀国的大功即将告成。

但由于邓艾诡道走阴平,突然出现在他的后方,而又战败,成都内部溃败。

如果姜维回军救援成都,那么这时候钟会就会从后边追击。

当时的形势,又怎能两头兼得?以这个理由责难姜维不能奋力回击绵竹,保卫蜀汉国皇帝,实在不是正当的理由。

钟会想全部杀掉魏国大将以成就大事,授予姜维重兵,让他作为先头部队。

假如能够使魏国将领都死了,军队都掌握在姜维手中,杀了钟会,恢复蜀国,并不是一件难事啊!事情不按常理行事而获得了成功,这才能称之为奇,不能够因为事情出现了变故,就反过来说不应该这样。

假如说所用的计策,因为某种原因不能成功,就可以说他迂腐荒唐吗? 其实这件事掺杂上姜维开始的用兵,事情就变得复杂,如果只说姜维投降复国一事,或者说想用投降来达到复国的目的,则证明诸葛亮没有看错人,这件事还是不难辩明是非的。

首先,姜维此事的确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刘禅已经投降,他还有那个斗志同意复国吗?姜维手下还有几个大将,他们能跟随姜维一起行动吗?如果是能,那他们还会投降吗?这不是又是什么?还有,姜维的兵是什么时候又得到的武器?是胡烈的儿子胡渊率领各将领的亲兵对钟会姜维发起了攻击,钟会除了自己的几个亲兵,再无兵可用,这才给了姜维铠杖。

试想,如果有将军跟着钟会造反,是魏国士兵杀蜀汉国士兵,还是的蜀汉国士兵杀全副武装的魏国士兵?再有,钟会会无知到手里没有自己的兵,全靠蜀汉国的降兵得到一个国家吗?胡渊进攻后,有人建议钟会,“可以尽杀丫门骑督以上”将军官员,钟会“犹豫未决”。

他犹豫什么?就是他不可能把宝全押在一个人身上,尤其是,这个人还曾经是敌国将领。

还有一点,邓艾先于钟会入蜀,他在蜀国已经任命了各级官员,蜀汉国投降了的官员已经得到了任命,虽然他自己被押解回魏国,但他的这些任命并没有宣布撤销。

以魏国官员为主体的这个新官员体系,就不能号召魏国士兵听命于魏国吗?邓艾曾经在绵竹筑“京观”,也就是将士兵的尸体筑成高台,以彰显自己的“战功”,这对于蜀国人的心理会是多么大的打击?很清楚钟会想干什么,他已经派出了带领三万人进入汉中,假如他来到成都城下,蜀国人还有胆量再和魏国一战吗? 说了这么多,难道说姜维违反常理有错吗?想通过投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狂想。

如果这种事情能够成功,那么妄想症就不是一种疾病了。

再说诸葛亮重用姜维之事。

他临终推荐的接班人是,蒋琬之后还有一个宫中府中都任职过的,费祎之后的事情诸葛亮还能管的着吗?说姜维是诸葛亮的接班人只能是一种猜想,不具有实际意义。

那么,诸葛亮就不重视姜维吗?也不是,姜维年轻,把他作为梯队干部培养是对的,但他不会想到将来一定就是姜维代替自己的位置。

再说投降一事,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投降了就是投降,不要找那么多理由。

这和田单不一样,田单始终没有投降。

国都沦陷了,全国七十几座城都投降了,只有田单所在的即墨和另外一个莒城还没有被燕军占领。

后来齐湣王也死了,莒城一度被占领,只有田单的即墨还在坚持。

当他听说齐湣王的儿子法章在莒城即位,战胜燕军后马上把国君()迎了回来。

姜维能和这个人相比吗?还有,假如诸葛亮处在姜维的位置,他会像姜维一样投降吗?答案是肯定不会!诸葛亮已经去世多年,任何设想都毫无意义,但看看他的儿子,就可知道,这绝对不会。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出战迎敌,兵败,邓艾许诺上表给他一个琅琊王,注意,这是在诸葛瞻战败之后。

诸葛瞻是怎么做的呢?将邓艾的使者斩了,接着再战,直到战死。

诸葛瞻死后,儿子诸葛尚感叹说:“我们父得到了国家的重用和厚恩,没有早早除掉,以至于导致国家失败倾倒,我既便是活着又有什么用?”于是冲入敌阵战死。

什么叫做节操?什么叫做家风?诸葛瞻、诸葛尚的行动已经做出了回答。

这就是后人评价诸葛瞻所说的,他虽然智力不足以挽救国家的危亡,勇力不足以抗拒强大的敌军,但是他外不辜负国家,内不改父亲的志向,忠孝两全啊! 姜维不投降有没有其他的路可走呢?应该说至少还有两条路可走:一是他可以像古人一样“南走越”,或者是“北走胡”,过隐居的生活;二是拥立的其他子孙做皇帝继续抗魏,就像后世的、南明一样,即便是不成功,也不失为大英雄。

可惜,姜维只选择了一条屈辱之路。

可是姜维为什么没有受到过多指责呢?最关键的是他是受皇帝的指示投降的,第一责任人不是他,指责他又有何用?或者说,这是一种统治集团集体意志的沉沦,一个姜维,已经左右不了蜀汉国的大局。

至于他想让刘禅复国,以此证明诸葛亮没有看错他,则实在是想多了。

随机文章南宋时期的物价如何呢?一两银是几文钱呢?8岁小康熙借钱遭拒绝!怒喊:朕日后定要杀你大臣下场曝深不见底的危地马拉城天坑,深度100米吞噬3层小楼(死5)苏联最具野心航天计划,研制可重复使用太空船对付美国这些催眠图片你敢看5秒,15张图片看完让您迅速进入美好的梦乡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历史上最偏心眼的母亲:武姜为什么不喜欢大儿子?

这世界上亲近的关系有很多种,母子、夫妻、朋友……在这些亲近的关系里,母子之间应该是最最纯粹、最最真挚的关系了。

母慈子孝本是天性使始,但是在春秋时期偏偏有这样一对母子,不但水火不容,而且儿子还放出狠话说,“不到黄泉,不再见面!”可见这矛盾真不是一般的深啊! 春秋初期,郑国的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妻子叫武姜,武姜这个名字里的“姜”字,是表明她娘家,而“武”字则是她丈夫的。

按照当时的习惯,她就被称为武姜了。

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是后来的郑庄公,也就是说出“不到黄泉不见面”的那位,次子叫共叔段。

其实武姜和长子庄公弄到势同水火的地步,还真不能全怪庄公不孝,没有前面的因,也就没有后面的果。

武姜打从小时候起就不喜欢庄公,而且非常不喜欢,为什么呢?这还要追述到庄公出生的时候。

《左传隐公元年》记载:“庄公寤生,惊,故名曰寤生,遂恶之。

” 对于“寤生”其实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逆着生,也就是腿生出来的,那当然就是难产了。

另一种解释是说,小孩子生下来眼睛就睁开了,武姜一看就吓了一跳,因为小孩子一般是过一段时间才能睁眼的。

反正不管是哪种解释,总之是因为庄公出生的时候不太顺利,惊吓到了武姜,所以武姜就非常讨厌他,并且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寤生”。

真是让人不能理解,这姜氏夫人也太矫情了吧! 别说在古代医疗条件那么落后的情况下,即使在现代社会难产的情况也不少见。

可是谁家亲娘会因为孩子生的时候不顺利,就恨上他啊!那可是自己十月怀胎生下来的亲骨肉,而且这个孩子还是丈夫的嫡长子,未来的至高无上的君王,她居然给孩子起个“寤生”的名字,试想谁长大以后听到自己叫“难产”会高兴的起来啊! 如果光是因为这点小事儿,可能后来母子俩也不至于发展到近乎决裂的程度。

不过随后姜氏夫人又生下了小儿子共叔段。

这下问题就来了! 这姜老太太偏心啊!偏心到什么程度呢?史书说她“亟请于武公”,“亟”就是屡次的意思,屡次向丈夫请求。

请求什么呢?请求丈夫废掉长子,改立次子为君。

这可就不是一般的家庭矛盾了,这已经上升了国家层面了。

好在郑武公倒是不糊涂,立谁为储君,这是有严格制度规定的,,是封建社会正统的传承方式,在嫡长子无重大过失的前提下,随意改变继承人,这是会导致国家动荡不安的。

郑庄公听到这样的消息能不生气吗?母子间能不离心离德嘛! 好在后来郑庄公还是登上了王位,按说这个时候,姜老太太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在后宫忍着去了,作为亲儿子庄公再恨她也不可能真的去动她,该有尊荣还是会有的。

可是老太太豪横了一辈子不甘心哪!这次她又忍不住出手了。

原来她看中了一块封地,亲自跑来向庄公讨要,要求庄公把老二封到这个叫制邑的地方去。

她也不想想,当初就因为她,庄公都差点儿没当上国君,如今你老头子也死了,大儿子羽翼也丰满了,你还在这儿耀武扬威的不知收敛,这不光是要把自己,同时也是要把小儿子置于险地啊! 庄公当然不会答应,他告诉自己的老娘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您的吩咐办。

”于是,最终把他弟弟封到京这个地方,所有后来老二又被称为“京城太叔”。

俗话说,“慈母多败儿”,武姜这么纵容自己的小儿子,简直把小儿子培养的,目无纲纪。

反正有老娘在背后撑腰,犯多大的事儿那都不叫事儿。

于是到了京这个地方,他就又开始嘚瑟了。

先是把都城盖得很大,然后开始招兵买马,招降纳叛,发展自己的势力。

接着,又开始蚕食封地之外的郑国的土地。

这个小老二儿,真是有其母之风,都是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又太不把国君放在眼里了。

对于弟弟这种明显违制的行为,庄公是怎么应对的呢!庄公采取的是“捧杀”,,你就随便的作,等你作到,我再名正言顺的收拾你。

因此对于手下大臣的屡次劝谏,他都表现的很是无耐,大臣对他说:“这样不成啊,大王,一个国家怎么能有两个君主呢,您得赶紧采取行动阻止他啊!”这时庄公却开始抹稀泥:“哎哟,这是我母亲支持他这样做的,我也没办法啊!” 史学家在评价这段历史的时候,用了四个字——“处心积虑”,我不搭理你,你就折腾吧,如果因为一点儿小事儿我办了你,姜氏会不答应,庄公自己也会落个刻薄手足的恶名。

等你的野心膨胀到明火执仗要造反的时候,我再给给你来个一网打尽,永除后患。

这一天没有让他等太久,自不量力的傻小子共叔段真的觉得自己的人马已经足以和哥哥对抗了,于是他就和老娘武姜约好了要偷袭郑国,武姜负责里应外合,打开城门。

郑庄公听到共叔段的人马要来攻打郑国都城时,他只用了两个字——“可矣”!可以了!终于让我等到你了,这下子新仇旧恨咱们一起清算清算吧! 被宠坏了的傻孩子共叔段根本不抗打,战争一开始就被打得溃不成军。

于是只好逃命去了,他逃到了鄢地(今河南鄢陵)。

同年五月二十三日,郑庄公的军队在鄢地击败共叔段,共叔段再度逃到卫国的共地 (今河南辉县),因此才称后世称为共叔段。

至于那个导致这场兄弟相残的武姜夫人呢? 庄公对她也没客气,把她送到了郑国的一个小城里软禁起来了,还恶狠狠地说了那句话:“不及黄泉,不相见也。

”庄公说完这话,估计几十年受的窝囊气儿终于全都发散出来了。

不过故事还没完,据说放了这番狠话之后,庄公又有些后悔了。

于是大臣就出来打圆场了,“这事儿好解决啊!您不是说不及黄泉不相见嘛!那咱们就挖一个大坑,打一个隧道不就完了吗?您通过隧道去见母亲,这不就是见了黄泉了吗?”庄公采纳了这个建议,于是母子和好如初。

故事的结果是美好的,但总觉得有些粉饰太平。

试想那么深的积怨,谁看谁都没顺眼过,心里的隔阂哪里是那么容易就消除的呢!恐怕也就是,维持个表面的太平罢了。

反正姜老太太没有了依靠再也翻不起风浪,而庄公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博取一个贤孝的名声而已。

如果庄公真是大贤大孝之人,当初就不会对自己的亲弟弟采取那样纵容的手段,看着他一步步走向灭亡。

共叔段的悲剧结局固然和母亲无原则的宠爱分不开,但是作为亲哥哥的庄公,何尝不是用了一把软刀子杀人呢? 随着周王室的逐渐衰落,春秋时期天下大乱。

,人伦巨变。

母亲因为儿子难产就可以赤裸裸的嫌弃他,想方设法的排挤他,最终导致手足相残;哥哥为了除掉弟弟不惜让他自我膨胀,然后一击毙命绝不手软;弟弟不知安守本分遵守为臣之道,反而招兵买马起兵叛乱。

武姜的偏执,共叔段的愚蠢,郑庄公的冷酷,都反映了那个乱世人伦关系的丧失,真是母不母,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

随机文章成吉思汗对于世界的功过与影响有什么?西方神话十大魔神,萨麦尔加百列榜上有名(地位曾仅此上帝)法国斯卡普eg巡航导弹,射程400公里可打击机库和重要人物怎样避免氢气球爆炸,台州氢气球爆炸造成57人受伤/打火机作怪中国古代神话历史顺序,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大禹治水/了解华夏文明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历史上真的存在“火烧博望坡”吗?“火烧博望坡”的主角是哪位?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