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关羽兵败身亡 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0 点击数:
简介:之死,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引子:关羽兵败荆州、身首异处,是集团最惨重的失败,从此确立了版图。

而被后世奉为武圣的关羽之死,令无数人嗟叹不已,也留下了许多谜团。

最大的

【千问解读】

之死,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引子:关羽兵败荆州、身首异处,是集团最惨重的失败,从此确立了版图。

而被后世奉为武圣的关羽之死,令无数人嗟叹不已,也留下了许多谜团。

最大的谜团是,关羽在荆州大打出手,长达半年的时间,刘备为什么没有派出一兵一卒?因此,现在有人提出了“借刀杀关羽”、“刘备杀关羽”等离奇观点。

那么,关羽之死,谁才是真正的凶手呢?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关羽北伐襄樊,连连得手,水淹七军,威震华夏。

不断调兵遣将,甚至还抽调镇守居巢(今安徽巢湖)的征东将军支援襄樊前线,自己则坐镇洛阳附近作为后援。

曹操动作这么大,关羽也没闲着。

《易经》有辞:上九,亢龙有悔。

道理几乎人人都懂,是说见好就收、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从来没有几个。

关羽此时就没有适时收手的意思。

他看出革命形势一片大好,炉火烧得通红,趁热打铁就能成功。

关羽趁热打铁的方法,是抽调江陵和公安的后方军队围攻襄阳、樊城。

促使关羽调兵的主观原因,就是他的性格。

作为一个高调的人,高傲、自负、要强是关羽的性格特点。

他要把嘴边的肉——襄阳、樊城吃进肚子里才甘心,并且要只靠自己的力量吃下去。

所以他不是向刘备请求援兵,而是抽调荆州后方军队。

客观原因是东吴的伪装。

此时已经在两年前病逝,一向主张强硬对刘的接替右部督职位,将武力夺取荆州提上议事日程,不仅说动了老板对荆州的不死之心,而且定下了具体的作战计划,首先是伪装自己、麻痹关羽。

于是,关羽很快得到消息说东吴猛将吕蒙病得不轻,带薪休了长期病假,接替吕蒙主持荆州军务的是年轻人。

很快,关羽又接到了陆逊的来信,信的内容可以说是拉关系、拍马屁的教科书式的榜样,没有丝毫的恶意,完全是同志式的关怀和粉丝式的仰慕。

关羽与吕蒙打过交道,深知这人的强硬作风和,在后方留的不少军队就是防备他的。

现在既然上任的是陆逊这样一个年轻粉丝,关羽以为大可不必担心后方的安全,于是将后方大批军队抽调到了前线。

打仗除了需要兵,也离不开粮食等军需物资。

关羽军队的给养要靠荆州后方干部提供,其中有南郡太守麋芳与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一作傅士仁)。

这两人以前常被关羽,心里都有几分不爽。

尤其是麋芳,他是刘备的小舅子,哥哥就是麋竺,既算外戚,又是老资格,关羽看他不顺眼,他也看关羽不顺眼。

《关羽传》记载麋芳与士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这句话引起了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他们在做后勤工作的时候出了差错;另一种说法是他们不听关羽的将令,没有派兵前去支援。

不论是哪种原因,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这两人惹恼了关羽。

关羽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得知这两人办事不力,他当场就宣布:“等我回去立即收拾这两个家伙。

”(还当治之)关羽不是说说而已,从受封前将军、奉命“假节钺”的那一刻开始,他已经有权对麋芳、士仁这样级别的干部实施先斩后奏。

关羽说这句话的时候,凯旋回师的信心十足。

他不知道,他没有回去的那一天了。

他在前线围攻襄、樊的时候,反对他的势力已经结成了一张看不见的网,也在对他进行围攻。

其中出力最多下手最狠的是江东集团的带头大哥孙权。

在许多人眼里,孙权似乎是个没有立场的人物,跟三国杀游戏里的人物一样,不停地容我三思。

刘备与曹操、势同水与火,都立志搞定对方统一天下,只有孙权最为潇洒,骑在墙头,摇摆不定。

其实孙权才是三巨头当中立场最为坚定的人物。

他非常务实,一直坚守不渝的立场就是东吴的利益,所做的一切都以此为中心,为此可以抛弃政治立场,不在乎面子问题,甚至延缓当。

只要对东吴对自己有利,孙权想跟谁好就跟谁好,称臣进贡装统统没有问题。

此时刘备和曹操两方正杀得,伤筋动骨,孙权怎么出手,对战局乃至政局有决定性的影响。

他的作用,比得上相争后期的齐王,他帮谁,谁就赢。

决定中国向何处去的机会,短暂地掌握在了孙权的手中。

孙权可以选择攻取曹操的徐州,也可以选择偷袭刘备的荆州。

我们知道,他最终的选择是后者——在背后向关羽捅刀子。

孙权的这一行为让许多人不齿,认定他不过是个守成之主,眼里只盯着荆州一块地,根本没有干掉曹操完成统一大业的雄心壮志。

因为孙权夺荆州是占便宜,打徐州还是能占便宜,甚至能干掉曹魏占更大的便宜,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背后捅关羽呢?原因除了吕蒙等人的推波助澜,还因为关羽策略失误惹火了孙权。

此前,孙权想和关羽好一回,联系联系双方感情。

他派使者向关羽求婚,当然不是为他本人求婚而是为他长子,求婚的对象是关羽的女儿,他希望与关羽结成。

孙权作为当时天底下腰杆最粗的三个人之一,向关羽求婚,可以说是给足了关羽面子。

而且长子孙登很有可能就是东吴集团未来的接班人,含金量远远高于其他儿子。

关羽却一点都不给孙权面子。

他不但不答应这门亲事,还把孙权的使者臭骂了一顿,然后轰了出去。

关羽不许婚的原因,很可能是看透了孙权爱玩政治婚姻这一套把戏,弄不好女儿刚过门还没入洞房就进了牢房成了人质。

但大家都是玩政治的,凡事要讲究策略,他完全可以找个借口委婉拒绝,不一定要当面辱骂使者,让孙权下不来台。

打狗还得看主人,骂使者就是骂孙权。

孙权虽然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但毕竟没有达到唾面自干的忍辱境界。

挨了关羽的一顿臭骂,孙权心里已经窝了一把火。

性格决定命运。

对于关羽的性格特点,陈寿有一个较为中肯的评价——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

关羽骄于士大夫的事例很多,轻视陆逊、不团结麋芳士仁、辱骂孙权使者等等,这都为他最后的失败埋下了伏笔,这个几乎是共识。

但善待卒伍,其实也是关羽失败的因素之一,这一点却往往被人忽略。

关羽擒获于禁七军将士三万多人,这等于凭空增加三万多张吃饭的嘴,而且这帮人还不能用(会逃跑和叛变),必须腾出人手去看押。

那全部放了岂不省事?答案也是否定的。

因为这些投降的将士,老婆孩子都在北方,放了他们,他们都会想方设法回老家。

回老家之后做什么呢?大多数人还是有且只有一个选择——继续做当兵的工作,用不了多久就会组成新的敌军,继续过来打你。

因此,对待大规模的俘虏,几千年战争史上有个比较常见的做法——杀光。

杀光最干净、最省事,死人不用吃饭,也不会造反,更不会再组成敌军打仗。

远的如战国时期秦国名将在长平坑杀数十万赵国降卒,秦末在新安城南坑杀二十万秦兵,近的如官渡战后曹操坑杀降军数万人。

关羽也可以选择屠杀七军士卒,只俘虏带头的于禁等人就可以了。

杀降卒不同于屠杀的平民百姓,往往对于军事的意义非常重大,而道义上的包袱却要轻不少。

但关羽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刘备集团的企业文化特色——仁义。

即便是多了三万多张吃饭的嘴,他也没有选择集体杀戮,而是把他们押送到后方去。

都是穷人家的孩子,都是出来混的,都不容易,就留他们一条性命吧。

刘备集团的仁义,从来都不是光说不做,这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例。

没有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民间美化刘备和关羽,丑化曹操,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

就因为善待降卒,关羽又得罪了一把孙权。

三国时期人口很少,经济遭到很大破坏,连皇帝都饿过肚子,更不要说平民百姓。

相互征战的各地军阀,往往也因为没有粮食而无奈退兵或者遭受失败。

粮食方为大问题!关羽手下的荆州地盘只有三个郡,手下却有四五万军队,而且主力部队出师北伐已经好几个月了,粮食问题本来就不乐观。

平添了三万多俘虏之后,更是,眼看就要断粮。

怎么办?大活人总不能眼睁睁饿死吧?关羽的办法是去找孙权打秋风,让后方的士兵们去孙权的地盘上抢一回粮食——擅取湘关米。

一直对当年与刘备“平分荆州”心怀不满的孙权,一听关羽出兵抢粮食,终于彻底愤怒了!啥也别说了,借口有了,兄弟我也忍够了,动手吧! 当然,关羽辱骂孙权使者、抢粮食、后方空虚,只是孙权出兵夺取荆州的直接原因,孙权在关羽背后下黑手的根本原因还是为了东吴的利益——扩张东吴势力,保障长江下游安全。

除了关羽的不友好行为、顺江而下的地理优势之外,让孙权最为忌惮的是关羽水军。

要知道,进攻东吴必须凭借水军。

而曹魏在后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水军了,所以能够威胁到东吴安全的,在当时有且只有关羽。

只有除掉关羽水军,孙权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

如果看不到这一点,那实在是太小看孙权了。

下决心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孙权明白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从此就要与刘备正式翻脸。

孙权也有,清楚自己不具备一打二的实力。

因此他需要与曹操来一回政治偷情。

既然孙权与曹操双方都有这个迫切需要,双方很快便搭上了线,进入短暂的蜜月期,为打败关羽而互相利用。

令人遗憾的是,关羽的眼睛死死盯着面前的襄阳和樊城,全然没有发觉背后孙权与曹操的偷情行动。

远在成都的刘备和诸葛亮就更加难以发觉。

曹操不断支援前线,甚至主动去勾搭孙权,而刘备一方却没有一点援助关羽的迹象。

这不禁让一些人突发奇想,怀疑是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甚至是刘备特意除关羽。

刘备没有援助关羽的原因,我们到后边分析,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毕竟刘备和诸葛亮都是人,尤其是诸葛亮,远远没有《》中写得那么神,不可能算准一切。

局势到了这个地步,关羽的失败已经不可挽回,能够改变的只是失败的程度。

但关羽在关键时刻的几个做法,彻底葬送了一切希望,将成功变成了失败,将大败变成了惨败,最终兵败身死。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关羽还在襄樊进行着人生最后的征战。

城池尚未攻破,关羽终于得到了曹操与孙权勾搭成奸、孙权将要偷袭荆州后方的绝密情报。

不过这情报不是关羽手下的特工部队查出来的,而是曹操故意告诉他的。

不同于赤壁之战中的孙、刘联盟,此时曹操与孙权的联合,从一开始就完全是互相利用,压根儿谈不上团结一致并肩作战。

曹操把情报透露给关羽,是希望关羽早点回去跟孙权拼命,他来个坐山观虎斗,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占了不白占。

曹操同时也把情报用箭射进关羽的包围圈中,即使关羽不退兵,守城将士也明白解围之日已经不远,就能鼓起勇气咬牙挺过最后关头。

直到此刻,关羽才发现局势已经十分不利,豪情万丈顿时化为犹豫彷徨。

如果退兵,就会前功尽弃;如果继续围城,又怕荆州丢失。

到底退兵好,还是不退兵好?在没有把握的时候,促使一个人做出选择的,往往是他的性格。

关羽要强的性格,让他不到黄河心不死,抱着走着瞧的心态,决定暂时不退兵。

他一方面不愿意放弃眼看到手的襄阳和樊城,另一方面认为荆州后方的防线不至于一击就溃,一旦接到东吴发动进攻的消息再撤退还完全来得及。

宝贵的时间就在关羽的举棋不定中悄悄流逝。

实际上,关羽在后方的防线的确不是一击就溃,而是不击就溃。

进入十一月,关羽与在樊城交战的时候,他心目中请了病假的东吴猛将吕蒙,正生龙活虎般地率领精兵,换上早就准备好的白衣,拿出不入流的演技伪装成商人,连夜溯江西上,地干掉关羽设在长江边上的烽火台哨兵,迅速兵临公安城下。

驻守公安的将军士仁二话没说做了投降将军。

随后,吕蒙带着士仁前往江陵劝降,南郡太守麋芳也开城投降。

公安和江陵,位于长江两岸,互为犄角,是刘备和关羽在荆州经营了整整十年的大本营,也是军事重镇。

孙权几乎兵不血刃地占领这两座城池,刘备手中的荆州三郡大势已去。

此时,唯一能对孙权造成威胁的,就是关羽在前线的几万生力军。

孙权一边动手夺取荆州三郡的地盘,一边调兵遣将阻击关羽,其中已经统领水军进入汉水。

得到江陵和公安失守的消息,关羽倒吸一口冷气,想不到吕蒙进展如此顺利,更想不到麋芳、士仁会不战而降,真是漏船又遇打头风,出现了最坏的局面。

这个时候除了退兵,别无选择。

唯一可以选择的,是退兵的方向。

向西,还是向南? 关羽可以一路向西撤退到房陵、上庸一带,然后经汉中回成都,虽然地盘丢了,军队也可能会失去不少(荆州本土将士未必愿意跟随入川),但至少可以保住自己的性命。

不过这种不战就跑的做法,不是关羽一贯的作风,不到最后关头他是不会放弃的。

实际上,关羽对撤军的方向丝毫没有迟疑——向南。

失去的东西,我要亲手夺回来。

关羽率军南下,曹军眼看他要去跟孙权拼命,正中下怀,不但没有追击,差一点就要鸣放鞭炮隆重送行了。

关羽和孙权却地没有打起来。

不是关羽突然改变了主意,而是他很快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这是关羽善待卒伍导致失败的又一事例。

关羽派遣使者回江陵打探消息,但使者回来后却带来了一堆将士们的家书,还有口信(教育没普及,不识字的人不少)。

这些家书和口信,其实都是吕蒙的阴谋,暗示关羽的将士们:你们的父母老婆孩子,都在我手上,现在活得好好的,甚至比以前生活得更美好,但今后还能不能活得好好的,不要看我,要看你们自己——打我,我就杀你们亲人;投降,就能回家与亲人团聚。

关羽虽然待将士们不薄,但如果拿一杠天平,一边是关羽,一边是亲人,让将士们做出选择,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毫无疑问地选择亲人。

领导跟亲人比起来,还是老婆孩子更亲,这就是人性。

任何为了领导、为了事业而背叛亲人甚至杀害亲人的行为,都是对人性的扭曲。

春秋五霸之首,晚年宠信杀了儿子给他吃人肉的易牙,认为易牙简直是天字第一号的大忠臣,对老板比亲人还要亲。

知道后立即指出易牙是个阴险无比的小人,但齐桓公执迷不悟,最终凄惨地死在易牙等几个小人的手里,齐国也因此遭遇大乱。

杀害亲人的易牙一类人,从来不是对待领导比亲人还亲,只是为了自己的欲望,早就泯灭了人性。

往事越千年,人性终不变。

此时关羽即将面临将士们人性的选择。

他可以烧毁将士们的家书,然后让使者改口宣称:将士们的父母都已被东吴侵略军杀害,老婆都被强暴,孩子都成了奴隶。

这样才能激发将士们的复仇之心,让将士们跟着自己一条道走下去,一条心打孙权,上下同欲,方能一战。

这在军事史上有很多先例。

最有名的是战国时期齐将困守即墨城,诱使燕国军队割掉齐军俘虏的鼻子、刨了齐人的祖坟,终于群情激奋,,以少胜多,大败燕军,恢复齐国。

这样的事情田单能做出来,关羽却做不出来。

危难关头,关羽依旧保持着一贯善待卒伍的做法,认为,让使者把家书和口信广泛散布,让的将士们得到了亲人的消息,当然也就得到了吕蒙的暗示。

完了,彻底完了。

仁不带兵,义不行商。

性格决定命运。

关羽已经无力回天。

本来荆州根据地丢失,军心就不稳,将士们得知亲人都在吕蒙手中之后,关羽很快就发现军队的数量迅速变少,几万人的大军没过几天就烟消云散,。

十一年前,刘备从襄、樊南撤,在当阳长坂坡遭遇曹操虎豹骑,大败而逃。

幸亏还有他关羽,刘备得以。

如今,关羽从襄、樊南撤,同样在当阳(关羽是由水路南撤至当阳附近的汉水中,然后率领少数人马舍船就步,向西逃亡),大军溃散,穷途末路,却只能走向生命的终点——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

此刻没有人来救援关羽。

虽然他派人去距离最近的房陵、上庸向刘封、孟达求救,但这两个人正在为谁当老大的事争得不可开交,没工夫来救他。

当然,即便他们派兵救援,恐怕也来不及了。

因为孙权的军队已经深入当阳和临沮(今湖北远安西北)一带,正在四处撒网捕鱼,他们不打算放过关羽这条大鱼。

在最后关头,关羽遵循着刘备一贯的教导——活着最重要,地盘丢就丢了,军队丢就丢了,人要活着回去。

关羽选择在麦城突围向西逃跑。

但已经太晚了,孙权早就料到他会向西逃命,安排等人在临沮。

最终,关羽落在了潘璋部将马忠的手里。

请示孙权之后,关羽、关平、部将赵累等人一同被杀害。

时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 年)冬十二月。

一代名将,就此折戟沉沙,壮志未酬身先死,传奇一生画上了血色休止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唐英雄窦建德资料简介 窦建德如何兵败唐太宗李世民

末年,本来是一个农民,可是因为农民生活困苦,窦建德心存不满,开始举兵起义,想要改变这个局面。

窦建德随着军队的壮大,最后称帝,建立夏国。

举兵讨伐窦建德,窦建德兵败被俘。

那么,窦建德究竟是怎么当上的?又是为何在战斗中输给了李世民?窦建德又是怎么死的? 窦建德的家庭背景: 窦建德,贝州漳南人。

其年青时就因守信仗义,深为乡里所敬重。

其父死,乡里千余人送葬,可见其人缘之好。

隋炀帝伐高丽,大肆募兵,窦建德为二百人长。

不久,见天下乱起,他率数百人亡入高鸡泊中聚结,以此自保。

当时群盗往来横行,杀人烧屋,惟独因窦建德信义大名天下有闻,他的家宅一直没人骚扰。

隋朝郡县地方官推断窦建德肯定与群盗有关系,就不分青红皂白杀光了他一家老小。

至此,窦建德公开反叛隋朝,兵马至万人,同时,他能倾身接物,善待士卒,人人为其尽死力报之。

窦建德是如何当上皇帝的? 大业十二年,窦建德大破隋朝涿郡通守郭徇大军万余人,追斩郭徇,由此声名大震。

不久,隋朝太仆卿杨义臣征讨诸路义军,连战连胜,惟独窦建德一军独全。

隋乱初起,各路起义人马捕获隋朝官员及读书人,大都虐杀掉,惟独窦建德善待降官和士人,加以恩礼,由此附近郡县渐渐降附,军容盛大,达十多万兵。

大业十三年,窦建德又大破隋朝大将薛世雄三万大军。

随后,窦建德统领大军进攻河间,郡丞王琮率军民死守。

相持之间,隋炀帝在江都被杀掉的消息传来。

王琮在城内发丧,窦建德也遣使吊祭,王琮至此请降。

由于攻城时死伤甚众,窦建德众将都进言要用大油锅烹死隋朝守将王琮。

窦建德说:“王琮真是义士啊,留着他正是鼓励忠孝之人。

从前在高鸡泊为小盗,还可随意杀人,现在我们是要安百姓以定天下,怎能杀害忠良呢!”同时,他下令:“如果有人因攻城时属下亲戚死伤而想谋害王琮,罪及三族!”消息传出,隋朝郡令纷纷投城。

李渊称帝后的第二年,窦建德也在魏县称帝,国号大夏。

为了威行天下,名正言顺,窦建德首先攻弑隋炀帝的乱臣贼子宇文化及兄弟,相战数次,“大破之”,擒斩宇文化及、宇文智及兄弟及十几个弑帝元凶。

他还亲身拜谒隋炀帝萧皇后,称臣跪拜,以明隋朝正朔。

当时隋朝义城公主和亲远嫁突厥,闻讯派人迎接皇后萧氏,窦建德派千余骑护送,并报示以宇文化及等人的首级。

观窦建德事迹,是真正的“革命起义将领”所为。

虽然以唐朝为正朔的封建史家皆以窦建德为“贼”,但对他的称赞叹扬之辞,通篇连牍。

“建德每平城破阵,所得资财,并散赏诸将,一无所取。

又不啖肉,常食唯有菜蔬、脱粟之饭。

其妻曹氏不衣纨绮,所使婢妾才十数人。

至此,得宫人以千数,并有容色,应时放散。

得隋文武官及骁果尚且一万,亦放散,听其所去。

又以隋黄门侍郎裴矩为尚书左仆射,兵部侍郎崔群肃为侍中,少府令何稠为工部尚书,自余随才拜授,委以政事,其有欲往关中及东都者亦恣听之,仍给其衣粮,以兵援之,送出其境。

” 窦建德是如何打仗输给李世民的? 隋末乱起,英雄辈出,皆各据州郡。

当时,还没有显示出李唐能最终一统天下。

窦建德率大军进攻相州,又攻克黎阳,一举俘虏李勇王朝的淮安王李神通、皇妹同安长公主以及日后赫赫威名的大将李世勣。

过后,李世勣弃父逃跑,窦建德非常仁义大度,说“李勣本是唐臣,不忘其主,此忠臣也,其父何罪!”竟能把李勣父亲李盖放还。

不久,又把好酒好肉安置于大宅子的李神通和同安长公主归送唐朝。

稍后,窦建德开始变得糊涂,先是听信谗言杀掉能征善战的大将王伏宝,又杀忠谏的文臣宋正本,“由此,政教益衰”。

秦王李世民攻打,在其文臣刘斌劝说下,窦建德害怕王世充被灭后有“唇之齿寒”之忧,想保持“天下三分”之势,派大军前往洛阳,想救援王世充。

此前,窦建德还刚刚平灭了拥有数万精兵的割据者孟海公,挟此军威,浩荡而来。

强中自有强中手。

一遇秦王李世民,窦建德“数战不利”,想解兵退走。

文臣凌敬劝他渡黄河攻取怀州河阳,收河东之地,一则开拓疆士,二则入无军守之境,三则唐兵闻讯必从洛阳撤兵,可解王世充之围。

困急又狡诈的王世充生怕窦建德一走自己就玩完,派人带着大批金宝暗中遍赂窦建德手下武将,由此,众将都劝他进攻包围洛阳的唐军,并说可以一举攻灭李世民。

窦建德的曹皇后也劝他进取河东,不要和唐兵正面争锋。

窦建德不听,并说:“郑国悬命朝暮,以待吾来。

岂可见难而退,示天下以不信也!”于是大集军伍进逼武牢。

也真正天命该绝,汜水一战,秦王李世民亲自披甲执兵,与窦建德大战,最终大英雄兵败山倒,在牛渚口中枪被擒,送斩长安,时年四十九。

窦建德自称兵到灭亡,共六年。

对此,封建史臣也不得不叹息:天命有归,人谋不及。

李世民凯旋回到长安之后,将王世充、窦建德献于李渊,窦建德被处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名将,也是唯一一个让关羽佩服的人

演义之中,是时至今日最受人推崇的人之一。

至今仍然有很多的地方还有关公庙的存在。

而关羽之所以到了今天还拥有众多的推崇者,和关羽本身的能力品行有很大的关系。

关羽是三国时期顶级的武将,其的事迹大家也是耳熟能详的。

在三国演义的记载中,关羽是一个非常傲气的人。

当有人给他的女儿说亲时,他居然说出了“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这样的话。

从这些事迹中就可以表明,关羽不但能力出众,更是心高气傲。

因此能被关羽推崇的人,其肯定也是一代英雄。

而就是这样一个傲气的关羽,却肯为了一个俘虏心甘情愿的下跪求情。

这个人也是三国时期的名将,战功显赫。

他就是。

和关羽的成名已久不同,张辽此人长期处于郁郁不得志之中。

此人先后跟过丁原、董卓和吕布。

但是都没有被这些人重用。

其后在和吕布于徐州交战的时候,吕布和张辽同时被俘。

吕布此人是三奴,因此被俘之后为了活命就极力的讨好曹操。

不过后来在的介入下,吕布最终被曹操所杀。

张辽的表现完全不同于吕布,被俘之后张辽只说了一句话,那就是:“大丈夫死则死矣,何饶舌也!” 不过,关羽知道张辽此人的能力与气节,他实在不忍心看着张辽被杀。

于是关羽就跪下求曹操放过张辽。

当时关羽尤其被曹操看重,所以对于关羽的请求,曹操自然是答应了。

而也因为关羽的求情,最终张辽的能力也被曹操发掘。

于是后来张辽在战场上随曹操征讨四方。

其后更是以八千兵力对战东吴十万兵马,还差点要了的项上人头。

因此张辽可以说为曹操立下了显赫的战功。

随机文章晋武帝司马炎的“太康之治”是怎么一回事?专家解读新疆ufo事件悬停5小时,最快速度达1.6公里/秒月球上发现上亿年飞船,预示十多亿年前外星文明造访地球揭秘中国击落ufo外星人事件,飞碟被战斗机击落(美国军方吓尿)东风31洲际弹道导弹造价,4000万美元一枚(与民兵3相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加入收藏
               

武圣关羽兵败身亡 谁才是真正的凶手?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