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的藩王,明不许进,清不给出,哪个方法更好

作者:小菜 更新时间:2025-04-20 点击数:
简介:一、 1368年,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建立后,朱元璋一口气将自己的20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为藩王,“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这是一件多少有些

【千问解读】

一、 1368年,在应天府(今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建立后,朱元璋一口气将自己的20多个子侄分封到各地为藩王,“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这是一件多少有些“逆时代潮流”意味的事情。

因为自秦汉以来,历朝历代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郡县制、削弱分封制。

少数被分封的藩王 ,不再拥有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变成了只食俸禄的富家翁。

而朱元璋分封的藩王 ,享有高度军事自主权,如燕王、宁王朱权等,手下都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不受朝廷节制。

藩王拥有监视地方臣民的权力。

朱元璋之所以要分封藩王,主要有两点考虑。

一是外御蒙古。

当时虽然元朝已被推翻,但蒙古人在河西、漠北一带还拥有较大势力,随时可能。

同时,国内仍然存在、的参与势力。

一旦国内有变,两股势力里应外合,将动摇大明王朝的统治根本。

朱元璋本着“皇子守国门”的策略,让燕王朱棣、宁王朱权等带领军队驻守边疆,成为朝廷的可靠屏障。

二是内稳朝政。

朱元璋子嗣众多,他们大多数都经历过战火的磨炼,具有一定的实力,手下也各有一班人马。

如果要将他们全部留在京城,一山不容二虎,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人伦悲剧。

朱元璋在世之日,或者还能压制诸子。

当他撒手人寰后呢?与其让诸子留在京城,形成一颗颗不定时炸弹,不如将他们分封外地,远离政治中心。

当然,朱元璋也深知藩王权力过大的隐患,作出规定,禁止藩意进入京城,规定3年才能进京一次,以免与朝廷大臣发生勾结。

也不准藩王之间互相联系,特意错开他们的进京时间。

这就是通常所谓的“不准王爷进京”。

1398年,朱元璋病逝之前,颁发遗诏,下令“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不准潘王进京吊丧。

从遗诏中我们可以看出,朱元璋深深地担忧皇太孙建文帝无法服众,生恐藩王进京捣乱,因此特意叮嘱一番。

二、 1644年,清军挥师入关。

同年,帝迁都北京。

从此,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统治者。

清朝在许多制度构架上,沿袭了明朝的旧规。

但在如何处理皇子的问题上,清朝采取了与明朝完全不同的做法。

清朝只是在初期册封过、、耿仲明等少数藩王,不过这属于历史造就的特例,他们也和爱新觉罗一族没有血缘关系,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皇室藩王。

在平定三藩后,从帝到末代皇帝溥仪,清朝再也没有册封过一名藩王。

不仅如此,爱新觉罗一族的皇子们,不管是亲王还是郡王,都不能随意离开京城。

除非是为皇帝出差办事,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离开北京。

否则都只能在京城老老实实地呆着。

至于到外地去当藩王?门儿都没有,想都别想! 举一个例子,1860年,英法联军逼近北京,帝仓惶逃亡热河。

由于惊吓过度,第二年,在签订了《北京条约》后,咸丰帝就病死了。

按照遗诏,权力落到了八大顾命大臣手中。

联合太后,有意夺取大权,便紧急将咸丰的亲弟弟、恭亲王奕䜣招到热河,秘密商议大事。

按照清朝皇室祖制,奕䜣是绝对不能擅自离开京城的。

怎么办呢?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所记载,奕䜣是化妆成“萨满”才得以离开京城,悄悄地去热河见了、慈安太后一面。

三、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清朝不准王爷出京。

这两种做法谁更高明? 其实,这两种做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相当于一个硬币的两面,难分高低,没有优劣。

毕竟,这两种做法都是通过限制王爷的权力、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出发点都没有问题。

具体而言,这两种做法都有明显的优点,但也有明显的弊端。

先看明朝不准王爷进京。

明朝将藩王分封在各地,隔断藩王与朝廷大臣的联系,禁止藩王之间的联系,苦心造诣地维护皇室正统的统治,效果是很明显的。

有明一代,都没有出现“玄武门之变”那样的内乱和骨肉相残事件。

至于燕王朱棣发起“”,实在是因为建文帝操之过急,破坏了皇权与藩王之间的微妙平衡而致。

同时,藩王在各地发展,犹如蒲公英一样,成为皇权的重要分支。

1644年,起义军攻占北京,帝在煤山自缢后,正是各地潘王,如福王、唐王朱聿键、桂王、宁靖王朱术桂等人延绵明朝国祚,长达40年之久。

如果明朝所有王爷都留在京城,怕是会被李自成和清朝一网打尽吧? 当然,这样做也有明显的弊端:容易造成地方势力过大,破坏中央集权。

朱棣也注意到这一弊端,进一步采取办法削弱藩王权力,给他们优厚的待遇,剥夺他们的行政权、财政权和军事权,藩王们这次消停下来,高高兴兴地过他们的安乐日子。

再看清朝不准王爷出京。

在清朝,王爷们的日子比明朝“苦”得多。

他们不单是被严格限制在京城,其爵位都是一代降一等,如果后世子孙没有为朝廷立功劳,最终会被降为平民。

只有12个不受限制,世袭罔替。

在这种情况下,朝廷不用担心王爷在外地兴风作浪,也不必为了养着王爷而耗费巨大。

因此,总体来说,清朝王爷没有明朝王爷那么跋扈嚣张,动不动就操刀子打进京城。

但清朝不准王爷出京,一样也有弊端。

王爷扎堆留在京城,容易与大臣们勾结在一起,干涉朝政。

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咸丰时期的“”,都有王爷积极参与的身影。

随机文章日本三菱零式战斗机2012再飞,太平洋战争完败P51路西法和撒旦什么关系,路西法是撒旦首领(争议众多)法国起死回生的圣泉是真的吗,就连癌症都可以治愈(产生了67次奇迹)无管虹吸的应用,无管虹吸原理(不借助机器产生虹吸现象)外星人正在向地球发信号,苏联接收到5万光年外的外星飞船求救信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双流永安中学的地位在那里?

四川初上高升学网小编收拾整顿了双流永安中学地位信息,能够点击学校称号检察双流永安中学其他信息,列位考生有疑问也可在我们网站留言板留言大概征询在线客服。

双流永安中学地位:成都市双流区永安镇普林场街3号。

上面由小编为列位引见双流永安中学相干举动和信息双流永安中学迎来“成都市校长任职资历培训班”主人:2025年4月15日,双流永安中学暨双流中学永安校区,迎来了“成都市校长任职资历培训班”的十余位主人。

作为他们的同窗,双流永安中学校长黄超热忱欢迎,并与主人停止了深化交换。

双流永安中学副校长王平、党支部副书记李卫东、总务处主任朱彦明伴随。

主人们在黄超校长的率领下观光了校园:环绕着校园中心的园林,综合大楼傲然耸立,塑胶活动场、尺度化门生公寓、包容近千人设备一流的门生食堂、讲授楼、尝试楼、多功用学术演讲厅等有序分立,在天然情况中又融入了人文肉体。

主人们立足留连,静享这书香四溢的校园。

在60周年校庆展板后面,黄超校长向主人引见了双流永安中学长久而艰苦的办学汗青:学校创立于1958年,是一所汗青文明秘闻浓重的学校,降生过规复高考后双流县第一名考上清华大学的学子刘汝昆,培养了浩瀚专业专家、出名学者及各级各种指导干部,也培养了曾遭到原中心政治局常委吴官正亲身访问的校区学子陈顺安。

2009年,参加双流中学教诲团体,挂牌“四川省双流中学永安校区”,与双流中学教诲体系体例、办学理念不异,完成了教诲资本同享,干部、西席互派互动,让更多的孩子享用到了省一级树模性高中的优良教诲,是双流优良教诲团体化开展的“首张手刺”。

“布衣教诲”是永安中学的又一闪光点。

为传承典范文明与外乡文明,双流永安中学在校内鼎力提倡“布衣教诲”,传承文明名流傅葆琛的教诲理念,让豪门学子有学上,上勤学。

最初,宾主单方离开学校集会室,就办学理念、招生相关政策、特征开展等成绩停止了深度交换。

主人们纷繁暗示,固然只要短短半天的交换互动,但进修了经历,开辟了视野,期望在此后的进修事情中,连合合作,配合奋进,为成都教诲做出应有的奉献! 相关热词搜索:双流 永安 中学

成都有没有正规的3+2大学

成都是否有正规的3+2大学?在成都,关于正规的3+2大学的问题,涉及到高等教育的多样性和教育质量的关注。

3+2大学通常指的是具有本科与硕士连读课程的高等教育机构。

高职教育的发展成都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高职教育在其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职院校不仅提供实用技能培训,还为学生提供了职业技能与学术知识的结合。

本科与硕士连读项目的普及随着社会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提供3+2本硕连读项目。

这种项目不仅节省学生的学习时间,还有助于他们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得双重学位。

成都地区的教育选择在成都,一些知名大学和学院开始推出类似的本硕连读项目,旨在满足学生对高等教育多样性的需求。

这些项目通常涵盖工程、管理、计算机科学等领域。

教育质量与认可的重要性选择3+2大学时,学生与家长必须关注教育质量和学位认可问题。

正规的3+2项目应当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准,并且其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应当得到广泛认可。

结论总体而言,成都地区确实存在一些提供正规的3+2大学项目的高等教育机构。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机构时,学生需要充分了解其教育质量、学术声誉以及毕业后的就业前景,以做出明智的决策。

相关热词搜索:项目 成都 大学

加入收藏
               

分封的藩王,明不许进,清不给出,哪个方法更好

点击下载文档

格式为doc格式

  • 账号登录
社交账号登录